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训练球促进脑外伤运动功能康复的训练方法

王东;张琦;纪树荣

关键词:训练技术, 脑外伤患者, 运动功能康复, 康复治疗, 肢体运动功能, 上运动神经元, 瘫痪患者, 输入运动, 躯干控制, 康复器械, 感觉刺激, 材料制作, 病例讨论, 治疗师, 移动性, 弹性能, 韵律, 病人, 安全
摘要:脑外伤康复治疗中必要的康复器械是完成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利用训练球训练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是一项新的技术.训练球用轻型材料制作,使用时安全、稳定、牢固、轻巧、灵活、移动性好.治疗师可以轻轻地推动训练球或利用其较轻巧有韵律的反弹性能给患者输入运动和姿势的正常感觉刺激,我们利用训练球训练病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通过病例讨论对脑外伤患者利用训练球所进行的躯干控制训练技术加以介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阻滞并用超激光与单纯神经阻滞疼痛治疗疗效对比

    目的将神经阻滞的快速止痛作用与超激光的改善微循环作用相结合,提高疗效、缩短疗程.方法采用单纯神经阻滞(NB)及神经阻滞并用超激光(SL)两种方式对疼痛门诊95例病人进行治疗.结果 SL组平均神经阻滞次数明显少于NB组,平均治疗时间仅是NB组的1/4.疼痛评分也明显低于NB组.结论两法并用可在短时间内提高疗效.

    作者:史珞;王秀丽;刘树林;芦军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肌营养不良症1例麻醉体会

    作者:燕兴梅;铁木尔;董亚莉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外科领域的生存质量研究

    作者:宋黎君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家长培训对脑性瘫痪儿童的功能促进作用

    目的探讨家长培训在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康复中心的作用.方法将确诊为脑性瘫痪(CP)的儿童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均采用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加家长系统培训.结果治疗观察3~6个月,两组治疗前后整体运动功能测量(Gross Motor Functio nMeasure,GMFM)评估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1).同时观察组的疗效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家长培训能明显促进CP儿童的功能发展.

    作者:周安艳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脑外伤术后长期昏迷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性康复对脑外伤术后长期昏迷的疗效.方法 68例脑外伤开颅术后病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开颅术后病情一旦稳定即开始系统的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外科治疗方法.于治疗的各个阶段用GCS计分和Barthel指数对意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康复组意识恢复较快,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好.结论脑外伤开颅术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有利于提高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作者:蒋争鸣;侯永宏;周远兰;王九善;余丽芬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自血光量子疗法治疗脑梗死200例报告

    作者:王彦斌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的病因分析与对应措施

    作者:陈富传;李万;周建松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等容量血液稀释加自血光量子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

    从1997年9月~1999年10月,我们用等容量血液稀释加自血光量子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3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董泗新;苏吉亮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透刺加压热敷法治疗腱鞘囊肿32例报告

    1 方法介绍透刺法: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1.5寸28#毫针4根,沿囊肿四周向中心斜刺(30°~45°)透过囊壁底层,捻针50下,再将针提至囊内,向两旁各透刺1次,捻针50下.如此,15min行针1次,留针1h.加压包扎法:针后,敷料一块,盖住针孔,医者双手拽住患处,用力后拉,同时双拇指力压囊肿处,并使患处关节起伏20~30下,即可将囊肿内容物全部挤净,碘酒消毒,盖上敷料,上加一玻璃纽扣,绷带包扎2d.热敷法:撤除绷带,用毛巾热敷5d,每日3次,每次20min.热敷结束后,观察疗效.

