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SCT肝癌介入手术模型的建立及其价值评价

曹登攀;郑祥武;胡文豪;杜玉清;张巍;董礼阳;董丽卿;许化致;吴恩福

关键词:肝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放射学, 介入性, 化学栓塞, 治疗性
摘要:目的:探讨MSCT肝癌介入手术模型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的价值.方法:对32例肝恶性肿瘤患者,先后行肝动脉MSCTA和DSA检查,两者间隔时间不超过1周.利用CT的容积再现技术建立MSCT肝癌介入手术模型,以肝动脉DSA图像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了肝动脉解剖类型、腹腔干或肠系膜上动脉的起源、肝恶性肿瘤的供血动脉.结果:MSCT肝癌介入手术模型与DSA在显示肝动脉的解剖类型、腹腔干或肠系膜上动脉的起源、肝恶性肿瘤的供血动脉有较好的一致性,可清晰地显示肝动脉的解剖类型、腹腔干或肠系膜上动脉的起源、肝癌的供血动脉.结论:MSCT肝癌介入手术模型能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提供有效的指导.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相关文献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分析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住院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其中男46例(67.6%),女22例(32.4%),年龄17~85岁,平均(59.15±14.05)岁,按ABCD2评分标准给予评分,观察TIA后2d和7d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ABCD2评分、颅内动脉病变与TIA后短期脑梗死发生的关系.结果:TIA后37例(61.7%)患者于7d内发生脑梗死,其中在2d内发生脑梗死的24例(40%) ;ABCD2评分与TIA后2d和7d脑梗死发生率之间有直线相关关系,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0.001);有颅内动脉病变的TIA患者在2d和7d脑梗死的发生率比无颅内动脉病变的患者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年龄≥60岁、血压≥140/90mmHg、症状持续时间≥lOmin、高血压史、颅内动脉病变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而在单肢无力、语言障碍不伴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min、糖尿病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无明显增高(P>0.05).结论:ABCD2评分法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及预测性,可作为一种临床预测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的简单评估方法;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血管成像表现能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作者:刘宏顺;张春良;顾莹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淋巴管肌瘤病的肺部CT表现

    目的:提高淋巴管肌瘤病(LAM)肺部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0例LAM的临床和胸部CT表现.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渐进性劳力性胸闷和呼吸困难,其中1例合并结节硬化.CT表现10例均表现为弥漫或散在分布的薄壁囊腔,分布区域无差别.其中,3例合并乳糜性胸腔积液,3例合并气胸,1例见胸膜下多发肺大疤,2例见磨玻璃密度,1例见网格影.结论:LAM的肺部CT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其临床特点,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作者:王宏;李小龙;吴坚;赵绍宏;聂永康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磁共振技术在神经上皮肿瘤分级中的价值

    神经上皮起源脑肿瘤的术前准确分级对手术方案的制定和临床预后都有重要的影响,而目前MRI是神经上皮肿瘤术前分级的莺要方法,但常规MRI方法存在一定限度[1].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这方面已经展现出重要价值,本文综述MR灌注成像(PWI)、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波谱(MRS)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等新技术在神经上皮肿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

    作者:刘圣源;高宗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MS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患者的MSCT图像,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和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为单发肿块,11例平扫均呈边界清楚、略低密度灶,密度较均匀,其中6例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瘢痕向周围呈辐射状分布;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呈略高或等密度灶,延迟期呈等或略低密度灶,中心盛痕及假包膜呈延迟强化,延迟期整个病灶密度趋于均匀一致.结论:FNH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MSCT动态增强检查再结合其临床特点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黄朝华;杨江爽;郝鹤;陈瑟燕;杜光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口服甘露醇CT低剂量结肠造影的临床价值

