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强;田夫;马小鹏
目的:探讨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方式、手术量及眼位矫正效果.方法:对28例共同性内斜视行超常量双眼内直肌后退术加外直肌缩短术随访6月.结果:28例(56只眼)中,眼位正位22例(44只眼),占78.5%,外斜2例(4只眼),占7.1%,内斜4例(8只眼),占14.3%.结论:实行加大量后内斜视矫正疗效良好,术后双眼立体视觉的恢复情况良好.
作者:胡淑琼;刘香琼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抗菌治疗对胃十二指肠疾病HP临床检测阴性者远期疗效的影响及常规抗菌治疗的必要性.方法:选择经内镜检查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消化性溃疡并组织活检为HP阴性者87例,分组进行抗菌治疗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在6个月后症状再现或溃疡复发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临床上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不论HP是否阳性均行抗菌治疗是有效的和必要的.
作者:张传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们于2003年6~10月采用咪唑斯汀(皿治林,mizolastine,西安杨森制药公司生产)治疗慢性荨麻疹60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戴忠灿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近红外光光谱技术监测颈部鳞状细胞癌肿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I&Q(同步或正交相位)检测系统来跟踪监测颈部癌肿病人的血氧含量.结果:现今临床采用的放疗和化疗方法都能改变肿瘤组织内血和氧含量,结论:I&Q系统则可以定量地检测组织的生物特性的变化.
作者:张俊;涂涛;ULAS Sunar;ALEX Kilger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为带血管神经蒂游离移植股薄肌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64侧成人下肢股薄肌的主要血管支配、神经来源、血管蒂长度和入肌部位等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股薄肌的主要血管起于股深动脉占90.63%,神经支配为闭孔神经前支.入肌部位在股薄肌中上1/3交界处前缘深面.结论:股薄肌动脉、静脉、神经的行程较为衡定和集中,肌肉位置表浅,便于切取,是临床上理想的供肌.
作者:舒先涛;曾祥宏;刘洪涛;汪海全 刊期: 2004年第01期
1.病历简介患者,女,10岁.患者因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2月来就诊.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给予口服羟基脲0.5g,每日3次.3d后患者出现全身瘙痒,并出现全身出血性皮疹,皮疹为0.5~1.0cm直径大小,分布广泛,稍高于皮肤,圆形或椭圆形,鲜红色,压之不褪色,表面有抓痕.予塞庚啶2mg,每日3次,口服.
作者:张海锋;张吕胜;田志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某医院菌血症、败血症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血液标本选用标准需氧瓶或厌氧瓶增菌培养,用BACTEC-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检测后用VITEK-32仪器及鉴定卡分析鉴定.结果:633份血液培养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98株,总阳性率为15.5%.药敏结果显示,葡萄球菌属、埃希菌属、沙门菌属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50.0%以上.结论:血培养中所分离的葡萄球菌、埃希菌、沙门菌对常用的多种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性,提示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作者:王超;曾其莉;艾彪;段六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间型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和机制.方法:对21例重型病毒性肝炎进行中间型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治疗.结果:经中间型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有效率为47.6%.肝肾功能主要指标均有所改善,其中以总胆红素下降为显著(P<0.01),凝血酶原时间缩短(P<0.05).进行1、2、3次血浆置换,治疗有效率分别为20%、50%和58.3%.治疗早、中、晚期重型病毒性肝炎有效率分别为85.7%、50.0%、12.5%.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结论:中间型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安全有效,而且进行得越早越好.
作者:饶绘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病史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的异位嗜铬细胞瘤21例.结果:良性18例,恶性3例.15例治愈,3例术后仍需药物控制血压、心率,3例恶性生活质量差.结论: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尿VMA的测定对本病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定位诊断依赖于B超和CT检查,临床症状、I131MIBG有助于早期定位诊断.术前应常规使用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和血压,并扩充血容量,术后应监测血压及尿VMA.
