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椿平
目的 探讨静息态下耳鸣患者脑区域功能连接的变化.方法 45例耳鸣患者,分为右侧、左侧、双侧耳鸣3组,在静息态下,采用BOLD-fMRI序列对耳鸣患者及37名正常人进行扫描.结果 (1)耳鸣患者听觉系统部分区域功能连接异常,非听觉系统部分区域亦出现异常;(2)在听觉系统中,皮层下区域的神经元活动背离默认网络,而听觉皮层的神经元活动则主要有向默认网络靠近的趋势;(3)听觉网络中,异常的皮层下区域主要位于右侧,而异常的听觉皮层则位于左侧颞上回;(4)在双侧耳鸣患者组,右侧枕颞内侧回、右侧小脑山坡、额叶部分区域功能连接异常,这些区域在单侧耳鸣组并未发现.结论 静息状态下耳鸣患者听觉皮层的功能改变与皮层下结构的功能改变不同,听觉网络在功能上存在着优势通路,与耳鸣侧别无关,双侧耳鸣对患者相关脑区的影响与单侧耳鸣可能不同.静息态下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非听觉系统(如边缘系统、前额叶联合皮层)参与耳鸣.
作者:薛伟;徐海波;范文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 男,39岁,因反复鼻出血20余年,1天前再次出现鼻出血入院,出血量约1500 ml.无类似家族史.体检: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贫血外貌,皮下可见散在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眼结膜无异常,巩膜无黄染,肝肋下4 cm,脾肋下5 cm,双下肢水肿.血常规:白细胞2.08×109/L,红细胞1.73×1012/L,血小板5×109/L,血红蛋白60.0 g/L.肝功能:AST 5 U/L,总胆红素23.5 μmol/L,直接胆红素5.5μmol/L.
作者:罗显丽;王正元;李邦国;金开元;刘盼;王凤;黄婷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 女,56岁,发现盆腔包块半年,10天前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乏力,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以“膀胱炎”治疗无效入院.患者精神差,饮食差,大便正常,近期体重减轻约5~6 kg.体检:子宫触诊不清,不规则包块占据盆腔,固定.肛诊直肠壁不光滑,囊性凸向肠腔,指套无血染,粪便呈黑色,盆腔内可触及大小约10 cm的包块,囊实性,轻压痛.B超检查提示盆腔占位.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3.13 ng/ml,癌胚抗原2.13 ng/ml.,CA-125 195.7 U/ml,CA-199 29.86 U/ml.
作者:万玉珍;贾永庚;周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梅毒的颅脑MRI改变,提高对梅毒MRI表现的认识能力.方法 搜集临床与血液学检查证实为梅毒患者,采用1.5 TMR进行颅脑MRI检查,分析其中5例累及颅脑的MRI表现.结果 颅脑MR表现伴有多发梗死灶,大小不一,可累及皮层;T1WI呈低信号或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T1WI增强后可有不规则强化.结论 梅毒检查以实验室检查为主;MRI无特异性改变,但可以显示其病变范围,出现影像学高度怀疑的征象对早期发现及诊断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晖;刘奎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采用基于低频振荡振幅(ALFF)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静息状态下的脑活动特点.方法 采用3.0T MRI对29例PTN患者和26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采集.利用DPARSF软件对图像预处理并计算两组受试者全脑ALFF值,采用SPM 8软件对数据行两样本t检验,终获得PTN患者ALFF值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并将PTN患者振幅增高脑区的ALFF值与病程做相关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校正后,P<0.05水平),PTN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双侧丘脑、中央后回、岛叶、杏仁核及小脑等脑区ALFF值均增高;双侧前扣带回、后扣带回、角回、楔前叶等脑默认模式网络脑区ALFF值减低;未发现PTN患者ALFF值增高脑区的ALFF值与病程有相关性.结论 PTN患者双侧丘脑、中央后回、岛叶、杏仁核及小脑等脑区ALFF值增高,提示这些脑区可能与三叉神经痛的发生发展有关;PTN患者ALFF值增高脑区的ALFF值均与病程无显著相关性.
作者:沈连芳;仇莉;葛海涛;荣玉涛;李祥;徐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功能位下行数字化断层融合(DTS)成像观察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相关征象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症状、体征、数字X线摄影(DR)前后位平片表现均符合FAI诊断的42例患者在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功能位下行DTS检查,以配对四格表x2检验比较DR前后位和DTS功能位对FAI各个相关征象检出的差异.结果 DTS功能位对股骨颈疝窝、股骨头颈交界处骨质突起、髋臼盂唇骨化、髋臼囊变4个征象的检出率(24%、43%、22%、19%)高于DR前后位(13%、22%、7%、6%)(二项分布确切概率法P=0.031、0.001、0.008、0.016);两种检查方法对髋臼骨赘、深髋臼、关节间隙狭窄、后壁征的检出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DTS:72%、57%、11%、13%,DR:67%、57%、11%、13%,二项分布确切概率法P=0.25、1、1、1).结论 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功能位下行DTS可细致地观察撞击试验阳性患者髋关节的解剖结构异常及继发性骨质改变,并对相关征象进行精确定位.
