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东;毛俊;杜中立;彭秀斌;孙放;刘玉涛;龙雪银
目的 研究射频消融(RFA)与肝动脉栓塞(TAE)联合治疗VX2兔肝移植瘤的疗效.材料与方法将VX2肿瘤块植入实验兔的肝脏内,建立36只兔肝癌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9只.A组行单纯RFA治疗,B、C、D组分别在TAE治疗后1、4、7天行RFA治疗.各组在治疗后1、4、7天取标本,观察疗效.结果 毁损范围:A组(2.99±0.18)cm2与B组(3.67±0.32)cm2、C组(3.65±0.29)cm2、D组(3.53±0.16)c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之间比较筹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一定时间内TAE与RFA联合治疗可以明显增加肝脏肿瘤的坏死范围,提高坏死率.
作者:李绍钦;倪才方;蒋国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运用64层螺旋CT测量成人正常脾体积(splenic volume,SP)及容积相关参数,探讨SP与生理参数的关系及SP的简易估测方法.资料与方法 对无明确脾疾病的120例受检者行64层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针对层厚2 mm、重组间隔2 mm的门静脉期图像进行分析.采用Siemens Volume体积测量软件测定脾的体积值,并测定脾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厚度和大截面积.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0例受检者的平均脾体积为(203±79)cm3.平均脾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厚度和大截面积分别为(9.0±1.7)cm、(9.1±1.0)cm、(9.5±1.9)cm、(3.8±0.7)cm和(35.6±9.5)cm2.体积与身高、体重存在较弱的正相关关系,与年龄间存在较弱的负相关关系.消除了体重因素的影响后,不同性别组间SP无显著差异.SP与脾上下径(r=0.7887,P<0.01)及脾大截面积(r=0.8641,P<0.01)均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简化的回归方程为:脾体积=0.616×脾上下径×脾大截面积(t=109.7,r2=0.9906,P<0.01).脾增大的诊断标准为SP>358 cm3.结论 SP与各种生理参数间相关性不强,绝对体积值>358 cm3可诊断为脾增大.通过测量CT像上脾上下径与大横截面积,可以简单、迅速而较准确地估测SP.
作者:王萱;薛华丹;刘炜;孙昊;金征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伴随其他内耳异常的特征及其发生率.资料与方法 采用64层螺旋CT对168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采集颞骨数据并进行多平面重组,然后对内耳异常表现进行评估.结果 CT显示的168例332耳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中,46耳(13.9%)为单纯大前庭水管,286耳(86.1%)伴有其他内耳异常.其中69.9%(232耳)伴有蜗轴发育不良,3%(10耳)伴有蜗轴缺如,29.8%(99耳)伴有阶间隔发育不全Ⅱ型.73.2%(243耳)伴有前庭扩大,53.6%(178耳)伴有外半规管发育不良.结论 大多数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均伴有其他轻至重度内耳异常.高分辨率CT可较准确地对其进行评估.
作者:XIAN Junfang;鲜军舫;张云亭;王振常;李勇;刘兆会;王冰;郭健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相同碘浓度和注射流率、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情况下,主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应用效果.资料与方法 将90例可疑主动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在对比剂浓度300 mgI/ml、注射流率3 ml/s相同的情况下,分别采用不同的注射方案行主动脉MSCTA.A组:注射对比剂100 ml;B组:注射对比剂60 ml后用40 ml生理盐水冲刷;C组:注射对比剂85 ml.扫描延迟时间采用自动触发技术.测量升主动脉、T7及L2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处CT值;由两位影像诊断高级职称医师对血管强化程度、重组血管清晰度进行评价.结果 3种注射方案在升主动脉、T7及L2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处的平均强化程度分别为255 HU、240 HU、247 HU,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重组血管清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33%(84/90)清楚显示两侧肾动脉及分支,6.67%(6/90)显示两侧肾动脉及分支欠清楚.结论 应用对比剂60 ml注射+40ml生理盐水冲刷行主动脉MSCTA能够满足主动脉检查要求,减少了对比剂的用量.
