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数字化X线诊断设备概述

包爱国;田明;张强

关键词:间接数字化, 影像增强器, 数字信号, 模拟数字转换, 设备, 直接数字化, 数字透视, 数字摄影, 数字减影, 胶片记录, 工作原理, 处理, 转换器, 摄像机, 扫描仪, 计算机, 射线, 人体, 方法, 成像
摘要:数字化X线设备分两类:一类是间接数字化X线设备,另一类是直接数字化X线设备.1 间接数字化X线摄影这类设备的成像是采用X射线影像经X线胶片或影像增强器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方法.X线影像被胶片记录后,经数字化扫描仪可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可进行计算机处理.X线通过人体被影像增强器接收后,经A/D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此方式可进行数字透视(digital fluorescopy, DF)、数字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 DR)、数字点片 (digital spottmaging, DSI)、数字减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ies, DSA)等处理.这些设备的模拟数字转换还是建立在影像增强器和摄像机之后进行的,其工作原理见图1.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输尿管息肉一例

    患者男,44岁.右侧腰部胀痛不适10余年, 小便偶为淡红色,近月来病情加剧.查体:右侧腰部压痛,右肾区叩痛,小便镜检:红细胞 (+).影像学检查: 静脉肾盂造影示右肾中、下盏多发结石并右肾积水.右侧输尿管上段轻度迂曲,显影欠佳.右侧尿路逆行造影示导管前端置于右肾盂内,注入对比剂后,见右肾小盏杯口消失,呈圆钝状改变.右侧输尿管上端与肾盂移行处可见一椭圆形负影,约2.5cm×1.0cm ,边界光整(附图),透视下负影随呼吸运动稍有改变.X线拟诊:①右侧输尿管上端带蒂之良性占位性病变;②右肾中、下盏多发结石并中度积水.

    作者:钟红霞;唐善真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输尿管盲端型囊肿一例

    患者男,2岁.主因排尿不畅、尿流中断4 个月就诊.查体无阳性发现. CT平扫: 右肾区未见肾影,于右下腹可见囊状低密度影,形态不规则,达6.5cm×2.5cm. 其下方可见迂曲扩张的低密度影,直径约1.2cm;再向下经膀胱右后壁一宽1.0cm缺口进入膀胱内,直径4.0cm.膀胱壁不均匀增厚(图1).左肾增大,形态正常.CT 诊断:①右输尿管盲端型囊肿并输尿管扩张,肾囊性变;②膀胱炎;③左肾代偿性增大. 静脉尿路造影: 右肾、输尿管未显影.膀胱下后方可见一直径4.0cm充盈缺损(图2). 手术及病理所见: 右肾呈囊性改变,壁菲薄,镜下未见正 常肾脏结构.右输尿管扩张,直径1.2cm.打开膀胱见右输尿管口位置有一直径4.0cm囊状物,压迫后尿道开

    作者:赵静;汤建中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用普通摄像头代换东芝影像增强器摄像管

    我院1994年在东方红F99-IA500mA X线机上加装了成都电视设备厂生产的DSX-V影像增强系统.该系统配有日本原装东芝9英寸影像增强器的专用摄像管.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其影像增强效果渐渐降低,影像分辨率每况日下.1年以后,监视器上只有光栅,没有图像.经拆下摄像管检测,在其灯丝两端加上6.3V直流电压,在暗室条件下,10分钟以后才出现肉眼可见的微弱辉光,证明灯丝严重老化.经与生产厂家维修部门联系,称只有更换摄像管. 改装由于该摄像管为日本原装,进口该管所需资金近 30 000元.由于工作需要,经多方论证,我们从摄影器材商店买回1套1/4英寸CCD摄像头,其分辨率为250线,额定电压12V直流为自带变压器所供,再加装12mm镜头,适当延长焦距.然后将增强器尾部铁壳内原装摄像管及各种电路板拆除.买回的摄像头装入后,将其视频线与监视器视频输入接头连接,待图像调至清晰后固定摄像头即成. 效果用普通摄像头代替专用摄像管之后,监视器上图像清晰.在

