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干预方法缓解新生儿疼痛效果的对比研究

时亚平;刘江勤;王建光;林振浪;贾玉双

关键词:新生儿, 疼痛, 评分, 止痛
摘要:目的对比不同干预方法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效果,探索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方法.方法选用N-PASS量表(neonatal pain,agitation and sedation scale)对120例住院新生儿进行疼痛评分,按随机原则分3组:未干预组(对照组)、应用非营养性吸吮(NNS)组和给予体位支持组,每组40例.分别于针刺足跟后1,5 min进行疼痛程度评分.结果3组间的疼痛评分在刺激后1,5 min各组间评分差异有显著性(F值=22.13,P<0.05;F值=22.44,P<0.05).疼痛程度方面,不同的干预方法在1 min的轻、中度疼痛的镇痛效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x2值=9.67,P<0.05;x2值=7.85,P<0.05),对重度疼痛和5 min时疼痛的缓解效果,各种干预方法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新生儿对急性、短暂性疼痛很敏感;不同的干预方法对缓解新生儿疼痛的近期效果不同,NNS在短期内缓解疼痛的效果优于体位支持组;非药物疼痛干预方法对新生儿轻、中度疼痛效果好,在短时间内作用显著;应重视对新生儿疼痛的管理.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弱视训练中心的管理模式探讨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训练中心的标准化管理方法.方法对训练中心硬件及软件进行改进.(1)硬件.包括医院候诊环境、诊室、训练室等;(2)软件.包括训练跟踪管理、就诊流程、健康教育处方等,以提高弱视患者的依从性.结果弱视患儿的视力恢复有效率达到95.4%,基本治愈率为71.4%.结论儿童弱视训练中心模式提高了弱视训练的效果.

    作者:陈燕燕;陈洁;倪灵芝;江龙飞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的手术配合

    寰枢椎脱位危及生命中枢,其病因主要有3大类,在我国以外伤性寰枢椎脱位为多见.外伤性寰枢椎脱位又以Ⅱ型齿状突骨折为多见[1],此种骨折属不稳定性骨折,其不愈合率较高,日后不稳定的持续存在,可能导致急性或迟发性颈脊髓压迫而危及生命[2],应及早手术治疗[1].

    作者:张学娟;周庆华;朱霞;王克云;纪建玲;于霞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代币强化行为疗法矫正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行为效果的观察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病程迁延,活动范围局限,长期脱离家庭和社会生活而导致了行为退缩[1].对促进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减轻社会病残程度的研究已成为精神康复研究的核心课题[2].

    作者:黄妹青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真菌感染的护理68例

    肺部真菌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尤其以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继发感染为常见,高效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各种侵袭性治疗是导致医院真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1].

    作者:吴雪仙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镇痛泵治疗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与护理

    目的探讨镇痛泵对患者术后疼痛的缓解效果,及时发现患者术后疼痛治疗时出现的问题并给予解决,以达到佳镇痛效果.方法随机抽取由3种不同给药途径使用镇痛泵进行术后疼痛治疗的患者1 042例,使用可视模拟标尺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疼痛治疗效果、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给予评分,并对所发生的副作用进行相应的治疗、护理.结果3组疼痛治疗方法的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每种疼痛治疗方法组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3种疼痛治疗期间发生不同副作用组间的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每种疼痛治疗方法所发生的不同副作用组内的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对术后使用镇痛泵疼痛治疗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无论选择何种镇痛泵进行疼痛治疗都能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通过对进行术后疼痛治疗患者的随访,及时发现镇痛泵的操作问题、疼痛治疗效果及副作用的发生,以便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的康复.

    作者:范里莉;王恒林;王卓强;刘秀珍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预激方案治疗低增生急性髓性白血病的观察与护理

    近年来有关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已有显著进展.但骨髓增生低下患者往往无法接受正规联合化疗,且化疗中并发症多,缓解率低[1],因此针对此类患者寻求新的治疗方法十分迫切.

    作者:赵娟;王丽黎;周慧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抗生素骨水泥棒治疗交锁钉术后髓内感染的护理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棒治疗髓内钉术后感染的护理.方法对19例患者进行术前的饮食指导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及术后并发症、引流管的护理和功能锻炼的宣教.结果所有的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19例患者髓内感染都得到控制,窦道创面愈合.除1例患者出现足下垂外,其余患者的患肢都达到理想的功能.结论抗生素骨水泥棒治疗交锁钉术后髓腔感染是一种相对经济,控制感染效果又好的治疗方法,通过精心护理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郑荷娟;袁玉仙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联合瓣膜置换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撤机护理

    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行联合瓣膜置换的患者由于术前存在严重的肺血管病理改变,体外循环过程加重,肺泡及血管内皮损伤,使其术后较普通体外循环患者更易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撤机风险高.