作者:付传明;邹建华;陈伦刚;龚晓红;王开华;陈文;赵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在可疑肺栓塞(PE)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19例临床拟诊PE的患者在双源CT上行对比增强双能量模式扫描.利用双能量分析软件(Lung PBV)分析.以肺叶为单位,记录DEPI和CT肺动脉成像(CTPA)上PE的数目和位置.以CTPA为参照标准,评价DEPI诊断P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DEPI上肺灌注异常的范围与心血管测量参数的关系.结果 19例共行20次DECT扫描,共有98个肺叶纳入分析.10例未检出PE,9例确诊为PE,23个肺叶的肺动脉内可见充盈缺损.以CTPA为参照标准,两位医师利用DEPI诊断PE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96%和82%、95%.PE患者肺灌注异常的范围似与右室功能障碍有关.结论 利用双源CT双能量模式扫描可同时获得全肺的解剖和功能信息,在PE的诊断和随访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龙江;吴新生;赵艳娥;周长圣;柴学;黄伟;卢光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增强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和磁化传递对比(MTC)两种序列对脑转移瘤的显示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60例拟诊脑转移瘤的患者行MR常规扫描后采用T1WI、FLAIR、MTC序列再行增强扫描,并分别统计三种序列各自显示的病灶位置和个数及三种序列上转移瘤的病灶/正常组织信号强度比.结果 60例患者中42例发现脑转移瘤,共计131个病灶,增强后常规T1WI显示112个,FLAIR显示126个,MTC显示125个,三种序列上转移瘤的病灶/正常组织信号强度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增强后FLAIR序列和MTC对部分脑转移瘤的显示和诊断具有特殊意义,联合使用能提高脑转移瘤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刘玉林;孔祥泉;陈宪;徐宁;张照喜;安连峰;徐海波;刘定西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MRI、超声及血清肿瘤标志物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病理证实的45例子宫腺肌症与36例子宫肌瘤患者术前行超声(经腹、经阴道)、MRI及血清CA125、CA153、CA199测定.分析各项检查诊断子宫腺肌症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MRI诊断子宫腺肌症的敏感性为95.56%,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7.53%;经阴道超声为80.0%、88.89%、83.95%;经腹部超声为68.89%、83.33%、75.31%;血清CA125为46.67%、88.89%、65.43%;CA253为33.33%、94.44%、60.49%;CA199为15.56%、97.22%、51.85%.MRI、经阴道超声、经腹超声、血清CA125、CA153、CA199诊断子宫腺肌症的敏感性(X2=83.213,P<0.01)、准确性(X2=56.216,P<0.01)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特异性(X2=9.513,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子宫腺肌症的诊断,MRI、超声及血清肿瘤标志物均有一定价值,MRI、超声检查优于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CA153、CA199)指标,MRI是有价值的检查手段.
作者:易自生;刘一平;李华良;叶敏华;郭文彬;杨帆;陈金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患者男,45岁.发现脐部肿块多年,偶流淡黄色液体.体检:脐下见一大小约3.2 cm ×3.5 cm×4.0 cm肿块,质软,有明显压痛,表面红肿、流脓.
作者:杨东奎;牛海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患者男,70岁.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臀部及会阴部麻木感,并逐渐加重.体检:S2-4水平左侧痛觉减弱,病理反射未引出,右下肢腱反射、左跟腱反射减弱.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作者:张宁男楠;张云亭;李威;张敬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的CT、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DSRC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7例中单发2例,多发5例;病灶直径>10 cm者5例.7例均行CT检查,2例在1周内行MRI.结果 腹、盆腔内可见分叶状或结节状低密度肿块,其内有小片状坏死,5例可见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2例轻度强化,5例中度强化;病灶与浆膜面关系密切,对周围组织及血管呈推移、包绕、侵犯倾向,但无明显起源关系,5例病灶内可见分隔状强化血管影.2例伴腔积液;2例肝转移、骨转移;3例淋巴结转移.MR 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其内可见更高信号的囊变坏死区.结论 CT和MRI表现为腹、盆腔内巨大结节状或分叶状肿块,特别是位于膀胱后方或子宫直肠区域,与周围器官无明显起源关系,广泛腹膜、网膜种植,肿瘤呈不均匀低密度,内见斑点状钙化及小片状坏死,腹腔积液少见,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可考虑DSRCT的可能.
作者:刘红艳;张雪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组(MPR)在腭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腭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12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轴位扫描,并将获得的数据进行MPR.结果 腭部肿块8例,其中硬腭2例,软腭4例,软、硬腭交界区2例;局部软组织增厚4例.腭骨骨质破坏4例;周围组织结构受累8例;头颈部淋巴结转移6例.CT增强扫描,病灶表现为轻度至显著、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PR能清晰显示肿块与软腭、硬腭及周围咽腔等结构的大体解剖关系和肿块累及范围.结论 CT增强扫描对判断腭部肿瘤的性质、累及范围及判断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价值,MPR能多平面地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大体解剖关系.
