龙德云;潘建伟;高芙蓉;柳杰;张福刚;陈明安
患者 女,26岁.因间断性刺激性干咳半年就诊.患者缘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刺激性干咳,无咳痰、胸痛及呼吸困难,半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曾于当地医院发现右肺下叶占位病变.既往无结核病史.胸部CT平扫示右肺下叶支气管显示欠清,局部见团块状高密度影,大小6.8 cm ×6.9 cm,边缘不光滑,其内密度不均匀,远端近边缘处见多个结节状、团块状钙化影(图1).增强扫描非钙化的实质成分二期CT值分别为122 HU、142HU;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影(图2).
作者:张福来;孔祥磊;贺召焕;孙宇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患者 男,46岁.咳嗽伴痰中带血10天就诊.体检:全身皮肤、黏膜无皮疹及出血点,左下肺呼吸音稍低,两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实验室检查提示十二项肿瘤指标均正常.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左肺下叶后基底段见一团块状高密度影,纵隔窗无减影,略呈浅分叶状,大小约3 cm×4cm,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病灶均匀强化.诊断:炎性病变,建议抗炎治疗后复查.给予患者止血、抗感染治疗7天,症状无明显好转,复查胸部CT扫描肺无明显改变.
作者:张依凡;汪世存;潘博;展凤麟;倪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CT及PET-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CT及PET-CT的影像表现.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CT扫描,其中20例行增强扫描,1例平扫.病灶密度均匀,除1例可见钙化外,其余病变均未见钙化,未见明显低密度区,平扫平均CT值为(47±11)HU,增强后平均CT值为(77±13) HU.发病部位以跨叶分布为主,19例有右中叶或左舌叶病变;CT征象:多发实变15例,多发结节3例,单发肿块2例,单发结节1例(合并结节病,多发小粟粒病灶).其中病灶内支气管气相征16例,增强后病灶中出现血管造影征16例,病灶紧贴纵隔呈三角型灌注征13例.合并支气管扩张6例,有3例结节合并晕征,小叶间隔增厚9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9例,CT均显示为直径<1.5 cm小淋巴结;胸腔积液7例,2例胸膜增厚,1例侵犯胸壁.6例行PET-CT检查,均显示病灶明显放射性浓聚,SUV值均>2.5,为3.5~11.7,平均6.7±3.6;4例显示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有放射性浓聚,SUV值为2.7 ~3.4,平均3.0±0.3.结论 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部分病灶在CT上有较具特征性的表现,对于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PET-CT对于病灶活性的判断有一定优越性,终确诊需要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作者:陈淮;曾庆思;伍筱梅;李新春;王寿扬;何建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SANT患者的MRI资料,总结其影像特征.10例均行MR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其中7例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双回波同反相位磁共振成像(IP/OP).结果 (1)单发9例,均为类圆形肿块,4例(44.4%)见假包膜;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低信号8例(88.9%),不均匀稍高信号1例(11.1%);动态增强扫描均为向心性、渐进性强化,其中辐条轮状强化7例(77.8%),明显结节样强化2例(22.2%),延迟期呈等或高信号,内均见裂隙;7例DWI检查中,低信号6例(85.7%),等信号1例(14.3%);病灶内出血2例(22.2%),均未见坏死囊变.(2)多发1例,表现为脾内弥漫分布的类圆形小结节(>10个),T1WI均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渐进性强化.结论 单发脾SANT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特别是病灶周围假包膜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多发SANT与脾脏其他脉管性肿瘤鉴别困难.
作者:杨旦君;谭延斌;钱姿桦;许永明;方圣伟;徐敬峰;余日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患者 男,35岁.间断咳嗽1年半,加重1个月就诊.曾于2005年在当地医院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否认传染病、系统性疾病、肿瘤等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无家族遗传病史.体检:胸骨左缘第2、3肋间见一大小约40 mm×40 mm皮肤隆起,质硬,无压痛.胸部CT平扫:前纵隔见不规则囊实性肿块(图1),大小约55 mm×50 mm,密度不均,囊壁厚薄不均,病变经第2肋软骨下缘突向前胸壁(胸骨左缘、胸大肌后缘),肿块前缘与胸小肌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动脉期实性部分及囊壁轻度不均匀强化(图2),静脉期病变实性部分有延迟强化(图3),邻近肋骨骨质结构未见异常.
