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IgG型多发性骨髓瘤的X线及CT表现

傅元芳;李启权;张学利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免疫分型, IgG,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探讨IgG型多发性骨髓瘤(MM)的X线及CT表现.材料与方法:经骨髓涂片或活检、免疫学检查,确诊为IgG型MM患者16例,对其X线及CT影像进行分析及总结.结果:IgG型MM好发于红骨髓部位,主要征象为骨破坏(类圆形,膨胀形及不规则3型)、骨折、骨疏松.膨胀性骨破坏好发于肋骨,CT显示骨破坏处为软组织替代,可有完整或不完整骨壳,对邻近结构仅为外压而无浸润表现,治疗后可修复.结论:骨髓瘤细胞在骨髓内生长呈灶性或弥漫性,其与X线及CT表现、检查方法之选择及预后关系密切.诊断不明确时应采用MRI、CT检查.IgG型MM易感染的特点,在影像学检查时应注意观察.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肾上腺出血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探讨新生儿肾上腺出血的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男5例,女2例,年龄4小时~14天.7天以下5例,全部病例均作B超检查,其中4例在1周后复查;3例同时作CT检查,1例于8天后复查.结果:(1)B超:肾上腺出血7例中,表现为无或低回声团块5例,强弱不均回声团块2例.(2)CT:3例均为右侧肾上腺出血.平扫肾上腺区呈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囊状肿块影,增强扫描均无强化.(3)全部复查病例显示血肿形态、大小、密度(回声)均有改变.结论:新生儿肾上腺出血诊断主要依据其影像学表现.

    作者:邵剑波;王承缘;沈杰峰;徐祖高;郑名芳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支气管肺癌瘤体血液循环特点及其临床运用研究进展

    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国家占恶性肿瘤死亡率首位,我国肺癌死亡率上升在所有肿瘤中是快的,肺癌正成为我国威胁严重的恶性肿瘤及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1].肺癌的总体治疗效果差,5年生存率仅5%~10%左右,近30年来无明显改善.其主要原因乃肺癌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多样且不典型,难以发现无症状的早期患者,且对早期病例误诊、漏诊率约20%~50%,仍然很高.对肺癌本身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中可进一步指导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突出表现在对肺癌血液循环体系的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病理学水平的深入探索.

    作者:张振峰;张承惠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肝脏疾病对双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评价肝脏疾病因素对双螺旋CT门脉血管成像(DSCTP)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97例患者进行了DSCTP成像,其中肝脏CT扫描正常或相对轻度异常者62例(甲组),肝脏病变较严重者35例(乙组).螺距(pitch)为1~1.5,层厚为2.5~5mm.采用MIP法重建DSCTP影像.比较甲乙两组DSCTP影像质量.结果:在DSCTP图像质量方面,甲组优于乙组,即肝硬化、门脉高压、巨块型肝癌或弥漫型肝癌、门脉栓塞等,门脉成像质量差.结论:肝脏疾患可影响门脉强化或使门脉管径变细,使螺旋CT门脉成像质量下降.

    作者:罗建光;杨东益;刘顾岗;杨树仁;李德泰;沈树斌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疝入右胸腔的先天性食管裂孔疝一例

    患儿男,2 (9)/(12)岁,因进行性贫血入院,生后初期反复呕吐,近期黑便.查体:面色苍黄、肌瘦,右肺呼吸音低,血色素2.9g/L.B超示肝脏后方有一实质性肿块.

    作者:刘春柱;李静秋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胸骨上突(附7例报告)

    胸骨上突属少见的解剖变异,笔者自1992年至今共搜集到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均为摄胸片或透视时意外发现,据我们的统计,发生概率约1.

    作者:杨汉卿;邹一砖;陈林军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胸壁纤维瘤误为肺包囊虫一例

    患者女,36岁.体检时发现左肺上叶尖后段孤立性肿块,椭圆形,密度均匀,边缘光滑整齐(附图).诊断为左肺包囊虫入院.自述无咳嗽、咳痰及白色粉皮样物史.出生于牧区,常年与狗、牛、羊、马有密切接触史.卡松尼试验(++).

    作者:吴亚峰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腹膜间皮瘤一例

    患者女,33岁.近2个月感腹胀、腹痛.体检:腹部膨隆,呈均匀性,中下腹部可扪及多个大小不一的包块.

