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学习不良儿童焦虑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李艳红

关键词:学习不良儿童, 焦虑, 影响因素, 焦虑自评量表
摘要:目的了解学习不良儿童的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SAS、16PF,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防御和应对方式量表对126名学习不良儿童进行测定.结果学习不良儿童存在一定的焦虑倾向.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学习不良儿童焦虑的因素有人格因素的恃强性(E)、忧虑性(O)、适应与焦虑(X1),生活事件的负性事件总分,社会支持的社会支持总分,防御方式的不成熟防御方式和应对方式的积极应对.结论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心理干预和矫治应注重其人格、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社会心理因素的培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住院康复精神分裂症社交能力不足者的集体行为治疗

    目的对24例住院康复精神分裂症社交能力不足者在药物剂量相对稳定情况下,通过集体行为心理治疗,增强社会交往的主动性减少和缓解退缩行为.方法社会交往能力不足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6~9人为1小组,在心理治疗师引导下,以社交技能训练、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技巧训练,进行12次集体心理治疗.结果治疗前后SANS量表分下降,部分阴性症状缓解,以较为积极的态度及行为与人交往.结论集体行为心理治疗在住院康复精神分裂症社交能力不足者中的应用对提高其自信心,改善社交不足,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属负担有重要作用.

    作者:黄芹;陈庆玲;温云辉;李小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16例具有分裂样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可具分裂样症状表现及锥体外系反应,极易与精神分裂症的某些症状及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出现的锥体外系反应相混,本文通过对具有分裂样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疾病诊断的全面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近10年住院具有分裂样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进行临床表现和治疗观察分析.结果 38例患者中,16例患者入院均被误诊或疑为精神分裂症,后经临床表现、治疗观察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结论对具有分裂样症状的患者,若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精神科医生应开拓思路,进行必要的相关检查,以全面诊断.

    作者:赵晶媛;李强;张冬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骨外科疾病患者抑郁情绪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骨外科疾病患者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初步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为评定工具.对综合医院骨外科住院的80例骨折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住院骨折患者抑郁情绪发生率为68.75%,其中重度7.50%、中度46.25%、轻度15.00%;骨折患者的HAMD总分受性别、年龄、职业、骨折严重程度,骨折病程等因素的影响.结论住院骨外科疾病患者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抑郁情绪,应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作者:马建东;朱性霞;李玉凤;金忠民;刘葵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影响乳腺癌患者应付方式的心理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心理因素与应付方式的关系.方法对乳腺癌患者共123人(恶性组),对照组60人为经体检确诊为乳腺增生和纤维瘤的患者(良性组)采用:①谢亚宁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②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③自制一般项目调查表进行评定.结果①良性组及恶性组应付方式比较,良性组积极因子分比恶性组积极因子分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良性组消极因子分与恶性组消极因子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②乳腺癌患者应付方式与个性等因素相关分析,发现应对方式积极因子分与EPQ-E呈显著正相关,与EPQ-P呈显著负相关;应对方式消极因子分与EPQ-N呈显著正相关,应付方式与其它自然项目无任何相关.③多元回归分析,以JJ为因变量时,EPQ-E、EPQ-P入方程(a分别为0.375、-0.274);以XJ为因变量时EPQ-E、EPQ-N入方程(a分别为0.169、0.266).结论我们认为干预乳腺癌患者的应付方式不能离开人格,分析乳腺癌患者的人格结构有助于应付方式的调整.

    作者:申永敢;顾广中;姜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奎的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奎的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用硅的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36例,疗程8周,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副反应.结果完成8周治疗的3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显效21例(58.33%),有效12例(33.33%),无效3例(8.33%),总有效率94.66%,副作用轻微,无明显心血管系统不良副反应.结论奎的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

    作者:李中才;刘银海;王美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SARS流行期间高校学生焦虑状况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SARS流行期间高校大学生的焦虑状况,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和SAS量表调查了316名江西师大学生.结果①SARS流行期间高校学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常模及平时水平.②对疾病的了解、个人经历及灾害意识等影响焦虑的程度.③焦虑与适应能力、人际关系、个性特征、智力活动、利他行为存在显著相关.结论 SARS流行期高校学生焦虑水平明显增高,焦虑与多种因素有关,加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缓解其焦虑症状.

