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辉
我院1994年在东方红F99-IA500mA X线机上加装了成都电视设备厂生产的DSX-V影像增强系统.该系统配有日本原装东芝9英寸影像增强器的专用摄像管.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其影像增强效果渐渐降低,影像分辨率每况日下.1年以后,监视器上只有光栅,没有图像.经拆下摄像管检测,在其灯丝两端加上6.3V直流电压,在暗室条件下,10分钟以后才出现肉眼可见的微弱辉光,证明灯丝严重老化.经与生产厂家维修部门联系,称只有更换摄像管. 改装由于该摄像管为日本原装,进口该管所需资金近 30 000元.由于工作需要,经多方论证,我们从摄影器材商店买回1套1/4英寸CCD摄像头,其分辨率为250线,额定电压12V直流为自带变压器所供,再加装12mm镜头,适当延长焦距.然后将增强器尾部铁壳内原装摄像管及各种电路板拆除.买回的摄像头装入后,将其视频线与监视器视频输入接头连接,待图像调至清晰后固定摄像头即成. 效果用普通摄像头代替专用摄像管之后,监视器上图像清晰.在
作者:宋莹;周世富;夏平 刊期: 2001年第12期
兔是影像学基础研究中较为常用的实验动物,目前,关于兔肝动脉插管技术的研究及肝动脉正常DSA表现虽然已有不少文献进行了报道,但都不是很详细,因此很难为欲从事此项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直接的指导作用.笔者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合本科室实验条件且切实可行的兔肝动脉插管技术,并结合文献对兔腹腔动脉正常解剖进行了描述. 1 肝动脉插管技术将兔成功麻醉后仰卧位固定于兔固定架上,同时经耳缘静脉建立静脉通道,0.9%生理盐水缓慢滴注.去除右股内侧及腹股沟区兔毛,常规消毒后铺上孔巾.根据股动脉搏动确定股动脉位置和走行方向,沿股动脉走向纵行切开皮肤,暴露股动脉鞘.股动脉鞘内可见并排走行的股静脉、股动脉和股神经,管径由粗到细.分离出股动脉后,两端用丝线套起,结扎远端. 提起两端丝线,于暴露的股动脉中间段垂直方向小心剪开一横行切口,将4F管鞘向股动脉近端插入,动脉外留有2.5cm管鞘即可,利用前端丝线将管鞘固定,就可以进行插管操作.
作者:贾洪顺;刘亚洪;全显跃 刊期: 2001年第12期
患者男,42岁.出生后发现枕部有一杏仁核大小肿物,质软,位置固定,随着年龄的增长肿物逐渐增大.近来感头晕、四肢无力2个月 .查体:神清语明,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头颅枕部见一直径约20 cm半球形包块,表面覆盖皮肤及毛发,肤色正常,基底部宽阔,中间有5cm×3cm颅骨缺如. 头围大径77cm,前后径25cm,横径22cm.包块表面尚平整,未触及明显搏动. CT扫描: 颅骨前后径明显增大,颅骨骨板厚薄尚均匀,枕部见一直径约14cm圆形混合密度区,其内部分为与脑组织等密度的软组织影,其余为斑片、团块状钙化影,其前缘见一线状
作者:张解港;冯永章;何平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影像学表现.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12例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均行CT扫描,其中6例行MRI检查. 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眼.常见部位为眼眶外上壁、上壁及外壁.HRCT表现均呈溶骨性破坏,边界清楚但无硬化,伴大的软组织肿块;MRI表现T 1WI均呈低信号(与脑实质比较,以下同),T2WI呈等或高信号.CT及MRI显示病变中~重度强化. 结论 HRCT可清楚显示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骨质改变,能帮助临床诊断;MRI可准确判断病变范围;两者结合在本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杨本涛;王振常;鲜军舫;田其昌;兰宝森;徐爱德;徐德永;刘吉华;丛德宽 刊期: 2001年第12期