    作者:林汉慧;孔海燕;林碎钗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临床科室常用护理操作耗时统计分析

    护理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发展和患者的切身利益.影响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护理人员的合理配置.

    作者:林素兰;王梅新;王淑霞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巧用一次性吸痰管代替吸氧湿化瓶管芯的方法

    目前医院吸氧常用的塑料湿化瓶管芯,由于长期频繁使用,不易进行消毒处理而易造成交叉感染.同时湿化瓶发出的噪音很大,尤其在夜间声响非常明显,影响患者睡眠.

    作者:张爱华;努尔亚;刘新华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女性尿路结石患者留尿瓶的制作与应用

    传统方法留尿是采用便器接取沉淀尿液来观察结石的排出情况.便器虽能接取尿液,但不方便过滤结石,特别是在患者外出时留尿就更不方便,易造成结石的流失,从而影响排石量的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丽媛;凌秀芬;张艳华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治疗的观察及护理

    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国家,射频消融是近几年来推广的微创治疗肝癌的新技术,它是利用电磁波的热效应使肿瘤组织升温达到消除肿瘤的目的,具有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1].

    作者:李春红;李俊芝;王志杰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婴儿24 h连续性十二指肠胆汁监测的置管方法

    目的探讨更适用于婴儿24 h十二指肠胆汁监测的置管方法.方法将2002年6月-2005年9月行24 h十二指肠胆汁监测的94例婴儿分为传统组44例和新方法组50例.分别采取不同的置管方法,比较2组一次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插管引起的并发症和插管的长度.结果新方法组无论在插管时间,一次插管成功次数,还是在并发症发生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组.结论新方法更适宜对婴儿行24 h十二指肠胆汁监测.

    作者:李瑞琼;叶丽彦;徐信兰;罗丽红;谢丽芳;钟微;夏慧敏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为老年患者发放镇静催眠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由于随年龄增加睡眠时间逐渐减少的传统认知普遍存在,使老年人单纯因为睡眠不佳而到医院求治者很少.老年患者于住院治疗其他疾病期间仍然服用安眠药改善睡眠的现象比较普遍[1].

    作者:戴付敏;李桂芳;张俊红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补偿性护理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补偿性护理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后外侧微创THR术后患者25例运用补偿性护理,指导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护理转变为早期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并与同期行功能制护理的25例患者相比较.结果运用补偿性护理者其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日均显著少于功能制护理患者.结论补偿性护理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作者:陈映琼;肖育卿;彭贤娟;曾小芳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阿斯匹林对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影响的临床观察

    选择正确的静脉输液工具是每位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要技能,它不仅可以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护理,还可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作者:郑蓉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口服阿司匹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静脉穿刺后局部按压时间的研究

    目的探讨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静脉穿刺后局部按压时间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的关系,同时找出适当的按压时间,以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减小出血面积.方法选择口服阿司匹林并同时进行静脉输液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例,将每例患者的16次静脉穿刺随机分为8组,每组按压时间分别为5,6,7,8,9,10,11,12 min.观察皮下出血的发生例次及出血面积的大小.结果口服阿司匹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静脉穿刺后,局部不同按压时间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大小之间存在关联,P<0.01,且8 min组与9 min组出血率及出血面积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相邻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口服阿司匹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静脉穿刺后局部压迫9 min可以有效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并缩小出血面积.

    作者:刘建宏;梁远娣;王小芹;白静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儿科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方法的探讨

    Lenbure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护士核心能力包括评估和干预能力、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领导才能、教育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1].

    作者:叶天惠;陈锦秀;易永红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经口咽入路齿状突磨除术的观察与护理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和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经口咽入路治疗颅颈交界区病变的技术日趋成熟.寰枢椎脱位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颅颈交界区的畸形,多为先天性,其机理主要是齿状突或C2椎体后上缘从前方压迫延髓-颈髓.

    作者:吕秀霞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的观察与护理

    肺性脑病是以中枢神经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呼吸衰竭发展到严重阶段导致机体严重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是呼吸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

    作者:孙秀侠 刊期: 2006年第19期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