    目的:评价口服大剂量2.5%等渗甘露醇多层螺旋CT结肠造影(MSCTC)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疑有结肠病变患者,检查前清洁肠道,口服足量等渗甘露醇水对比剂充盈肠管,使用低张剂后,分别行螺旋CT标准剂量和低剂量增强扫描.分析大肠病变的MSCTC表现,评价不同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及X线辐射剂量.结果:所有受试者成功完成MSCTC检查.以160mAs为参照,30mAs为低剂量扫描的MSCTC图像清楚显示:结直肠癌12例,淋巴瘤3例,结肠息肉6例,克隆病2例,溃疡性结肠炎3例,阑尾炎5例,其余5例正常.其图像质量虽略差于参照图像,但不影响病变的诊断.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仿真内窥镜(CTVE)成像质量在低剂量扫描时几乎不受影响,且X线辐射剂量明显降低.结论:MSCTC简便易行,30mAs低剂量CT扫描配合阴性甘露醇水对比剂的应用,全方位多维显示大肠病变,且X线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可完全满足结肠病变的筛查及诊断.

    作者:耿丽莉;孙划;田贵森;王宏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原发性脾脏血管肉瘤1例

    病例 女,52岁.因B超体检发现多发低回声脾脏占位,而到我院就诊,病程中无腹痛、发热等症状,已绝经.查体:腹部平软,全腹无压痛,未扪及包块,肝睥未触及,无叩痛.血常规和尿常规正常.

    作者:全松石;刘慧楠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DW-MRI评价裸鼠结肠癌异体移植瘤化疗效果的研究

    目的:评估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MRI)早期检测裸鼠结肠癌异体移植瘤化疗效果的价值,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变化规律与同期病理改变的关系.材料和方法:HCT116人结肠癌细胞接种于32只无胸腺裸鼠右侧腋下.将荷瘤裸鼠分为:空白对照组、5-Fu单药组、oxaliplatin单药组和5-Fu/oxaliplatin联合用药组(n=8).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1、20天采集T2,T1和DW加权图像后,记录肿瘤体积值和ADC值,并与同期组织学改变对照分析.结果:治疗后7~11天,肿瘤ADC值的增加与平均倍增时间呈正相关(r=0.86,P<0.05).各组治疗后3天,肿瘤ADC值均不同程度下降,病理显示肿瘤组织充血、细胞肿胀.除接受5Fu(P=0.07)单药治疗组,其余各组治疗后7~11天显示肿瘤ADC值增加(P<0.05),病理证实肿瘤组织坏死.治疗后20天,各个组ADC值再次下降,与治疗前无差异(P>0.05),病理结果示肿瘤再生.结论:DW影像所示ADC值动态变化可被作为早期检测结肠癌化疗效果的定量指标.

    作者:刘霞;张森;王屹;郭鹏;叶颖江;杜湘珂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超声诊断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

    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有效的方法.而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iection,AR)是肾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移植肾早期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移植肾长期存活及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也有影响.但AR是可逆性病变,如果能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病变是可以逆转的.作为无创性影像学方法,超声是监测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首选方法,具有准确性高、简便、可重复的优点,对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监测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王宝平;罗利红;吴凤林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MRI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ADILI)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6例经临床及肝穿活检证实的ADILI患者MRI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者T2WI像肝实质信号比值升高,与正常健康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别(P<0.05),同反相位成像均无脂肪肝征像;14例为非均匀性增高;肝脏形态基本正常有18例,弥漫性肿大有14例,肝左叶、尾叶稍增大者有4例;在T2WI压脂薄层(3mm)门脉周围水肿常见(32/36,88.89%);腹腔积液以肝上间隙少许腹腔积液为多(26/36,72.22%).胆囊形态可正常或缩小,胆囊壁增厚,胆囊窝可见积液;肝内外胆管变细,但无梗阻征象,胆总管管径平均为(0.60±0.11)cm,与正常健康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别(P<0.05),肝内胆管二级或三级分支显示不良;门静脉管径正常,平均为1.27cm.结论:ADILI MRI表现无特异性,但MRI可发现由于肝细胞变性(浊肿或水样变性)引起的T2WI肝实质信号增高及门脉周围水肿,对肝损伤有高度的敏感性;并对ADILI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此外有助于了解ADILI的发展进程.

