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过渡细胞型脑膜瘤完全钙化一例

杨耀华;史河水

关键词:过渡, 细胞型, 脑膜瘤, 占位病变, 头部外伤, 四肢肌力, 生理反射, 恶心呕吐, 病理反射, 光反射, 血压, 心肺, 头痛, 头颅, 瞳孔, 体检, 颅内, 检查, 患者
摘要:患者 女,50岁.半个月前因头部外伤行头颅CT检查,发现颅内占位病变.无头痛、头昏及恶心呕吐表现,血压108/75 mmHg(1 mmHg=0.133 kPa).体检: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首过时间动态增强CT评价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与延迟增强模式对照

    目的 探讨16层CT首过时间动态增强在确定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 SPNs)良恶性的价值并与延迟动态增强CT对照. 资料与方法 61例SPNs患者同时行首过及延迟时间动态增强CT扫描.记录SPNs首过时间强化峰值(peak height,PH),受试者操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用于确定首过及延迟时间PH值诊断结节良恶性的佳界值点.计算并比较两种增强方式佳界值点对病变良恶性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阴性预测值. 结果 良性结节首过及延迟时间PH值[(10.912±5.452) HU,(18.172±11.567) HU]均小于恶性结节首过及延迟时间PH值[(22.864±13.514) HU,(26.350±12.744 )HU].首过及延迟时间PH值诊断结节良恶性的佳界值点为分别为15 HU、17 HU,对SPNs良恶性的诊断,首过时间PH值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阴性预测值和曲线下面积(Az值)分别为77.78%、84%、 80.33%、87.5%、72.41%和0.84;延迟时间PH值分别88.89%、48.00%、72.13%、71.11%、75.00%和0.76.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 结论 胸部首过时间动态增强CT较延迟动态增强模式能更准确评价SPNs良恶性.

    作者:孙家瑜;孙昌进;杨志刚;周翔平;周清华;车国卫;张尚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MRI影像学特征

    目的 评价MRI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诊断中的重要价值. 资料与方法 收集经临床确诊的24例SCD患者的MRI资料,所有患者均于确诊前接受脊柱MRI检查,其中5例行增强检查,4例于治疗后复查.分析影像学特点. 结果 24例SCD中18例出现髓内异常信号,阳性率为75%.主要位于颈胸段脊髓后索(12例)或侧索并后索(5例),呈对称性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1例同时累及后索、侧索、前索和部分灰质后角;脊髓无明显肿胀;增强后有(2/5)或无强化效应(3/5);治疗后4例病变范围均显示减小,甚至消失. 结论 SCD具有一定特征性的MRI影像表现,MRI在早期诊断及观察疗效上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静;张云亭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眼眶肿块的MR扩散加权成像研究

    目的 评价表现扩散系数(ADC)值对眼眶不同类型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65例眶内肿块病例行常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分别测量病变兴趣区及对侧颞叶脑白质ADC值,比较不同类型眼眶病变ADC差别. 结果 65例眶内肿块的ADCM为(1.38±0.55) ×10-3 mm2/ s,ADCw为(0.85±0.07) ×10-3 mm2/ s.其中淋巴造血系肿瘤ADCM为(0.76±0.12)×10-3 mm2/ s;癌ADCM为(1.36±0.39)×10-3 mm2/ s;良性实性肿块ADCM为(1.35±0.54)×10-3 mm2/ s;脉管性肿块ADCM为(1.50±0.30)×10-3 mm2/ s;囊性肿块ADCM为(1.92±0.99)×10-3 mm2/ s.不同组间眼眶肿块AD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淋巴造血系肿瘤ADCM显著低于癌、良性实性肿块、脉管性肿块、囊性肿块(P<0.01);癌、良性实性肿块ADCM显著低于囊性肿块(P<0.05);癌、良性实性肿块与脉管性肿块之间AD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脉管性肿块与囊性肿块AD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WI可反映眼眶肿块的扩散特征,不同类型眶内肿块ADC值之间具有差异,有助于病变的鉴别诊断.

