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小平;刘笑非;黄桦;左紫薇;田笑;徐英进
患儿 男,10天.因拒食、吐沫、反应差2天入院.患儿胎龄38+4周,生后无窒息,Apgar评分正常,父母非近亲结婚.入院体检:发育差,哭声弱小,面色轻度黄染,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减弱,心肺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漏斗胸,尿液呈特殊的“枫糖浆味”.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4×109/L,血糖3.8 mmol/L,酮体(-),血氨187 μmol/L,总胆红素71μmol/L.
作者:许蕾;许道洲;肖文丰;周云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Joubert综合征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Jouber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 Joubert综合征的典型MRI表现包括小脑半球间“中线裂”、“蝙蝠翼”状和“三角形”第四脑室,以及脑桥中脑连接处的“磨牙征”.结论 Joubert综合征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明确诊断.
作者:徐志勇;范程;张飘尘;赵祖来;童欣;胡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肝癌是世界上第六常见的肿瘤,亦是第三常见导致死亡的肿瘤[1~3].在中国,肝癌平均发病年龄为55~59岁,而在欧洲及北美,平均年龄为63~ 65岁.在一些低危人群中,发生肝癌的年龄为75岁或更大[4].在我国,促使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乙型肝炎及黄曲霉毒素B1,而在北美、欧洲和日本主要的危险因素则是丙型肝炎及酒精[1].肝癌的大小、位置、数量以及毗邻血管等限制着手术治疗,因此发展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5].对于小肝癌(病灶≤3 cm),射频消融术(RFA)是首选治疗手段[6].当周围温度高于45℃~50℃,肿瘤细胞将会出现蛋白质变性和细胞膜破坏,RFA是基于这一原理运用超过60℃温度对肿瘤细胞进行破坏而致肿瘤组织凝固性坏死达到治疗的目的[5,7].现主要针对RFA术后残留肿瘤及肝癌复发进行影像评估的常规影像技术有超声、CT、MRI.本文综述了超声、CT、MRI对肝癌RFA术后的疗效评估,旨在为临床提供帮助.
作者:李冰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功能位下行数字化断层融合(DTS)成像观察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相关征象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症状、体征、数字X线摄影(DR)前后位平片表现均符合FAI诊断的42例患者在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功能位下行DTS检查,以配对四格表x2检验比较DR前后位和DTS功能位对FAI各个相关征象检出的差异.结果 DTS功能位对股骨颈疝窝、股骨头颈交界处骨质突起、髋臼盂唇骨化、髋臼囊变4个征象的检出率(24%、43%、22%、19%)高于DR前后位(13%、22%、7%、6%)(二项分布确切概率法P=0.031、0.001、0.008、0.016);两种检查方法对髋臼骨赘、深髋臼、关节间隙狭窄、后壁征的检出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DTS:72%、57%、11%、13%,DR:67%、57%、11%、13%,二项分布确切概率法P=0.25、1、1、1).结论 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功能位下行DTS可细致地观察撞击试验阳性患者髋关节的解剖结构异常及继发性骨质改变,并对相关征象进行精确定位.
作者:吴慧钊;宋岩;吴文娟;郭哲;王竹海;钟志伟;于宝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对脑小血管病(CSVD)认知障碍患者脑微出血(CMBs)的部位和数量进行评价,探讨CMBs在血管性认知障碍(VCI)诊断中的可能价值.方法 头颅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显示微出血灶31例,其中符合CS-VD伴有认知障碍患者10例(VCI组),符合CSVD但无认知障碍患者21例作为对照组,按照CMBs分布的解剖区域对其数量和严重程度分级进行评价,比较两组脑叶型、深部脑组织型和幕下型CMBs的数量和严重程度的差别.结果 VCI组脑叶型CMBs的数量和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CI组深部脑组织型和幕下型CMBs的数量和严重程度与对照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叶型CMBs及其数量对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对CMBs的部位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价有助于VCI的诊断.
