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细菌密度阈值感应现象的研究

谢倩;李继遥;周学东

关键词:细菌密度, 密度阈值感应系统, 真核生物, 信号分子, 自体, 原核生物, 信号传递系统, 信息交流, 信号系统, 细菌菌落, 细胞密度, 破坏细菌, 控制基因, 基因表达, 共生现象, 分子抗体, 毒力因子, 调控, 生物膜, 耐药性
摘要:细菌通过复杂的信号传递系统进行着信息交流.细菌的密度阈值感应现象(quorum sensing,QS)是这一信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菌通过释放,发现,接受信号分子而实现这一途径.这些信号分子被称为自体诱导分子(autoinducers,AI).通过自体诱导分子细菌可以分辨细胞密度的大小,并通过控制基因的表达而调节细菌的数量.这一过程被称为细菌的密度阈值感应现象.通过这一机制,细菌可以调控整个细菌菌落的基因表达.细菌的密度阈值感应现象使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细菌可以像多细胞生物一样拥有许多作为个体细菌不可能拥有的特性.细菌的许多行为都受到密度阈值感应机制的调控,如共生现象,毒力因子的表达,耐药性的产生及生物膜的形成等等.研究表明正是通过这种密度阈值感应现象,无论是高度特异的密度阈值感应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密度阈值感应现象,实现了细菌与细菌之间的交流.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密度阈值感应现象的影响.竞争细菌及易感的真核生物宿主可以通过分泌破坏自体诱导分子或产生自体诱导分子抗体来破坏细菌的密度阈值感应系统而对抗细菌的入侵.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相关文献
  • 影响细菌自动培养阳性检出率的若干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影响血(体)液细菌自动培养阳性检出率的若干因素,提高培养阳性率.方法:对使用Mini VITAL全自动荧光血培养仪三年多来检验6 223例的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阳性检出率28.19%,培养阳性率可因标本种类不同而异;在需氧和厌氧配对培养阳性的1 681例中,有9.88%的病例厌氧培养和12.67%的病例需氧培养未检出感染菌;5天收瓶时限的漏检率为0.29%;培养阳性者的年龄分布有随年龄增大而阳性率升高的趋势(χ2=530.79,P<0.01).结论:同时做需氧和厌氧培养,阴性收瓶时限不少于5天,适当增加儿童病例血培养采血数量,可进一步提高细菌自动培养阳性率.

    作者:孔繁林;储从家;管新龙;罗次节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249例分析

    通过对1999年5月~2003年4月儿科住院病人中所发生的院内感染共249例进行分析,总结出皮肤黏膜、消化道是儿科院内感染的好发部位.患儿年龄小,住院时间长,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及皮质激素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通过对院内感染进行前瞻性监测,有利于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旭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腹部手术前后血气分析及肠道菌群变化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腹部外科病人血气和酸碱平衡、肠道菌群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检测100例腹部外科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和术后血气分析.同时对术后发生腹泻的13例患者行粪便菌群分析.结果:手术后低血氧27例,而胃癌根治、直肠癌根治、肝叶切除等大手术者均有不同程度酸碱失衡,且发生酸碱失衡者中9例合并菌群失调.结论:具有高危因素的腹部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检测血气,监测肺功能及酸碱平衡,并积极诊治肠道菌群失调.

    作者:陈智;吕梦月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BV蓝在细菌性阴道炎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运用BV蓝快速诊断试剂检测阴道分泌物唾液酸酶活性,观察其在细菌性阴道炎病(BV)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无菌棉试子采集符合标准的患者阴道分泌物,分别用BV蓝试剂盒、传统Amsel临床诊断标准进行判断.结果:BV蓝试剂盒在诊断BV中与传统Amsel法符合率为92.6%,其敏感性为96.9%,特异性为88.9%,阳性预测值为88.3%,阴性预测值为97.1%.结论:BV蓝试剂盒检测阴道分泌物唾液酸酶活性是诊断BV的可靠方法,与传统方法比,快速、简便、易于推广.

