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盆腔非实质脏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表现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柴亚如;梁盼;高剑波

关键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
摘要:目的 探讨腹盆腔非实质脏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CT表现特征及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腹盆腔非实质脏器IMT的CT图像特点,从肿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强化特点、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无转移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探讨腹盆腔非实质脏器IMT的CT表现特征及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11例IMT发生于肠系膜及腹膜后各3例,髂窝及膀胱各2例,大网膜1例.CT征象为不规则分叶状或多结节状肿块,直径2~18.5 cm;9例黏液血管型为混杂囊实性密度,增强后实性部分呈花环样、结节状明显延迟强化;1例梭形细胞密集型为实性等密度,呈中度均匀延迟强化;1例黏液血管型和梭形细胞密集型同时存在,局部病灶为实性,中度均匀强化,局部病灶为囊实性,明显不均匀强化;9例黏液血管型中,4例病灶为多发,2例与周围组织黏连,1例伴有子宫、腰大肌侵犯及肺转移.结论 腹盆腔非实质脏器IMT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初步反映其病理分型.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MSCT淋巴管成像诊断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目的 探讨MSCT淋巴管成像在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PIL)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PIL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于直接淋巴管造影术后行胸腹部MSCT联合扫描,并行内镜检查,将MSCT图像和手术病理及内镜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6例患者MSCT淋巴管成像均能清晰显示病变肠管及肠管以外病变,肠管扩张14例,肠壁增厚13例,胸腔积液5例,腹腔积液7例,心包积液3例,肠系膜水肿12例,肠系膜结节6例,腹腔淋巴管瘤2例;肠淋巴干反流7例,腰淋巴干反流13例,胸膜及肺内淋巴反流3例,心包纵隔淋巴反流3例,纵隔肺淋巴反流4例,T8以下水平胸导管梗阻1例,胸导管出口梗阻14例.结论 MSCT淋巴管成像可以清晰显示PIL肠管本身及肠管以外病变的部位、范围及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孙小丽;陈孝柏;王仁贵;温廷国;赵君;沈文彬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双腮腺肿大——请分析病变性质

    患者 女,64岁.因发现双侧腮腺肿物5年就诊,肿块呈缓慢渐进性增大,质实,可稍移动,无疼痛、红肿、发热,无局部皮温升高,无面部感觉障碍,有口干,未行任何检查及治疗.20年前有子宫全切手术史,有癫痫病史30年.体检:双侧腮腺部位外观稍饱满,皮肤无破溃或红肿,均可触及类圆形肿物,右侧肿物大小约4.0 cm ×3.0 cm,左侧约4.0 cm ×5.0 cm,肿物质地稍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晰,无压痛,无黏连.全身未触及肿大浅表淋巴结,无关节肿痛、无眼干、眼涩等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胸片,血沉,心电图均无异常发现.

    作者:刘红宣;林雪雷;陈任政;张哲;司徒敏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慢性疼痛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疼痛是伴随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1],常伴有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影响.慢性疼痛是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大约有20%的成年人遭受中度至重度的慢性疼痛[2].痛觉是由分散的脑系统网络互相协调的活动所产生,持续的疼痛作为一种刺激能影响大脑重要网络的形成,但不同网络节点的相对作用并没有完全弄清[3].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在慢性疼痛上的研究有独特的优势.研究表明,静息态fMRI的大脑网络研究能够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关于脑神经活动的细节,包括显示参与疼痛处理的大脑区域、这些区域的激活顺序以及相互联系.本文就近年来慢性疼痛静息态f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毛椿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膜后异位胸腺瘤一例

    患者 女,46岁.因外院体检CT发现腹膜后占位就诊.2002年于外院行“胸腺瘤切除术”,病检示“恶性胸腺瘤”,术后给予放化疗,具体疗程及方案不详.2003年至2008年间出现“重症肌无力”,曾口服“溴吡斯的明+强的松”治疗后好转.B超:左肾上极与脾之间可见一肿块,大小约9.6 cm×8.3 cm×7.1 cm,形状不规则,边界尚清楚,内部为低回声,分布不均质,后方回声稍增强,肿块呼吸移动度与脾不一致.