    作者:郭洪斌;张明;王德耀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颅骨胆脂瘤一例

    颅骨胆脂瘤是一种胚胎发育初期表皮组织残余所形成的先天性囊性病变[1].到目前为止国内文献报道尚少.我们见1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远梅;白人驹;张云亭;于铁链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进一步开展与提高门静脉系的血管成像技术

    门脉系造影成像在上腹部尤其是肝脏疾病的诊疗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外科学的发展,对门静脉系成像的要求也大为提高.

    作者:胡道予;郭俊渊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经皮不同径路肝动脉内植入药盒导管系统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肝动脉内植入药盒导管系统(PCS)的佳径路.材料与方法:216例中晚期肝癌,118例采取经皮左锁骨下动脉(LSA)径路肝动脉内植入PCS,另外98例采取经皮股动脉(FA)径路植入PCS.统计两种植入方法的成功率、并发症.结果:LSA组与FA组植入成功率分别为91.5%和88.7%(P>0.05).LSA组植入失败的10例为动脉穿刺失败8例,靶动脉迂曲留置管无法置入2例;FA组失败11例均为留置管无法植入靶动脉内,其中腹腔动脉干过长5例,肝右动脉(靶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3例,靶血管迂曲3例.LSA组气胸4例,留置管移位12例,而FA组留置管移位11例.移位率分别为10.2%和11.2%.结论:常规采取FA径路肝动脉内植入PCS安全可行.对腹腔动脉、肝动脉解剖变异者采取LSA法能够提高植入术成功率,降低留置管移位率.

    作者:朱康顺;胡国栋;单鸿;何可可;胡道予;关守海;姜在波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门静脉、肝静脉和下腔静脉不同剂量造影剂慢速增强3D DCE MRA研究

    目的:比较使用不同剂量Gd-DTPA行慢速增强3D DCE MRA成像时,PV,HV和IVC的显示差别.材料与方法:40名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20ml和30ml Gd-DTPA,造影剂注射速率相同,均为0.5ml/s.测量和比较两组MRA原始图像上PV、HV和IVC的SI、SNR和CNR各项指标.并对MIP图像上这些血管的显影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使用30ml Gd-DTPA,PV的SI、SNR和CNR均明显高于20ml组(P<0.05,P<0.01,P<0.05),但在MIP重建图上,两组间PV的显影效果却相仿(P>0.05).30ml组和20ml组相比,不论是在原始图像还是在MIP图像上,HV和IVC的定量分析结果以及显示效果都相仿(P>0.05).结论:当做PV、HV和IVC慢速增强3D DCE MRA成像时,没有必要把造影剂剂量从20ml增大到30ml.

    作者:林江;陈祖望;周康荣;沈继章;陈财忠;施伟斌;崔珊静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肝脏脂肪瘤一例

    肝脏脂肪瘤罕见,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1,2],包括其他含有脂肪成分的间叶瘤报道不足30例.笔者报道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并结合文献作一简要讨论.

    作者:张凤翔;段保生;张浩亮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90钇玻璃微球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90钇玻璃微球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1996年8月至1998年5月,应用90钇治疗肝癌17例.采用含有90钇的三明治疗法:首先注入90钇和超液化碘油悬浮液,然后注入三联合化疗药,后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对其中12例施行了经皮股动脉药盒导管系统(PCS)植入术,并对操作技术进行了改进.结果:14例(82%)90钇积聚在肿瘤区内,平均癌/肝比2.4:1.11例肿瘤缩小,6例AFP转为阴性,平均生存期19.5个月,12例PCS术后药盒与留置管全部保持通畅,无1例发生留置管脱出与移位.结论:90钇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好的放射性核素之一.它不仅适合于继发性肝癌,更适用于原发性肝癌,尤其对富血管的局限性肝癌.对存在肝动、门脉瘘者,不应列为禁忌症.经皮股动脉或锁骨下动脉PCS植入术为应用90钇和其他介入方法联合治疗肝癌建立了永久新通道.

    作者:曹喜才;贺能树;孙建中;陈光利;范海伦;贾雄山;张长林;杨建国;吕提文;李建华;魏书亮;谭建;贾强;杨立昌;张福海;吴晓琪;周荫保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臀部表皮样囊肿一例

    患者女,35岁.出生时即发现左臀部枣核样肿物,随年龄逐渐增大.咳嗽、啼哭时肿块无变化,无其他不适.近年来,包块增大较显著,且妨碍正常活动,不能仰卧来院就诊.

    作者:徐金国;刘桂霞;贾秋林;李云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骶管弥漫性非何杰金淋巴瘤一例

    患者男,21岁.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骶尾部疼痛伴右足背麻木.后逐渐出现大便不畅,小便排不尽,且右足背麻木逐渐向右小腿外侧发展,并出现右下肢无力.查体:右小腿外侧皮肤及右足背皮肤触觉、痛觉及温度觉减退,足背外翻不能,右足趾背伸不能,右侧跟腱反射消失.

