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奎;牛海鹏
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lular carcinoma,HCC)占原发性肝癌的90%.大部分患者都有肝硬化病史和不同程度肝储备功能下降.根治性切除肿瘤是获得较好疗效的关键.但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仍是肝脏外科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术前合理评估肝脏储备功能,避免过度切除肝实质,是预防术后肝功能衰竭的主要措施之一.在CT基础上,肝脏CT灌注成像(CTP)的开发应用,在显示肝脏形态学的同时量化分析其生理功能的变化,对术前评估患者肝储备功能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作者:胡剑飞;雷正明;解云川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数字化乳腺摄影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按顺序抽取接受数字化乳腺摄影和传统屏片乳腺摄影检查的各50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就其图像病变显示率、摄片质量及照射剂量进行对比评价.结果 (1)数字化乳腺摄影与传统屏片乳腺摄影对病变显示率的比较如下:微小钙化分别为26%和11.2%(P=0.000),肿块分别为15.2%和10.8%(P=0.039),结构扭曲分别为18%和8.8%(P=0.000),皮肤、乳头影改变分别为4.8%和1.8%(P=0.0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照射剂量及重检率比较:数字化乳腺摄影照射剂量较传统屏片乳腺摄影减少,因设备因素引起的重检率为0;传统屏片乳腺摄影因设备凶素引起的重检率为1.4%.结论 数字化乳腺摄影检查技术及图像的病变显示率均优于传统屏片乳腺摄影.数字化乳腺摄影系统操作简便、成像快捷、辐射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沈茜刚;顾雅佳;唐峰;毛健;郑晓静;谭红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组(MPR)在腭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腭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12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轴位扫描,并将获得的数据进行MPR.结果 腭部肿块8例,其中硬腭2例,软腭4例,软、硬腭交界区2例;局部软组织增厚4例.腭骨骨质破坏4例;周围组织结构受累8例;头颈部淋巴结转移6例.CT增强扫描,病灶表现为轻度至显著、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PR能清晰显示肿块与软腭、硬腭及周围咽腔等结构的大体解剖关系和肿块累及范围.结论 CT增强扫描对判断腭部肿瘤的性质、累及范围及判断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价值,MPR能多平面地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大体解剖关系.
作者:钟进;曾泳瀚;郝彩仙;乔辉;程金宝;朱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后清官对剖宫产疤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ies,CSP)的治疗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4例CSP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后在超声引导下清宫,记录手术时和术后阴道出血量、有无术后残留及再发出血,并随访月经及再次妊娠情况.结果 14例术中出血5~20 ml,平均11.5 ml,术后均无宫内残留,无再发出血.有2例再次怀孕,1例孕11周行人流,1例孕33+2周产下一健康男婴.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后清宫既能控制出血量,又保留了女性生育机能,是治疗CSP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对其他类型CSP的治疗价值有待探讨.
作者:曹满瑞;何健龙;刘炳光;杜牧;朱志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评价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病理特征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4例NSCLC患者行MSCT灌注扫描,用多元相关分析探讨灌注参数与病理特征的关系,再分亚组进行趋势检验.结果 灌注参数与NSCLC病理特征相关,血流量(BF)和强化峰值(PEI)随分化程度减低而降低(P值分别为0.009与0.021);有淋巴结转移组的BF和PEI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值分别为0.000与0.002);PTNM低分期组BF值明显低于高分期组(P=0.000);术后转移或复发组BF值明显低于未转移或复发组(P=0.000);不同病理类型灌注参数无明显差别.结论 MSCT灌注成像通过无创性评价血管生成的方式和程度,间接反映肿瘤分化程度,从而预测淋巴结转移和术后转移复发的可能性,是判断NSCLC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良好指标.
作者:刘进康;周晖;熊曾;周漠铃;朱智明;夏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相同碘浓度和注射流率、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情况下,主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应用效果.资料与方法 将90例可疑主动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在对比剂浓度300 mgI/ml、注射流率3 ml/s相同的情况下,分别采用不同的注射方案行主动脉MSCTA.A组:注射对比剂100 ml;B组:注射对比剂60 ml后用40 ml生理盐水冲刷;C组:注射对比剂85 ml.扫描延迟时间采用自动触发技术.测量升主动脉、T7及L2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处CT值;由两位影像诊断高级职称医师对血管强化程度、重组血管清晰度进行评价.结果 3种注射方案在升主动脉、T7及L2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处的平均强化程度分别为255 HU、240 HU、247 HU,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重组血管清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33%(84/90)清楚显示两侧肾动脉及分支,6.67%(6/90)显示两侧肾动脉及分支欠清楚.结论 应用对比剂60 ml注射+40ml生理盐水冲刷行主动脉MSCTA能够满足主动脉检查要求,减少了对比剂的用量.