    作者:金雁;李鹍;丁莹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双能量CT单能谱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应用

    目的 探讨Flash双能量CT单能谱成像技术去除颅内金属伪影用于颅内动脉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0例颅内动脉瘤术后复查的患者使用Flash双源CT双能量扫描,并以10 keV为间隔重组16组单能量图像.通过比较混合组和各keV组图像的客观指标伪影指数(AI)、对比噪声比(CNR)以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4分法),寻找单能谱去金属伪影佳的keV.结果 AI在120 keV时达小,CNR在90 keV时大,120 keV之后的单能谱图像的主观评分之间无明显差异.利用单能谱软件获得佳单能量成像条件为90~ 120 keV,其图像均能满足诊断.结论 双能量单能谱成像技术能够有效去除金属伪影,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术后的细微结构.

    作者:付雨菲;王弘;邱晓明;尹建军;韩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基于ALFF的静息态功能MRI成像研究

    目的 采用基于低频振荡振幅(ALFF)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静息状态下的脑活动特点.方法 采用3.0T MRI对29例PTN患者和26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采集.利用DPARSF软件对图像预处理并计算两组受试者全脑ALFF值,采用SPM 8软件对数据行两样本t检验,终获得PTN患者ALFF值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并将PTN患者振幅增高脑区的ALFF值与病程做相关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校正后,P<0.05水平),PTN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双侧丘脑、中央后回、岛叶、杏仁核及小脑等脑区ALFF值均增高;双侧前扣带回、后扣带回、角回、楔前叶等脑默认模式网络脑区ALFF值减低;未发现PTN患者ALFF值增高脑区的ALFF值与病程有相关性.结论 PTN患者双侧丘脑、中央后回、岛叶、杏仁核及小脑等脑区ALFF值增高,提示这些脑区可能与三叉神经痛的发生发展有关;PTN患者ALFF值增高脑区的ALFF值均与病程无显著相关性.

    作者:沈连芳;仇莉;葛海涛;荣玉涛;李祥;徐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CT血管成像对COPD支气管动脉变化与肺功能关系的研究

    目的 利用CT血管成像技术(CTA)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支气管动脉的显示及支气管动脉管径与肺功能(PFT)指标间的关系,探索COPD支气管动脉变化与气道重塑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COPD患者的支气管动脉CTA图像,利用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对患者支气管动脉重建,统计支气管动脉支数,评价支气管动脉的显示情况,测量肺门水平各支支气管动脉管径,并分析支气管动脉管径与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FEV1/FVC)的关系.结果 共显示支气管动脉102支.左支气管动脉41支(40.2%),平均管径1.51 mm.右支气管动脉61支(59.8%),平均管径1.98 mm.右支气管动脉管径较左侧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右支气管动脉管径与肺功能指标FEV1(r=-0.468,P<0.001)、FEV1%(r=-0.476,P<0.001)、FVC(r=-0.381,P=0.002)、FEV1/FVC(r=-0.468,P< 0.001)均呈负相关.左支气管动脉管径与FEV1(r=-0.314,P=0.046)、FEV1%(r=-0.357,P=0.022)呈负相关,与FVC(r=-0.265,P=0.094)及FEV1/FVC(r=-0.284,P=0.072)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CTA可清晰显示COPD患者支气管动脉.右支气管动脉管径较左侧粗.右支气管动脉管径均与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左支气管动脉管径与FEV1、FEV1%预呈负相关,说明支气管动脉与COPD的气道结构重塑关系密切.

    作者:施珏倩;肖湘生;范丽;管宇;夏艺;于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梅毒患者的颅脑MRI表现

    目的 探讨梅毒的颅脑MRI改变,提高对梅毒MRI表现的认识能力.方法 搜集临床与血液学检查证实为梅毒患者,采用1.5 TMR进行颅脑MRI检查,分析其中5例累及颅脑的MRI表现.结果 颅脑MR表现伴有多发梗死灶,大小不一,可累及皮层;T1WI呈低信号或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T1WI增强后可有不规则强化.结论 梅毒检查以实验室检查为主;MRI无特异性改变,但可以显示其病变范围,出现影像学高度怀疑的征象对早期发现及诊断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晖;刘奎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脾高雪氏病一例

    患者 男,39岁,因反复鼻出血20余年,1天前再次出现鼻出血入院,出血量约1500 ml.无类似家族史.体检: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贫血外貌,皮下可见散在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眼结膜无异常,巩膜无黄染,肝肋下4 cm,脾肋下5 cm,双下肢水肿.血常规:白细胞2.08×109/L,红细胞1.73×1012/L,血小板5×109/L,血红蛋白60.0 g/L.肝功能:AST 5 U/L,总胆红素23.5 μmol/L,直接胆红素5.5μmol/L.