作者:余晖;赵大聪;蒲伟;黄明明;沈桂权;方旭明;楚兰;官志忠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 女,41岁.因头顶部肿块20余年,近来增大入院.近两月午后盗汗,体温37.8℃,既往有肺结核病史.体检:头颅额顶部可扣及一肿块,约6.0cm×5.0 cm,质韧,轻压痛,局部皮温正常.双侧肌力V级,神经系统病理征未引出.CT及MRI平扫表现:额顶骨可见膨胀性骨质破坏,形成肿块向颅骨内外生长,颅骨内外板骨质破坏消失,肿块呈低密度或长T1、长T2信号,其内密度/信号不均,可见点条形致密影或低信号,可见完整包膜,局部脑质受压内移;MRI增强扫描:病灶内部强化不明显,包膜轻度强化(图1~4).影像学诊断:结合结核病史,考虑为颅骨结核并脓肿形成可能.
作者:刘伯胜;刘赤岩;陶福典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利用CT血管成像技术(CTA)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支气管动脉的显示及支气管动脉管径与肺功能(PFT)指标间的关系,探索COPD支气管动脉变化与气道重塑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COPD患者的支气管动脉CTA图像,利用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对患者支气管动脉重建,统计支气管动脉支数,评价支气管动脉的显示情况,测量肺门水平各支支气管动脉管径,并分析支气管动脉管径与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FEV1/FVC)的关系.结果 共显示支气管动脉102支.左支气管动脉41支(40.2%),平均管径1.51 mm.右支气管动脉61支(59.8%),平均管径1.98 mm.右支气管动脉管径较左侧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右支气管动脉管径与肺功能指标FEV1(r=-0.468,P<0.001)、FEV1%(r=-0.476,P<0.001)、FVC(r=-0.381,P=0.002)、FEV1/FVC(r=-0.468,P< 0.001)均呈负相关.左支气管动脉管径与FEV1(r=-0.314,P=0.046)、FEV1%(r=-0.357,P=0.022)呈负相关,与FVC(r=-0.265,P=0.094)及FEV1/FVC(r=-0.284,P=0.072)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CTA可清晰显示COPD患者支气管动脉.右支气管动脉管径较左侧粗.右支气管动脉管径均与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左支气管动脉管径与FEV1、FEV1%预呈负相关,说明支气管动脉与COPD的气道结构重塑关系密切.
作者:施珏倩;肖湘生;范丽;管宇;夏艺;于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的CT表现与病理之间相关性,以提高CT诊断本病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肠系膜淋巴管瘤CT与病理表现.结果 16例中起源于小肠系膜10例,大网膜5例,小网膜1例.病变位于腹腔7例,跨腹腔、盆腔6例,盆腔3例.4例单房型淋巴管瘤呈圆形、类圆形;12例多房型淋巴管瘤中类圆形2例,哑铃形2例,爬行式或塑形式生长或呈口袋征8例.囊壁及分隔呈线状或网格状.囊腔内容物呈囊性密度10例,囊实性密度6例;另见含脂肪4例,钙化2例.12例囊壁及间隔呈轻度渐进性强化,囊性或囊实性囊腔不强化.6例病变内见血管穿行,穿行血管不为肿瘤提供血供.16例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中囊性淋巴管瘤12例,海绵状淋巴管瘤4例.16例病变中4例没有血管成分,12例含5% ~30%不等血管,病变内血管成分与囊腔内囊性或囊实性容物是否强化没有关系.结论 爬行式生长,口袋征,血管穿行征,条形脂肪征,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呈渐进性强化而囊腔内囊性或囊实性成分不强化特点相结合,CT检查可以对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任延德;李向荣;龙莉玲;黄仲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全身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WB MR DWI)对初诊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初诊淋巴结病变患者78例,其中淋巴瘤31例(淋巴瘤组),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病变30例(转移性淋巴结组),炎性淋巴结17例(炎性淋巴结组),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行WB MR DWI检查,分别记录淋巴结病变个数并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每两组病变的ADC值鉴别价值.结果淋巴瘤组、转移性淋巴结组及炎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分别为(1.197 ±0.388)×10-3mm2/s、(1.343±0.299)×10-3mm2/s和(1.677 ±0.466)×10-3mm2/s,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组的平均ADC值均明显小于炎性组,淋巴瘤组的平均ADC值也小于转移性淋巴结组(P<0.01),应用ROC曲线得出鉴别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淋巴瘤与炎性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与炎性淋巴结及良、恶性淋巴结的ADC值鉴别诊断阈值分别为1.085×10-3mm2/s、1.575×10-3mm2/s、1.655×10-3mm2/s和1.575×10-3mm2/s,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1.5%、80.9%,78.6%、64.5%,84.5%、57.1%和78.2%、64.5%.结论 WB MR DWI结合ADC值对初诊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原因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但对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价值有限.
