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围手术期口服肠内营养制剂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营养免疫状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沈海滨;刘小金;刘锐;沈忠

关键词:结直肠癌, 肠内营养, 免疫功能, 围手术期, 并发症
摘要: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口服肠内营养制剂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根治性切除术的结直肠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术前3d及术后早期给予口服肠内营养制剂瑞能)和对照组(术前3d及术后早期给予传统饮食)各4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肠道准备不良反应、术中肠道清洁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监测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后1d、术后7d的营养指标(体重、BMI、上臂中部肌肉周长、Hb、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和免疫功能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结果 观察组患者肠道准备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而术中肠道清洁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1d,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d,观察组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结直肠癌围手术期给予口服肠内营养制剂有助于肠道清洁,改善患者营养免疫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浙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3种浓度乙醇提取的樟芝多糖对免疫缺陷小鼠模型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3种浓度乙醇提取的樟芝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模型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在利用水提醇沉原理进一步纯化总樟芝多糖时,先后使用浓度为90%、70%、50%的乙醇提取到3种樟芝多糖(PW90、PW70、PW50),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构建免疫抑制小鼠模型,分成模型组、总多糖组、PW90组、PW70组和PW50组,4组大鼠腹腔注入相应的樟芝多糖,模型组和另设的对照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14d后分别检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相关指标,包括胸腺指数、脾脏指数、T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增殖活性、NK细胞杀伤能力,以及血清中IL-2、IL-6、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 环磷酰胺可以抑制小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而樟芝多糖干预后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胸腺、脾脏指数,且PW90组胸腺、脾脏指数高于PW70组和PW50组(P<0.05).环磷酰胺可以抑制小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NK细胞杀伤能力,樟芝多糖干预后显著提高淋巴细胞的增殖指数,尤其PW90组NK细胞的杀伤能力显著提高,与PW70组和PW50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磷酰胺可以降低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3+CD4+和CD3+CD8+的比例,樟芝多糖干预后可以提高3者的比例,且PW90组的效果优于PW70组和PW50组(均P<0.05).樟芝多糖还可以提高小鼠血清IL-2、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PW90组效果显著优于PW70组和PW50组(均P<0.05).结论 环磷酰胺构建的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得到全面抑制,而3种樟芝多糖可以不同程度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且相同剂量下,90%乙醇沉淀得到的多糖效果优于其他2种.

    作者:孔云;官俏兵;郭丽;李文燕;杨毅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选择性肾动脉分支阻断与肾动脉全阻断下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选择性肾动脉分支阻断与肾动脉全阻断下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肾部分切除术的56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检查结果选择是否完全阻断肾动脉,其中选择性肾动脉分支阻断25例(A组),肾动脉全阻断31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肾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肾小球滤过率(eGFR)变化率、手术切缘阳性情况、Clavien分级等,术后3个月复查CT观察肿瘤有无复发及肾积水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由同一组医师操作,均无手术切缘阳性;A组术中无一例中转为全阻断下手术.A、B组ClavienⅡ级各有1例.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肾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1d、1周和1个月时eGFR变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均高于A组(均P<0.01).B组患者术后1d肾动脉阻断时间与eGFR呈负相关(r=-0.65,P<0.01),A组患者术后1d肾动脉阻断时间与eGFR未见相关(P>0.05).术后3个月复查CT,两组患者均无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无肾积水及肾萎缩等.结论 与肾动脉全阻断比较,选择性肾动脉分支阻断下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相对安全,保护正常肾单位功能的效果更优.

    作者:徐刚;阎家骏;潘寿华;朱智荣;李俊龙;周毅;章小龙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围手术期口服肠内营养制剂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营养免疫状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口服肠内营养制剂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根治性切除术的结直肠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术前3d及术后早期给予口服肠内营养制剂瑞能)和对照组(术前3d及术后早期给予传统饮食)各4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肠道准备不良反应、术中肠道清洁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监测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后1d、术后7d的营养指标(体重、BMI、上臂中部肌肉周长、Hb、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和免疫功能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结果 观察组患者肠道准备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而术中肠道清洁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1d,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d,观察组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结直肠癌围手术期给予口服肠内营养制剂有助于肠道清洁,改善患者营养免疫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沈海滨;刘小金;刘锐;沈忠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输尿管双J管置入术在初期开展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输尿管双J管在初期开展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接受腹腔镜手术(术前常规行膀胱镜下双侧输尿管双J管置入术)29例(观察组)与开腹手术30例(对照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盆腔淋巴结清扫数、术后尿管留置时间、尿潴留发生率、尿路感染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发生输尿管损伤.两组患者术后尿管留置时间、尿潴留发生率以及术后3、7d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2个月尿路感染发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出院前复查尿培养均为阴性.结论 在初期开展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手术时,术前预留双J管可以提高对输尿管的辨识,有效避免术中输尿管的损伤,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但要警惕留置双J管引起的术后持续尿路感染.

