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辉;马著彬;张玉忠
目的总结原发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有关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 材料与方法搜集1980~1999年14例原发骨肉瘤,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男6例,女8例,平均23.5岁.其中股骨9例,腓骨2例,肱骨2例,胫骨1例. 回顾性分析14例原发骨肉瘤的X线平片、CT和MRI的表现并对照相关的病理学检查. 结果原发骨肉瘤影像学表现包括广泛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部分病例可见肿瘤骨和肿瘤钙化.病理证实影像学确定病变范围不准确 .X线平片诊断佳,CT检查和MRI有助于鉴别诊断. 结论原发骨肉瘤骨破坏范围大,成骨型诊断较易,溶骨型应与Ewing's瘤、恶性巨细胞瘤等鉴别.
作者:李明;孙鼎元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应用防返流食管内支架治疗吻合口狭窄和贲门癌,以解决放置支架后引起的返流性食管炎. 材料与方法采用硅橡胶薄膜覆盖镍钛记忆合金丝编织的网格形支架,下口装置瓣膜防返流装置,应用食管支架输送器放置支架. 结果 35例患者应用防返流支架,胃食管返流现象明显减轻或消失. 结论防返流支架能够有效地预防食管返流.
作者:王玉祥;崔进国;孙兴旺;于学林;赵钢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测定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准确性. 材料与方法 45例患者(32例有冠心病病史,其余13例无症状)行多层螺旋CT(MSCT)钙化积分检查,其中10例另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结果冠心病组的平均钙化分数为480.5±42.3,与无症状组的126.3±23.9有显著性差异(P<0.05);将10例进行血管造影的患者 4的结果与多层螺旋CT所得的冠状动脉钙化分数作对比,以积分大于400者统计为阳性,发现两者之间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MSCT整合心电门控扫描可较准确地测量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为临床的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张欢;杜联军;宋琦;潘自来;凌华威;方文强;朱理敏;吴振芳;董海鹏;陈克敏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小儿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CT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对9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儿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CT表现异常8例,其中双侧颞叶对称性低密度病变3例,双侧颞叶、额叶、丘脑及中脑对称性低密度伴左侧颞叶片状出血1例,双侧颞叶及右侧额叶非对称性低密度病变1例,右额叶单个低密度病变1例,幕上脑萎缩性病变2例.CT表现正常1例. 结论小儿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CT表现以颞叶病变为主,但可同时或单独累及其他脑区;颞叶病变与豆状核分界清楚是颞叶病变发展,累及岛叶、屏状核与外囊的结果.CT表现病变单发、脑水肿及占位征象轻、不伴出血者临床疗效较好,反之则临床疗效较差.CT可以作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儿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成官迅;张雪林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肝癌骨转移的CT表现,提高诊断正确率,并评价CT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肝癌骨转移的CT影像资料,其中有普通X线脊柱摄影65例,MR脊柱扫描36例. 结果 116例中,2处或2处以上的骨转移灶75例(64.66%),骨转移好发部位依次为脊椎、骨盆、肋骨、胸骨、头颅等.主要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 结论 CT能清楚显示转移灶骨破坏范围及对周围组织结构的侵犯情况,是诊断骨转移的有效方法,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
作者:崔恒武;田建明;陈爱华;王培军;王敏杰;萧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颌骨外特别是长管状骨多发性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的X线诊断. 材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2 例,其中1例为累积多个长管状骨的多发病变.2例均摄X线平片,并连续数年观察其变化. 结果 X线平片主要表现为明显膨胀,骨皮质变薄,无骨膜反应,无软组织肿块,病灶内可见或多或少的点状致密影.主要特征为病灶多发性以及同一时期不同病灶的不同X线表现. 结论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 特别是发生在长管状骨,其诊断有一定难度.当病灶为多发和同一病灶既有破坏又有修复时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作者:叶茂奎;高思佳;马忠礼;徐克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评价螺旋CT门静脉成像(SCTP )显示门静脉高压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51例患者分别进行了SCTP和常规门静脉造影,间隔时间0~3天.其中42例为肝癌患者伴或不伴门静脉高压,9例为单纯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患者.分析SCTP图像上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的开放性;侧支循环发生的部位和分布范围,结果与常规门静脉造影(直接和间接法)相对照,评价两者的符合情况. 结果在51例患者共153支门静脉主干和左、右分支中, SCTP显示107支通畅中的104支,46支充盈缺损、闭塞中的44支,总符合率为96.7%(148/153) .除1例冠状静脉曲张及1例脐静脉开放未显示外,SCTP清楚显影其余侧支血管,总符合率为 95.3%(41/43). 结论 SCTP与常规门静脉造影诊断符合率高,能准确显示门静脉开放性和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分布情况,基本能取代有创性的传统门静脉造影术.