    作者:付春江;陈莉;雷良忻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河南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动态分析

    目的系统了解1985~2000年间河南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生长发育规律及变化趋势,为改善学生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以1985年、1995年、2000年河南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为样本,选择形态、机能、素质、健康等4个方面的22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年间河南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继续得到改善即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明显改善,几种常见病的患病率下降.但在学生体质与健康得到继续改善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即体能素质下降,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已成为城市青少年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学生近视眼患病率仍居高不下,乡村学生口腔保健水平仍较低等.结论 15年间河南学生体质与健康总体趋势有进步,形态、少部分素质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常见病的患病率下降.而大部分身体素质、肺功能有继续下降趋势,肥胖学生增多,近视率仍居高不下,乡村学生口腔保健水平仍较低等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作者:杨现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SARS发病高峰期SARS病房护士焦虑、抑郁状况探讨

    目的了解SARS发病高峰期SARS病房护士心理卫生状况.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北京市第一批某SARS定点医院第一批进入病房的护士进行调查,其结果与常模相比较.结果第1周SAS、SDS总粗分分别为34.40±5.83、38.85±7.61,明显高于我国常模,其中焦虑、抑郁状态检出率分别为21.42%、25%,忧郁、焦虑、躯体不适感明显;第1周与第3周SDS分值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应关注SARS病房中护士的心理卫生问题,及时给予干预.

    作者:郭俊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父母养育方式和医学生心理健康、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和医学生心理健康、应付方式的相关关系.方法对杭州师范学院医学院2002级医学生共367人,进行了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心理健康评定量表(SCL-90)和应付方式问卷(SCQ)测试.结果①医学生中女生组成熟型应付方式显著高于男生组(16.28±3.89/14.59±3.50,t=2.48,P<0.05).②EMBU中的FF1和MF1与SCL-90中的9个心理健康指标均呈负相关,FF5与SCL-90中的8个心理健康指标(除躯体化外)均呈显著正相关;FF1、FF2和MF1因子与医学生成熟的应付方式呈显著的正相关;FF1与医学生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呈显著的负相关而FF2、FF5和FF6因子与医学生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呈显著的正相关.③不成熟型应付方式与SCL-90的9个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④EMBU和SCQ各因子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回归分析表明,FF3、FF4、FF5、MF3、MF2和不成熟的应付方式等6项因子都进入了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回归方程,对心理健康状况的预测作用较大.结论父母积极的养育方式对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应付方式起着有效的作用;应付方式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有影响作用.

    作者:楼美丽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失眠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心理防御特征.方法采用心理防御方式问卷(DSQ)对失眠症患者和正常健康者各50例进行评定.结果患者组不成熟型、中间型防御机制和掩饰因子等的因子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失眠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存在缺陷.

    作者:张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阅读的心理过程及阅读效率的提高

    目的了解个体阅读的心理过程,寻找提高阅读效率的途径.方法查阅近期6篇相关文献,分析学生阅读现状.结果个体阅读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信息输入、感知理解和加工储存3个阶段.有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阅读速度慢,注意力涣散,缺乏整体阅读观念等.导致他们的阅读效率低,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和身心发展.结论可以从3个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信息输入规范化,心理词典条理化,知识表征形象化;注意力集中,目的性突出,整体性阅读;一训,二练,三培养.

    作者:马莹华;隋雪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乳腺增生病患者精神状态的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病人的精神状态.方法采用SCL-90评定60例乳腺增生女患者和60例健康妇女在月经周期4个不同时期的精神状态.结果研究组躯体化、抑郁及焦虑因子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月经前期、分泌期、月经期等3个时期总分较对照组高;在月经期及月经前期总均分及人际关系敏感因子较对照组高.结论乳腺增生患者精神症状,主要是躯体化、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与健康人存在差异.