    作者:罗显丽;王正元;李邦国;金开元;刘盼;王凤;黄婷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血管黏液瘤的临床与影像表现探讨

    目的 探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及浅表型血管黏液瘤(SA)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病理证实AA 8例及SA1例的影像学资料,女性7例,男性2例,年龄23~ 57岁,其中6例超声、8例CT、7例MRI、1例PETCT,分别描述病灶大小、质地、形态、强化方式等并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5例病灶>10 cm;B超呈不均匀偏低/低回声6例;CT平扫呈不均匀低/等低密度影8例,增强扫描表现不均匀逐渐强化3例,分层漩涡征2例,灶内含小血管影4例;MRI T2WI呈高/略高信号6例,其中分层漩涡卷云征3例;增强后逐渐持续强化7例,分层漩涡征3例,2例时间-信号动态曲线(TDC)为缓升型;1例18F-FDG-PETCT示低浓聚摄取.结论 本病女性多见,超声为低回声或囊实性;CT增强后具有小血管影和/或分层漩涡征的不均匀逐渐强化灶;MRI亦为逐渐强化,T2WI及增强后显示特征性分层漩涡征,PETCT低摄取,这些特点有助于正确诊断.

    作者:钟群;方梦诗;张盼;聂玫;王蕾;吴玉珍;林燕;曲利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正常肝脏扩散峰度成像的可行性及可重复性研究

    目的 研究正常肝脏扩散峰度成像(DKI)的可行性及参数测量的可重复性.方法 使用飞利浦1.5TMR扫描仪和相同的序列及参数,对35名年轻志愿者进行2次肝脏DKI扫描,生成平均扩散系数(MD)图和平均峰度系数(MK)图.在左、右肝内分别选取上、中、下3个代表性层面的左、中、右9个测量位置,每个位置放置大小相同的感兴趣区(ROI),分别测量并比较各ROI的MD值和MK值及左、右肝各9个ROI的平均参数值,并评估各参数测量的可重复性.结果 前后2次DKI扫描b=800 s/mm2图像上肝脏的信噪比(SNR)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次扫描左、右肝内不同测量部位的MD、MK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右肝中层及左肝下层的MD、MK值可重复性较好.左肝的平均MD值、MK值较右肝高(t=-5.665 ~8.095,P<0.001),但左肝的平均MD、MK值可重复性均较右肝差;MD值、MK值的可重复性相近.结论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正常肝脏DKI是可行的,右肝中层和左肝下层的MD、MK值的可重复性较好;左肝的平均MD、MK值较右肝高,但可重复性较右肝差,MD、MK值的可重复性相似.

    作者:谢丽芬;陈世林;刘再毅;梁长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腰椎MR扩散加权成像对骨质疏松的定量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腰椎扩散加权成像(DWI)对骨质疏松的评估价值,研究不同性别的差异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定量CT(QCT)所测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 对124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腰椎常规MR及DWI扫描,DWI采用自旋回波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b值为0和600 s/mm2),矢状位扫描,测量L2~4椎体ADC值.随即行L2~4椎体QCT检查,采用Mindways公司QCT分析软件进行BMD测量,根据国际临床骨密度协会(ISCD)推荐的诊断标准,分为骨量正常组、骨密度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比较不同性别各组间的差异,分析ADC值与BMD的相关性.结果 (1)男性各组间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相关分析,ADC值与BMD无相关性(P>0.05).(2)女性ADC值随BMD减少而降低,骨量正常组[ADC值(0.450 ±0.130)×10-3mm2/s]与骨量减少组[(0.303±0.068)×10-3mm2/s]及骨质疏松组[(0.287±0.048)×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偏相关分析,ADC值与BMD呈正相关(r=0.307,P< 0.05).(3)在骨量正常组中,女性ADC值[(0.450 ±0.130)×10-3mm2/s)]高于男性[(0.310 ±0.087)×10-3mm2/s](P<0.01).结论 腰椎骨髓扩散有性别差异,女性腰椎ADC值与BMD呈正相关,DWI可对女性骨质疏松的椎体做定量评价,可以反映BMD的变化.