作者:陈淑香;尹化斌;高峰;钱亭;孟凡华;包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盆腔非实质脏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CT表现特征及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腹盆腔非实质脏器IMT的CT图像特点,从肿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强化特点、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无转移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探讨腹盆腔非实质脏器IMT的CT表现特征及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11例IMT发生于肠系膜及腹膜后各3例,髂窝及膀胱各2例,大网膜1例.CT征象为不规则分叶状或多结节状肿块,直径2~18.5 cm;9例黏液血管型为混杂囊实性密度,增强后实性部分呈花环样、结节状明显延迟强化;1例梭形细胞密集型为实性等密度,呈中度均匀延迟强化;1例黏液血管型和梭形细胞密集型同时存在,局部病灶为实性,中度均匀强化,局部病灶为囊实性,明显不均匀强化;9例黏液血管型中,4例病灶为多发,2例与周围组织黏连,1例伴有子宫、腰大肌侵犯及肺转移.结论 腹盆腔非实质脏器IMT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初步反映其病理分型.
作者:柴亚如;梁盼;高剑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 男,39岁,因反复鼻出血20余年,1天前再次出现鼻出血入院,出血量约1500 ml.无类似家族史.体检: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贫血外貌,皮下可见散在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眼结膜无异常,巩膜无黄染,肝肋下4 cm,脾肋下5 cm,双下肢水肿.血常规:白细胞2.08×109/L,红细胞1.73×1012/L,血小板5×109/L,血红蛋白60.0 g/L.肝功能:AST 5 U/L,总胆红素23.5 μmol/L,直接胆红素5.5μmol/L.
作者:罗显丽;王正元;李邦国;金开元;刘盼;王凤;黄婷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成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SPNET)的MRI表现与病理联系,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成人SPNET的临床病理及MRI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并结合病理归纳其联系.男女比例为7∶3,中位年龄45.0岁,7例以头痛、呕吐首发,2例头痛伴晕厥,1例面部及舌根部麻木.均采用GE 1.5 T MRI扫描仪行MRI平扫+增强检查.结果 病灶均单发,其中额叶5例、颞叶3例、顶叶2例,1例累及胼胝体膝部,无一例术前发生转移.病灶体积大,边界清,占位效应显著,3例无水肿,5例伴轻度水肿,2例伴明显水肿,2例伴出血,未见钙化.囊实性为主6例,表现为大囊小结节,壁结节多位于大脑凸面,囊变常靠近中线,实性为主4例,可伴灶性坏死,MRI上呈等或低T1WI、高或稍高T2WI信号,增强后呈“印戒”样或“蜂窝”样强化.结论 成人SPNET的MRI表现与组织学特点密切相关,MRI表现具有特征性,仍依靠病理学确诊.