作者:袁柳;戴辉;卢雨婷;苟璇;卢泠如;张体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相关代谢物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9例脑胶质瘤的MRS和DWI图像.按照WH0 2007标准,将病例分为两组:低级别胶质瘤组(Ⅰ~Ⅱ级,24例)和高级别胶质瘤组(Ⅲ~Ⅳ级,35例),测量并计算肿瘤实质区、健侧脑组织区代谢物及ADC值的相对值和比值,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59例脑胶质瘤中,rNAA、Cho/Cr、NAA/Cr、NAA/Cho及rADC在低、高级别组胶质瘤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Cho和rCr在两组胶质瘤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发现rNAA、NAA/Cr、NAA/Cho、rADC鉴别胶质瘤分级的曲线下面积>0.5,MRS+ rADC鉴别胶质瘤分级的曲线下面积(0.956)>单独运用MRS(0.893)或rADC的曲线下面积(0.805),MRS+ rADC诊断低、高级别胶质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88.6%、95.8%.结论 联合分析MRS参数(rNAA、NAA/Cr、NAA/Cho)和DWI参数(rADC)对诊断胶质瘤分级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判断预后提供帮助.
作者:姜亮;刘文;肖朝勇;李宗鸿;胡军;殷信道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肝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后肝脏信号强度在肝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80例患者(肝硬化49例,非肝硬化31例)使用Gd-EOB-DTPA作为对比剂行肝脏MR检查,肝硬化组按照Child-Pugh分级法进行肝功能分级.统计分析肝硬化组及非肝硬化组、肝硬化组不同功能级别间肝脏信号强度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肝硬化组与非肝硬化组间、肝硬化组中三种不同级别肝功能间肝脏与脾脏、竖脊肌信号强度比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肝脏信号强度与Child-Pugh分级间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Gd-EOB-DT-PA MR增强后肝脏信号强度可反映肝脏细胞的功能,有望成为肝脏功能评估的一种可靠方法.
作者:张静;许乙凯;崔丹婷;唐力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患者 女,21岁.发现右小腿包块3年.体检:右侧胫骨中段可触及大小约9 cm×3 cm包块,质硬,无活动度,无明显压痛,局部皮温不高.MRI示(图1、2):右侧胫骨中段骨皮质明显增厚,骨质内可见斑片状环形稍短T1、长T2信号,边缘毛糙,邻近骨膜明显增生,对应骨髓内可见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胫骨前肌受压向前推移.其周围血管明显扩张.MRI诊断:右侧胫骨中段骨皮质占位性病变并髓内侵犯可能,建议行进一步检查.
作者:罗琼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RI,HRMRI)研究MRA未见明确狭窄的急性有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方法 搜集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在南方医院住院的47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为MRI常规扫描发现急性腔隙性梗死灶、3D-TOF法MRA未见明确狭窄后,进一步行HRMRI检查.31例HRMRI提示中度以上狭窄后进一步行DSA检查.结果 大脑中动脉责任斑块位置以上壁和下壁多见,基底动脉以前壁和后壁居多,28例责任斑块突入或覆盖穿支动脉开口;HRMRI狭窄处狭窄率与DSA狭窄程度有显著相关性(P<0.001),HRMRI显示的血管重构与DSA狭窄程度之间有相关性(P<0.05),MRA局部管腔信号是否减低与DSA血管狭窄有相关性(P<0.05).结论 3.0 T HRMRI在评价脑动脉管壁结构有明显的优势,与3D-TOF MRA互补,可以较好地评价脑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指导临床早期进行正确的干预和治疗.
作者:李梅芳;胡培铅;王双青;曲华丽;陈斌;许娟;李彩霞;文戈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包裹性腹膜硬化症是长期腹膜透析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尽管发生率低但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我院近期发现两例,报告如下.例1 女,58岁.发热、腹痛腹胀急诊入院.腹部触诊轻压痛,中下腹肌紧张,轻度反跳痛,未及包块.腹平片:中上腹可见一长约4.0 cm的气液平面,盆腔可见多发弧形钙化(图1A).CT平扫:小肠肠壁及脏层腹膜多发弧形钙化,部分小肠肠管聚拢,肠管轻度扩张,腹腔积液(图1B、C).既往持续非卧床式腹膜透析(CAPD)治疗11年.临床诊断为腹膜炎,包裹性腹膜硬化症.
