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8例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分析

胡淑琼;刘香琼

关键词:共同性内斜视, 超常手术量, 眼位桥正, 回退率
摘要:目的:探讨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方式、手术量及眼位矫正效果.方法:对28例共同性内斜视行超常量双眼内直肌后退术加外直肌缩短术随访6月.结果:28例(56只眼)中,眼位正位22例(44只眼),占78.5%,外斜2例(4只眼),占7.1%,内斜4例(8只眼),占14.3%.结论:实行加大量后内斜视矫正疗效良好,术后双眼立体视觉的恢复情况良好.
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21例异位嗜铬细胞瘤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病史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的异位嗜铬细胞瘤21例.结果:良性18例,恶性3例.15例治愈,3例术后仍需药物控制血压、心率,3例恶性生活质量差.结论: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尿VMA的测定对本病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定位诊断依赖于B超和CT检查,临床症状、I131MIBG有助于早期定位诊断.术前应常规使用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和血压,并扩充血容量,术后应监测血压及尿VMA.

    作者:黄欣;邓德明;姚斌;廖志红;翁建平;李婉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肾上腺皮质腺瘤的CT、MRI表现对比分析(附22例报告)

    目的:通过CT、MRI诊断与手术病理对照,提高肾上腺皮质腺瘤影像学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率.材料与方法:收集我们医院从1993~2002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肾上腺皮质腺瘤的CT或/和MRI检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男性9例,女性13例,年龄为21~62岁,平均年龄43岁.检查设备为GE 9800型CT机,GE Prospeed SX Advantage型螺旋CT机,GE1.0T Signa Horizon LX型磁共振设备,行CT或/和MRI平扫,然后行增强检查.结果:22例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右侧15例,左侧7例.小病灶为9×12mm,大病灶为170×120mm.CT表现为肾上腺区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或等密度影,边缘部分清楚,增强可显示部分强化,MRI表现为T1WI类似肝实质信号,T2WI接近或高于肝实质信号.结论:①肾上腺皮质腺瘤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②结合临床资料,肾上腺皮质腺瘤能与部分肾上腺病变鉴别.

    作者:赵永华;卢木发;郑国勤;王远梅;李永才;冉小军;郑黄华;程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妇科疾病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的体会

    目的:探讨应用现代腹腔镜技术诊治妇科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2002年以来有腹腔镜手术适应征,经济条件允许的54例妇科疾病患者,经腹腔镜探查并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结果:54例腹腔镜手术均获成功.其中异位妊娠26例,卵巢肿瘤10例,卵巢黄体破裂出血8例,不孕症6例,子宫肌瘤8例,(其中合并两种疾病4例).仅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腹腔镜手术可同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开腹手术,将会被广大妇科医师和患者接受.

    作者:蔡银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应用余弦模型分析产妇分娩人数的季节性

    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常有不少现象是以方向或时间来度量的,如发病时间、人口出生、死亡时间等,这些量的特点是有周期性.余弦曲线是周期现象的简单模型,可用于对时间呈周期现象的圆变量资料进行分析,本文试用该方法对以往年份产妇分娩人数的资料进行季节变动分析.

    作者:蔡闽;李爱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伊曲康唑和制霉菌素栓联合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的疗效观察

    念珠菌性阴道炎(Candida Vaginitis)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女性常见的生殖系统炎症[1].自唑类抗真菌药物相继问世以来,特别是表面抗真菌药物作为一线药物的应用,大大缓解了念珠菌性阴道炎的症状,但由于不合理、不规范的用药,抗真菌药物耐药性增加,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上升.为了减少复发,提高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治愈率,作者对118例患者进行分组治疗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彭晓庆;梁承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胶艾汤对实验性出血的影响

    目的:探讨胶艾汤对动物出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小鼠以15g/kg连续灌胃给药5d,断尾法测定出血时间.家兔以1.5g/kg连续灌胃7d后,耳静脉取血测其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浆复钙时间以及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结果:胶艾汤能明显缩短断尾小鼠出血时间(P<0.01);能明显缩短家兔凝血时间(P<0.01)、凝血酶原时间(P<0.05)、血浆复钙时间(P<0.05)和延长优球蛋白溶解时间(P<0.01).结论:胶艾汤有显著的止血作用.其止血作用机制可能与促凝血因子生成和抑制纤溶系统的活性有关.

