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华
21世纪,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更进一步加快了我国医疗管理及服务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医院的护理管理人员能否转变观念,适应国内外医疗市场服务变化的需求,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医疗市场的竞争,对医院的成败兴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针对我国护理管理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桂姿;王丽清;李第章 刊期: 2007年第14期
药物的种类很多,每一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药物的药理作用也不尽相同,药效更是完全相反.由于各自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不同的药物混合在一起,可以出现变色、沉淀或者形成凝块,甚至产生有毒物质.
作者:郑红华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甘氨双唑钠商品名为希美钠,可提高肿瘤乏氧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故被临床上应用于放射治疗增敏.我科于2006年6月收治了1例肺癌患者,在行放射治疗过程中,选用甘氨双唑钠为该患者增敏时发生了过敏反应,经及时抢救患者脱离危险,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立坤;李宝英;王铁君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不同药物治疗表阿霉素外渗后局部组织损伤的效果,以寻找理想的处理方法.方法 制作2种表阿霉素外渗动物模型,模型Ⅰ为单纯表阿霉素外渗,模型Ⅱ为表阿霉素外渗伴局部组织淤血.对2种局部损伤模型分别用云南白药加50%乙醇湿敷(A疗法),50%的硫酸镁湿敷(B疗法)和2%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对局部损伤组织环形封闭(C疗法)进行治疗,未给予任何治疗者为对照组,每组各12例.对4组的疗效进行肉眼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治疗后第2天,4组间组织损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Ⅰ第5天,模型Ⅱ第7天局部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显著消退,模型Ⅱ以云南白药加50%乙醇湿敷组效果为显著,50%的硫酸镁湿敷对模型Ⅰ有较好疗效,2%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环形封闭对局部组织淤血消退的疗效较好.模型Ⅱ的病情、组织修复难度重于或大于模型Ⅰ.结论 临床处理表阿霉素外渗应根据局部组织损伤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针对性处理.
作者:敬雪明;李芸;李莉萍;罗万红;明倩;李逸 刊期: 2007年第14期
我们根据简便、价廉、适用的原则,设计研制了简易四肢康复器材见,图1,试用于临床,对3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四肢康复训练,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沈琼;方琼;胡俐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不同预处理及清洗方法对宫腔吸引管残留血的清洗效果.方法 对A、B、C3组各50件宫腔吸引管,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预处理和清洗.A组:使用后的宫腔吸引管分别采用多酶10 min泡法和多酶3 h泡法,目测管内壁的洁净度合格率.B组:使用后的宫腔吸引管分别采用健之素3 h泡法和多酶3 h泡法,手工刷洗后观察宫腔吸引管的清洗时效.C组:使用后的宫腔吸引管先用多酶浸泡3 h再分别采用超声机清洗和手工刷洗+高压喷枪冲洗,测试管内壁残留血.结果 A组:多酶浸泡3 h后清水冲洗后目测管内壁洁净度,与多酶浸泡10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多酶浸泡3 h后手工刷洗,与健之素浸泡3 h相比清洗时间缩短.C组:手工刷洗+高压喷枪冲洗测试管内壁残留血,隐血试验合格率与超声机清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宫腔吸引管延长多酶浸泡时间能充分溶解管内壁有机物,可提高清洗质量和清洗时效.若多酶浸泡3 h后再用毛刷贴内壁刷洗配合高压喷枪冲洗可有效清除管内壁残留血.
作者:宋敏;胡珊珊;林玉花 刊期: 2007年第14期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pseudohypoparathyroidiom)简称假性甲旁减,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临床上较少见,国内报道较少,误诊率较高.假性甲旁减并非甲状旁腺激素(PTH)缺乏所引起,而是靶器官(骨和肾)对PTH缺乏反应,或者是由于PTH前体转变为活性PTH发生障碍所致[1],常表现侏儒体型,粗短身材,肥胖,短指(趾)畸形,圆脸等,并有手足抽搐,癫痫样发作及低血钙,高血磷、PTH升高或正常的生化特点,其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复杂多样,不仅损害个人身体健康,而且对家庭造成经济及心理负担,护理人员有必要加强对假性甲旁减的认识.
作者:陆群;孙海峰;吴文君;沈泓 刊期: 2007年第14期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对老年冠心病的治疗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桡动脉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又一理想途径,较股动脉路径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李清玉;吕丹 刊期: 2007年第14期
我院自1997年起运用护理质量标准,通过院、科二级质控网络,对临床各项护理指标进行检测,评价其质量优劣,及时反馈到相应科室,从而提高了护理管理质量,现报道如下.