作者:吴慧钊;宋岩;吴文娟;郭哲;王竹海;钟志伟;于宝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成人肠扭转多层螺旋CT(MS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成人肠扭转患者的16层MSCT腹部检查影像资料.结果 有血管的漩涡征70例、肠管的漩涡征58例、靶环征35例、鸟喙征37例.结论 MSCT检查对成人肠扭转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是诊断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
作者:龙腾河;崔惠勤;罗焕江;覃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食管癌术后继发医源性膈疝(IDH)的MSCT多平面重组(MPR)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间食管癌术后继发IDH 16例.将其CT号随机混编入其他50例食管癌术后无食管裂孔(EH)扩大患者队列,由2名不知研究目的从事腹部影像诊断的高年资医师分别就横断位和MPR图像进行判断.对不同医师、不同方法判断结果及影像表现差异采用x2检验.结果 16例IDH中3例局限性于EH,横断位2例呈假“肠套叠”征,1例呈肠扭转表现;MPR直观显示肠管挤入EH顶压胸腔胃呈“壁贴壁征”.13例超出EH范围,横断位表现为胸腔内肠管于各方向汇聚于EH处胸腔胃,其中,前外、后外及前后外侧分别为9例、5例和2例,前外侧明显多于前后外侧(x2 =6.79,P<0.05),2例并肠系膜扭转;MPR直观显示胸腔内管肠及其系膜血管通过EH与腹腔相应结构连通.由2名医师横断位提示IGH诊断分别为3例和4例,MPR全部提示IDH诊断,均显著高于横断位(x2=21.89,19.20,P值均<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继发IDH横断位表现隐匿,仔细观察并及时辅以MPR,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理华;曹和涛;于芹;苏海;田浩;刘婷婷;陈小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的5 mm(厚层)和1.25 mm(薄层)层厚图像在诊断支气管扩张中的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在薄层MSCT上诊断为支气管扩张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12例,女88例,平均年龄67.42岁,在肺叶、肺段水平及支气管扩张的范围、类型上比较薄层与厚层MSCT之间的诊断差异.所用设备为64排MSCT,扫描层厚5 mm,螺距0.94,并作1.25 mm薄层重组.采用x2检验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在200例薄层MSCT诊断为支气管扩张者中,厚层MSCT仅检出其中的153例(76.5%),两者有极显著差异(P=0.000);在1200个肺叶中,薄层MSCT检出437个(36.41%)肺叶有支气管扩张,而厚层MSCT仅检出284个(23.67%)肺叶,有极显著差异(P =0.000);在3600个肺段中薄层MSCT检出682个(18.94%)肺段有支气管扩张,而厚层MSCT检出459个(12.75%)肺段,有极显著差异(P=0.000);在支气管扩张范围级别上,厚、薄层在1级范围之间有显著差异,而在2、3级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厚层MSCT漏检的支气管扩张都是柱状支气管扩张.结论 在检出局灶性、柱状支气管扩张的能力上薄层MSCT要显著高于厚层MSCT.
作者:郭红丽;赵晶;彭楠;潘纪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盆腔非实质脏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CT表现特征及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腹盆腔非实质脏器IMT的CT图像特点,从肿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强化特点、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无转移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探讨腹盆腔非实质脏器IMT的CT表现特征及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11例IMT发生于肠系膜及腹膜后各3例,髂窝及膀胱各2例,大网膜1例.CT征象为不规则分叶状或多结节状肿块,直径2~18.5 cm;9例黏液血管型为混杂囊实性密度,增强后实性部分呈花环样、结节状明显延迟强化;1例梭形细胞密集型为实性等密度,呈中度均匀延迟强化;1例黏液血管型和梭形细胞密集型同时存在,局部病灶为实性,中度均匀强化,局部病灶为囊实性,明显不均匀强化;9例黏液血管型中,4例病灶为多发,2例与周围组织黏连,1例伴有子宫、腰大肌侵犯及肺转移.结论 腹盆腔非实质脏器IMT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初步反映其病理分型.