    作者:宋莹;周世富;夏平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胃十二指肠动脉瘤栓塞治疗一例

    胃十二指肠动脉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性疾病.国内少有报道[1],国外报道亦不多[2~5].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51岁.因车祸肝挫裂伤后40天,术后黑便、发热伴黄疸2 0天入院.查体:全身皮肤黄染,血压16/9kPa,脉搏98次/分,腹部见一条长约20cm的手术疤痕,上腹部压痛. 造影检查:入院后行急诊造影检查,分别作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仅有胃十二指肠动脉不显影,其余血管未见异常.由于患者诊断不清,出血不止,半月后再次造影示胃十二指肠动脉起始部见一6mm×8mm的囊袋状局部向外隆起,其周围见有大量对比剂外渗到十二指肠内(图1).造影诊断:胃十二指肠动脉瘤并外伤性破裂出血. 栓塞治疗:用薄壁导管送到胃十二指肠动脉开口部,送入微导管至动脉瘤内,将弹簧圈放在机械手后,送入瘤内并将弹簧圈释放,总共放入弹簧圈4个,直到将动脉瘤完全栓塞为止. 栓塞后再次造影示动脉瘤已经完全栓塞,亦未见对比剂外渗(图2). 讨论胃十二指肠动脉瘤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性大动脉炎、创伤、感染、动脉中层囊性坏死、先天因素等有关.Eckhauser等[4] 认为30%的胃十二指肠动脉瘤系由胰腺炎所引起.

    作者:李荣富;李伟雄;裴云;王大健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暂时阻断肝静脉后肝脏的血流改变及其意义:CT影像学研究

    目的研究犬肝静脉阻断后肝脏血流改变,并评估该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对6只犬行肝静脉球囊导管阻断,应用螺旋 CT行肝脏双期扫描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 结果肝静脉受阻肝叶密度明显低于未阻肝叶,二者形成明显的分界,门静脉逆行增强显影;受阻肝叶肝实质及门静脉增强的平均峰值时间明显滞后于未受阻者. 结论暂时阻断肝静脉后受阻区域总的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变缓,门静脉变为引流静脉.暂时阻断肝静脉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局部高温固化疗法是一项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技术.

    作者:牟玮;巫北海;周代全;陈洁;吴光明;张永克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胶样囊肿一例

    患者男,52岁.头痛3年余,呈持续性或间歇性,有时呈发作性体位性疼痛,恶心、呕吐、头晕、视力障碍,查体为视乳头水肿,共济失调. MR扫描所见:第三脑室前部、室间孔区见大小8mm×9mm圆形的T1WI呈高信号,T2WI大部分呈低信号,其左上外缘呈弧形略高信号的肿物.侧脑室明显扩张,在两侧脑室前角的外侧见有条状的长T1、长T2的异常信号区(图1~3).MRI诊断:第三脑室前部室间孔区胶样囊肿,伴梗阻性脑积水. 行CT导向立体定向囊肿抽吸术,其内容物为黄绿色粘稠样物质.组织学检查:细胞碎屑,上皮分泌物,粘性分解产物.病理诊断:胶样囊肿. 图1、2 横轴位及矢状位T1WI示第三脑室前部、室间孔区见大小为8mm×9mm圆形高信号肿物,其边缘光滑图3 冠状位T 2WI示肿物大部分呈低信号,其左上外缘呈弧形的稍高信号,侧脑室明显扩张讨论胶样囊肿是一种罕见的颅内病变.国外文献报告第三脑室胶样囊肿占颅内肿瘤的0.3%~1.0%[1,2],国内统计占0.09%[3].CT和MRI 检查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CT检查对高密度的胶样囊肿诊断较为容易,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物,边缘大多光滑,锐利,密度多较均匀[4].有些呈等或低密度的胶样囊肿CT则难以显示.MRI由于具有多参数、多方位成像能力,还可根据病变的信号特征来判断其组织成分,因此MRI较CT有许多优势.

    作者:魏乐勋;张士明;柳峻峰;吴增军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螺旋CT门静脉成像诊断门脉受侵的价值

    目的评价螺旋CT门静脉成像诊断门脉受侵的准确性. 材料与方法 75例患者于肝脏术前进行了螺旋CT门静脉成像,总共评价了225支门静脉主干、左支及右支的受侵情况,包括包埋、闭塞和癌栓形成 ,螺旋CT门静脉成像的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相对照. 结果螺旋CT门静脉成像发现了43支受侵中的42支和182 支无受侵中的180支,SCTP判断门静脉受侵的总敏感性为97.7%,特异性为98.9%,阳性预测值为95.5%,阴性预测值为99.4%. 结论螺旋CT门静脉成像在诊断门静脉受侵中有很高的准确性.