患者男,2岁.主因排尿不畅、尿流中断4 个月就诊.查体无阳性发现. CT平扫: 右肾区未见肾影,于右下腹可见囊状低密度影,形态不规则,达6.5cm×2.5cm. 其下方可见迂曲扩张的低密度影,直径约1.2cm;再向下经膀胱右后壁一宽1.0cm缺口进入膀胱内,直径4.0cm.膀胱壁不均匀增厚(图1).左肾增大,形态正常.CT 诊断:①右输尿管盲端型囊肿并输尿管扩张,肾囊性变;②膀胱炎;③左肾代偿性增大. 静脉尿路造影: 右肾、输尿管未显影.膀胱下后方可见一直径4.0cm充盈缺损(图2). 手术及病理所见: 右肾呈囊性改变,壁菲薄,镜下未见正 常肾脏结构.右输尿管扩张,直径1.2cm.打开膀胱见右输尿管口位置有一直径4.0cm囊状物,压迫后尿道开
作者:赵静;汤建中 刊期: 2001年第12期
例1 男,46岁.半年前自觉腹胀,间断发热 ,恶心、呕吐,平卧时呼吸困难,当时未诊治.10天前出现间歇性腹痛,来我院就诊.查体 :腹部膨隆,左上、中腹可扪及一巨大肿块,边界清,表面不光滑,无压痛,活动度小, 腹部叩诊无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无异常.B超:左上腹可见一巨大无回声区,上界至剑突,下界平脐,其内可见强光带分隔,周边似可见包膜.CT平扫:自肠系膜根部突向腹腔巨大多房囊性肿块,大小约17cm×13cm×10cm,呈哑铃形骑跨于被拉直的肠系膜上动脉和静脉之上,囊内容物CT值5HU左右,囊壁显示不明显(图1).增强扫描:囊内无强化,囊壁及囊内分隔轻度强化,厚约2mm,整个囊肿周边有线条状包膜强化(图2).CT诊断:腹膜后多房囊性占位,考虑淋巴管瘤.
作者:李艾帆;李宏兵;赵国营;武宏;黄学民;窦惠民 刊期: 2001年第12期
数字化X线设备分两类:一类是间接数字化X线设备,另一类是直接数字化X线设备.1 间接数字化X线摄影这类设备的成像是采用X射线影像经X线胶片或影像增强器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方法.X线影像被胶片记录后,经数字化扫描仪可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可进行计算机处理.X线通过人体被影像增强器接收后,经A/D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此方式可进行数字透视(digital fluorescopy, DF)、数字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 DR)、数字点片 (digital spottmaging, DSI)、数字减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ies, DSA)等处理.这些设备的模拟数字转换还是建立在影像增强器和摄像机之后进行的,其工作原理见图1.
作者:包爱国;田明;张强 刊期: 2001年第12期
Reye综合征,又称脑病-脂肪肝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急性脑病、肝功能障碍以及随病情发展的多方面、进行性代谢异常疾病.1963年由Re ye等首先报道,故名.我院收治1例,并经尸检证实,报告如下. 患者男,20岁.因头晕、恶心1小时就诊.查体:神智清楚,双侧瞳孔同圆等大,对光反应灵敏,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70次/分,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各瓣膜区无杂音,肝脾未触及,膝腱反射正常,巴氏征阴性.急诊心电图示:房颤,频发室性早搏.既往及家族中无类似病史.入院后血生化检查示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27IU/L(正常4~40I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38IU/L(正常5~40IU/ L),虽经输液、脱水、维持酸碱平衡等综合处理,但病情不能控制,反而进一步加重.于病后7小时,患者神智不清,呼吸浅漫,瞳孔呈针尖样,双肺闻及湿罗音,双侧巴氏征阳性,血气分析示低氧血
