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谢敬霞;刘剑羽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肠血管发育不良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9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肠血管发育不良的DSA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 结果综合分析DSA表现,可归纳为如下几种:(1)局部畸形血管团伴引流静脉;(2)从肠系膜缘侧至对侧缘走行的直小血管增粗、迂曲;(3)病变血管增多、增粗、聚集;(4)动静脉瘘和动脉期静脉早显;(5)对比剂外溢. 结论 DSA对肠血管发育不良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魏鼎泰;贺能树;孙建中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I影像表现及佳成像序列和方法,评价MRI对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应用三维稳态构成干扰序列(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 in steady state,CISS)和三维稳态旋进快速成像序列(fast imaging with steady state precession,FISP)结合三维预磁化快速梯度回波序列(magnetization prepared rapid gradient echo imaging,MPRAGE or 3D-MPR),并采用三维多平面或曲面重建技术对25例(50条)正常对照组及50例(50条,单发)三叉神经痛患者行MR成像,观察MRI图像中神经、血管显示情况和三叉神经痛在MRI中的表现形式. 结果 (1)正常对照组神经血管压迫或接触为30%,三叉神经痛患者病侧为96%,血管包绕神经及神经变形,对照组没有出现,病例组5例.(2)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病侧MRI诊断为血管压迫或接触的为38例,手术证实有血管压迫为18例,另有10例行γ-刀治疗,术后症状消失;桥小脑角肿瘤7例,均为手术证实;血管病变5例,均由微血管减压术或手术证实.(3)正常对照组与病例组神经血管压迫或接触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5),诊断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79%. 结论磁共振3D-CISS和3D-FISP序列结合3D-MPR序列能够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肿瘤性病变和血管性病变之间的关系,对临床提供术前评估和指导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于群;孔祥泉;刘定西;彭振军;徐海波;熊茵;杨帆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假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综合征的X线表现和诊断方法. 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5例经临床和实验室证实的典型病例的手、足、颅骨X线表现并文献复习. 结果掌(跖)指(趾)骨对称性不成比例短缩畸形5例,颅内基底节和脑实质钙化3例,骨质疏松,颅板增厚、板障变窄,下颌角变浅各2例. 结论掌(跖)指(趾)骨对称性不成比例短缩畸形,尤其是第4、5掌骨和拇指末节指骨变短是该病特征性X线表现,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发现低血钙、高血磷,甲状旁腺激素(PTH)含量正常或升高,且应用PTH治疗无效可确诊.
作者:陈闪;罗建光;白末了;刘军;李德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人体许多部位的结构是左右对称的,如头颅、四肢等.在CT图像上识别左、右的依据是CT机依照设定而自动标记的L(左)或R(右)记号.CT扫描时人体位置可以是仰卧位或俯卧位,也可以是头先进或脚先进;图像观察方式可以是从头侧观察,也可以从脚侧观察.因此,CT机正确标记CT图像方位的前提是正确的体位设定,即扫描前技师所做的体位登记.如果登记错误,CT图像上的方位标记必然是错误的,此时识别CT图像上的方位标记错误(以下简称标记错误),并且纠正该错误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就会造成医疗差错,甚至会出现严重后果(如手术部位错误等).
作者:吴前芝;许民生;卢铃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女,52岁.查体:除双肾区轻叩痛外,余无特殊.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均正常.肿瘤标记物CA242、CA125、CA153、CEA均正常.
作者:邱士军;张雪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男,42岁.因体检发现膀胱占位性病变1天入院.患者自诉1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腰背部隐胀痛,1个月前出现耻骨上膀胱区隐痛,并有尿频、尿急、尿痛.查体:右下腹触及一肿块,光滑,质硬,可推动,耻骨上膀胱区压痛明显.尿镜检;WBC:0~1/HP,RBC:(++).B超示:膀胱中度充盈,在其前壁偏右侧探及一个大小约4.8cm×3.5cm×5.8cm的包块,其内回声不均匀(呈低等回声区),包膜不平整(呈菜花状).诊断:膀胱癌可能性大.CT平扫示:膀胱右前壁见一大小约5.5cm×3.0cm×6.0cm的卵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向膀胱内外突出,其内密度欠均匀,CT值约59.4HU,边缘尚光滑,无明显分叶.后尿道内见一结石影.诊断:(1)膀胱间叶源性良性肿瘤可能性大.(2)后尿道结石.术后病理诊断:膀胱平滑肌瘤.