    作者:吴东;周康荣;陈祖望;陈惠明;陈刚;陈锦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CT及MRI表现

    目的探讨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影像学表现.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12例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均行CT扫描,其中6例行MRI检查. 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眼.常见部位为眼眶外上壁、上壁及外壁.HRCT表现均呈溶骨性破坏,边界清楚但无硬化,伴大的软组织肿块;MRI表现T 1WI均呈低信号(与脑实质比较,以下同),T2WI呈等或高信号.CT及MRI显示病变中~重度强化. 结论 HRCT可清楚显示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骨质改变,能帮助临床诊断;MRI可准确判断病变范围;两者结合在本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杨本涛;王振常;鲜军舫;田其昌;兰宝森;徐爱德;徐德永;刘吉华;丛德宽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脊髓多发性硬化的MRI诊断

    目的提高对脊髓多发性硬化的MRI 诊断水平. 材料与方法对14例脊髓多发性硬化病变的部位、范围、病变处脊髓形态、MR信号及强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脊髓多发性硬化的特征性MRI表现为:主要发生在颈段脊髓,病变平均为5个椎体长度,急性期病变局部脊髓肿胀,病变呈斑片状,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静脉注射Gd-DTPA后病变呈斑片状或边缘强化.经激素正规治疗后病变脊髓恢复正常,强化程度减弱或无强化. 结论 MRI不仅有助于脊髓多发性硬化的诊断,而且有助于与其他脊髓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作者:钱丽霞;刘起旺;张锁旺;梁力;孙少杰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结肠及阑尾多发憩室并结肠憩室穿孔一例

    患者男,64岁.因腹痛、发热2天入院.查体:体温38.4℃,急性病容,左下腹压痛、反跳痛.腹部透视提示双膈下游离气体,疑消化道穿孔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乙状结肠多发性憩室并一憩室穿孔,修补后行肠外置术. 治疗1个月后,腹痛等症状消失.外置伤口无红肿,无压痛,大便正常.拟行肠外置术复位 ,术前行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 X线表现:乙状结肠迂曲,位置固定于左前腹壁(手术所致),肠管通畅,未见狭窄.乙状结肠两侧排列多个突出于肠腔外的窄颈圆形囊袋影,大小不一,直径在0.2~1cm之间(图1). 升结肠、盲肠及阑尾体部也见类似囊袋状突起(图2),结肠各段蠕动及粘膜正常.诊断:乙状结肠、升结肠、盲肠及阑尾多发性憩室. 讨论结肠憩室是由粘膜及粘膜下组织疝入肌层向外膨出而形成, 分为颈和囊两部分.常为多发,老年人多见,40岁以后发病率逐渐增加.一般无明显临床表现,少数患者有便秘、腹胀等不典型症状.发生憩室炎时,常有腹痛、发热、白细胞升 高等症状,少数憩室炎急性发作可引起穿孔.本病例除结肠多发憩室外,阑尾亦见多发憩

    作者:张会霞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植物性胃石症临床X线诊断与消溶治疗(附12例报告)

    植物性胃石症在南方较为少见,笔者遇到12例,通过X线钡餐检查确诊后用药物消溶治疗,经复查与随访疗效良好.现就植物性胃石症的临床X线表现和消溶治疗方法总结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1~84岁,平均38岁.全部病例均以上消化道症状来院诊治 ,通过X线钡餐检查确诊.12例均有食柿子、山楂史.食量在250~500g以上,多者一次食鲜山楂约750g.大部分在食后当日至3天后出现症状.患者均有上腹饱胀、反酸、呃逆及不同程度疼痛与食欲减退,3例食后有呕吐.查体时5例上腹部摸到肿块,其中4例肿块活动度

    作者:邹一砖;徐达君;姚伟根;邵刚炯;陈迎;杨汉卿;陈林军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数字化X线诊断设备概述

    数字化X线设备分两类:一类是间接数字化X线设备,另一类是直接数字化X线设备.1 间接数字化X线摄影这类设备的成像是采用X射线影像经X线胶片或影像增强器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方法.X线影像被胶片记录后,经数字化扫描仪可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可进行计算机处理.X线通过人体被影像增强器接收后,经A/D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此方式可进行数字透视(digital fluorescopy, DF)、数字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 DR)、数字点片 (digital spottmaging, DSI)、数字减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ies, DSA)等处理.这些设备的模拟数字转换还是建立在影像增强器和摄像机之后进行的,其工作原理见图1.