    作者:李春元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A型肉毒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及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内镜下注射肉毒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7例贲门失弛缓病人采用内镜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通过对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测定评价近期疗效.治疗后半年、1年、2年随访,评价中远期疗效.结果在57例病人中有54例治疗后症状缓解占95%,无合并症发生.随访观察治疗后半年以上有41例,其中36例未复发占88%;1年以上30例,有25例未复发占83%;2年以上12例,有8例未复发占67%.结论内镜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是一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庆森;蔡逢春;郭荣斌;毛永平;卢忠生;范开春;刘迎娣;孟江云;程留芳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根管充填治疗后疼痛55例分析

    作者:苏英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与癌症发生的关系及其家系对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资料随意选择我院1995年1月~1997年3月住院和门诊的精神分裂症572例,情感障碍患者274例,均符合CCMD-2-R标准,发现有癌症家系148例和111例,又发现先证者同时患癌者2例(男性)和7例(男性2例,女性5例).精神分裂症组年龄52~58岁,平均(55±4.2)岁,情感障碍组39~72岁,平均(54.3±12.6)岁.癌症由市级以上医院手术结果和病理检查确诊.对照组180例系我院健康职工,有癌症家系59例,其中2例(男性)先证者同时患癌,年龄49~52岁,平均(50.5±2.1)岁.

    作者:王毓;袁国桢;刘雨生;曹菊芳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关节松动术并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 方法介绍骶管注射具体操作方法:(1)骶管注射药物: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ml,肌苷注射液100mg,三磷酸腺苷注射液40mg,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0.9%氯化钠注射液10ml,以上6种药物混合成20ml备用.

    作者:魏永杰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细胞凋亡在脊髓损伤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在脊髓损伤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对大鼠脊髓损伤不同时间脊髓组织中凋亡细胞的数目和部位进行观察和分析,并作正常对照.结果损伤后灰质和白质均检测到凋亡细胞,神经元凋亡少见,胶质细胞凋亡多见.细胞凋亡发生在损伤后12h~4周,以4d时达到高峰,至4周时渐趋于正常.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均发生细胞凋亡,而以胶质细胞凋亡常见.

    作者:蒋赞利;陈君长;王坤正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训练球促进脑外伤运动功能康复的训练方法

    脑外伤康复治疗中必要的康复器械是完成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利用训练球训练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是一项新的技术.训练球用轻型材料制作,使用时安全、稳定、牢固、轻巧、灵活、移动性好.治疗师可以轻轻地推动训练球或利用其较轻巧有韵律的反弹性能给患者输入运动和姿势的正常感觉刺激,我们利用训练球训练病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通过病例讨论对脑外伤患者利用训练球所进行的躯干控制训练技术加以介绍.

    作者:王东;张琦;纪树荣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中药穴位热敷护理缩短小儿喘嗽病程疗效观察

    1 方法介绍1.1中药穴位热敷药用白芥子30g,吴茱萸6g,食盐30g.用铁锅炒热至芳香灼手后,装于布袋敷于患儿背部肺俞穴处.取患儿俯卧,开始时隔着内衣,待药物温度略降低后再直接敷于皮肤上,药袋外覆盖棉垫保持温度在40~60℃.每日1次,每次15~20min.若痰多气喘时加莱菔子30g,同上炒热敷贴.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加穴位热敷.对照组用西药常规治疗,加中药宣肺化痰之品.

    作者:王珏;石林娟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肾移植术后男性患者性功能恢复情况调查分析

    随着肾移植术后存活率的不断提高,性功能和生育能力则成为肾移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低的标志之一.我院1978年以来已行同种肾移植986例,随机选取48例肾移植术后存活3年以上男性患者进行性功能情况随访.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昕;向军;刘龙;王树义;杨海龙;孙圣坤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针药加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3例

    作者:包广勤;童经陆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体育锻炼对绝经期妇女雌激素、骨代谢和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体育锻炼对绝经期妇女雌激素、骨代谢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38例常年参加体育锻炼(锻炼组)和/或不参加锻炼(对照组)的绝经期妇女按年龄、体重、身高和绝经年限进行1:1配对比较,空腹测定两组的血Ca2+、P、血碱性磷酸酶(ALP)、雌二醇(E2)、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尿Ca/Cr和前臂远端1/3处的骨矿含量(BMD).结果锻炼组的ALP和FSH明显低于对照组,而BMD、E2、T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绝经期妇女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刺激雌激素分泌、促进骨形成、增强骨密度,预防和减缓骨质疏松的发生或进展.

    作者:张文平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王文绢;王克安 刊期: 2000年第0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