作者:李春花;陈兵;石洋洋;李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MRI和CT对结节性筋膜炎(NF)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NF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其中6例行MRI检查,2例行CT检查.结果 8例NF中,位于上肢5例,位于颈部、胸部、下肢各1例,大小1.5 ~5.0 cm.皮下型均表现为皮下小结节影,伴周围软组织水肿;肌内或肌间型表现为结节状或不规则形实性肿块,边界清楚或呈浸润性生长.CT平扫显示肿块密度与肌肉密度相仿,边界清楚或伴少许渗出.MRI表现与组织学构成相关,本组病例组织学上可分为黏液型6例,细胞型1例以及纤维瘤、黏液混合型1例,大多数病灶在T1WI上呈均匀等信号,T2WI则以高信号为主,可伴钙化或囊变,增强扫描病变呈中、重度强化,可不均匀.结论 NF影像学表现与病程和病理类型有一定相关性.一些特征性表现,如皮下型表现为皮下结节伴水肿,以及“靶征”或“筋膜尾征”,有助于诊断,但终确诊还需密切结合临床.
作者:于永慧;吴晶涛;吴海涛;王立兴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腰椎扩散加权成像(DWI)对骨质疏松的评估价值,研究不同性别的差异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定量CT(QCT)所测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 对124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腰椎常规MR及DWI扫描,DWI采用自旋回波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b值为0和600 s/mm2),矢状位扫描,测量L2~4椎体ADC值.随即行L2~4椎体QCT检查,采用Mindways公司QCT分析软件进行BMD测量,根据国际临床骨密度协会(ISCD)推荐的诊断标准,分为骨量正常组、骨密度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比较不同性别各组间的差异,分析ADC值与BMD的相关性.结果 (1)男性各组间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相关分析,ADC值与BMD无相关性(P>0.05).(2)女性ADC值随BMD减少而降低,骨量正常组[ADC值(0.450 ±0.130)×10-3mm2/s]与骨量减少组[(0.303±0.068)×10-3mm2/s]及骨质疏松组[(0.287±0.048)×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偏相关分析,ADC值与BMD呈正相关(r=0.307,P< 0.05).(3)在骨量正常组中,女性ADC值[(0.450 ±0.130)×10-3mm2/s)]高于男性[(0.310 ±0.087)×10-3mm2/s](P<0.01).结论 腰椎骨髓扩散有性别差异,女性腰椎ADC值与BMD呈正相关,DWI可对女性骨质疏松的椎体做定量评价,可以反映BMD的变化.
作者:何杰;方浩;李晓娜;崔建岭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成人肠扭转多层螺旋CT(MS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成人肠扭转患者的16层MSCT腹部检查影像资料.结果 有血管的漩涡征70例、肠管的漩涡征58例、靶环征35例、鸟喙征37例.结论 MSCT检查对成人肠扭转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是诊断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
作者:龙腾河;崔惠勤;罗焕江;覃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静息态下耳鸣患者脑区域功能连接的变化.方法 45例耳鸣患者,分为右侧、左侧、双侧耳鸣3组,在静息态下,采用BOLD-fMRI序列对耳鸣患者及37名正常人进行扫描.结果 (1)耳鸣患者听觉系统部分区域功能连接异常,非听觉系统部分区域亦出现异常;(2)在听觉系统中,皮层下区域的神经元活动背离默认网络,而听觉皮层的神经元活动则主要有向默认网络靠近的趋势;(3)听觉网络中,异常的皮层下区域主要位于右侧,而异常的听觉皮层则位于左侧颞上回;(4)在双侧耳鸣患者组,右侧枕颞内侧回、右侧小脑山坡、额叶部分区域功能连接异常,这些区域在单侧耳鸣组并未发现.结论 静息状态下耳鸣患者听觉皮层的功能改变与皮层下结构的功能改变不同,听觉网络在功能上存在着优势通路,与耳鸣侧别无关,双侧耳鸣对患者相关脑区的影响与单侧耳鸣可能不同.静息态下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非听觉系统(如边缘系统、前额叶联合皮层)参与耳鸣.