    作者:包爱国;田明;张强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儿童肾脏恶性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儿童肾脏恶性肿瘤的CT 表现及特点.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小儿肾脏恶性肿瘤,其中Wilms瘤45例,肾透明细胞肉瘤3例,肾细胞癌3例,肾恶性横纹肌样瘤、肾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各1例. 结果 45例Wilms瘤中76%呈实质性肿块,4%为囊性,20% 为囊实性;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囊壁及间隔有强化;9%见斑点或斑片状钙化.肾脏恶性非 Wilms瘤在CT上表现为边界清晰或模糊的类球形、密度欠均匀的实质性肿块,增强后轻~中等度强化,8例中5例(63%)见斑点或斑片状钙化.肾恶性横纹肌样瘤见实质内点状及条索状强化血管影.肾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表现为肾实质及肾盂内分叶状实质性肿块,侵犯肾门及输尿管上段,肾周见新月形低密度的包膜下积液. 结论 CT对儿童肾脏恶性肿瘤的术前诊断及提出随访方案上有一定帮助.

    作者:王秋艳;高煜;李文华;范国平;金彪;刘明;冯谮;虞凌崴;吴湘如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关节软骨的MR成像

    MRI已广泛应用于关节的检查.其多平面、高空间分辨率的成像使组成关节的骨骼、韧带、半月板的正常结构和病理改变得以很好显示.但对这些结构敏感的常规序列并不能很好显示关节软骨,而临床却需要影像学的检查能够明确在关节外伤、退变性和感染性关节疾病中软骨的损伤程度,以及对关节置换术、移植术或软骨保护药物治疗后的软骨恢复情况作出综合评价.笔者在复习关节软骨的正常结构和MRI的基础上, 介绍常见软骨疾病的MR表现及MR技术的进步对关节软骨的检查由形态学向分子水平定量、定性的发展前景.

    作者:楼海燕;王仁法;王承缘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腹膜后巨大淋巴管瘤二例

    例1 男,46岁.半年前自觉腹胀,间断发热 ,恶心、呕吐,平卧时呼吸困难,当时未诊治.10天前出现间歇性腹痛,来我院就诊.查体 :腹部膨隆,左上、中腹可扪及一巨大肿块,边界清,表面不光滑,无压痛,活动度小, 腹部叩诊无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无异常.B超:左上腹可见一巨大无回声区,上界至剑突,下界平脐,其内可见强光带分隔,周边似可见包膜.CT平扫:自肠系膜根部突向腹腔巨大多房囊性肿块,大小约17cm×13cm×10cm,呈哑铃形骑跨于被拉直的肠系膜上动脉和静脉之上,囊内容物CT值5HU左右,囊壁显示不明显(图1).增强扫描:囊内无强化,囊壁及囊内分隔轻度强化,厚约2mm,整个囊肿周边有线条状包膜强化(图2).CT诊断:腹膜后多房囊性占位,考虑淋巴管瘤.

    作者:李艾帆;李宏兵;赵国营;武宏;黄学民;窦惠民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家族性Von Hippel Lindau综合征的MR诊断三例

    Von Hippel Lindau(VHL)综合征较罕见,1895年首先由Vo n Hippel报道,1926年Lindau又报道本病同时累及小脑的病例,1964年Melmon和Rosen报道了一个VHL家族,并命名为Von Hippel Lindau综合征.国外报道较多,国内仅见少数个案报告.现将笔者发现并经病理证实的3例家族遗传性VHL报告如下. 例1 男,65岁,系例2及例3之父.主述双侧腰腿痛2年伴左下肢跛行1年.曾行L3~4、L4~5及L5~S1髓核摘除术.MR检查见C6水平及T 9~10水平脊髓内大小分别为1.5cm×2.0cm×1.6cm、1.8cm×2.5cm×1.6cm,呈等T1、T2信号的占位病灶,增强扫描均呈显著强化,同时合并广泛脊髓空洞症( 图1、2).腰椎图1 例1,T1WI增强扫描,C6水平见脊髓内长约2cm的类椭圆形异常强化灶,边缘清楚,其以下脊髓中央管明显扩大图2 与图1同一患者,T1WI增强扫描,T9~10水平见脊髓内长约2.5cm、前后径1.6cm的异常强化病灶,边界清晰,其上下脊髓中央管均明显扩大.T11水平以下椎管内见较粗大的、范围较广的血管流空信号图3 例2,T1WI增强扫描,L1水平见脊髓内长3.5cm、前后径1.8cm的明显异常强化病灶,边界清晰,信号均匀.病灶上下方脊髓中央管均明显呈腊肠样扩大.L3水平椎管内亦见粗大的血管影图4 例 3,T2WI见右小脑半球0.7cm×1.0cm的类椭圆形囊样高信号灶,周围见呈长T2信号的水肿区