作者:钟进;曾泳瀚;郝彩仙;乔辉;程金宝;朱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肢体和颅面部血管畸形的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56例肢体和颅面部血管畸形患者,颅面部14例,上肢18例,下肢24例.先行血管造影,了解病变部位、累及范围、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侧支循环情况.然后行栓塞治疗,超选择插管至病变供血动脉内,根据病变性质、造影表现、插管的具体位置及治疗目的 ,选择不同种类、大小的栓塞剂及栓塞方法.对四肢近端局限性动静脉瘘患者置入带膜支架封堵瘘口.结果 56例患者通过选择性动脉造影均明确诊断,其中44例表现为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之间有明显迂曲扩张畸形血管团;12例表现为动静脉瘘.23例行介人治疗,其中21例栓塞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表现为局部包块缩小,血管杂音减轻或消失,心脏功能改善等,2例带膜支架置入后血管杂音消失.随访4~48个月,除2例臀部血管畸形患者栓塞后1年左右又出现临床症状而接受相应治疗外,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结论 经导管动脉造影是肢体和颅面部血管畸形的可靠诊断方法;介入治疗血管畸形创伤小、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作者:任建庄;郑传胜;冯敢生;梁惠民;周国锋;夏向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例1 男,14岁.反复头痛2年余,加重伴四肢抽搐10余天.患者约于2年前出现运动后枕部疼痛,可自动缓解,10天前患者于睡眠中突然出现四肢抽搐,呼吸困难,持续约5 min后缓解.
作者:王卫斌;刘智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lular carcinoma,HCC)占原发性肝癌的90%.大部分患者都有肝硬化病史和不同程度肝储备功能下降.根治性切除肿瘤是获得较好疗效的关键.但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仍是肝脏外科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术前合理评估肝脏储备功能,避免过度切除肝实质,是预防术后肝功能衰竭的主要措施之一.在CT基础上,肝脏CT灌注成像(CTP)的开发应用,在显示肝脏形态学的同时量化分析其生理功能的变化,对术前评估患者肝储备功能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作者:胡剑飞;雷正明;解云川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患者男,8岁.因阵发性头痛,恶心、呕吐5天就诊.体检:神清,精神差,自动体位,左侧肢体肌力减退,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MRI示:右侧颞顶枕叶一大小约5.5 cm×6.0 cm×7.0 cm的囊实性病变,边界清,周边无明显水肿.囊性部分位于病灶外上缘,呈长T1、长T2信号;实性部分位于病灶内下缘,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病灶以宽基底附着于小脑幕上.侧脑室体部、枕角
作者:田培刚;牛庆亮;武希庆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常规腹部多期增强扫描后,行动脉期、门静脉期血管编辑减影成像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选择行腹部多期增强扫描患者68例.男40例,女28例,年龄14~83岁,平均47.5岁.扫描设备为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16层螺旋CT,处理软件为设备所带3D卡中的常规软件object editor.同一定位像下行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对平扫薄层图像进行骨骼对象编辑后保存至3D Application Data,利用此数据进行编辑减影去骨处理,完成动脉期、门静脉期血管成像.结果 68例中,除2例因身体移动不能编辑减影外,余66例均编辑减影成功,均较好完成血管成像,其中,图像质量评为4分者39例,占59%;3分21例,占32%;2分6例,占9%;无一例图像被评为1分.整个过程约1~7 min,平均2 min.结论 多层螺旋CT腹部编辑减影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去骨,清晰显示腹部血管.
作者:陈海东;毛俊;杜中立;彭秀斌;孙放;刘玉涛;龙雪银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肝内门-体静脉分流(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Venous shunts,IPSVS)多层螺旋CT(MSCT)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从3360例接受MSCT动态增强检查并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的患者资料中,选出7例IPSVS病例,回顾性分析其MSCT表现.结果 7例中6例伴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在MSCT像上均出现门静脉右后支增粗,并沿肝裸区迂曲走行,终汇人下腔静脉,在CPR及VR图像上显示更加逼真.1例无肝脏基础病的IPSVS,其MSCT图像显示门静脉右后支与肝右静脉间形成动脉瘤样通路,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VR图像清晰地显示了分流血管的情况.结论 采用MSCT的二维MPR、CPR和三维VR等后处理技术,能清晰、逼真地显示IPSVS血管全程走行及分流道局部情况,可作为IPSVS的主要诊断手段.
作者:ZHANG Xiang;张翔;于长鹿;韩玉娟;白人驹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评价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病理特征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4例NSCLC患者行MSCT灌注扫描,用多元相关分析探讨灌注参数与病理特征的关系,再分亚组进行趋势检验.结果 灌注参数与NSCLC病理特征相关,血流量(BF)和强化峰值(PEI)随分化程度减低而降低(P值分别为0.009与0.021);有淋巴结转移组的BF和PEI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值分别为0.000与0.002);PTNM低分期组BF值明显低于高分期组(P=0.000);术后转移或复发组BF值明显低于未转移或复发组(P=0.000);不同病理类型灌注参数无明显差别.结论 MSCT灌注成像通过无创性评价血管生成的方式和程度,间接反映肿瘤分化程度,从而预测淋巴结转移和术后转移复发的可能性,是判断NSCLC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良好指标.
作者:刘进康;周晖;熊曾;周漠铃;朱智明;夏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