    作者:郭健;王振常;鲜军舫;李勇;牛延涛;赵波;燕飞;刘中林;杨本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前列腺癌MSCT多期增强特征与bFGF及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 PCa)MSCT多期扫描的增强特征及与微血管密度(MVD)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情况的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 27例PCa患者术前行MSCT扫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癌组织的bFGF和MVD的表达情况. 结果 bFGF的表达与MVD有相关性;MVD与Gleason分级、肿瘤分化程度分级之间有相关性;大强化幅值(MAV)与bFGF、MVD呈正相关关系(P<0.01). 结论 PCa 的MSCT增强特征受bFGF及微血管等多种因素影响.

    作者:刘金刚;王滨;牛庆亮;王锡臻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ACZ负荷MR灌注成像对高血压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MR灌注成像结合乙酰唑胺(ACZ)负荷试验,评估出现症状性脑梗死前高血压患者的脑血管储备功能. 资料与方法 对13例高血压患者和12例正常对照在口服ACZ前后进行2次MR PWI检查,选取双侧尾状核头部、豆状核、丘脑、额上回、颞上回及楔叶作为兴趣区(ROI),测量其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rMTT)并根据公式局部脑血流量(rCBF)= rCBV / rMTT、脑血管储备(%)= [(ACZ后rCBF ACZ前rCBF)/ ACZ前rCBF]×100%计算脑血管储备. 结果 (1)高血压组各ROI的rMTT、rCBV和rCBF在ACZ负荷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ROI的rMTT在ACZ负荷后缩短(P<0.05),rCBV和rCBF在ACZ后增加(P<0.05);(2)高血压组各ROI的脑血管储备(5.5%~27.8%)较对照组相应ROI的脑血管储备(34.0%~56.1%)明显降低(P<0.05). 结论 在出现症状性脑梗死之前,高血压患者的脑血管储备较同年龄组正常血压者下降,处于亚临床缺血的状态.

    作者:黄力;高伟;黄立安;凌雪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椎管内血管性病变的MRI诊断

    目的 总结不同类型椎管内血管性病变的影像特点,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水平. 资料与方法 对33例经手术病理或DSA证实的椎管内血管性病变的影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海绵状血管瘤11例(髓内8例,髓外硬脊膜外3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单发2例,多发2例),动静脉病变18例(动静脉瘘12 例,动静脉畸形6例).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 结果 椎管内血管性病变好发年龄在40岁左右,临床多表现为渐进性的神经系统受损症状.海绵状血管瘤髓内较髓外相对多见,髓内病变颈段好发,病变多局限,病灶周围T2低信号环较具特征性,强化多不明显;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少见,多发生在胸段,常为边界清楚梭型肿物,均匀明显强化.血管母细胞瘤较少见,可单发亦可多发,多发生在颈、胸段,当伴有较大范围脊髓空洞或囊变,并有明显强化结节时,诊断不难;动静脉病变多见, MRI多能发现蜿蜒血管流空信号,较易诊断,但具体分型有赖于DSA或手术. 结论 椎管内不同类型的血管性病变具有相对特异的影像表现,MRI可较好地显示病变,并能准确定位,同时可以显示脊髓变性的程度和范围,有利于病变的诊治及判断预后.

    作者:李新瑜;邱士军;张雪林;韩路军;魏根霞;曲华丽;彭旭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并行采集MR扩散技术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并行采集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采用GE 1.5T 超导MRI仪及4通道乳腺相控阵线圈,应用ASSET EPI并用2组b值(b=0,600 s/mm2及0,1000 s/mm2)对56例患者及20名健康志愿者行ASSET-DWI、SE T1WI、FSE T2WI检查,对其中的16例患者及7名健康志愿者双侧乳腺还分别进行横轴位结合ASSET技术的EPI及常规EPI,对ASSET-DWI图像质量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 结果 ASSET-DWI较常规DWI采集时间缩短50%,常规DWI乳腺及3个病变不同程度变形,ASSET-DWI乳腺变形减轻,病灶无明显变形.ASSET-DWI b值为600 s/mm2或1000 s/mm2时,恶性病变、良性病变及正常腺体ADC值均明显不同(P<0.05).分别以恶性病变95%可信区间上限1.44×10-3 mm2/s (b值600 s/mm2)及1.18×10-3 mm2/s (b值1000 s/mm2)定为良、恶性病变诊断阈值,诊断灵敏度分别为80%(32/40)和77.5%(31/40),特异度均为95%(19/20). 结论 应用ASSET-DWI对乳腺检查可以缩短采集时间,减少图像畸变.b值为600 s/mm2或1000 s/mm2时,根据病变ADC值,ASSET-DWI均可以鉴别多数乳腺良、恶性病变,ADC诊断阈值应与所用b值相匹配.