作者:张奎涛;周俊卿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评价3.0F微导管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讨论其操作技术和使用适应证. 资料与方法 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3.0F SP导管进行化疗栓塞治疗.使用SP导管的原因为:肿瘤肝外侧支供血(n=9);肿瘤供养血管细小需超选择(n=16);腹腔干和肝动脉解剖变异(n=6);肝动脉痉挛(n=1). 结果 32例患者共使用SP导管42次,操作成功39次,失败3次,成功率为92.9%.治疗后AFP下降>50%者27例(84.4%),肿瘤病灶缩小>50%者8例(25%),略有缩小者16例(50%),其余患者肿瘤无明显变化.2例成功进行肿瘤内科性亚肝段切除.全部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微导管操作简单、方便,超选择成功率高,特别适用于肿瘤供血动脉严重狭窄、细小,走行迂曲和容易痉挛的患者,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嵘;王建华;周康荣;颜志平;程洁敏;刘清欣;钱晟;龚高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男,33岁.头痛、呕吐伴意识模糊1天就诊.2天前大量饮白酒(500ml)后睡觉,第2天自觉头痛、头胀、头晕、言语不清、肢体抽搐、大小便失禁、行走后摔倒在地急诊入院.患者有长期饮酒嗜好.
作者:戴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副舟骨(accessory navicular bone)又称胫外侧骨(tibialia externa),位于舟骨内后侧,出现率约4%~14%[1],且多为双侧.部分副舟骨患者临床可表现为足舟骨部隆起畸形、疼痛及压痛,严重者行走不便和影响工作.因临床和放射科医生的疏忽,易出现误、漏诊.为引起同道的关注,笔者搜集18例(21足)副舟骨痛综合征患者的X线平片,对照124例(131足)无临床症状的副舟骨,重点分析其X线表现.
作者:丁建林;陈应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成人肝海绵状血管瘤(CHL)并发肝动脉-门静脉短路(APVS)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DCESCT)中出现的瘤周楔形强化区(PWSEA)的表现和形成机制,以及其出现频率与瘤体强化速率、瘤体大小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对确诊的108例CHL 249个瘤体的DCESCT所见作回顾性分析,并与其中12例肝动脉DSA和10例经导管动脉平阳霉素碘油栓塞(LP-TAE)术后X线摄片所见进行对比.瘤体直径取其长径测算.瘤体强化速率于DCESCT早期图像中确定并分为快、中和慢速强化3类. 结果 108例249个CHL中有74个瘤体出现PWSEA(29.7%).快速强化瘤体有87.2%出现PWSEA,明显多见于中速和慢速强化瘤体(P<0.001).中速强化瘤体平均直径(40.35±16.88mm)明显大于快速(17.05±13.01mm)和慢速强化瘤体(17.84±13.61mm)(P<0.001),但快速与慢速强化瘤体之大小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PWSEA的形态、大小、数目和方位等表现不一,常伴有早显的门静脉支.DSA和LP-TAE术后X线摄片证实伴有PWSEA的瘤体皆有APVS,瘤旁肝组织(与DCESCT显示的PWSEA部位相对应)可见充盈对比剂的纤细网条状血管聚集,并伴有数条早显的导出门静脉支. 结论 PWSEA出现频率为29.7%,多见于快速强化小瘤体,但瘤体大小与出现频率无明确关系.PWSEA的形成与CHL瘤旁肝组织的病理改变和并发的APVS密切相关,故其表现多样化,详细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选择佳的延迟时间开始动脉相增强扫描、理想的注射流率和更薄的扫描层厚等,可改善其显示.
作者:欧阳墉;于明;欧阳雪晖;吴日图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女,45岁.右臀部包块逐渐增大1年余.查体:右臀部内侧可触及一约8cm×6cm大小的质软包块,边界欠清,增加腹压时明显,可回缩变小,无压痛.CT检查:右侧盆腔膀胱旁陷窝内见一约12cm×5cm×12cm大小的梭形实性软组织肿块,上至髂骨中段平面,下达肛管右侧,CT值35HU,内见多处斑状脂肪密度灶,CT值-85HU左右,边界清晰,推压膀胱、子宫、直肠向左移位(图1).CT诊断:盆腔畸胎瘤.手术病理:包块位于右侧膀胱旁陷窝内,大小约15cm×9cm×6cm,质软,向前与耻骨联合粘连,向后达尾骨尖,上至膀胱底壁,上端表面光滑,下端有许多突起结构向周围脂肪内突入,纵切标本为实性,呈白色.病理诊断:良性间叶瘤.