作者:柴亚如;梁盼;高剑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例1 女,10岁.1年前发现颈部包块并逐渐增大,外院考虑桥本氏甲状腺炎,未予治疗,曾一度出现窒息,于当地医院行气管切开并颈部包块、淋巴结取活检,病理结果:甲状腺组织及气管前淋巴结内均可见大量肿瘤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CDIa(+++),S-100(++),考虑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并累及甲状腺.外院行局部放疗1个月后,颈部包块较前明显缩小,1年后再次肿大遂入院.体检:颈部正中锁骨上窝可见一长约6 cm手术瘢痕.双侧甲状腺Ⅱ°肿大,质硬,无压痛,无血管性杂音.实验室检查:T4略减低,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及甲状腺微粒抗体升高显著,余无异常.影像学检查:头颅X线平片示左侧顶骨不规则骨质缺损.胸部平扫CT+气道重建,见肺内散在小灶性透亮区,口咽气道旁软组织弥漫性增厚,双侧甲状腺对称性肿大,密度均匀减低,CT值约35~41 HU,左侧颌下腺略肿大,颈部多个小淋巴结(图1A、B).
作者:胡迪;段晓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正常中晚孕胎儿眼球玻璃体信号值随胎龄增长变化的一般规律,为临床监测胎儿眼球发育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4年2月期间发育正常的中晚孕胎儿共99名(198只眼球)MRI资料;按胎龄大小分成5组,即17 ~21周、22 ~ 26周、27 ~31周、32~36周、37 ~40周.分别测量各胎龄组眼球信号值大小,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7 ~21、22~ 26、27~31、32~36、37~40周胎龄组胎儿眼球玻璃体信号值分别为600.63±171.77、492.73±214.97、421.43±181.47、388.04±137.11、329.99±119.73.经方差分析显示,胎儿眼球玻璃体信号值随胎龄增长有逐渐减低趋势,组间比较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正常中晚孕胎儿眼球玻璃体信号值随胎龄增长有逐渐减低趋势.
作者:曾旭;周芷溪;许林;董国礼;陈天武;唐敏;高友淑;李晓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华法林过量引起自发性小肠壁内血肿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6例自发性小肠壁内血肿的MSCT表现,其中5例行全腹增强CT扫描.结果 6例均出现单发弥漫性肠壁环形增厚,其中空、回肠各3例;3例表现为肠壁全层密度增高,另3例表现为肠壁黏膜下层密度增高;增强扫描可见“靶征”;1例出现小肠肠壁积气;6例均伴有肠腔狭窄、腹腔积血,均出现受累小肠周围及相应肠系膜区密度增高,其中3例并发肠梗阻.结论 对于正在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突发腹痛伴凝血功能异常,且有典型的CT表现,应高度警惕自发性小肠壁内血肿的可能.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许永明;杨志辉;梁雯雯;余日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肝癌是世界上第六常见的肿瘤,亦是第三常见导致死亡的肿瘤[1~3].在中国,肝癌平均发病年龄为55~59岁,而在欧洲及北美,平均年龄为63~ 65岁.在一些低危人群中,发生肝癌的年龄为75岁或更大[4].在我国,促使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乙型肝炎及黄曲霉毒素B1,而在北美、欧洲和日本主要的危险因素则是丙型肝炎及酒精[1].肝癌的大小、位置、数量以及毗邻血管等限制着手术治疗,因此发展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5].对于小肝癌(病灶≤3 cm),射频消融术(RFA)是首选治疗手段[6].当周围温度高于45℃~50℃,肿瘤细胞将会出现蛋白质变性和细胞膜破坏,RFA是基于这一原理运用超过60℃温度对肿瘤细胞进行破坏而致肿瘤组织凝固性坏死达到治疗的目的[5,7].现主要针对RFA术后残留肿瘤及肝癌复发进行影像评估的常规影像技术有超声、CT、MRI.本文综述了超声、CT、MRI对肝癌RFA术后的疗效评估,旨在为临床提供帮助.
作者:李冰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酪氨酸酶-黑色素系统作为MR报告基因的可行性.方法 将pcDNA3.0空白质粒和不同数量的pcDNA3.0-tyr重组质粒分别转染HepG2细胞,培养72 h后行MRI T1WI序列扫描,测量各组细胞的信号强度.将信号强度高组细胞分为不同细胞数量组,行MRI T1WI扫描并测量其信号强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小显著差异t检验比较各组间的信号强度差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各组细胞内酪氨酸酶mRNA的转录水平,Masson-Fontana浸银法及电镜检查验证细胞内黑色素的合成.结果 阴性对照组细胞的MRI T1WI信号强度明显低于实验组.实验组细胞的信号强度随转染质粒量的增多而增高(F=801.024,P<0.05).信号强度高组细胞随细胞数量的减少,细胞团信号逐渐减弱(F=743.876,P<0.05),当细胞数量约为14000个时仅见微弱信号,当减少到约6000个时,接近背景信号.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到实验组细胞内大量的酪氨酸酶基因cDNA片段,Masson-Fontana染色、电镜检查均检测到实验组细胞内黑色素的表达.结论 酪氨酸酶-黑色素系统可以作为MR报告基因反映体外细胞的基因转染情况.