    作者:金光暐;蔡幼铨;安宁豫;李席如;刘梅;王建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MR增强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对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MR增强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对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确诊恶性肿瘤可疑有脑转移患者159例.MR检查除常规平扫和增强外,在增强后加扫FLAIR序列,图像由3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评估. 结果 58例有脑内转移,6例增强后FLAIR脑实质病灶数目显示较增强T1WI多,11例病灶强化较T1WI明显;在11例柔脑膜转移者中,7例病灶强化程度优于增强后T1WI. 结论 增强后FLAIR是增强后T1WI的有效补充,对脑内小病灶和脑膜病灶更敏感.

    作者:黄飚;梁长虹;刘红军;刘辉;周正根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原发左上颌窦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

    患者 女,80岁.因左面前部眶下区肿物20余天入院.体检:患者左侧眶下区明显膨隆,表面皮肤颜色正常,无红肿破溃,皮温不高.扪诊:眶下区可触及4 cm×3 cm大小肿物,范围内侧至鼻梁中线,外侧至左眼外眦角位置,上至左鼻翼口角连线,肿物质硬,边界不清,无明显动度,压痛明显,无压缩感,无波动感.

    作者:柳伟坤;刘海凌;钱民;欧陕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双子宫及右肾缺如、双下腔静脉畸形合并宫颈癌一例

    患者 女,35岁.因阴道不规则出血伴下腹痛1个月余入院,妇科检查:宫颈部溃疡直径约4~5 cm,阴道前壁上1/2受侵僵硬,经阴道镜检查并活体组织检查诊断为子宫颈中分化腺癌.

    作者:邝平定;邵国良;李贤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颈椎骨神经鞘瘤一例

    患者 男,42岁.左颈部包块1年余,并缓慢生长就诊,既往身体健康.实验室检查:无明显阳性指标.神经系统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作者:张加强;汪鸿;张解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胼胝体挫伤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脑外伤所引起的胼胝体纤维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12名健康志愿者和23例脑外伤患者进行常规MR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通过运算获得大脑白质纤维的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平均扩散系数(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DCavg)图、容积比异向性(volume ratio anisotropy,VrA)图、各向同性(isotropic image,Iso)图等,分别测量经内囊层面胼胝体前部、胼胝体后部的FA、DCavg值,并进行比较. 结果 在FA图像上正常人胼胝体呈均匀高信号显示清晰,23例脑外伤中胼胝体正常7例,FA值正常;局灶胼胝体挫伤14例,FA值下降14例,DCavg下降14例,胼胝体弥漫挫伤2例,T1 FLAIR序列显示胼胝体肿胀变形,FA图胼胝体纤维失去正常结构及形态,类似斑片状,FA值下降. 结论 DTI能精确、直观地显示胼胝体纤维,在评价脑外伤后胼胝体损伤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尤其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及患者预后的评估更有意义.

    作者:马梦华;洪军;王海平;王余;才艳玲;牛春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右锁骨下静脉药盒导管系统置入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右锁骨下静脉药盒导管置入术的并发症,评价其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85例患者在透视下行右锁骨下静脉药盒导管系统置入术,记录并发症的发生及临床应用情况. 结果 83例患者成功完成右锁骨下静脉药盒导管系统置入术,手术成功率为97.65%(83/85);操作时间为30~60 min,平均45 min;2例手术失败,其中1例气胸,1例穿刺锁骨下动脉;3例(3.52%)出现感染;2例(2.35%)化疗药外溢致局部皮肤坏死;5例 (5.88%)导管堵塞;皮肤切口延迟愈合4例(4.70%).使用该装置的患者感觉在输液治疗中的舒适程度高于其他静脉输注方式. 结论 右锁骨下静脉药盒导管置入术安全、便捷、并发症少,能够提高需要长期输液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孔健;窦永充;冯鄂湘;沈新颖;张彦舫;吴宇旋;林振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诊断肠系膜上动静脉畸形一例

    患者 女,35岁.腹痛、腹胀、腹泻2个月余.体检:贫血貌,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明显肿块,脾增大,肠鸣音亢进,局部可闻及血管杂音.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5 g/L.大便常规:RBC(++).