作者:李美娇;许玉峰;江柳;王霄英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中重度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的发生率及其与临床腰腿痛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921例腰骶椎MRI影像,根据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分级标准,将中重度硬膜外脂肪增多者列为研究对象,统计其发生率、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另外,按有无腰腿痛症状将患者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研究中重度硬膜外脂肪增多与腰腿痛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6921例中,中重度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患者发生率为2.76%,其中男性和女性发生率分别为3.84%和1.79%,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各年龄组间中重度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症状组中重度硬膜外脂肪增多发生率2.21%,无症状组5.93%,症状组发生率低于无症状组.症状组中96.15%的病例有明确的腰骶部骨和/或椎间盘异常,包括椎间盘病变或退变者70.77%,椎管狭窄37.69%,小关节病变29.23%,黄韧带肥厚23.84%,退变或峡部不连椎体滑移9.23%和椎体终板炎8.46%.中重度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硬膜囊末端位置多位于腰5、骶1水平,症状组与无症状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腰骶部中重度硬膜外脂肪增多在腰腿痛患者及无症状人群中较常见,尤其在男性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该现象与年龄和临床腰腿痛症状无明确相关性.只有在MRI横断位显示硬膜囊变形,而患者缺乏其他影像学异常能够解释临床腰腿疼症状时,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现象才需要考虑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可能性.
作者:邱雷雨;龚向阳;葛祖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PB)的MSCT表现特点及其与尿路上皮乳头状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IPB及25例尿路上皮乳头状癌患者的MSCT表现,比较两者的发病部位、病灶形态及强化程度,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14例IPB中10例位于三角区,4例位于侧壁,伴局部膀胱壁增厚者5例;13例呈乳头状,1例呈菜花状.25例尿路上皮乳头状癌中6例位于三角区,19例位于顶侧壁,伴局部膀胱壁增厚者18例;10例呈乳头状,15例呈菜花状.IPB和乳头状癌病灶向腔内突出的长径与基底部宽径之比分别为2.164 ±0.761、0.747 ±0.196;两者强化值为:动脉期分别为(25.357±17.376) HU、(37.400±14.705) HU,静脉期分别为(34.143 ±22.055) HU、(41.680±17.264) HU,延迟期分别为(42.357±12.701) HU、(39.360±22.038) HU.两者发病部位和病灶形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动脉期强化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PB强化程度呈逐渐升高趋势,而乳头状癌静脉期强化程度高,延迟期减低.结论 IPB多位于三角区,呈乳头状,窄基底与膀胱壁相连;增厚膀胱壁无明显强化;病灶长径明显大于基底部宽径;三期强化程度呈逐渐升高趋势,但相对较弱.上述影像特点有助于与尿路上皮乳头状癌相鉴别.
作者:李洋;范国华;张彩元;潘冬梅;沈钧康;龚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DWI)是一种已确认的从细胞水平检测水运动精细平衡的有效功能性影像技术[1].DWI能测量水质子运动性改变引起的靶组织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差异,故能反映微观水平的组织特征和病理过程[2].DWl能(常规MRI则不能)提供水质子微观运动定量和定性方面的附加信息,采用不同b值,通过测量ADC值可进行肿瘤量化评估.DWI测量的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之间呈负相关,故ADC值能反映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3-5].并行成像技术的引入,使回波时间、回波链长度和K-空间填充时间均缩短,大大减少了图像采集时的运动伪影(motion artifacts),从而极大改善了高b值DWI的图像质量.
作者:张灿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患者 男,34岁.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7天,以后枕部持续性胀痛为主.CT示:右侧小脑半球见团片状稍高密度影,密度不均,边界不清,小脑中线稍移位,幕上脑室系统有所增宽(图1).CT诊断:右侧小脑占位性病变.MRI检查:右侧小脑见一不规则长T1、稍长T2信号,T2FLAIR呈稍高信号,大小约为4.7 cm ×4.5 cm ×2.8 cm,其内信号不均,边界尚清楚,周围见少许长T1、长T2信号,右侧小脑、桥脑及第四脑室明显受压(图2~4).
作者:陈小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MRI多参数联合评价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127例经术前穿刺、术后病理确诊的局部进展期乳腺癌.分别于NAC前、NAC 2周期后、4周期后行动态MRI增强扫描及DWI成像.按照Miller&Payne改良病理反应性分级,将所有病例分为组织学反应显著(MHR)与组织学非显著反应组(NMHR).以病理反应性为应变量,分别对NAC 2、4周期后获得的MRI半定量参数进行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构建新的参数,研究各新构建参数评价乳腺癌NAC反应性的效能.结果 NAC 2周期后新构建参数ROC曲线下面积(Az)为0.80(95% CI:0.72~0.87),大于单独使用癌灶大径变化率作为评价指标(Az=0.66,95% CI:0.57 ~ 0.76)(P<0.05),佳截断点1.81,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6.81%和72.41%;NAC 4周期后,新构建参数ROC曲线下面积(Az)为0.86(95% CI:0.79 ~0.93),大于单独使用第4周期后癌灶小ADC(Az=0.75,95% CI:0.67 ~0.84)及癌灶大径变化率(Az=0.73,95% CI:0.62 ~ 0.80) (P< 0.05)作为评价指标,佳截断点-1.19,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4.06%和81.03%.结论 MRI多参数联合评价局部进展期乳腺癌NAC疗效具有较高诊断效能,能充分利用各指标信息.