作者:黄欣;邓德明;姚斌;廖志红;翁建平;李婉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非典型肺炎(SARS)的CT表现及动态变化.方法:对我院22名感染非典型肺炎的医护人员及2例非典型肺炎住院病人(已死亡)的HRCT动态观察.结果:早期病灶为单个或多个散在病灶,双上肺及双下肺背段为主.病灶较小,密度较高,边界比较清楚,可实变,10%左右病人(4例)局限在早期发现的病灶范围.5d后开始吸收、好转;80%以上的病人,肺内病灶进展较快、较广,呈跳跃性播散,易实变、纤维化,严重病人可合并有胸膜增厚,胸膜腔积液;肺内病灶大部分完全吸收,小部分病人肺内残留一些条索状阴影.个别病人因双肺广泛病变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结论:SARS的肺部CT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征性表现,CT检查对于SARS的诊断、指导治疗及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作者:罗学毛;李海鸿;李伟;梁宇闯;龙晚生;梁金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研究缬沙坦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合成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观察缬沙坦的抗炎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观察LPS刺激单核细胞产生IL-6的时间及剂量效应.结果:LPS刺激单核细胞IL-6合成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10μg·L-1LPS诱导IL-6合成开始的时间是2h,在24h达高峰,其峰值是1654±765ng·L-1.缬沙坦(10-6mol·L-1~10-3mol·L-1)不能抑制10μg·L-1LPS诱导的单核细胞IL-6合成.结论:缬沙坦并不适用于抗细胞因子治疗,缬沙坦主要不是通过抗炎效应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陈学军;李建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手足口病为柯萨奇病毒A16感染,以小儿多见,可见散发或流行,严重者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危及生命.近年来,该病在本地区有增多趋势,本文就我院自2001年4月~2003年9月收治的108例手足口病报道如下.
作者:王丽;王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及时掌握SARS疫情变化,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建立交通监测点、留验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监测点共29039个,覆盖率84.76%;建立省、市、县、乡级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共1773个.结果:全省疫情报告SARS确诊病例7例、疑似SARS病例32例,均由发热门诊发现,发现率100%,及时发现率94.87%(37/39).结论:发热门诊可迅速对SARS病例进行初诊、隔离和组织专家排查,有效地阻断传染源扩散,应作为今后控制SARS的常规措施;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应作为今后防治SARS的重要环节.
作者:张瑜;张险峰;袁方玉;叶建君;詹发先;陈红缨;左胜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表现.方法:对1998年5月至2003年5月因难产、窒息、早产的新生儿进行头颅CT检查.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SAH)62例;脑实质出血(ICH)5例;硬膜下出血(SDH)15例;脑室内出血5例;混合型出血12例.结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颅内出血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康江河;黄锡恩;黄梓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p27蛋白在胃癌组织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组织中p27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27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为36.8%,无脉管侵犯病例p27表达高于有脉管侵犯病例,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p27低表达、有脉管侵犯、肿瘤直径≥4cm这3种因素与胃癌的不良预后有关.结论:p27蛋白表达为判断胃癌组织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有价值指标之一.
作者:赵洋;崔永兴;郭华雄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疾病,其严重的睡眠病态呼吸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近年来已成为耳鼻咽喉科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本文就此方面的近况作一综述.
作者:车翔;刘洪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粘液性水肿昏迷又称甲减危象,是指甲状腺功能严重减退、全身代谢和各系统功能下降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临床上可区分为原发性(甲状腺)、继发性(垂体)及第三性(下丘脑)3类,不论哪种类型.凡是甲状腺功能减退未能及时诊治,病情发展到晚期,均可发生昏迷.
作者:马小鹏;潘卉萱;田夫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临床治疗骨折的传统内固定物主要由金属材料制成.金属内固定物的不足主要是与骨组织力学性能不匹配,用于骨折内固定时过高的刚性引起的应力遮挡作用易导致骨质疏松、骨萎缩或二次骨折,且受损骨骼可以负重后,还需再次手术取出;其次是生物相容性差,金属在体液环境中会因溶蚀产生有毒物而引起组织刺激反应.
作者:涂献玉;高林;邓德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CT、MRI诊断与手术病理对照,提高肾上腺皮质腺瘤影像学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率.材料与方法:收集我们医院从1993~2002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肾上腺皮质腺瘤的CT或/和MRI检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男性9例,女性13例,年龄为21~62岁,平均年龄43岁.检查设备为GE 9800型CT机,GE Prospeed SX Advantage型螺旋CT机,GE1.0T Signa Horizon LX型磁共振设备,行CT或/和MRI平扫,然后行增强检查.结果:22例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右侧15例,左侧7例.小病灶为9×12mm,大病灶为170×120mm.CT表现为肾上腺区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或等密度影,边缘部分清楚,增强可显示部分强化,MRI表现为T1WI类似肝实质信号,T2WI接近或高于肝实质信号.结论:①肾上腺皮质腺瘤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②结合临床资料,肾上腺皮质腺瘤能与部分肾上腺病变鉴别.
作者:赵永华;卢木发;郑国勤;王远梅;李永才;冉小军;郑黄华;程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高脂饮食既是胆石病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与结肠癌的发病密切相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胆石病和结肠癌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胆石病合并结肠癌的病例也随之增加.有报道认为胆囊切除术后,特别是胆石病的病程中,大肠癌发病的危险性上升[1],临床诊治中不乏胆石病合并大肠癌的漏诊病例,因此如何对其加以诊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2例病例分析,就胆石病合并大肠癌的诊断问题进行了探讨.
作者:黄强;田夫;马小鹏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