    作者:陈琼;杨子英;阮梦婷;颜林志;胡越;赵宇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方法 对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卒中发生6~24h内行DTI序列扫描.感兴趣区设定在梗死区中心、边缘及灶周正常区,用镜像的方法测定两侧对称的各感兴趣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DCavg)值,得到FA图和DCavg图,之后重建得到皮质脊髓纤维束图.结果 急性脑梗死病灶在T2Wl、FLAIR、DWI图像上均显示高信号;在FA图上显示稍低信号;在彩色编码的FA图中,梗死区域的纤维束颜色、方向部分混杂,病灶侧与镜像侧不对称.病变侧梗死区中心、边缘的FA和DCavg值与镜像侧对称区域的FA和DCavg值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变侧梗死区中心、边缘与灶周正常区的FA、DCavg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梗死区中心与边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DTI技术能为急性脑梗死的诊断、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信息,以更好地确定治疗计划.

    作者:王玫;冯琪;丁忠祥;王向明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与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TST)与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治疗痔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338例痔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ST组166例、PPH组17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部牵拉痛、切除标本体积)、术后情况(首次排便时间、切口愈合时间、肛门疼痛评分、术后出血评分、尿潴留发生率、急便感发生率、失禁发生率)、随访情况(复发率、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排便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标本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中腹部牵拉痛PPH组较TST组剧烈(P<0.05).两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尿储留发生率、术后出血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首次排便和术后1周时的肛门疼痛评分、急便感发生率以及失禁发生率,均为TST组优于PPH组(均P<0.05).术后随访2年,TST组与PPH组复发率、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远期排便功能方面,TST组发生排便次增多、排便不尽感所占比例均低于PPH组(均P<0.05),而排便费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T与PPH治疗痔病均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而TST创伤小、患者疼痛程度轻、对肛门直肠功能影响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郁峰;徐烨;陈诚豪;崔焌辉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一个无先兆型偏头痛家系9例

    无先兆型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O)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紊乱疾病,属于偏头痛常见的一种亚型,占其70%.在新版国际头痛疾病分类标准(ICHD-Ⅲ)[1]中,除了头痛发作外,其主要特点为单侧性、搏动性及影响日常活动,伴随畏光、畏声、恶心、呕吐等.目前认为MO为多基因遗传病,主要与遗传、物理和化学因素及激素的变化有关[2].笔者对一个MO家系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临床表现分析该病的遗传学特征,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周倩倩;陶英贤;王菊莉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其调节

    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TJ)蛋白在肠道黏膜屏障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受损会导致细胞间的通透性增加,肠腔内的细菌、毒素等物质可穿透肠黏膜而进入其他组织、器官或循环系统,发生细菌或毒素移位,导致疾病.目前,肠上皮细胞TJ蛋白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对于TJ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及其调节机制的探讨也更加深入.本文主要阐述肠上皮细胞TJ蛋白的组成、功能、信号调节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王希;廖吕钊;江荣林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帕金森病抑郁症状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水平及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30例PD患者为观察组,同期行健康体检的30例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受检者血清血管紧张素(Ang)Ⅰ、AngⅡ、Ang(1-7)、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ACE2水平;采用Beck抑郁自评问卷、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综合评定患者的抑郁症状;分析抑郁评分与血清RAS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血清Ang Ⅰ、Ang Ⅱ、Ang(1-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受检者ACE、ACE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Beck评分、HAMD评分与Angl、Ang Ⅱ、Ang(1-7)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 PD患者中血清Ang Ⅰ、Ang Ⅱ、Ang(1-7)水平均明显降低,且与抑郁症状存在相关性.

    作者:冯耀耀;张长国;陈静;张强春;周胜华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ANCA相关性肺小血管炎反复咯血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治疗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肺小血管炎反复咯血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ANCA相关性肺小血管炎反复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胸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然后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监测下,采用经股动脉超选择插管,首先行支气管动脉造影明确病变血管的位置;术中采用聚乙烯醇颗粒、微弹簧圈、明胶海绵颗粒等栓塞靶血管;术后予以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结果 BAE术后,6例患者均有即时止血效果,术中、术后均无明显不适.术后随访2年,5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再次咯血;1例患者2年后再发咯血,入院再行BAE后血止.结论 对于ANCA相关性肺小血管炎反复咯血患者,临床上首先采取BAE治疗,可取得即时止血的效果;术后予以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作者:冯哲敏;周兵;童岳阳;何文波;陈学远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标准立体空间坐标系膜迷路模型的建立