作者:于坤银;慕革非;余力 刊期: 2001年第12期
患者男,52岁.头痛3年余,呈持续性或间歇性,有时呈发作性体位性疼痛,恶心、呕吐、头晕、视力障碍,查体为视乳头水肿,共济失调. MR扫描所见:第三脑室前部、室间孔区见大小8mm×9mm圆形的T1WI呈高信号,T2WI大部分呈低信号,其左上外缘呈弧形略高信号的肿物.侧脑室明显扩张,在两侧脑室前角的外侧见有条状的长T1、长T2的异常信号区(图1~3).MRI诊断:第三脑室前部室间孔区胶样囊肿,伴梗阻性脑积水. 行CT导向立体定向囊肿抽吸术,其内容物为黄绿色粘稠样物质.组织学检查:细胞碎屑,上皮分泌物,粘性分解产物.病理诊断:胶样囊肿. 图1、2 横轴位及矢状位T1WI示第三脑室前部、室间孔区见大小为8mm×9mm圆形高信号肿物,其边缘光滑图3 冠状位T 2WI示肿物大部分呈低信号,其左上外缘呈弧形的稍高信号,侧脑室明显扩张讨论胶样囊肿是一种罕见的颅内病变.国外文献报告第三脑室胶样囊肿占颅内肿瘤的0.3%~1.0%[1,2],国内统计占0.09%[3].CT和MRI 检查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CT检查对高密度的胶样囊肿诊断较为容易,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物,边缘大多光滑,锐利,密度多较均匀[4].有些呈等或低密度的胶样囊肿CT则难以显示.MRI由于具有多参数、多方位成像能力,还可根据病变的信号特征来判断其组织成分,因此MRI较CT有许多优势.
作者:魏乐勋;张士明;柳峻峰;吴增军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螺旋CT(HCT)胆道造影对胆道系统,特别是尾状叶胆管的显影效果. 材料与方法临床23例阻塞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引流术及常规直接法胆道造影检查,然后将5%泛影葡胺经引流管注入胆管内行螺旋CT 扫描及2D、3D重建. 结果 HCT胆道造影2D、3D图像显示胆管级别平均为3.69 ±0.56、3.64±0.63,显示尾状叶胆管73支,高于常规胆道造影,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HCT胆道造影胆管显示较好,对尾状叶胆管显示能力强.
作者:陈元新;江波;高剑波;李荫太 刊期: 2001年第12期
孤立性局灶型肝脂肪浸润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病变,易被误诊为肝其他良性或恶性病变.笔者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为本病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1 材料与方法6例患者中,男2例,女4例,年龄31~56岁,平均42岁.5例无症状,体检时B超发现;1例因右上腹部不适B超诊为胰腺炎,同时发现肝内病变.所有患者B超结论均为肝占位性病变.AF P均为阴性,其中4例行彩超检查,先显示肝内病灶,然后取CFM状态显示病灶内有无彩色血流,并测量其流速和阻力指数.6例均作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平扫层厚和间隔均为10mm,增强扫描用高压注射,对比剂为离子型泛影葡胺80ml,流率为3ml/s.扫描取病灶大层面, 固定层面延迟多期扫描,机器为岛津4500全身扫描机.