    作者:赵新湘;马悦;王家平;尚芸芸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MSCT肝癌介入手术模型的建立及其价值评价

    目的:探讨MSCT肝癌介入手术模型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的价值.方法:对32例肝恶性肿瘤患者,先后行肝动脉MSCTA和DSA检查,两者间隔时间不超过1周.利用CT的容积再现技术建立MSCT肝癌介入手术模型,以肝动脉DSA图像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了肝动脉解剖类型、腹腔干或肠系膜上动脉的起源、肝恶性肿瘤的供血动脉.结果:MSCT肝癌介入手术模型与DSA在显示肝动脉的解剖类型、腹腔干或肠系膜上动脉的起源、肝恶性肿瘤的供血动脉有较好的一致性,可清晰地显示肝动脉的解剖类型、腹腔干或肠系膜上动脉的起源、肝癌的供血动脉.结论:MSCT肝癌介入手术模型能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提供有效的指导.

    作者:曹登攀;郑祥武;胡文豪;杜玉清;张巍;董礼阳;董丽卿;许化致;吴恩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不同操作者应用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一致性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操作者应用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QIMT)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一致性.方法:应用QIMT对30例健康志愿者右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进行测量,三位操作者在同一天对每一个志愿者进行测量,应用方差分析,组内相关系数(ICC)和Bland-Altman评价三位操作者之间的一致性.结果:操作者间右侧颈总动脉IMT测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者间右侧颈总动脉IMT测量值的ICC分别为0.97(P<0.01),0.92(P<0.01)和0.95(P<0.01); Bland-Altman显示操作者间右侧颈总动脉IMT测量的一致性好.结论:应用QIMT测量颈总动脉IMT在不同操作者间有很好的一致性,是一种适用于临床和相关研究的新技术.

    作者:焦岩;张超;邹春鹏;胡榕;池秀玲;水旭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64-MSCTA诊断及影像特征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诊断价值及影像特征.方法:临床怀疑主动脉夹层行多排螺旋CT扫描确诊为主动脉壁内血肿9例,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显示壁内血肿及血管壁溃疡并按Stanford分型.结果:9例主动脉壁内血肿,3例为A型,6例为B型.CT主要表现为:①主动脉壁呈环壁增厚或偏侧性新月形增厚,增厚血肿壁≥mm(9例);②主动脉内壁溃疡形成(4例);③内膜瓣钙化、内移征(3例);④并发胸腔积液、心包积液(7例).结论:CTA薄层轴位结合MPR、CPR及MIP均可清楚显示血肿的部位、累及范围、血肿程度以及并发症,64-MSCTA检查可对主动脉壁内血肿进行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王刚;张皓;李芸芝;卢星如;辛仲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实时三维xPlane成像对二尖瓣狭窄瓣口面积的定量评价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xPlane成像(RT 3DxPlane)评价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瓣口面积的准确性.方法:36例拟行二尖瓣置换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术前应用二维面积法和RT 3DxPlane法测量狭窄二尖瓣口面积(MVA),分别获得MVA2D和MVAxPlane.术后对二尖瓣标本采用照相法测量瓣口面积(MVAOP),与上述两种方法测值进行比较.结果:MVAOP与MVAxplane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MVA2D 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A2D,MVAxPlane与MVAOP 相关系数分别为0.95和0.97(P<0.05).-MVA2D,MVAxPlane与MVAOP间均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实时三维xPlane成像法能够简便、快速、准确测量二尖瓣口狭窄面积.

    作者:陈昕;冯伟;杨军;唐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子宫肌壁间异位妊娠的超声表现1例

    病例 女,27岁,身体健康,平素月经规律.孕5产0.4次药物流产,2次因药物流产不全行刮宫术.1次人工流产.此次月经又滞后10天.来我院就诊.尿HCG(+).常规妇科超声检查:子宫前位,子宫内膜厚约8mm,宫腔内未见异常回声,子宫前壁肌层内探及1.5cm×1.4cm的囊性回声区,囊壁呈高回声环(图1).