作者:付传明;邹建华;陈伦刚;龚晓红;王开华;陈文;赵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术前影像学诊断右侧中央型肺癌(起源于中间-下叶支气管),伴同侧纵隔、隆突下、右肺门淋巴结转移.手术所见肿物位于右肺下叶、下肺静脉旁及右主支气管周围,大小约7.0 cm×6.7 cm×6.2 cm,质地硬,形态欠规则,与周围结构粘连明显,后纵隔及右肺门多个肿大淋巴结.
作者:王巍巍;全冠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3D MIA DICOM数据分析软件对心腔容积定量评估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对10个新鲜猪心和10例经心脏超声检查后的住院患者行64排螺旋CT心脏扫描,采用3D MIA DICOM数据分析软件分析并测量猪心的右心室容积和患者左室心腔容积,分析3D MIA DICOM数据分析软件测昔值与猪心实际容积和人体心脏超声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D MIA DICOM软件所测猪心的右室容积和人体心脏舒张末期左室容积与物理测量值及心脏超声测量值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1=0.94,r2=0.97),Altman and Bland一致性分析表明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结论 3D MIA DICOM数据分析软件为定量分析心腔容积提供了一种无创、简单可行且准确町信的新方法.
作者:李绍军;常时新;许楠;杜育杉;张国滨;汪波;潘海虹;王轶彬;宗根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在外生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起源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经手术证实的21例外生性GIST患者采用容积再现(VR)血管生长技术(AV),观察肿瘤供血动脉及门静脉侧支循环情况,判断肿瘤的起源,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21例中,发生于胃12例,小肠6例,结肠2例,1例来源于肠道(具体起源不明).肿瘤大径5.5~20.5 cm,平均9.3 cm.21例肿瘤主要供血动脉均得以显示,定位诊断准确20例.瘤周门静脉侧支循环发生11例.结论 MSCTA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准确性高,是判断GIST起源的主要依据.
作者:张应和;靳仓正;徐新超;谭婉嫦;张奕昭;林小慧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故障现象一机器200 mA曝光时报错(XC提示TIMEOUT及高压错误).故障分析及处理此现象只有200 mA曝光时报错,而且在TEST状态下曝光正常,因此AC/CONT的控制及反馈均应正常.曝光时测量280 V高压供电,发现低电流时正常,200 mA曝光时电压不稳.查看电路图,更换高压继电器后机器恢复正常.
作者:杨富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中肝动脉及其分支损伤原因及其预防、处理.资料与方法 2007年5月至2007年7月行肝TACE术患者164例,观察并分析术中肝动脉及其分支损伤情况. 结果 164例中发生血管损伤者57例(34.76%),其中47例(28.66%)发生血管痉挛,8例(4.88%)发生血管穿孔,2例(1.22%)发生内膜撕裂.结论 肝癌TACE血管损伤发生与术者操作、导管头位置、患者血管条件有关,应根据不同情况积极预防、处理.