作者:刘壮盛;龙晚生;李卓永;梁碧玲;钟镜联;元建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全身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WB MR DWI)对初诊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初诊淋巴结病变患者78例,其中淋巴瘤31例(淋巴瘤组),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病变30例(转移性淋巴结组),炎性淋巴结17例(炎性淋巴结组),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行WB MR DWI检查,分别记录淋巴结病变个数并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每两组病变的ADC值鉴别价值.结果淋巴瘤组、转移性淋巴结组及炎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分别为(1.197 ±0.388)×10-3mm2/s、(1.343±0.299)×10-3mm2/s和(1.677 ±0.466)×10-3mm2/s,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组的平均ADC值均明显小于炎性组,淋巴瘤组的平均ADC值也小于转移性淋巴结组(P<0.01),应用ROC曲线得出鉴别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淋巴瘤与炎性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与炎性淋巴结及良、恶性淋巴结的ADC值鉴别诊断阈值分别为1.085×10-3mm2/s、1.575×10-3mm2/s、1.655×10-3mm2/s和1.575×10-3mm2/s,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1.5%、80.9%,78.6%、64.5%,84.5%、57.1%和78.2%、64.5%.结论 WB MR DWI结合ADC值对初诊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原因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但对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价值有限.
作者:陈淑香;尹化斌;高峰;钱亭;孟凡华;包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 女,41岁.因头顶部肿块20余年,近来增大入院.近两月午后盗汗,体温37.8℃,既往有肺结核病史.体检:头颅额顶部可扣及一肿块,约6.0cm×5.0 cm,质韧,轻压痛,局部皮温正常.双侧肌力V级,神经系统病理征未引出.CT及MRI平扫表现:额顶骨可见膨胀性骨质破坏,形成肿块向颅骨内外生长,颅骨内外板骨质破坏消失,肿块呈低密度或长T1、长T2信号,其内密度/信号不均,可见点条形致密影或低信号,可见完整包膜,局部脑质受压内移;MRI增强扫描:病灶内部强化不明显,包膜轻度强化(图1~4).影像学诊断:结合结核病史,考虑为颅骨结核并脓肿形成可能.
作者:刘伯胜;刘赤岩;陶福典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疼痛是伴随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1],常伴有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影响.慢性疼痛是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大约有20%的成年人遭受中度至重度的慢性疼痛[2].痛觉是由分散的脑系统网络互相协调的活动所产生,持续的疼痛作为一种刺激能影响大脑重要网络的形成,但不同网络节点的相对作用并没有完全弄清[3].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在慢性疼痛上的研究有独特的优势.研究表明,静息态fMRI的大脑网络研究能够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关于脑神经活动的细节,包括显示参与疼痛处理的大脑区域、这些区域的激活顺序以及相互联系.本文就近年来慢性疼痛静息态f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毛椿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 女,64岁.因发现双侧腮腺肿物5年就诊,肿块呈缓慢渐进性增大,质实,可稍移动,无疼痛、红肿、发热,无局部皮温升高,无面部感觉障碍,有口干,未行任何检查及治疗.20年前有子宫全切手术史,有癫痫病史30年.体检:双侧腮腺部位外观稍饱满,皮肤无破溃或红肿,均可触及类圆形肿物,右侧肿物大小约4.0 cm ×3.0 cm,左侧约4.0 cm ×5.0 cm,肿物质地稍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晰,无压痛,无黏连.全身未触及肿大浅表淋巴结,无关节肿痛、无眼干、眼涩等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胸片,血沉,心电图均无异常发现.
作者:刘红宣;林雪雷;陈任政;张哲;司徒敏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部局限性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HV-CD)的MDCT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腹部HV-CD患者术前CT平扫及动态增强资料.结果 11例中,9例病变位于腹膜后,2例位于肠系膜.CT平扫:11例均呈软组织密度肿块,平扫CT值为(46±4) HU,部分肿块内部可见斑片样、放射状低密度影及斑点样、树枝样钙化灶.2例局部边界不清.5例周围可见增大的淋巴结.4例周围腹膜局限性增厚.动态增强扫描:9例动脉期、门静脉期明显强化,CT值平均增加(80±14) HU,强化程度接近大动脉,延迟期强化程度退出;2例呈中度强化,且延迟期为著;1例动脉期边缘强化明显;病变内低密度区未强化;11例病变周围均可见供血及引流血管.结论 腹部HV-CD的MD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是病变内的钙化及强化程度具有诊断价值.
作者:姜天娇;杨青;李伟;段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