    作者:宋宴鹏;战燕;周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全身骨显像联合血清碱性磷酸酶谱对鼻咽癌患者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目的:通过99mTc-MDP全身骨显像与血清碱性磷酸酶谱的联合检查,探讨对鼻咽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5例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的患者行全身骨显像.在行全身骨显像的前后1周内进行血清碱性磷酸酶谱测定.结果:65例鼻咽癌患者中41例发生骨转移,占63.08%,其中低分化癌转移率高.鼻咽癌骨转移患者以脊柱转移多,其次是胸部.鼻咽癌骨转移组、未转移组血清碱性磷酸酶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 ;鼻咽癌骨转移组血清碱性磷酸酶谱水平明显高于未转移组(P<0.01);多发骨转移组明显高于单发骨转移组(P<0.05).结论:全身骨显像联合血清碱性磷酸酶谱测定,对于诊断骨转移,特别是鼻咽癌发生的单发骨转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崔炳强;向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上纵隔骨外软骨肉瘤1例

    病例 男,46岁,20天前因外伤胸部拍片发现纵隔占位入院.胸痛、咳嗽、咯痰.查体:气管右偏.胸部CT扫描示:上纵隔不规则肿块.大小约3.5cm×7.0cm×6.5cm,界清楚,密度不均,内有多发点状及斑片状钙化,邻近血管及气管受压移位,同平面胸椎骨质无受压、破坏(图1);MRI扫描示:肿块上缘达胸廓入口,下缘与主动脉弓紧贴,呈不均等T1长T2信号,内见片状长T1短T2信号(图2,3),考虑软骨类肿瘤可能.

    作者:刘尼军;潘高争;徐兵智;王敏茄;宁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内外膜圆周应变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肌内外膜圆周应变(CS)变化规律.方法:对24例正常人和2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其心肌内膜和外膜的大CS.结果:正常组内膜大CS明显大于外膜大CS(P<0.01),内膜CS在前壁心肌梗死相应各节段相对于正常组均减低(P<0.01),而外膜CS仅部分节段减低(P<0.05),将心肌梗死组按肌钙蛋白I(TNI)水平分成两组,TNI >1ng/ml组其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平均外膜CS较TNI<1ng/ml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内膜CS是较早发现心肌缺血的一个敏感指标,外膜CS是了解心肌梗死是否是透壁性的一个指标.

    作者:杨性安;郑哲岚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多层螺旋CT在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各型胸腺上皮肿瘤的CT特征,并评价其对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2例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的CT表现,分析每组病灶的特点,比较每一特点在3组之间有无显著差异.结果:胸腺癌较胸腺瘤多发生于前纵隔左侧;且胸腺癌较两组胸腺瘤病灶多伴有边缘分叶、瘤内坏死、心包及大血管受侵、纵隔淋巴结及远处转移;高危胸腺瘤较其他两组多伴有胸膜转移;胸腺癌的钙化多为簇状,而胸腺瘤则为结节状,且病变边缘壳样钙化和瘤内纤维分割仅见于胸腺瘤;而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变长径在3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对于胸腺癌、高危胸腺瘤、低危胸腺瘤3组间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文玉;黄勇;申洪明;李文武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超声量化评分对结节性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量化评分法对结节性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对193例患者(237个结节)的甲状腺结节进行超声量化评分,把评分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量化评分准确诊断良性结节145个(病理151个),恶性结节82个(病理86个),量化评分法对结节性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准确率达95.78%(227/237).结论:超声量化评分法对结节性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星云;马彩叶;陈兴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卵巢囊性Brenner瘤1例

    病例 女,69岁.因发现盆腔包块1月入院.患者近1月自觉有腹涨,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痛、无不规则阴道流血,小便止常.大便干结.体检:下腹部稍隆,可触及一包块,直径约15cm,上界达脐上一横指,质中,活动可,无触痛.腹部无压痛、反跳通,移动性浊音阴性.

    作者:石双任;陈宏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