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青龙汤加味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观察

黄蔚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医药疗法, 小青龙汤
摘要:近年来,笔者采用小青龙汤加味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14例,并与7例激素组对照(简称对照组),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论经方“药对”的配伍应用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组方常以药对配伍,在药简效宏的经方中包含有很多功效优卓的药对,用法独具特点,经验十分丰富,沿用至今,仍显其重要的实用价值.

    作者:聂惠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伤寒论》对呕吐、下利的论治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临床专著,它以六经辨证为特色、以外感热病为基本内容,同时亦可指导对多种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其中有关呕吐、下利的论治,试分述如下:

    作者:谢守鹏;熊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小青龙汤新用三则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方由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组成.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证,笔者临床运用该方治疗杂症疗效显著,现举例如下.

    作者:胡献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慢阻肺验案二则

    案1 马某,女,24岁.以咳喘反复发作22年入院.诊断: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冬春季遇寒即发,经中西医多方治疗不愈,隆冬季节足不出户亦难免发作.初诊时值冬季,发病半月,虽经大量激素抗生素治疗,热势不高,但仍恶寒、鼻塞,咳喘气急,两肺满布哮鸣音,可闻小水泡音,舌苔白、质暗淡、脉细滑.证属为外寒内饮,治拟宣肺平喘,化痰止咳,予越脾汤加减.方药:炙麻黄、杏仁、紫菀、百部、五味子、苏子、地龙、细辛、姜半夏、款冬花、甘草.5剂.

    作者:彭享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伤寒论》针灸疗法运用探析

    <伤寒论>为辨治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而设,其载方113首(缺一首),用药不过92味,验之临床,效如桴鼓.而书中所载针灸疗法之运用,则为中医有史以来记录之早者,极具重要临床参考价值.今试为探析于次:

    作者:马骏;王彦春;李家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解读李培生先生

    李培生先生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和伤寒学家,为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的研究和学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先生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作者:吕文亮;谢沛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探讨红花注射液的临床疗效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72例确诊为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A)组36例用红花注射液治疗,对照(B)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 05);A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明显优于治疗前(P<0 01),在低切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等五项指标的改善上,A组优于B组(P<0 05~0 01).结论:红花注射液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血液微循环,是治疗缺血性中风安全、有效的理想药物.

    作者:刘玲;王海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魏晋唐宋八百年间仲景著作流传脉络

    迟至公元219年, <伤寒杂病论>成书.适逢三国鼎立,军阀混战,社会极为动荡不安,该书随之湮没散佚.时隔不久,有高平王叔和氏,搜采旧论,复辑成轶,使仲景之学得以流传后世,造福生民,厥功甚伟,其善至大.整理之后,至北宋林亿奉旨校正之前,其间时长800余年,因各种原因,该书时隐时现,分合反复,而难睹真容.笔者仅据有关史料,作一粗浅梳理如下.

    作者:万晓刚;蔡文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伤寒论》方治疗热性病临床验案举隅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0余年,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喜选用经方,尤以<伤寒论>方为多,屡试屡验,颇得其旨.本文精选两则运用经方治疗急性热病的临床验案以飧读者,与其共勉.

    作者:陈建平;李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李培生先生行医治学的漫长生涯

    李培生先生1914年出生于湖北汉阳县一个中医世家.父为儒医,通晓诗文,系前清秀才,然因家境贫寒,仕途险恶,终生郁郁不得志.先生六岁进学,从父习文,诵读<四书>、<五经>类,兼读医学启蒙书,如<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等.年岁稍长,即攻读<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等文史书籍.因家学熏陶,先生有志于医,父始授以医学经典,旁及各科.15岁便随父外出应诊,待人谦和,仁慈博爱.翌年父病逝,先生遂独自悬壶于汉阳城乡,自此开始了他行医治学的漫长生涯.