作者:薛伟;徐海波;范文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AE)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急性尿潴留(AUR)的操作技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聚乙烯醇及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患者前列腺动脉,观察患者术后排尿通畅情况,比较手术前后国际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前列腺体积变化情况.结果 24例患者中,23例成功接受栓塞治疗,12例患者术后1~2周内成功拔除尿管,在6~24个月随访中排尿保持通畅,有效率52.2%.术前、术后患者IPSS、QOL、前列腺体积分别为23.1±2.42、4.7 ±0.70、(124±7.21) cm3和17±2.11、2.3±0.61、(89±3.43) cm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无围手术期大出血、感染、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PAE治疗高危BPH伴尿潴留有一定疗效,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但应注意选择适应证及手术技巧.
作者:刘源;曾文彤;刘洋;曾伟;张丽峰;林瑶;何春水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 女,46岁.因外院体检CT发现腹膜后占位就诊.2002年于外院行“胸腺瘤切除术”,病检示“恶性胸腺瘤”,术后给予放化疗,具体疗程及方案不详.2003年至2008年间出现“重症肌无力”,曾口服“溴吡斯的明+强的松”治疗后好转.B超:左肾上极与脾之间可见一肿块,大小约9.6 cm×8.3 cm×7.1 cm,形状不规则,边界尚清楚,内部为低回声,分布不均质,后方回声稍增强,肿块呼吸移动度与脾不一致.
作者:金雁;李鹍;丁莹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的5 mm(厚层)和1.25 mm(薄层)层厚图像在诊断支气管扩张中的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在薄层MSCT上诊断为支气管扩张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12例,女88例,平均年龄67.42岁,在肺叶、肺段水平及支气管扩张的范围、类型上比较薄层与厚层MSCT之间的诊断差异.所用设备为64排MSCT,扫描层厚5 mm,螺距0.94,并作1.25 mm薄层重组.采用x2检验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在200例薄层MSCT诊断为支气管扩张者中,厚层MSCT仅检出其中的153例(76.5%),两者有极显著差异(P=0.000);在1200个肺叶中,薄层MSCT检出437个(36.41%)肺叶有支气管扩张,而厚层MSCT仅检出284个(23.67%)肺叶,有极显著差异(P =0.000);在3600个肺段中薄层MSCT检出682个(18.94%)肺段有支气管扩张,而厚层MSCT检出459个(12.75%)肺段,有极显著差异(P=0.000);在支气管扩张范围级别上,厚、薄层在1级范围之间有显著差异,而在2、3级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厚层MSCT漏检的支气管扩张都是柱状支气管扩张.结论 在检出局灶性、柱状支气管扩张的能力上薄层MSCT要显著高于厚层MSCT.
作者:郭红丽;赵晶;彭楠;潘纪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肺撕裂伤的CT征象并探讨其分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肺撕裂伤的CT表现.结果 28例患者共累计47个肺叶(63个病灶),其中右肺上叶10个,右肺中叶7个,右肺下叶18个,左肺上叶8个,左肺下叶20个,63个病灶中34个位于肺表面或胸膜下,20个位于脊柱旁,9个病灶位于肺深部.CT表现为肺气囊14个、肺气液囊17个、胸膜下气泡影22个,肺血肿10个,肺撕裂伤周围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肺挫伤.CT分型为Ⅰ型5例,Ⅱ型12例;Ⅲ型8例,Ⅰ型+Ⅱ型同时存在3例.25例患者伴有肋骨骨折,13例患者合并血气胸,6例患者合并皮下气肿,2例患者合并纵隔气肿,1例患者合并血管损伤.结论 CT检查可早期发现、诊断和动态观察肺撕裂伤,气液囊及胸膜下气泡影为其特征性表现.
作者:刘成磊;孙志先;刘婕;孙毅;耿磊;张毅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