    作者:王大利;张凤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中药五皮散联合庆大霉素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五皮散对急性感染性腹泻治疗效果.方法:治疗组用五皮散联合庆大霉素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120例,对照组单用庆大霉素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112例,观察疗效.结果:五皮散对急性感染性腹泻具有显著治疗效果.结论:中药五皮散可作为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一线辅助用药.

    作者:朱宁川;陈岩;于兆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丝裂素活化的蛋白激酶在双歧杆菌预防大肠癌中的作用

    目的:从信号转导这一层次探索双歧杆菌预防大肠癌生长的机制.方法:以大肠癌裸鼠移植瘤为动物模型,预先用青春型双歧杆菌注射于裸鼠腹腔,然后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大肠癌移植瘤组织丝裂素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家系中的ERK1/2、JNK和p38的含量.结果:双歧杆菌预防组大肠癌组织ERK1/2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低于肿瘤对照组(P<0.01),而JNK和p38的平均荧光强度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青春型双歧杆菌通过抑制ERK1/2的活化来预防大肠癌的生长.

    作者:郑昌京;王立生;李俊达;陈观榕;马晓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红酵母生物合成类胡萝卜素研究进展

    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是一类呈黄色、橙红色或红色的多烯类化合物,具有预防血管硬化和抑制肿瘤发生,增加宿主免疫力,抗氧化能力和抑制自由基等功能.目前类胡萝卜素已被FAO和WHO等国际组织定为A类营养色素,并在50多个国家获准为营养、色素双重功用的食品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及医药和化妆品工业[1].生产类胡萝卜素可采用提取法、化学合成法和微生物发酵法,其中有发展前景的是微生物发酵法.目前国内外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天然类胡萝卜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孢布腊拉霉菌和红酵母等菌种上.利用红酵母生产类胡萝卜素具有营养要求简单,培养周期短,可综合利用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本文主要对红酵母生物合成类胡萝卜素的菌种选育、培养条件及类胡萝卜素的提取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作者:温朗聪;阎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注重人才培养,把我国微生态学推向新阶段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正在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对我国社会、经济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正在逐步地显现出来.科学技术在21世纪初期即将有更快进步.医学科学与自然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生物技术学将呈现出广泛的交叉渗透.医学教育改革也将日趋深入,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改革与竞争的重点将逐步集中到质量和效益上来.所有这些均将对微生态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预计在本世纪初期,随着生态保健医学的发展,医学微生态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将逐步被重视,微生态学的人才需要将迅速增加,微生态学教学、科研的队伍将迅速扩大.医学微生态学必将成为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因此,加生态学人才问题,应引起全国同仁的高度重视,应锲而不舍,不失时机地把我国微生态学的队伍建设起来.

    作者:杨景云;张磊艺;施忠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微生态制剂治疗肝源性肠道菌群失调与保肝作用

    目的:观察采用常规保肝治疗及或加服乐托尔或加服培菲康来治疗慢性肝病疗效.方法:慢迁肝41例及慢活肝37例,各随机分成三组:A组:常规治疗+乐托尔胶囊,2粒/次,2次/d;B组:常规治疗+培菲康胶囊,3粒/次,3次/d;C组:常规治疗:益肝灵+Vit.C+Vit.B Co,各2片/次,3次/d,三组疗程均为2个月.结果:75例完成治疗及复查,失访3例.腹胀、腹泻、肝区不适消失率及ALT、内毒素试验复常率二项三组相比有显著意义(P<0.01).乏力、SB复常率在慢活肝中三组相比有显著意义(P<0.01).总有效率:慢迁肝三组分别为83.3%、69.2%、35.7%;慢活肝三组分别为:63.7%、61.5%、33.3%,三组相比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常规保肝治疗加服微生态制剂,不论是死菌及其代谢产物或活菌制剂均有肯定的价值,但死菌制剂具有活菌制剂不具备的优点.