作者:吴东;周康荣;陈祖望;陈锦;陈惠明;陈刚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比较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主动脉弓离断(IAA)的诊断价值和限度. 材料与方法对10例确诊为IAA的各种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胸片诊断仅有某些提示意义.升主动脉造影可以明确诊断并分型,但为有创性检查,有时需多次插管,多部位造影才能充分显示病变.超声显示心内畸形好,但显示主动脉弓降部畸形欠佳.螺旋CT血管成像(SCTA)能立体地显示主动脉弓降部畸形,但不能显示心内畸形.电子束CT(EBCT)优于螺旋CT,但尚未普及.MRI亦能显示主动脉弓降部畸形. 结论 SCTA、EBCT或MRI结合超声是本病的佳检查方法.
作者:杨东益;罗建光;李德泰;刘顾岗;喻风雷;汤文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故障现象按下控制台上开机按扭AN1,机器不得电,电源接触器JCⅡA亦不得电吸合,Ⅰ台透视一切正常. 故障分析及检修由于Ⅱ台接触器JCⅡA不得电工作,故障
作者:尚小兵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女,17岁.持续性腰腿痛4个月.查体:脊椎轻度侧弯,腰2左侧局部压痛明显,弯腰受限. X线检查: 腰椎凸向右侧弯,顶点位于腰2.左侧椎弓上缘不规则骨质破坏(图1). CT扫描: 腰2左侧椎弓板较右侧肥大,其前上部见一约1.1cm×1.2cm大小的菜花样骨样密度影,其密度不均,边缘不规则,且向前突于椎管内(图2).MRI检查:腰2椎体后方,相当于腰2椎弓根前上部可见一约1.6cm×1.7cm大小的稍长T1、短T2低信号,相邻硬膜囊受压变形.CT、MRI均提示腰2左侧椎弓板前上部骨软骨瘤. 手术所见:
作者:周四清;林道吉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男,35岁.无诱因出现尿中带血丝,为排尿终末出现,精液中也可见血丝.患者无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临床症状,否认外伤史.专科检查:双肾区平坦,无叩击痛,双侧输尿管区无压痛,膀胱无膨隆,阴茎、睾丸、附睾未见异常.肛门指诊:前列腺顶部不能触及,底部质软,无压痛,表面光滑,中央沟不能扪及.膀胱镜检查:前列腺内有一囊肿,膀胱顶后唇至精囊约5cm,膀胱粘膜未见异常.
作者:王晓琪;杨星;郭建军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瘘的影像表现及诊断手段的选择.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冠状动脉瘘平片、主动脉或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表现. 结果 8例中累及右冠状动脉5例,左冠状动脉2例,左右冠状动脉1例.引流至右心肺动脉系统7例,引流至左室1例. 结论升主动脉造影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本病的重要手段并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主要依据.