    作者:李家庚;李家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记与李培老交往二三事

    李培生教授是全国知名老中医,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主编了全国多种<伤寒论>教材,声名远播海内外.1978年我考入贵阳中医学院首届中医研究班,学习<伤寒论>用的就是李培生教授主编的教材.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有全国名老中医袁家玑教授、李昌源教授等老前辈.袁家玑教授与李培生教授同年,是多年的老朋友.袁老也是李培老主编的<伤寒论>教材的主要编写者之一,教学中曾提及教材编写中的一些趣事,对李培老的学术风范、道德文章十分赞赏,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作者:吴元黔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宗医理以探幽发微 本临床而彰隐明晦--李培生教授《柯氏伤寒论注疏正》读后

    李培生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尤精于伤寒.先生幼承家学,十六岁即悬壶于乡里,至今已七十四载,临床技术精湛;博闻强识,主攻伤寒,遥承恽铁樵氏,广涉诸家论著,见解精辟,多次主编<伤寒论>教材,其体例精当,便于教、学,至今仍无出其右者.<柯氏伤寒论注疏正>(以下简称<疏正>)一书,更是先生理论与实践之结晶.笔者读后,稍有体会,略述一二如下.

    作者:刘松林;林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李培生治疗肝炎病湿热证的经验

    李培生教授时年90高寿,仍每周坚持带教应诊,伏案写作,堪称师之楷模,苍天大医.笔者跟师学艺,耳濡目染,随诊摘记.李老认为甲型肝炎(甲肝)、乙型肝炎(乙肝)多属中医湿热疫毒证的范畴,且善于参合使用伤寒温病之法,对诊治肝炎病湿热证疗效卓著.现将其论述整理如下,使李老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

    作者:王俊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白虎汤证辨治阐微

    白虎汤始见于<伤寒论>,是治疗阳明胃热津伤之主要方剂.清代温病学家吴瑭在<温病条辨>中划分适用与禁忌界限,成为清气分热的主方.其后历经诸温热医家拓展、阐微,使本方有墨可循而广泛运用于临床.

    作者:程方平;邢燕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运用临证二则

    1冠心病心绞痛梁某,女,58岁,2001年11月7日初诊.患冠心病8年余,两年前曾并发心肌梗死.近年来,长期服用消心痛等西药,病情时缓时剧.近20多天,因气候变化病情加重,故求治于中医.诊见:心前区疼痛,且发作频繁,甚时其痛彻背,不敢随意活动,伴胸闷气短,窒闷不舒,时欲长吸气以缓其苦,心慌时作,神疲体乏,纳差便调.血压16 6/10 6kPa,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脉弦细,舌暗淡,苔白腻.心电图示:陈旧性心梗,V3-5QRS呈QR型,ST段V3-5下移0.12mV,T波倒置.中医诊为胸痹,证由心阳不振,心气不足,致浊阴内聚,化为痰浊,弥漫壅塞胸膺,以致胸阳痹闭使然.治拟益气通阳,宣痹化浊,兼以活血,方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黄芪、党参、丹参各30g,瓜蒌皮18g,薤白24g,郁金、茯苓、桂枝各15g,法半夏、石菖蒲、枳壳、檀香各12g.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作者:金道学;聂玉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当代伤寒学一代宗师

    李培生先生医承家学、广撷博采,历经70余年临床体验与创新,在学术上自成体系,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伤寒学家和中医教育家.在先生90周年华诞之际,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回顾先生成才之路,研讨先生的学术思想,以启来者.

    作者:成肇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伤寒论》辨治头痛探析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伤寒论>中对头痛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有多处论述,其理、法、方、药之完备,实开头痛辨证论治之先河,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现将<伤寒论>论治头痛的特点规律浅述于下.

    作者:周永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浅议《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方生块根.具有回阳补火、散寒除湿的功能.主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作者:黄江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小青龙汤加味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观察

    近年来,笔者采用小青龙汤加味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14例,并与7例激素组对照(简称对照组),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退热口服液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目的:建立退热口服液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RP HPLC法,YWG G18(4.6mm×250mm 10μl)色谱柱,甲醇水冰乙酸(47∶53∶0 2)为流动相;流速:0 7 ml·min-1;柱温:35℃;波长:280nm.结果:黄芩苷在0 0796~0 398μg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形关系,回归方程为y=62285 56x+401 15,相关系数为r=0 9999,回收率为101 3%.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可作为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乔明;韩建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湖北省教育厅

主办:湖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