    作者:张纪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影响正常口腔念珠菌检出率的方法学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检测方法对正常口腔念珠菌检出率的影响,寻找一种比较简便可靠的检测方法.方法:以健康的平均年龄7.4岁的儿童为检测人群,比较不同的取样部位,取样方法,检测方法,被检人群口腔中白色念珠菌以及其他念珠菌的检出率.结果:取样和检测方法对检出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PCR检测方法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培养法.结论:黏膜拭子加离心,和CHROMagar CandidaTM鉴定培养基相结合的方法是一种简便理想的分离培养方法,PCR方法则敏感度更高.

    作者:亓庆国;周学东;肖晓蓉;李继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双向瓶1589份血培养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双向瓶血培养细菌的分类情况.方法: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双向血培养瓶(Hemoline),对临床1 589份血液标本进行检测,阳性者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PI系统进行鉴定.结果:分离出265株细菌共42种,阳性率为16.68%,较传统培养方法高.菌种涉及范围广,其中革兰阳性菌占56.98%,革兰阴性菌占31.70%,真菌占11.32%.结论:用Hemoline双向血培养瓶进行血培养提高了细菌检出的阳性率,增加了检出细菌的种类.

    作者:张凤华;王大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对血平皿及双相培养基两种培养方法的评价

    目的:通过实践了解血平皿及双相培养基两种培养方法的差异性,提高阳性率.方法:将体液标本同时接种血平皿及双相培养基,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根据分离菌株形态、氧化酶、触酶,选择相应的生化/药敏鉴定板,用美国DADE Behring公司生产的MicroScan AS-4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364例标本血平皿131例为阳性,阳性率为36.0%(131/364),双相培养基164例为阳性,阳性率为45.1%(164/364).两种培养方法经统计学处理χ2=6.26,P<0.05.两种培养方法总阳性率为53.3%(194/364).如将标本仅接种血平皿,漏检率达17.3%(63/364),标本只接种双相培养基,漏检率达8.2%(30/364).结论:将体液标本同时接种上述两种培养基进行培养,可使阳性率有较大的提高.

    作者:张国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双歧三联活菌对肝硬化患者血浆中内毒素及多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初步探讨在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辅助应用双歧三联活菌制剂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浆中内毒素以及IL-1α、IL-6、TNFα等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典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应用鲎试剂动态比浊法准确定量测定血浆中内毒素的含量;应用酶联免疫技术测定血浆中IL-1α、IL-6、TNF-α的含量.比较治疗前后组间和组内血浆中内毒素、IL-1α、IL-6和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各观察指标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中各观察指标的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试验组血浆中各观察指标的含量均比对照组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辅助应用双歧三联活菌制剂贝飞达与单纯保肝治疗相比,可以明显降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浆中内毒素的水平,减少生物活性介质IL-α、IL-6和TNFα的释放,促使肝功能好转,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意义.

    作者:梅爱敏;张淑慧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不同发酵条件对乳杆菌O-2菌株代谢产物的影响

    目的:研究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sp.)O-2菌株生长和积累类细菌素所需的营养和温度条件.方法:采用分段控温发酵法,即在发酵后期,改变温度继续发酵;以发酵液抑菌圈直径为指标对发酵的营养和温度条件进行筛选.结果:后期32 ℃控温发酵有利于类细菌素积累,优化后的4号配方,发酵液菌数高达8.2×1010个/ml(细菌计数器法),抑菌圈直径大,达到8.8 mm.结论:利用4号配方进行分段控温发酵能有效地促进O-2菌株的生长繁殖和积累类细菌素.

    作者:方祥;胡文峰;张辉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里昂葡萄球菌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里昂葡萄球菌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其菌株鉴定的要点.方法:对2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血液中分离的菌株鉴定与药敏试验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不规则发热,均从血液中分离出里昂葡萄球菌.菌株鉴定的特征是玻片法凝固酶试验阳性,试管法凝固酶试验阴性;鸟氨酸脱羧酶阳性;对青霉素类药物敏感,不产生β-内酰胺酶.结论:腹股沟、会阴及腋窝等处的手术切口是里昂葡萄球菌感染的适宜部位,由该菌引起的心内膜炎并发症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有类似的致病力,在菌株的鉴定与鉴别上应引起重视.