    作者:李祥华;王文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中间型人工肝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中间型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和机制.方法:对21例重型病毒性肝炎进行中间型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治疗.结果:经中间型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有效率为47.6%.肝肾功能主要指标均有所改善,其中以总胆红素下降为显著(P<0.01),凝血酶原时间缩短(P<0.05).进行1、2、3次血浆置换,治疗有效率分别为20%、50%和58.3%.治疗早、中、晚期重型病毒性肝炎有效率分别为85.7%、50.0%、12.5%.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结论:中间型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安全有效,而且进行得越早越好.

    作者:饶绘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血吸虫14-3-3蛋白的免疫定位和功能

    血吸虫病是一种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累及2亿多人口的地方性流行病,在我国约76万人受累.病原体为具有复杂生活史的血吸虫,其常见有6种,主要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Sj)、曼氏血吸虫(Sm)及埃及血虫(Sh),具有两个宿主,即人和淡水螺类.

    作者:丁义玲;费克香;张西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湖北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监测网络的建立及其效果评估

    目的:及时掌握SARS疫情变化,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建立交通监测点、留验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监测点共29039个,覆盖率84.76%;建立省、市、县、乡级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共1773个.结果:全省疫情报告SARS确诊病例7例、疑似SARS病例32例,均由发热门诊发现,发现率100%,及时发现率94.87%(37/39).结论:发热门诊可迅速对SARS病例进行初诊、隔离和组织专家排查,有效地阻断传染源扩散,应作为今后控制SARS的常规措施;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应作为今后防治SARS的重要环节.

    作者:张瑜;张险峰;袁方玉;叶建君;詹发先;陈红缨;左胜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脑血吸虫病的MRI诊断与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脑血吸虫病的MRI表现与临床联系,旨在提高对该病的临床、MRI特征的认识.方法:搜集我院经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脑血吸虫病14例.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15~60岁,平均年龄35岁.本组病例全部来自血吸虫疫区,均有疫水接触史,病程7天~6个月不等.所有病例均采用GE1.0T超导磁共振机,每例均常规做MRI平扫及Gd-DTPA增强扫描,其中8例在行MRI检查前做过CT扫描.结果:幕上10例,幕下4例;局灶性脑炎及脑膜炎型4例,肉芽肿型9例,脑萎缩型1例.病变在T1WI为低、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其形态呈脑回状或指套状.Gd-DTPA增强后13例病灶出现不同程度强化,其中6例呈结节状强化,6例呈多发、散在小点状强化,部分聚集呈簇状,1例幕上病变呈散在密集的结节状强化,同时伴有小点状,泥砂样强化.1例病灶无强化,呈脑萎缩改变.所有病灶周围均有明显脑水肿表现,病灶大小与灶周水肿不成比例,即病灶体积小而水肿面积大,有不同程度占位征象.结论:脑血吸虫病MRI表现有较高的特异性,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同时MRI检查也是术后随访及观察疗效的重要方法.

    作者:王远梅;雷红卫;鄢龙;郑国勤;杨忠平;王晓彬;李永才;赵云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268例肺癌介入治疗的分析

    目的:评价应用血管内介入技术,对支气管肺癌进行动脉灌注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组268例均用血管内介入技术穿刺插管,对患侧行支气管动脉造影,在明确诊断与观察病变部位血管结构等以后,经导管灌注联合化疗药物.结果:通过介入化疗药物治疗,选择作用机制不同的各种肿瘤敏感性药物联合使用,使其细胞毒性作用协同,而副作用不增加.在近期疗效达71%.结论:经动脉灌注化疗术是通过导管选择性将药物直接注入肿瘤的一支或多支供血动脉,以达到提高肿瘤组织药物浓度,增加抗肿瘤作用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减少体循环和正常组织的药物分布,使全身的副作用降低.因此,介入治疗已成为肺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措施.