    作者:何杰;方浩;李晓娜;崔建岭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新生儿枫糖尿病MRI表现一例

    患儿 男,10天.因拒食、吐沫、反应差2天入院.患儿胎龄38+4周,生后无窒息,Apgar评分正常,父母非近亲结婚.入院体检:发育差,哭声弱小,面色轻度黄染,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减弱,心肺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漏斗胸,尿液呈特殊的“枫糖浆味”.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4×109/L,血糖3.8 mmol/L,酮体(-),血氨187 μmol/L,总胆红素71μmol/L.

    作者:许蕾;许道洲;肖文丰;周云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华法林过量引起自发性小肠壁内血肿的CT表现及其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华法林过量引起自发性小肠壁内血肿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6例自发性小肠壁内血肿的MSCT表现,其中5例行全腹增强CT扫描.结果 6例均出现单发弥漫性肠壁环形增厚,其中空、回肠各3例;3例表现为肠壁全层密度增高,另3例表现为肠壁黏膜下层密度增高;增强扫描可见“靶征”;1例出现小肠肠壁积气;6例均伴有肠腔狭窄、腹腔积血,均出现受累小肠周围及相应肠系膜区密度增高,其中3例并发肠梗阻.结论 对于正在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突发腹痛伴凝血功能异常,且有典型的CT表现,应高度警惕自发性小肠壁内血肿的可能.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许永明;杨志辉;梁雯雯;余日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成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MRI表现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成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SPNET)的MRI表现与病理联系,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成人SPNET的临床病理及MRI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并结合病理归纳其联系.男女比例为7∶3,中位年龄45.0岁,7例以头痛、呕吐首发,2例头痛伴晕厥,1例面部及舌根部麻木.均采用GE 1.5 T MRI扫描仪行MRI平扫+增强检查.结果 病灶均单发,其中额叶5例、颞叶3例、顶叶2例,1例累及胼胝体膝部,无一例术前发生转移.病灶体积大,边界清,占位效应显著,3例无水肿,5例伴轻度水肿,2例伴明显水肿,2例伴出血,未见钙化.囊实性为主6例,表现为大囊小结节,壁结节多位于大脑凸面,囊变常靠近中线,实性为主4例,可伴灶性坏死,MRI上呈等或低T1WI、高或稍高T2WI信号,增强后呈“印戒”样或“蜂窝”样强化.结论 成人SPNET的MRI表现与组织学特点密切相关,MRI表现具有特征性,仍依靠病理学确诊.

    作者:李春花;陈兵;石洋洋;李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全身MR扩散加权成像在鉴别淋巴结肿大原因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全身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WB MR DWI)对初诊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初诊淋巴结病变患者78例,其中淋巴瘤31例(淋巴瘤组),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病变30例(转移性淋巴结组),炎性淋巴结17例(炎性淋巴结组),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行WB MR DWI检查,分别记录淋巴结病变个数并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每两组病变的ADC值鉴别价值.结果淋巴瘤组、转移性淋巴结组及炎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分别为(1.197 ±0.388)×10-3mm2/s、(1.343±0.299)×10-3mm2/s和(1.677 ±0.466)×10-3mm2/s,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组的平均ADC值均明显小于炎性组,淋巴瘤组的平均ADC值也小于转移性淋巴结组(P<0.01),应用ROC曲线得出鉴别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淋巴瘤与炎性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与炎性淋巴结及良、恶性淋巴结的ADC值鉴别诊断阈值分别为1.085×10-3mm2/s、1.575×10-3mm2/s、1.655×10-3mm2/s和1.575×10-3mm2/s,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1.5%、80.9%,78.6%、64.5%,84.5%、57.1%和78.2%、64.5%.结论 WB MR DWI结合ADC值对初诊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原因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但对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价值有限.

    作者:陈淑香;尹化斌;高峰;钱亭;孟凡华;包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Joubert综合征的MRI表现

    目的 探讨Joubert综合征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Jouber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 Joubert综合征的典型MRI表现包括小脑半球间“中线裂”、“蝙蝠翼”状和“三角形”第四脑室,以及脑桥中脑连接处的“磨牙征”.结论 Joubert综合征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明确诊断.