作者:李荣富;李谷买;李凯;邓东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经支气管动脉碘油化疗栓塞术治疗支气管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50例支气管肺癌,腺癌17例,鳞癌30例,小细胞肺癌3例.其中Ⅱa期4例,Ⅱb期17例,Ⅲa期22例,Ⅲb期7例.支气管动脉造影明确该动脉的分支和肿瘤血管,选择性插管肿瘤血管,行局部灌注化疗后,以3~10ml碘油加100mg卡铂的乳剂进行栓塞. 结果 (1)栓塞血管:左支气管动脉干5例,其肿瘤分支13例,右支气管动脉干4例,其肿瘤分支21例,左右共干之左支气管动脉肿瘤支3例,左右共干之右支气管动脉肿瘤支4例. (2)近期疗效:CR 1例,PR 37例,SD 12例,PD 0例,有效率76%.症状缓解率44.4%. (3)并发症:9例在支气管动脉干栓塞治疗者,1例出现一过性脊髓缺血;3例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共干且在支气管动脉干栓塞治疗者,均出现肋间动脉并发症;在支气管动脉肿瘤支栓塞者未出现以上并发症.栓塞过程中出现肺动脉分支碘油沉积者占12%,4%伴有症状.上述并发症对症治疗后均缓解. 结论支气管动脉碘油化疗栓塞术治疗支气管肺癌近期疗效较好,使用同轴导管技术选择性肿瘤血管支插管值得推荐应用.
作者:张电波;肖湘生;欧阳强;董生;董伟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男,53岁.因胸闷、气短1年余,运动后加重,伴呼吸困难1周就诊.查体:气管向左移位,右侧胸廓饱满.呼吸动度减弱,语颤增强,右上肺叩浊,呼吸音减低.余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胸部正位X线片示: 右前中纵隔肿物(图1). CT检查: 右前中纵隔有一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块影,其中央密度较低,与邻近组织分界不清 ,纵隔向左移位(图2).CT诊断:纵隔恶性肿瘤. 手术及病理: 肿物位于前上中纵隔,向右侧胸腔突入,大小约50cm×40cm×30cm,表面凹凸不平,局部组织有液化坏死,其内出血、囊性变.肿瘤表面无包膜,与上腔静脉、肺门、心胞粘连较重.手术切除困难,局部取活检.病理:胸腺小细胞恶性肿瘤,血管丰富.免疫组化:NSE(++),chromiganin(++),AE1/AE3(+),EMA(-).符合类癌.图1 胸部X线片示右中纵隔旁巨大半球状肿块影凸向右胸腔图2 CT扫描示前上纵隔有一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的软组织块影 ,与邻近组织分界不清,纵隔向左移位
作者:武宏;李宏兵;黄学民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电视荧光放射录相术(VF G)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检查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中风后吞咽障碍组60例和健康中老年人组2 0例行VFG,分别记录两组受试者吞咽稀钡及半胶钡(含钡面糊)过程中的口通过时间和咽通过时间,并评价口、咽功能,记录有无舌肌运动减弱,钡剂残留梨状隐窝、会厌奚谷,是否误吸入气管. 结果 (1)吞咽障碍组各吞咽时相通过时间均较健康中老年组延长. (2)会厌奚谷钡剂残留在患者中发生率高 (45.0%;33.3%),梨状隐窝钡剂残留发生率较高(35.0%;25.0%).脑干病变组各病理征象发生率均高于大脑半球病变组.经统计学处理,脑干病变组与大脑半球病变组误吸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VFG可以对吞咽全过程特别是咽时相的病理征象进行更详细的观察,是中风后吞咽障碍检查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德文;刘志顺;张维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女,12岁.以下腹部肿块2个月就诊.B 超检查: 盆腔探及一较大肿块,包膜光整,回声不均,不能定性. CT检查: 平扫见盆腔内膀胱上方一混杂密度肿块,大小约6.7cm×6.7cm×8.0cm,CT值约28 .8~39.6HU,边缘光整;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其内有大片不强化区(图1、2).CT诊断 :盆腔恶性肿瘤. 手术所见: 右侧卵巢见一实质性肿块,呈灰白色,包膜完整,周围无粘连. 病理报告: 右卵巢无性细胞瘤. 讨论卵巢无性细胞瘤大多见于青少年,多为单侧性,属恶性卵巢胚胎性肿瘤,较为少见.因该瘤不产生激素,故除因