作者:陈光斌;李江山;曾小丽;唐先志;张迎春;聂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在可疑肺栓塞(PE)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19例临床拟诊PE的患者在双源CT上行对比增强双能量模式扫描.利用双能量分析软件(Lung PBV)分析.以肺叶为单位,记录DEPI和CT肺动脉成像(CTPA)上PE的数目和位置.以CTPA为参照标准,评价DEPI诊断P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DEPI上肺灌注异常的范围与心血管测量参数的关系.结果 19例共行20次DECT扫描,共有98个肺叶纳入分析.10例未检出PE,9例确诊为PE,23个肺叶的肺动脉内可见充盈缺损.以CTPA为参照标准,两位医师利用DEPI诊断PE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96%和82%、95%.PE患者肺灌注异常的范围似与右室功能障碍有关.结论 利用双源CT双能量模式扫描可同时获得全肺的解剖和功能信息,在PE的诊断和随访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龙江;吴新生;赵艳娥;周长圣;柴学;黄伟;卢光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常规腹部多期增强扫描后,行动脉期、门静脉期血管编辑减影成像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选择行腹部多期增强扫描患者68例.男40例,女28例,年龄14~83岁,平均47.5岁.扫描设备为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16层螺旋CT,处理软件为设备所带3D卡中的常规软件object editor.同一定位像下行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对平扫薄层图像进行骨骼对象编辑后保存至3D Application Data,利用此数据进行编辑减影去骨处理,完成动脉期、门静脉期血管成像.结果 68例中,除2例因身体移动不能编辑减影外,余66例均编辑减影成功,均较好完成血管成像,其中,图像质量评为4分者39例,占59%;3分21例,占32%;2分6例,占9%;无一例图像被评为1分.整个过程约1~7 min,平均2 min.结论 多层螺旋CT腹部编辑减影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去骨,清晰显示腹部血管.
作者:陈海东;毛俊;杜中立;彭秀斌;孙放;刘玉涛;龙雪银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间变性室管膜瘤的MRI表现与病理改变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间变性室管膜瘤患者术前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研究. 结果 5例中,幕上3例,为间变性室管膜瘤,主要发生于脑实质内,病灶中心表现为等、短T1信号,等、短或混杂T2信号;幕下2例,为室管膜瘤伴部分间变,主要发生于第四脑室底.病灶呈长T1、稍长T2信号,其内见多发略短T2信号,瘤周无水肿,延髓及小脑受压移位.结论 间变性室管膜瘤的MRI表现与病理改变有关联性,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陈利军;陈士新;印弘;徐俊卿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患者男,8岁.因阵发性头痛,恶心、呕吐5天就诊.体检:神清,精神差,自动体位,左侧肢体肌力减退,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MRI示:右侧颞顶枕叶一大小约5.5 cm×6.0 cm×7.0 cm的囊实性病变,边界清,周边无明显水肿.囊性部分位于病灶外上缘,呈长T1、长T2信号;实性部分位于病灶内下缘,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病灶以宽基底附着于小脑幕上.侧脑室体部、枕角
作者:田培刚;牛庆亮;武希庆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例1 男,14岁.反复头痛2年余,加重伴四肢抽搐10余天.患者约于2年前出现运动后枕部疼痛,可自动缓解,10天前患者于睡眠中突然出现四肢抽搐,呼吸困难,持续约5 min后缓解.
作者:王卫斌;刘智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患者男,39岁.10余年前偶然发现舌根部中央一无痛性肿物,起初不易触及,近两年肿物缓慢增大至鸽蛋大小,影响发音及吞咽.专科检查:言语障碍,舌根部前缘正中可触及肿物前界,质地中等、偏硬.圆形,直径约5 cm,基底宽,不能移动,无波动及压痛,表面黏膜正常.CT平扫:示自舌根部至舌骨水平圆形肿块影,大小约5.0 cm×5.0 cm,中心密度偏低且均匀,周围有环形高密度影包绕(图1),颈前正常位置未见甲状腺.MRI:病灶平扫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且中心信号更高(图2、3);增强后呈环状强化(图4、5).
作者:张仕兵;沈芸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患者女,29岁.左上腹包块进行性增大6个月入院.患者6个月前自觉左上腹膨隆,腹胀,食欲不振.体检:左上腹膨隆,扪及直径约15 cm巨大肿块,质稍硬,轻压痛,活动度差.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冯海;朱玉春;王建良;沈纪芳;冯雪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评价脑缺血性卒中所致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及与运动功能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对15例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常规MRI、DTI和DTT检查,对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采用dTV.Ⅱ软件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图及方向编码彩色网,并重组双侧CST 3D纤维束图.对梗死区及健侧相应区域白质进行FA测量.采用Brunnstorm标准判断脑卒中患者患手肌力.结果 脑卒中患者梗死区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333,P<0.0000).病变侧CST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和中断,CST损伤程度与患手肌力级别经检验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s=-0.97361,P<0.0001),CST的损伤情况与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相关. 结论 CST损伤严重程度与运动功能的恢复相关,DTI和DTT对观察CST的损害程度、预测恢复程度、指导临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许尚文;陈自谦;叶友强;倪萍;肖慧;钱根年;陈锦华;王锦良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