    作者:杨天和;蔡国祥;叶水龙;王月琴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肝脏孤立性局灶型脂肪浸润的CT诊断

    孤立性局灶型肝脂肪浸润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病变,易被误诊为肝其他良性或恶性病变.笔者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为本病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1 材料与方法6例患者中,男2例,女4例,年龄31~56岁,平均42岁.5例无症状,体检时B超发现;1例因右上腹部不适B超诊为胰腺炎,同时发现肝内病变.所有患者B超结论均为肝占位性病变.AF P均为阴性,其中4例行彩超检查,先显示肝内病灶,然后取CFM状态显示病灶内有无彩色血流,并测量其流速和阻力指数.6例均作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平扫层厚和间隔均为10mm,增强扫描用高压注射,对比剂为离子型泛影葡胺80ml,流率为3ml/s.扫描取病灶大层面, 固定层面延迟多期扫描,机器为岛津4500全身扫描机.

    作者:刘雨成;何银;周胜利;颜怀新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螺旋CT三维成像在颈椎损伤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MPR、S SD)在颈椎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经X线和/或螺旋CT证实的颈椎损伤15例, 行螺旋CT扫描,并作MPR和SSD成像,13例扫描参数为层厚3mm,床速4.5mm/s,重建间距1.5m m;2例为层厚5mm,床速5mm/s,重建间距2mm.SSD低阈值选择150~180. 结果椎体及附件骨折10例,其中6例伴环齿关节脱位, 1例椎体滑脱.椎体旋转脱位4例,成角滑脱1例.15例中3例椎管狭窄并硬脊膜受压.MPR结合轴位图像可完全明确骨折、脱位及椎管情况.SSD对颈椎表面骨折、椎体旋转及成角脱位显示良好,立体感强,但对椎体内骨裂或骨折、椎管内病变显示差. 结论颈椎损伤应首选CT检查.轴位图像、MPR及SSD联合应用,能明确病变性质,立体、直观、多方位提供临床医师所需信息,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郑金龙;韩萍;史河水;田志梁;刘永华;李友林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兔肝动脉插管技术的改进及DSA表现

    兔是影像学基础研究中较为常用的实验动物,目前,关于兔肝动脉插管技术的研究及肝动脉正常DSA表现虽然已有不少文献进行了报道,但都不是很详细,因此很难为欲从事此项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直接的指导作用.笔者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合本科室实验条件且切实可行的兔肝动脉插管技术,并结合文献对兔腹腔动脉正常解剖进行了描述. 1 肝动脉插管技术将兔成功麻醉后仰卧位固定于兔固定架上,同时经耳缘静脉建立静脉通道,0.9%生理盐水缓慢滴注.去除右股内侧及腹股沟区兔毛,常规消毒后铺上孔巾.根据股动脉搏动确定股动脉位置和走行方向,沿股动脉走向纵行切开皮肤,暴露股动脉鞘.股动脉鞘内可见并排走行的股静脉、股动脉和股神经,管径由粗到细.分离出股动脉后,两端用丝线套起,结扎远端. 提起两端丝线,于暴露的股动脉中间段垂直方向小心剪开一横行切口,将4F管鞘向股动脉近端插入,动脉外留有2.5cm管鞘即可,利用前端丝线将管鞘固定,就可以进行插管操作.

    作者:贾洪顺;刘亚洪;全显跃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颅内巨大表皮样囊肿一例

    患者男,42岁.出生后发现枕部有一杏仁核大小肿物,质软,位置固定,随着年龄的增长肿物逐渐增大.近来感头晕、四肢无力2个月 .查体:神清语明,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头颅枕部见一直径约20 cm半球形包块,表面覆盖皮肤及毛发,肤色正常,基底部宽阔,中间有5cm×3cm颅骨缺如. 头围大径77cm,前后径25cm,横径22cm.包块表面尚平整,未触及明显搏动. CT扫描: 颅骨前后径明显增大,颅骨骨板厚薄尚均匀,枕部见一直径约14cm圆形混合密度区,其内部分为与脑组织等密度的软组织影,其余为斑片、团块状钙化影,其前缘见一线状

    作者:张解港;冯永章;何平 刊期: 2001年第12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