    作者:朱爱国;周忠泉;涂秋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疗效观察

    股骨颈骨折是常见于老年人的一种髋部外伤,随着交通的发达,青壮年的发生率也有提高.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一直是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难题.我院自1997年3月~2003年5月应用3枚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48例,获得满意疗效,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易洋;佘斌兵;张恒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牙科铸造合金与口腔组织的生物性反应

    牙科铸造合金应用于临床已有百年的历史,在过去20年中,随着治疗要求提高,新型牙科合金飞速发展,其成分和种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且关于这些合金的生物安全性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将就此综述牙科铸造合金与口腔组织的生物性反应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抗菌治疗对胃十二指肠疾病HP阴性者远期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抗菌治疗对胃十二指肠疾病HP临床检测阴性者远期疗效的影响及常规抗菌治疗的必要性.方法:选择经内镜检查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消化性溃疡并组织活检为HP阴性者87例,分组进行抗菌治疗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在6个月后症状再现或溃疡复发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临床上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不论HP是否阳性均行抗菌治疗是有效的和必要的.

    作者:张传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胃癌组织中p27蛋白表达及预后的研究

    目的:研究p27蛋白在胃癌组织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组织中p27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27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为36.8%,无脉管侵犯病例p27表达高于有脉管侵犯病例,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p27低表达、有脉管侵犯、肿瘤直径≥4cm这3种因素与胃癌的不良预后有关.结论:p27蛋白表达为判断胃癌组织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有价值指标之一.

    作者:赵洋;崔永兴;郭华雄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缬沙坦对脂多糖诱导的单核细胞白细胞介素6合成的影响

    目的:通过研究缬沙坦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合成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观察缬沙坦的抗炎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观察LPS刺激单核细胞产生IL-6的时间及剂量效应.结果:LPS刺激单核细胞IL-6合成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10μg·L-1LPS诱导IL-6合成开始的时间是2h,在24h达高峰,其峰值是1654±765ng·L-1.缬沙坦(10-6mol·L-1~10-3mol·L-1)不能抑制10μg·L-1LPS诱导的单核细胞IL-6合成.结论:缬沙坦并不适用于抗细胞因子治疗,缬沙坦主要不是通过抗炎效应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陈学军;李建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诊断(附80例报告)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表现.方法:对1998年5月至2003年5月因难产、窒息、早产的新生儿进行头颅CT检查.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SAH)62例;脑实质出血(ICH)5例;硬膜下出血(SDH)15例;脑室内出血5例;混合型出血12例.结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颅内出血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康江河;黄锡恩;黄梓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半乳糖凝集素PPL13在人胎盘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以原位杂交法检测PPL13在人胎盘组织的表达情况.方法:用DIG标记的PPL13有义RNA探针及反义RNA探针与胎盘组织切片进行原位杂交.结果:反义RNA探针杂交标本显色3h,显微镜下可见胎盘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出现棕色沉淀物,滋养层细胞中未见棕色沉淀物;而有义RNA探针杂交标本显色24h仍无棕色沉淀物出现.结论:PPL13在人胎盘内皮细胞中特异性表达,提示PPL13可能与胎盘的屏障作用有关.

    作者:刘华;王曙;杨泉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股薄肌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带血管神经蒂游离移植股薄肌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64侧成人下肢股薄肌的主要血管支配、神经来源、血管蒂长度和入肌部位等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股薄肌的主要血管起于股深动脉占90.63%,神经支配为闭孔神经前支.入肌部位在股薄肌中上1/3交界处前缘深面.结论:股薄肌动脉、静脉、神经的行程较为衡定和集中,肌肉位置表浅,便于切取,是临床上理想的供肌.

    作者:舒先涛;曾祥宏;刘洪涛;汪海全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28例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方式、手术量及眼位矫正效果.方法:对28例共同性内斜视行超常量双眼内直肌后退术加外直肌缩短术随访6月.结果:28例(56只眼)中,眼位正位22例(44只眼),占78.5%,外斜2例(4只眼),占7.1%,内斜4例(8只眼),占14.3%.结论:实行加大量后内斜视矫正疗效良好,术后双眼立体视觉的恢复情况良好.

    作者:胡淑琼;刘香琼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杂志

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湖北省教育厅

主办:长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