    作者:徐志勇;范程;张飘尘;赵祖来;童欣;胡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伴海马硬化及占位性内侧颞叶癫痫脑灰质形态学研究

    目的 研究伴海马硬化及占位性内侧颞叶癫痫(mTLE)脑灰质形态改变的差异,并探讨不同类型mTLE脑结构损伤特征及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对30例伴海马硬化mTLE(mTLE-HS)、30例颞叶占位性mTLE患者(mTLE-OL)以及30名健康受试者进行全脑扫描,采用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成像(MPRAGE)序列获得三维T1结构图像.运用代价函数对图像预处理,应用非线性映射空间变换的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BM)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病因mTLE颞叶外脑灰质体积(GMV)的改变,并观察mTLE患者GMV改变与病程的相关性.结果 相比于正常对照组,两组mTLE均有颞叶外的GMV改变,但变化脑区分布模式不同:mTLE-HS显示更广泛的脑灰质萎缩(P<0.01,Alpha-Sim校正).mTLE-HS患者局部GMV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mTLE-OL患者对侧顶下叶及患侧基底节区GMV与病程负相关.结论 不同类型mTLE脑灰质形态学改变不同,提示两者存在的癫痫网络有所不同,进一步证实了mTLE-HS为一种特异性癫痫综合征.

    作者:魏渭;张志强;许强;谭启富;黄育斌;卢光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脾种植的CT和MRI表现

    目的 探讨脾种植的CT和MRI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腹部脾种植患者的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7例患者均有脾外伤破裂或脾切除史,有19个脾种植结节,呈圆形或卵圆形.(1)1例脾种植位于腹膜后,1例2个病灶分别位于脾区和胰腺尾部,3例位于脾区.上述5例脾种植直径10~50mm.螺旋CT扫描2例,平扫表现为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均为均匀稍高密度.MRI平扫5例,2例T1WI正相位均为等信号,T1WI反相位信号降低;3例T1WI正相位为稍低信号、T1WI反相位信号无明显降低.T2WI均为中高信号.MRI增强扫描1例,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为高信号.病理检查脾种植内无或少量含铁血黄素.(2)1例多发脾种植患者,5个病灶位于肝脏,7个病灶位于上腹部大网膜和肠系膜区;1例脾种植位于脾区;上述2例脾种植直径10~40mm,2例同时行CT和MR扫描.CT平扫1例为略高密度(脂肪肝背景),1例为均匀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为高密度.MR平扫,T1WI 2例均为稍低信号,T1WI反相位1例信号无降低,1例信号降低;T2WI 2例均为不均匀低信号.增强扫描1例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肝脏病灶呈轻度高信号,延迟期呈低信号;大网肠和肠系膜病灶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呈中等高信号.1例脾区脾种植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呈低信号.病理检查病灶内见大量含铁血黄素.结论 脾种植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能准确反映其病理学基础.

    作者:张斯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能谱CT佳单能量技术优化腹腔干动脉成像质量的研究

    目的 探讨能谱CT单能量技术对腹腔干动脉CTA图像质量优化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腹部能谱CT检查的32例腹部肿瘤患者资料,应用能谱分析软件,分别采用混合能量模式(QC,140 kVp)、佳单能量和70 keV的单能量模式进行腹腔干动脉重组,比较140 kVp混合能量、70 keV单能量和佳单能量3组腹腔干动脉的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图像平均噪声值(IN)及其图像质量评分,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佳单能量组、70 keV单能量组、140 kVp混合能量组腹腔干动脉的CNR分别为18.74±7.91、13.89±6.27和13.14±6.25,SNR分别为21.38±8.39、17.50 ±7.12和17.19 ±7.90,IN分别为27.49±7.48、17.53±4.56和15.75±5.34,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69±0.24、4.14±0.24和3.71±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423、19.463、80.669和307.63,P值均<0.01),两两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佳单()量组CNR、SNR、IN和主观评分优于70 keV单能量组和140 kVp混合能量组.结论 能谱CT佳单能量技术能够提高腹腔干动脉成像的CNR,从而优化腹腔干动脉的CTA质量.

    作者:殷小平;刘笑非;黄桦;左紫薇;田笑;徐英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