作者:石桥;黄嵘;郭丽;秦乃姗;王霄英;蒋学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肾癌胆囊转移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肾癌胆囊转移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3例肾癌胆囊转移瘤均为单发,2例为实性,平扫为稍高密度,增强病灶明显强化;1例为囊实性,平扫为等低混杂密度,增强病灶呈环形明显强化;所有病灶均伴有胆囊外转移.结论 肾癌胆囊转移瘤少见,常为单发病灶及胆囊外转移,CT主要表现为稍高密度、动脉期强化明显,病灶可有囊变坏死,结合原发病史可作出准确诊断.
作者:王新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SPS患者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21 ~62岁,平均32.1岁),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其中4例行MR增强扫描,1例行MR增强扫描与MRA,2例行MRS扫描,2例行CTA检查.结果 ASPS在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T1WI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混杂高信号(11/11)的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呈球形或类球形(9/11),肿瘤内外可见多发扭曲的血管流空信号(8/11)与线状低信号分隔(9/11).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呈明显强化(5/5).MRA示肿瘤有丰富的供血动脉(匹配于平扫序列中的流空信号区)以及多发紊乱的引流静脉.2例1 H-MRS均表现为3.2 ppm处出现明显的胆碱峰.ASPS容易发生在年轻患者;肿瘤没有特定的好发部位,但更趋向于躯干的中下段(7/11),部分患者就诊时已经发生远处转移(肺4例,脑1例,淋巴结2例).结论 ASPS虽为罕见肿瘤,但其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熟悉这些特点,有利于ASPS的诊断.
作者:金腾;彭莉;李小明;王仁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256层螺旋CT结直肠癌灌注扫描时间变化对灌注参数的影响,以获取基于首过效应阶段灌注扫描序列的佳灌注扫描时间.方法 搜集术前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并由术后病理证实结直肠腺癌病例29例,进行256层螺旋CT全肿瘤灌注检查.每位患者总灌注扫描时间为60.8s,通过后处理软件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分别在60.8 s、57 s、53.2 s、49.4 s、45.6 s、41.8 s、38 s测量肿瘤大层面灌注参数(BF,BV,TTP,PEI)值,观察其变化.将扫描时间60.8s所测灌注参数分别与扫描时间(57 s、53.2 s、49.4 s、45.6 s、41.8 s、38 s)灌注参数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不同医师两次分析结果运用Bland-Altman分析进行一致性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灌注参数(BF,BV,TTP,PEI)值受到总扫描时间影响.扫描时间为60.8s时,灌注参数BF、BV、TTP、PEI值分别为(34.12±17.83)ml·min-1·100g-1、(14.76±4.99) ml/100g、(18.92±10.22)s、(36.35±14.64)HU.总扫描时间减至41.8s,其BF值为(40.35±28.52)ml·min-1· 100g-1,与60.8s所测BF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总扫描时间减至45.6 s,其TTP值、PEI值分别为(15.23±7.79)s、(33.68±13.72) HU,与60.8s所测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4;P=0.022).随着扫描时间缩短,BV值逐渐减小,与60.8s所测BV值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首过效应法256层螺旋CT结直肠癌灌注成像总扫描时间对灌注参数(BF,BV,TTP,PEI)值有明显影响.总扫描时间46 s左右能够保证BF、TTP及PEI测定的准确性,而BV值的准确测定可能需延长扫描时间.
作者:徐妍妍;孙宏亮;王丽雯;王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支气管源性囊肿是先天发育异常疾病,近年来相关报道较多,多位于纵隔、颈、胸、肩背部及腹部,在神经系统多发生于胸段椎管内硬膜下脊髓外,但发生于颅内硬膜下且体积巨大者较罕见,国内仅丁明修等[1]曾报道1例.本院经MRI、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右侧额颞部硬膜下巨大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帅;张秀梅;巨昕薇;刘佳;高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故障现象 主台闪现错误提示后扫描床不能运动.故障分析 主台闪过好似er_gts_warning_hight_encorder error的错误提示,此提示疑似扫描床高度编码器错误.重新启动机架,按下操作面板向上(UP)按钮,扫描床不能升高,按向下(DOWN)按钮,扫描床在此位置能够下降,然后降低到低位置(-465 mm)并卡在此处,此时操作面板的上下和前后运动的按键均熄灭.扫描床在低位置,向上的按钮应该常亮却不能亮起,说明扫描床上升功能失效.
作者:史进忠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