作者:蒋丽君;马春丽 刊期: 2007年第14期
护理技术操作是护士专业水平的体现,也是评价一所医院护理队伍素质的重要指标.临床护理工作者直接面对的是备受身心困扰的患者,在护理操作中体现人性化护理理念,是提升护理品质的重要体现[1].护理操作培训作为护理部工作的重点之一,我院把培训护理操作的人性化、温馨化、程序化及完整性作为培训护士操作的目标.
作者:李小玲 刊期: 2007年第14期
2006年6月,我科收治1例颅底巨大复发性脊索瘤患者.结合患者既往手术方式,经多科会诊后,采用经下颌骨正中裂开外旋入路进行颅底复发脊索瘤切除术,术后第5天拔除引流管,第6天患者戴颈托下地行走.创面Ⅰ期愈合,咀嚼功能基本恢复.
作者:韩丽;曹培春;陈继琨 刊期: 2007年第14期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入侵导致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多经性传播,梅毒侵犯神经系统时,称为神经梅毒[1].青霉素是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2].孕妇合并神经梅毒相对少见,但同时又为青霉素过敏者更加罕见.
作者:徐敏;忻珊 刊期: 2007年第14期
护生的学习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自信心作为一种人格品质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也称为信心.对护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对激发人的意志力,充分发挥人的智力因素和取得人生成功意义重大.
作者:马丽霞;倪淑红;蒋淑贞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六级法早期康复活动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将113例UA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60例和对照组53例.对康复组患者实施六级法早期康复活动,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比较2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 康复组较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前6 min平均步行距离康复组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卧床引起的并发症(便秘)康复组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肺部感染的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活动较传统护理方式优越,能够显著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谷雪莲;马云;赵燕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活体肝移植术后患儿肺部感染状况及预防措施的要点.方法 2001年3月-2006年3月,对25例行活体肝移植术后患儿肺部感染状况及预防措施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活体肝移植术后患儿并发肺部感染率较成人高,其与患儿不会咳痰或排痰不力,手术时间长,呼吸机使用时间和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时间长等因素有关.以条件致病菌为主,在术后2周内发生肺部感染例次占总肺部感染例次的60%.结论 加强手术前示教及术后2周内肺部感染的预防与护理,加强术后病房的管理,重视物理性预防护理及使用呼吸治疗装置的护理,严格遵守吸痰注意事项及无菌技术操作,可有效降低活体肝移植术后患儿的肺部感染.
作者:王红霞;薛彩云;殷蓉 刊期: 2007年第14期
库兴综合征(cushing syndrome,CS)很少会合并妊娠.而妊娠合并CS后,会导致母子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至2004年,全球仅报道CS合并妊娠病例136例[1].我院于2006年2月收治1例CS合并妊娠患者,通过腹膜后腹腔镜切除病灶,母子安全,足月顺产一正常男婴,现报道如下.
作者:秦雪莲;张婉;张雅琴 刊期: 2007年第14期
婚姻质量是影响人类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1].婚姻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美好的婚姻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反之则可诱发精神疾病[2].同时婚姻与疾病的恢复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3].我们在常规护理工作中会遇到患者提出希望能与异性的病友自由交往,丰富住院生活的要求.
作者:孙克莎;董萍;陈姬;李枫;徐萍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监测重症监护病房细菌L型主要菌株耐药性变化情况,以指导临床抗生素应用和采取护理措施.方法 对2001年1月-2005年12月于重症监护病房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和铜绿假单胞菌L型逐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统计其耐药性变化情况.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和铜绿假单胞菌L型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对万古霉素仍敏感,铜绿假单胞菌L型对阿米卡星、第三代头孢菌素较敏感.结论 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使用频率,并及时用药敏试验,对细菌L型的耐药性进行监测,以指导临床用药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作者:朱智玲;杨平;孙艳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变态反应病患者持续特异性脱敏治疗(SIT)的影响.方法 将50例需进行SIT的变态反应病患者列为随访组,曾经进行过SIT的患者50例列为对照组.2组常规护理、治疗方法相同.对随访组患者实施为期1年的护理干预措施,1年后比较2组患者持续治疗的依从性.结果 随访组治疗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护理干预提高了变态反应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疾病康复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作者:那美玲 刊期: 2007年第14期
艾滋病作为一种新的性传播疾病,是1981年才被人们认识,自1985年我国大陆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艾滋病已经在我国经历了传人期、传播期,目前处于增长期[1].如何做好对艾滋病患者的护理工作对我们科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
作者:周淑荣 刊期: 200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