    目的 探讨标准立体空间坐标系膜迷路模型的建立,并对壶腹嵴空间方向进行测量.方法 分割33例双侧内耳、眼球模型生成统计形状模型并导出平均模型作为标准模型,根据半规管总脚分叉点和眼球下缘为水平面建立标准立体空间坐标系;将骨迷路和标准模型进行校准,膜迷路包括壶腹帽模型随之进行三维空间变换确立膜迷路空间方向,并测量壶腹嵴空间方向.结果 校准后的膜迷路有利于观察壶腹嵴空间方向.外半规管壶腹嵴和矢状面夹角为3.8°,后半规管壶腹嵴和矢状面的夹角为42.8°.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标准立体空间坐标系膜迷路模型,并测量了壶腹嵴空间方向,可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研究.

    作者:吴曙智;李熹;郑炎焱;陈晓素;林萍;杨晓国;杨晓凯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对N3-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性放化疗的预后意义

    目的 探讨锁骨上淋巴结(SCLN)转移对接受根治性放化疗的N3-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预后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45例接受根治性放化疗的N3-ⅢB期NSCLC患者,根据有无SCLN转移分为两组,即SCLN+ 117例,SCLN-128例.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总生存(OS)时间为19(10,31)个月,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10(7,16)个月.SCLN+与SCLN-组患者OS、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为SCLN+患者进行比较,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分析,SCLN+不是影响OS、PFS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原发肿瘤部位、放化疗方式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年龄、原发肿瘤部位、放化疗方式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SCLN+与SCLN-患者远处转移(DM)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SCLN-比较,SCLN+对N3-ⅢB期NSCLC患者接受根治性放化疗的效果影响不大.

    作者:胡静;郑璐;张欢乐;丁祺;陆妙珍;徐国栋;李旎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盐酸氢吗啡酮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的镇痛效果及疼痛相关激素水平研究

    目的 探讨盐酸氢吗啡酮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的镇痛效果及血清疼痛相关激素水平的变化.方法 将66例常规进行抗癌治疗的晚期乳腺癌癌痛患者按信封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研究组采用盐酸氢吗啡酮静脉镇痛泵治疗,对照组采用帕米磷酸二钠静脉镇痛泵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8d进行VAS评分和KPS评分,测定治疗前、治疗1、2、4个月的血清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E2(PGE2)、皮质醇(Cor)、生长激素(GH)、泌乳素(PRL)等应激激素水平,并分析其血清疼痛介质及应激激素水平与其癌痛治疗效果以及KPS评分改善效果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VAS评分和KPS评分等级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1、2、4个月的血清疼痛介质及应激激素水平均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1、2、4个月的激素水平均降低(均P<0.05).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晚期乳腺癌癌痛患者血清5-HT、NO、PGE2、Cor、GH、PRL水平与其癌痛治疗有效率和KPS评分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 盐酸氢吗啡酮静脉镇痛泵给药镇痛效果优于传统镇痛药物,其机制可能和盐酸氢吗啡酮对疼痛反应相关激素水平抑制作用更强有关.

    作者:俞南南;钟泰迪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结直肠息肉摘除术后并发迟发出血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

    目的 分析结直肠息肉摘除术后并发迟发出血的原因,并探讨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摘除术后并发迟发出血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出血原因,并探讨护理对策.结果 结直肠息肉摘除术后并发迟发出血的原因包括患方因素(患者年龄、是否患有高血压、治疗依从性及息肉大小形态)、医方因素(操作者技术熟练程度、护理因素).迟发出血的护理对策包括术前充分的评估准备、术中默契熟练的配合、术后认真细心的护理.结论 在护理过程中加强病情观察是保证手术治疗成功、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作者:卜炜琴;胡奕;刘水红;郑慧俭;沈凯英;姚林华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多学科诊疗对直肠癌临床分期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多学科诊疗(MDT)对直肠癌临床分期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手术治疗且病理确诊为直肠癌的2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进行MDT分成MDT组120例和非MDT组146例.比较两组患者肿瘤临床与病理分期符合率、术后切缘阳性率.结果 MDT组临床与病理T、N分期符合率均高于非MDT组(均P<0.05),两组术后切缘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T有助于直肠癌患者的精确临床分期,从而指导佳治疗方案的选择,可在直肠癌诊治中推广.