作者:刘禄明;都基权;孙百胜;姚辉疆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男,45岁.因便意频繁,粪便带脓血入院.经钡灌肠及结肠镜等检查诊断为直肠癌(溃疡型).病理诊断:腺癌.术前介入治疗经右侧股动脉穿刺送入猎人头导管,尖端置入肠系膜下动脉,注入欧乃派克5ml行肠系膜下动脉造影示肠系膜下动脉与腰动脉共干,肠系膜下动脉粗细均匀,动脉走行无异常(图1).经导管注入卡铂200mg +生理盐水40ml、表阿霉素40mg +生理盐水40ml、羟基喜树碱40mg、氟尿嘧啶1 250mg,于30min内注完.术后第2天清晨,患者诉左后腰部痒痛,局部皮肤发红.体检见髂棘水平后腰部有一约8.0cm×7.0cm的皮肤变红区,其内局部呈紫黑色.以后黑色区逐渐扩大,1周后局部呈黑色硬痂并有破溃.手术切除腰部坏死组织,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达深筋膜,坏死部外大内小,经换药、植皮后伤口愈合.
作者:王华明;朱明生;赵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评价MRI对驱虫药脑病的诊断价值,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 资料与方法 52例患者分2组行MRI检查.第一组为临床初诊驱虫药脑病患者22例,用MRI检查帮助诊断,总结后确诊病例的MRI表现并探讨该病发病机制.第二组根据已总结的MRI征象随机诊断该病30例,并与确诊病例数比较,判断MRI表现的诊断特异性. 结果与服驱虫药后偶合起病的其他疾病发病率约27%(6/22),MRI能诊断其中大部分疾病.驱虫药脑病的MRI表现大多类似脱髓鞘病变或散发性脑炎,其MRI诊断特异性约63%. 结论 MRI在驱虫药脑病的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谭利华;沈树斌;周顺科;彭述平;白末了;杜万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迷走肝动脉的解剖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 000例肝动脉DSA资料,将直接起自腹腔干及胃肠道供血动脉的变异肝动脉称之为迷走肝动脉(aberrant hepatic artery,AbHA),并根据其在肝内的走行方向和分布范围不同,进一步将其分为迷走肝右动脉(aberrant right hepatic artery,AbRHA),迷走肝左动脉(aberrant left hepatic artery,AbLHA),迷走肝中动脉(aberrant middle hepatic artery,AbMHA),迷走肝固有动脉(aberrant proper hepatic artery,AbPHA)及迷走肝总动脉(aberrant common hepatic artery,AbCHA)等,分别统计其发生率,描述其起源、走行、分支、分布等解剖学特征. 结果 1 000例中,共发现210例存在AbHA,占21%,其中12例分别显示2支AbHA,共发现222支AbHA,其构成如下:AbRHA 102支(45.95%,102/222),AbLHA 88支(39.64%,88/222),AbMHA 4支(1.80%,4/222),AbPHA 3支(1.35%,3/222),AbCHA 25支(11.26%,25/222).222支AbHA中,起于肠系膜上动脉114支(51.35%,114/222),起于胃左动脉83支(37.39%,83/222),起于胃十二指肠动脉13支(5.86%,13/222),起于腹腔干10支(4.50%,10/222),起于胃右动脉2支(0.90%,2/222). 结论 AbHA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肝动脉变异,熟悉这种血管变异对肝癌的动脉内化疗栓塞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家开;张金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利用3D FSPGR序列研究无三叉神经痛受检者中三叉神经脑池段与邻近血管关系.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无三叉神经痛患者增强轴位3D FSPGR图像,层厚1mm,分别观察双侧三叉神经周围是否存在血管影,同时测定三叉神经长轴与邻近血管的距离,根据神经周围血管有无及距离的远近分成无血管、远离、接近、接触、变形5种情况. 结果 50例患者100侧三叉神经中,周围无血管的三叉神经占37%(右侧18例,左侧19例),其中12例双侧三叉神经周围皆无血管.在周围有血管的三叉神经中,接触占23%,接近占11%,远离占29%.所有研究对象中皆未发现血管引起的三叉神经变形. 结论 3D FSPGR序列可用于三叉神经和邻近血管关系的研究.在无三叉神经痛者三叉神经与微血管接触率为23%,此结果可为三叉神经痛病因学的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陈述花;刘松龄;李威;张云亭;刘国栋;陆国庆;范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提高对脑膜血管外皮瘤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脑膜血管外皮瘤的CT和MRI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 结果脑膜血管外皮瘤的CT和MRI表现类似脑膜瘤,但具有恶性征,无颅骨增生和硬膜强化(硬膜尾征),与脑膜瘤不同. 结论 CT和MRI表现类似脑膜瘤的颅内肿瘤,具有恶性征,没有颅骨增生和硬膜强化者要考虑脑膜血管外皮瘤的可能.