    作者:周雪艳;艾彪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新生儿肺炎的病原学分析

    目的:了解新生儿肺炎病原学的特点,为临床经验性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01年1月~2002年12月新生儿肺炎病原学的情况.结果:125例痰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108株,多株菌混合感染不多.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占83.3%,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占10.2%,真菌感染只占6.5%.ESBLs及MRSA的检出率较高;细菌的耐药性较强但有自己的特点.结论:新生儿肺炎的病原学有自己的特点,应积极进行细菌学检查,根据其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作者:陈淑贞;蔡应木;杨启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用PCR指纹图技术分析焦化废水接触氧化池中悬浮污泥和生物膜的微生物种群组成

    目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以处理焦化工业废水(A2/O生物膜工艺)中的悬浮污泥和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环境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差异.方法:首先提取群落的总DNA,获得ERIC-PCR和LP-RAPD指纹图谱并进行对比分析,然后结合群落探针杂交的技术,检查同样迁移率的条带的序列同源性,运用UVIBAND/MAP软件比较所得群落指纹图谱的相似性指数,从而可以得到群落差异的量化结果.结果:焦化废水接触氧化池中,悬浮污泥和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结论:通过这种差异的比较分析,有可能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氧化池中微生物的群落组成情况,有利于分析其与系统功能的关系.

    作者:李亮;魏桂芳;童耕雷;赵立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细菌密度阈值感应现象的研究

    细菌通过复杂的信号传递系统进行着信息交流.细菌的密度阈值感应现象(quorum sensing,QS)是这一信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菌通过释放,发现,接受信号分子而实现这一途径.这些信号分子被称为自体诱导分子(autoinducers,AI).通过自体诱导分子细菌可以分辨细胞密度的大小,并通过控制基因的表达而调节细菌的数量.这一过程被称为细菌的密度阈值感应现象.通过这一机制,细菌可以调控整个细菌菌落的基因表达.细菌的密度阈值感应现象使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细菌可以像多细胞生物一样拥有许多作为个体细菌不可能拥有的特性.细菌的许多行为都受到密度阈值感应机制的调控,如共生现象,毒力因子的表达,耐药性的产生及生物膜的形成等等.研究表明正是通过这种密度阈值感应现象,无论是高度特异的密度阈值感应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密度阈值感应现象,实现了细菌与细菌之间的交流.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密度阈值感应现象的影响.竞争细菌及易感的真核生物宿主可以通过分泌破坏自体诱导分子或产生自体诱导分子抗体来破坏细菌的密度阈值感应系统而对抗细菌的入侵.

    作者:谢倩;李继遥;周学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氟对正畸儿童牙面菌斑变形链球菌的影响

    目的:观察和探讨2%氟化钠对正畸患者牙面菌斑内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的影响.方法:选择34例正畸儿童,分为两组,试验组涂布2%氟化钠;对照组不做处理.分别于戴用矫治器前,戴入后1月采集上颌牙唇颊面菌斑,测定菌斑中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结果:对照组戴用后1月,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较戴用前明显增加(P<0.01).对照组与试验组戴用后1月相比,试验组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戴用固定矫治器后,牙面菌斑内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较戴用前增加,应用2%氟化钠可明显抑制正畸患者口腔内变形链球菌数,减少龋坏发生.

    作者:王萍;李晓智;唐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棘阿米巴角膜炎误诊原因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以减少临床误诊率.方法:对1998年以来我院收治的2例经临床确诊的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其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鉴别要点.结果:2例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早期均被误诊为病毒性角膜炎,抗病毒治疗无效,后经组织刮片确诊为棘阿米巴角膜炎,经抗阿米巴治疗后2例均形成角膜白斑.结论:棘阿米巴角膜炎是严重的致盲眼病之一,了解其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邹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大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