作者:刘雨成;何银;周胜利;颜怀新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分析颅内结核瘤的磁共振表现. 材料与方法对12例脑结核瘤MRI表现及Gd-DTPA强化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T1WI和T2WI信号强度与正常脑灰质进行比较. 结果 3例粟粒样脑结核瘤呈脑内散在的多发等或略长T 1、长T2信号,结节样均匀强化或伴有少量小环状强化.9例31个成熟结核瘤由环壁和坏死的核心两部分组成,环壁呈等T1、短T2信号(5个病灶)和等或略长T1、等或略长T 2信号(26个病灶),单环或花簇状环状强化;14个未成熟结核瘤呈结节样等或略长T1、长T2信号,均匀强化.成熟结核瘤的核心部分因组织病理学的差异可有多种信号.颅内结核瘤以1个主灶伴多个小灶为其主要表现形式(77.8%,7/9). 结论 T1WI呈等或略高信号,T2WI呈轻度不均匀等或略低信号,不均匀单环或花簇环状强化是结核瘤的主要MRI表现.而病灶的多发性符合脑结核系血行播散所致的发病机理,对确立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作者:李文方;马立公;鲍海华;张云亭 刊期: 2001年第12期
植物性胃石症在南方较为少见,笔者遇到12例,通过X线钡餐检查确诊后用药物消溶治疗,经复查与随访疗效良好.现就植物性胃石症的临床X线表现和消溶治疗方法总结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1~84岁,平均38岁.全部病例均以上消化道症状来院诊治 ,通过X线钡餐检查确诊.12例均有食柿子、山楂史.食量在250~500g以上,多者一次食鲜山楂约750g.大部分在食后当日至3天后出现症状.患者均有上腹饱胀、反酸、呃逆及不同程度疼痛与食欲减退,3例食后有呕吐.查体时5例上腹部摸到肿块,其中4例肿块活动度
作者:邹一砖;徐达君;姚伟根;邵刚炯;陈迎;杨汉卿;陈林军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研究犬肝静脉阻断后肝脏血流改变,并评估该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对6只犬行肝静脉球囊导管阻断,应用螺旋 CT行肝脏双期扫描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 结果肝静脉受阻肝叶密度明显低于未阻肝叶,二者形成明显的分界,门静脉逆行增强显影;受阻肝叶肝实质及门静脉增强的平均峰值时间明显滞后于未受阻者. 结论暂时阻断肝静脉后受阻区域总的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变缓,门静脉变为引流静脉.暂时阻断肝静脉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局部高温固化疗法是一项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技术.
作者:牟玮;巫北海;周代全;陈洁;吴光明;张永克 刊期: 2001年第12期
MRI已广泛应用于关节的检查.其多平面、高空间分辨率的成像使组成关节的骨骼、韧带、半月板的正常结构和病理改变得以很好显示.但对这些结构敏感的常规序列并不能很好显示关节软骨,而临床却需要影像学的检查能够明确在关节外伤、退变性和感染性关节疾病中软骨的损伤程度,以及对关节置换术、移植术或软骨保护药物治疗后的软骨恢复情况作出综合评价.笔者在复习关节软骨的正常结构和MRI的基础上, 介绍常见软骨疾病的MR表现及MR技术的进步对关节软骨的检查由形态学向分子水平定量、定性的发展前景.
作者:楼海燕;王仁法;王承缘 刊期: 2001年第12期
患者男,26岁.以腰腿痛、酸胀不适伴双下肢无力7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7年前无诱因出现腰部疼痛,酸胀不适,同时伴双下肢疼痛、酸胀,尤以左下肢为重.夜间疼痛明显,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加重. 查体:L2~3、L3~4、L4~5棘间及L2~4棘突、椎旁压痛、叩击痛(+),以L2~3间隙处叩击痛明显.并向左右大腿后外侧放射至窝处.左小腿肌肉稍萎缩,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双下肢肌力Ⅳ级.X线摄片示:L1~2椎间隙稍变窄,L2椎体后上缘有骨质缺损征象.L1~2、L 2~3椎间孔扩大. CT扫描示:平L1椎体上缘至L4椎体下缘,椎管内为密度均匀软组织影充填,椎管截面积扩大呈椭圆形,邻近椎体、椎板及椎弓根骨质压迫吸收,L2~3椎体后缘骨质缺损, 缺损缘光整,椎体及椎弓根变薄变细.肿物充满椎管,并从L1~2、L 2~3、L3~4 图1 椎管扩大,内为密度均匀软组织影充填,椎体后缘骨质缺损,边缘光整,两侧椎板及椎弓根骨质吸收变薄图2 CTM示:椎管内为软组织充填,并由椎间孔突向椎管外(细箭),未见对比剂,但在椎体左侧见由其他椎间弥散出的对比剂(粗箭)
作者:桂东川;唐敬;桂东风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研究CT仿真结肠镜(CT virtu al colonoscopy, CTVC)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应用螺旋CT对102例患者行容积扫描,包括结、直肠癌64例,结、直肠息肉26例,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各3例,脂肪瘤2例,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脾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侵犯结肠、类癌和子宫内膜异位各1例,憩室7个病灶.除憩室外,均经手术和/或常规结肠镜(conventional colonoscopy, CC)检查活检病理证实.在工作站应用Navigator软件获取CTVC图像. 结果 CTVC能够显示>4.0mm的癌结节和溃疡、>3.4mm 的息肉,癌肿分型判断正确率为92.2%;结合原始横轴面、2D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 rmation, MPR)、表面遮盖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 SSD)和透明显示(Raysum)图像, 有助于病变定位、定性. 结论 CTVC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可为结、直肠病变的检查开创新的途径.