作者:杨智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女,43岁.1个月前体检时发现纵隔右侧增宽.自述5年前开始剧烈活动后心悸、憋气.体检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超声心动图:疑为心包囊肿.X线胸片示纵隔增宽,右缘自升主动脉至右房中部水平向外膨隆,呈均匀软组织密度,边缘光滑(图1).CT平扫:右前纵隔类圆形肿物,界清,光滑,位于主动脉弓及上腔静脉前方,CT值40~50HU,均匀,壁有点状钙化(图2).MRI:平扫T1WI呈混杂稍高信号,其前部呈低信号(图3);T2WI可见明显的高信号区,肿物前部仍呈低信号;增强后病变区明显强化,但其前部仍呈低信号,边缘可见环形低信号包膜影(图4、5).
作者:袁涛;于铁链;白人驹;曹阳;张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男,34岁.因受凉咳嗽1月余,胸背痛1周,自觉近日消瘦就诊.X线正位胸片示右胸中外带一约10cm×17cm大小、边界光滑、密度均匀、类圆形致密阴影.CT平扫示右胸腔一约10cm×15cm大小软组织肿块,紧贴外侧胸壁,CT值10~32HU,右肺组织明显受压(图1、2).CT诊断:右胸腔内巨大占位性病变,考虑胸膜恶性肿瘤可能性大.术后病理结果为恶性神经鞘膜瘤.
作者:蔡建财;彭英龙;王平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表现,了解其影像特征.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侵袭性纤维瘤病13例,原发8例,复发5例.颅面部肿物2例(15.4%),颈胸部肿瘤6例(46.1%),腹部肿瘤5例(38.5%),包括前腹壁肿瘤4例(30.8%),腹膜后肿瘤1例(7.7%). 结果颈胸部侵袭性纤维瘤病6例,男3例,女3例,初次发病年龄13~36岁,20~40岁占83%.肿瘤沿肌肉长轴生长,边缘不规则,范围广泛,肿瘤明显侵犯周围肌肉、骨骼、纵隔等结构.5例为增强扫描,肿瘤强化程度略高于肌肉,4例肿瘤内有不规则低密度区.腹壁侵袭性纤维瘤病4例,均为女性,初次发病年龄23~52岁,20~30岁者占75%.肿瘤截面为梭形或卵圆形,沿腹直肌和/或腹斜肌长轴生长,边缘规则,密度基本均匀,平扫或增强扫描密度接近于周围肌肉密度. 结论发生于颈胸部及腹壁的侵袭性纤维瘤病CT表现及发病年龄有一定特征,CT扫描能提示本病的诊断并准确评估肿瘤侵犯范围.
作者:陈宇;罗德红;石木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大鼠Walker-256肝癌模型肝动脉造影表现及介入栓塞前后MRI、CT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征象. 材料与方法采用移植法建立Wistar大鼠Walker-256肝癌模型,于接种后第14天行肝动脉造影并栓塞,于第8、11、14、21天分别行MRI检查,部分行CT检查,并与病理结果对照. 结果 40只肝癌模型大鼠经MRI、CT检查证实均种植成功.经血管造影显示为肝动脉供血,且为富血供.病理检查提示该模型生长方式与人肝癌生长方式相近. 结论大鼠Walker-256肝癌模型适合于进行肝癌介入实验研究,MRI及CT检查有助于筛选实验动物,评估实验结果.
作者:李欣;郑传胜;冯敢生;周承凯;赵俊功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