    作者:黄学军;许行建;虞子宇;林景泰;梁绍敏;薛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善与自我和谐之间关系的研究,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症状自评量表、自我和谐量表对随机抽取的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善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有极其显著的负相关,与自我的灵活性有显著正相关,心理健康善良好的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与自我灵活性显著高于心理健康善较差的学生.自鲺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心理症状的变异量.结论自我和谐程度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

    作者:赵冰洁;陈幼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目的考察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傈僳、景颇和怒族335名11~16岁中、小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3种民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②3种民族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随着年级阶段的提高呈现出减少的趋势;③3种民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④3种民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结论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文化背景是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作者:杨洪猛;高松;傅金芝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兰州市4~6岁幼儿行为问题与家庭心理环境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家庭心理环境对4~6岁幼儿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和CBCB儿童行为问卷对151名4~6岁幼儿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 4~6岁幼儿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2.52%,其中男孩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女孩.相关分析发现,影响幼儿行为问题的主要家庭心理环境特征是家庭亲密度、文化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结论在进行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时,必须重视家庭心理环境的作用,并要注意幼儿的性别差异,以便更好地矫正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降低其发生率.

    作者:郑名;辛宏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人际交往训练降低医学生心理应激反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人际交往训练降低医学生心理应激反应的有效模式,以培养交往手段,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方法从云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2000级8个班,412名学生中随机抽取2个班,共106人为被试对象,结合专业学习,在生理学课堂教学中贯穿人际交往训练,训练前后分别测查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防御方式问卷(DSQ),并用Q分类法检验被试课前和课后自我评价.后,对被试和其余6个班的学生进行生理测验,并对测验成绩进行比较.结果被试在交友信心、乐观豁达、口头表达、积极接纳、说服技巧方面均比训练前有显著和极显著提高;且考前心理应激反应明显降低,防御方式趋向成熟,测验及格率高于其余6个班.结论结合专业进行人际交往训练可在近期内改善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深受大学生欢迎.

    作者:陈嵘;秦竹;楚更五;赵宗翼;张丽;雷玲;许秀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混合型及血管性痴呆患者心理及行为症状的比较

    目的比较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AD混合型痴呆(Mixed dementia,M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心理和行为症状(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ymptoms of dementia,PBSD)的特征.方法 AD、MD及VD患者各30名参加本研究.采用Alzheimer病行为症状评定量表(The Begavioral Pathlolgy in Alzheiner Disease Rating Scale,BEHAVE-AD)、Cohen-Masfield激惹性问卷(The Cohen Mansfield Agitation Inventory,CMAI)评定痴呆患者BPSD.结果 AD患者激惹、焦虑与恐惧发生率较高,VD患者无目的游荡发生率、严重程度较低,MD患者BPSD症状无特异性.结论 AD、VD患者BPSD症状有特异性,MD患者BPSD表现无特异性.

    作者:沈伟;李海林;叶勤;吴瑞枝;陆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7487例心理咨询门诊初诊调查研究

    目的了解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门诊初诊咨客的咨询问题分布.方法对2001年5月至2002年11月32位专家的门诊登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咨客7487例,其中重性精神障碍1161 (21.52%),轻性精神障碍3624例(48.40%),一般心理问题2252例(30.08%).结论咨询问题以轻性精神障碍较为突出,一般心理问题涉及范围较广,诊断名称不统一.心理咨询应建立一套统一的诊断名称,以便于交流,提高服务质量.

    作者:郭洪绪;王磊;张海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海军地方大学生入伍学员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海军地方大学生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随机抽取214名入伍学习训练学员为样本,进行了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同时对影响其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32.24%,主要表现在人际敏感、强迫、抑郁、偏执、焦虑等;地方大学生入伍学员心理健康水平要显著差于军人,也差于军校大学生,但与全国大学生相当;不同学历和不同性别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生比本科生稍差,男生比女生也稍差,但他们的差异不太明显.海军地方大学生入伍学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管理因素、人际关系、职业理想、学习因素、生活方式等5个因素直接相关.结论海军地方大学生入伍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作者:周永垒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初中学生学习策略发展特点研究

    目的探讨初中生学习策略发展特点.方法采用中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对28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初中生的学习策略在年级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呈上升的趋势;在性别上学习策略也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策略的运用上明显优于男生;不同成绩组之间差异显著,高成绩组明显优于低成绩组.结论在学习策略的教学和应用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年级、性别、不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差异.

    作者:王颖;张林;鲁兵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主管:健康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