作者:罗明月;周康荣;姚礼庆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MPR、S SD)在颈椎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经X线和/或螺旋CT证实的颈椎损伤15例, 行螺旋CT扫描,并作MPR和SSD成像,13例扫描参数为层厚3mm,床速4.5mm/s,重建间距1.5m m;2例为层厚5mm,床速5mm/s,重建间距2mm.SSD低阈值选择150~180. 结果椎体及附件骨折10例,其中6例伴环齿关节脱位, 1例椎体滑脱.椎体旋转脱位4例,成角滑脱1例.15例中3例椎管狭窄并硬脊膜受压.MPR结合轴位图像可完全明确骨折、脱位及椎管情况.SSD对颈椎表面骨折、椎体旋转及成角脱位显示良好,立体感强,但对椎体内骨裂或骨折、椎管内病变显示差. 结论颈椎损伤应首选CT检查.轴位图像、MPR及SSD联合应用,能明确病变性质,立体、直观、多方位提供临床医师所需信息,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郑金龙;韩萍;史河水;田志梁;刘永华;李友林 刊期: 2001年第12期
目的总结强直性脊柱炎患儿的骶髂关节的CT影像特征. 材料与方法搜集7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儿,行骶髂关节CT检查.年龄6~14岁. 结果骶髂关节间隙的CT表现为正常、增宽及宽窄不均 ,未见变窄及强直征象.骶髂关节面的改变主要为:髂骨面的改变包括关节面的模糊、不规则,骨皮质的不连续、变薄、增厚;关节面下囊变,骨破坏,骨质缺失和骨硬化.骶骨面的改变明显较髂骨面少.左侧关节改变较右侧重且发病率高.按国际标准分级,本组病例为0 ~Ⅲ级. 结论影像学特点初表现为周围关节炎征象,而无典型中轴关节受累征象.骶髂关节炎是幼年强直性脊柱炎确诊的重要标志.
作者:段晓岷;孙国强 刊期: 2001年第12期
胃十二指肠动脉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性疾病.国内少有报道[1],国外报道亦不多[2~5].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51岁.因车祸肝挫裂伤后40天,术后黑便、发热伴黄疸2 0天入院.查体:全身皮肤黄染,血压16/9kPa,脉搏98次/分,腹部见一条长约20cm的手术疤痕,上腹部压痛. 造影检查:入院后行急诊造影检查,分别作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仅有胃十二指肠动脉不显影,其余血管未见异常.由于患者诊断不清,出血不止,半月后再次造影示胃十二指肠动脉起始部见一6mm×8mm的囊袋状局部向外隆起,其周围见有大量对比剂外渗到十二指肠内(图1).造影诊断:胃十二指肠动脉瘤并外伤性破裂出血. 栓塞治疗:用薄壁导管送到胃十二指肠动脉开口部,送入微导管至动脉瘤内,将弹簧圈放在机械手后,送入瘤内并将弹簧圈释放,总共放入弹簧圈4个,直到将动脉瘤完全栓塞为止. 栓塞后再次造影示动脉瘤已经完全栓塞,亦未见对比剂外渗(图2). 讨论胃十二指肠动脉瘤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性大动脉炎、创伤、感染、动脉中层囊性坏死、先天因素等有关.Eckhauser等[4] 认为30%的胃十二指肠动脉瘤系由胰腺炎所引起.
作者:李荣富;李伟雄;裴云;王大健 刊期: 200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