    作者:向红;陆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胃粘膜巨大肥厚症二例

    例1 男,48岁.上腹部胀痛不适,进食后加重,嗳气、呕吐、食欲下降1年余.近3个月来症状加重,逐渐消瘦乏力.查体:上腹部压痛.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无异常.大便潜血(-).血浆总蛋白4.8g,白蛋白3g,球蛋白1.8g.胃酸:总酸度5单位,游离酸0.X线钡餐造影检查:显示胃底、胃体部粘膜皱襞明显粗大迂曲紊乱,胃大弯尤著呈息肉状,压之形态可变,小弯呈锯齿状.胃壁柔软,蠕动存在,排空正常.X线诊断:胃粘膜巨大肥厚症(图1).胃镜检查:胃底、胃体部粘膜皱襞粗大隆起弯曲呈脑回状,桔红色.活检病理报告:胃粘膜巨大肥厚症.

    作者:金惠明;赖仁昌;徐丽潮;杨琪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俯卧位摄片在尿路造影中的应用

    在肾盂积水患者的尿路造影中,取俯卧位摄片常能对一般的仰卧位检查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使解剖结构和病变部位得到更完全的显示.自1995年5月至今我们在尿路造影中采取仰卧位与俯卧位摄片结合的办法,共为56例肾盂积水患者进行了检查,均得到满意的效果.

    作者:朱嘉英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增强磁共振门静脉造影对门脉高压症的初步探讨

    目的:评价增强磁共振门脉造影对门脉高压症的诊断价值及探讨其在术前选择手术方式和术后评价疗效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对30例门脉高压症患者和10例正常人进行增强磁共振门脉造影.使用西门子1.5T超导型磁共振仪,体部序列线圈,采用三维屏气FISP、短TR/TE序列.结果:所有40例均清楚显示门静脉与肝静脉、下腔静脉的空间关系.30例门脉高压症表现为门静脉增粗(26例)、门静脉栓塞(7例)、伴有脾静脉迂曲扩张(30例);门静脉分支级数减少(23例);肝静脉延迟显影(2例);多部位出现曲张静脉(食管15例,胃底22例,肠系膜下11例,门脉附近5例).结论:增强磁共振门脉造影的成像价值极大,可作为门脉高压症诊断及选择进一步治疗方式的优影像学方法.

    作者:杨炼;孔祥泉;刘定西;肖学宏;冯敢生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急性胰腺炎模型的建立及其CT和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建立猪急性胰腺炎模型并进行CT及病理对照研究.材料与方法:22只猪分为实验组18只,对照组4只,通过结扎胰管和胰管内注射酒精建立急性胰腺炎模型,并行CT平扫及快速动态增强扫描及病理学研究.结果:实验组18只动物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胰腺炎改变,14只动物有胰腺坏死及出血改变.CT扫描显示的胰周渗出范围和胰腺炎严重程度相关,增强扫描能显示胰腺坏死灶,但对胰腺内出血显示较差.结论:应以胰周渗出程度和增强CT扫描显示的坏死范围共同作为胰腺炎的分级标准.

    作者:梁惠民;冯敢生;周汝明;郑传胜;田志梁;刘永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门静脉3D DCE MRA成像的价值与常规门静脉造影对照研究

    目的:与常规门静脉造影对照,评价门静脉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A, 3D DCE MRA)显示门静脉开放性及侧支循环的能力.材料与方法:共有20例患者做了门静脉3D DCE MRA成像,分析门静脉3D DCE MRA上门脉主干、肝内门脉左右分支的开放性;侧支循环发生的部位和严重程度.3D DCE MRA的显示结果与门静脉造影术(经皮肝穿门脉造影或经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脉造影)相对照,评价3D DCE MRA与门静脉造影术的符合情况.结果:在20例患者60支门脉主干和左右分支中,有57支两种检查方法显示门脉的开放性的结果相同,符合率为95%.但有3支肝内门脉分支,两种检查方法评判其开放性所获结果不一致.3D DCE MRA所揭示的侧支循环的分布情况则同门静脉造影术完全一致,符合率为100%.结论:门静脉3D DCE MRA同常规门静脉造影术符合率很高,它能较准确地显示门脉的开放性和侧支循环的分布情况.

    作者:林江;陈祖望;周康荣;颜志平;王建华;程洁敏;龚高全;姜英;沈继章;陈财忠;施伟斌;崔珊静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