    作者:张伟;吕杨波;陈震宏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重症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血糖指标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重症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血糖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90例重症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入院48h内血糖指标(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血糖变异度)等基本资料,分析血糖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以28d死亡作为判断预后的标准,存活74例,死亡16例.存活、死亡患者血糖分别为(8.63±1.53)、(9.54±2.95)mmol/L,血糖变异度分别为17%和31%.随着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血糖变异度的升高,病死率也升高(均P<0.05).结论 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血糖变异度升高与重症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死亡相关,应避免血糖波动过大从而改善预后.

    作者:俞银燕;胡达聪;华芳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肺泡灌洗液Xpert MTB/RIF检测在涂阴肺结核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肺泡灌洗液结核杆菌利福平耐药基因(Xpert MTB/RIF)检测在痰涂片阴性(涂阴)肺结核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57例涂阴肺结核患者为观察组,56例排除结核病的患者为对照组,收集肺泡灌洗液进行抗酸染色涂片、分枝杆菌液体培养及Xpert MTB/RIF检测,比较两组患者Xpert MTB/RIF检测阳性率以及观察组3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并以分枝杆菌液体培养药敏试验结果为金标准,评价Xpert MTB/RIF检测诊断利福平耐药的效能.结果 观察组肺泡灌洗液Xpert MTB/RIF检测阳性率为7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P<0.05).观察组患者肺泡灌洗液抗酸染色涂片、分枝杆菌液体培养及Xpert MTB/RIF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0.4%、38.9%和73.9%;经两两比较,Xpert MTB/RIF检测法>分枝杆菌液体培养法>抗酸染色涂片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Xpert MTB/RIF检测诊断利福平耐药的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98.0%;两者一致性较好.结论 肺泡灌洗液Xpert MTB/RIF检测诊断涂阴肺结核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建议在该类患者中开展肺泡灌洗液Xpert MTB/RIF检测.

    作者:钟剑峰;童涌;童照威;宋群;王伟洪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肺炎性病变与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肺炎性病变与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95例肺部病变患者均行双源CT双能量检查,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证实,肺癌75例(恶性组),肺炎性病变20例(炎症组).比较两组患者病变内动脉期、静脉期的碘增加值(Overlay)、碘浓度(lC)、标准化的碘浓度(NIC).结果 恶性组中,腺癌59例,鳞癌13例,小细胞肺癌、癌肉瘤、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各1例.恶性组与炎症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恶性组与炎症组Overlay动脉期、NIC静脉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C动脉期、NIC动脉期、Overlay静脉期、IC静脉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其中Overlay动脉期与Overlay静脉期、IC动脉期与IC静脉期、NIC动脉期与NIC静脉期比较,恶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炎症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恶性组腺癌与鳞癌患者双源CT双能量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双源CT双能量技术可弥补常规CT单一参数成像的不足,能量参数Overlay动脉期、NIC静脉期在鉴别肺内炎症性病变与肺癌中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苏刚;王鹏飞;李刚;单惠萍;陆忠烈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miR-455-5p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特性

    目的 探讨miR-455-5p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及生物学特性.方法 收集40例CRC患者经手术切除的结肠和直肠癌组织标本及癌旁10cm的正常黏膜组织标本.采用qRT-PCR法检测CRC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miR-455-5p的表达水平;采用脂质体转染试剂转染CRC细胞,Brdu增殖实验检测转染后CRC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CRC细胞凋亡率.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并验证miR-455-5p的靶基因.结果 CRC组织miR-455-5p的相对表达量低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P<0.01).经转染后CRC细胞中,上调miR-455-5p可抑制CRC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细胞凋亡.数据库预测PIK3R1可能是miR-455-5p的靶基因,上调miR-455-5p可抑制PIK3R1 mRNA及蛋白表达.结论 miR-455-5p在CRC组织中呈低表达,其生物学特性是miR-455-5p具有抑制CRC细胞生长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IK3R1的表达有关.

    作者:王金秋;鲁杨;柯孔亮;张乐鸣 刊期: 2018年第08期

  • 人工智能在恶性肿瘤放疗领域中的应用与前景

    人工智能(AI)是能模拟人类思考和判断等智力工作的人造装置.AI在新药研发、疾病诊断、健康管理、医学影像、临床决策、医院管理、便携设备、康复医疗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已有不少成功应用的案例.智能计算机医院管理系统、智能医疗诊断专家系统、智能手术机器人等AI技术给医疗领域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在恶性肿瘤放疗领域,肿瘤放疗靶区和危及器官智能化自动化勾画、建立AI化的放射治疗计划模型、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放疗远程智能化质控系统正如火如荼.理念改变技术,技术也会改变理念.智能医疗也必将改变未来的医疗模式.

    作者:沈天乐;杜向慧 刊期: 2018年第08期

浙江医学杂志

浙江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