    作者:张立峰;赵兴圣;周茂义;李丽新;岳奎涛;邵伟光;杨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过渡细胞型脑膜瘤完全钙化一例

    患者 女,50岁.半个月前因头部外伤行头颅CT检查,发现颅内占位病变.无头痛、头昏及恶心呕吐表现,血压108/75 mmHg(1 mmHg=0.133 kPa).体检: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作者:杨耀华;史河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螺旋CT多期扫描在肠系膜上静脉梗塞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SMV梗塞中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7例SMV梗塞患者,行CT平扫、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分析其CT表现特点,并与超声及手术后病理结果对照. 结果 临床病理证实的SMV主干梗塞患者CT平扫均表现肝脏呈等密度,肠系膜充血水肿.增强扫描显示SMV内圆形充盈缺损,肠管扩张、肠壁增厚、靶征、肠壁强化程度减低等肠缺血表现.门静脉供血减少,门静脉期延迟,肝脏一过性血供不足.延时扫描对比剂在肝脏内分布均匀. 结论 螺旋CT多期扫描在SMV梗塞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容鹏飞;王维;刘晟;于德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Castleman病的CT表现(附9例报告)

    目的 分析Castleman病的CT表现,提高对其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患者CT表现,总结其特征. 结果 9例中5例位于纵隔和右肺门,左颈部和腹膜后各2例.9例中局限型8例,弥漫型1例.局限型8例病理诊断均为透明血管型,CT平扫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动态增强CT扫描,多数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在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大动脉.弥漫型1例为浆细胞型,表现为腹膜后多个软组织结节,轮廓光整,轻度强化. 结论 Castleman病的CT表现与组织病理学密切相关,局限透明血管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弥漫浆细胞型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作者:毕纯龙;万霞;孙建男;张蔚;杨立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髌骨骨样骨瘤一例

    患者 男,12岁.右膝酸痛1年余,加剧2个月入院.1年来患者的症状间断发作,近2个月疼痛加剧,以夜间为著.服用阿斯匹林等水杨酸类止痛药有效.体检:右髌骨前方稍肿胀,压痛,活动正常.

    作者:林俊东;徐建成;赵正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粘连性小肠梗阻肠系膜血管CTA表现:基于治愈方式的分析

    目的 初步分析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肠系膜血管的CTA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粘连性小肠梗阻的肠系膜血管CTA图像.依据治愈方式分为非手术治愈组和手术治愈组,分析内容包括肠系膜血管有无聚集、移位、狭窄、扩张、充盈缺损. 结果 非手术治愈的9例中,3例见多支空肠或回肠血管呈束状聚集,1例见回结肠动静脉顺时针移位,1例见回结肠动脉逆时针移位,2例见多支空肠血管逆时针移位,2例未见明显异常走行血管.经手术治愈的3例中,1例见空肠动脉右移,末段回肠动脉略聚集;1例仅见末段回肠血管聚集,1例见多支空肠血管逆时针移位.所有病例均未见肠系膜血管的狭窄、扩张及充盈缺损. 结论 肠系膜血管聚集、移位为粘连性小肠梗阻主要的CTA表现,少数患者CTA无异常或呈现既往手术后改变.经手术治愈的粘连性小肠梗阻,仅见轻微的肠系膜血管异常.

    作者:刘磊;宋殿行;杨新国;庞闽厦;郭秀琴;周晓明;张凡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鼻腔鼻窦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患者 女,16岁.右面部肿胀4年余,右面颊出现瘘口2年伴右鼻腔疼痛.体验:右鼻腔内淡红色肿块;右面颊部有一漏斗状瘘口,约绿豆大小,持续性脓血性液体流出伴呼吸困难.

    作者:文亮;韩丹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