作者:章华权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卫生部北京医院、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解放军南京军区总医院、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二届EBCT研讨会于2001年7月27~29日在北京好苑建国饭店举行.参加本次大会的有国内影像学科、心内科、心外科、小儿心脏病学科、整形外科的医师和知名专家以及来自美国、德国、马来西亚和香港的医师227人.我国放射学界著名专家李果珍、刘赓年、徐家兴、程家文、章宗穆、巫北海等教授;心脏病学专家陈在嘉、程显声、江一清、胡大一、朱文玲、郭敬萱等教授到会并作重要发言;心血管病专家高润霖院士到会并致辞.大会邀请了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心内科Budoff教授,德国纽伦堡大学内科Achenbach教授,马来西亚Beh Chor Khim医生,美国Sorenson博士到会并作专题报告. 我国自1995年引进EBCT,6年来在临床应用及科研中取得了重要成绩.本次大会集中反映了EBCT的新进展及我国6年来EBCT在临床和科研中所取得的成果.现将会议专题报告、讲座和论文交流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1 冠状动脉钙化与冠心病冠状动脉钙化与冠心病是国外EBCT临床应用广泛、成果丰硕的领域,特别是冠状动脉钙化预测冠心病及EBCT血管造影于1999年通过美国FDA的认可,更引起世界各国心血管病医师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尚存在争议,同时,由于多种因素,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中心发言和讨论.
作者:周渊;戴汝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男,46岁.因腹痛、呕吐伴畏寒、发热1天入院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其中含暗红色血凝块1次.有酗酒史20年.入院后监测血压1 8~22/12~14kPa.查体:急性病容,全腹散在压痛、反跳痛,中度肌紧张,肠鸣音弱;肝浊音界扩大. B超示: 肝大,回声增强;右上腹占位性病变. CT扫描: 肝脏体积增大,密度普遍减低,CT值4HU,门静脉明显增粗,内径3.0cm(图1);胰头与肝门之间见约6.0cm×5.2cm×7.0cm大小的类圆形软组织块影,边界光滑、清楚,CT值4 8HU(图2). 请分析病变性质.答案见第730页.
作者:胡诗明;胡丽萍;杨桂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CT对肾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肾淋巴瘤的CT 表现. 结果肾淋巴瘤的CT表现可分为多发肿物型、弥漫增大型和肾周肿物型. 结论肾淋巴瘤常是全身性淋巴瘤的一部分,其CT表现常与其他实质性脏器一致.
作者:任小波;杨之江;陆菁菁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男,60岁.上腹部不适半年,食欲减退 ,进行性消瘦,近来发热、腹胀加重3天入院.体检:慢性病容,全身皮肤轻度黄染,右中上腹可扪及4cm×5cm大小肿块,质硬无活动,触痛明显,双下肢轻度浮肿.体温38.2℃,脉搏100次/分,血压16/10kPa.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1.3×109/L,中性粒细胞0.87, 红细胞3.6×1012/L,血红蛋白13g/dl,血沉80mm/h,甲胎蛋白17.2.B超检查:肝癌合并肝脓肿,脾脏增大,少量腹水. CT表现: 肝脏外形增大,肝内胆管中度扩张,肝左叶内段可见9cm×6cm×6cm不规则形等、低密度影,CT值11~42HU,边缘界限不清,增强扫描前壁不均匀强化,肿块不均匀强化,侵及肝门、胰腺及胃,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肝左叶外段同时可见8cm×6cm×6cm椭圆形低密度影,CT值11HU,增强扫描壁不均匀强化,周围可见多个小圆形密度稍低结节影,边缘欠清晰 (图1、2).脾脏增大约8个肋单元,胆囊正常,肝脏被膜下可见少量腹水征,双肺扫描见多个小结节密度增高影,边缘光滑整齐,膈角后见少量胸水影.CT诊断:肝癌并发肝脓肿,胆管高位梗阻,胸、腹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脾脏增大,双肺多发结节转
作者:戴伟 刊期: 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