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献国
目的:探讨小青龙汤治疗小儿寒哮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寒哮的小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分别给予中药小青龙汤、西药氨茶碱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IgE、EOS、IL 4、IFN γ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中药小青龙汤可显著降低血IgE和EOS水平,降低血清IL 4和增高IFN γ水平,其明显优于氨茶碱组(P<0.05).结论:小青龙汤可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及细胞免疫紊乱状态,减轻和控制哮喘发作.
作者:刘素文;刘昌玉;罗菲;张晶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加味小陷胸汤对实验性高脂血症(HLP)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载脂蛋白A1(Apo A1)、载脂蛋白B(Apo B)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料喂食建立大鼠HLP模型,自造模第1天起,灌胃给予加味小陷胸汤低剂量4.77g/kg·d,中剂量9 54g/kg·d,高剂量19.08g/kg·d,连续给药6周,应用酶法及免疫比浊法进行指标测定.结果:加味小陷胸汤三个剂量均能显著降低高脂大鼠血清TC、TG、LDL C、 Apo B水平(P<0 05,P<0 01),显著升高HDL C、Apo A1水平(P<0.01).结论:加味小陷胸汤能有效地调整血脂异常,对高脂血症有防治作用.
作者:叶勇;梅国强;刘松林;石拓;张茂林;田代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病、证是人类对疾病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的认识.如何使病证有机结合,正确应用病证结合的方法诊治疾病,是提高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和科学意义.
作者:王阶;张兰凤;王永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0余年,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喜选用经方,尤以<伤寒论>方为多,屡试屡验,颇得其旨.本文精选两则运用经方治疗急性热病的临床验案以飧读者,与其共勉.
作者:陈建平;李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李培生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尤精于伤寒.先生幼承家学,十六岁即悬壶于乡里,至今已七十四载,临床技术精湛;博闻强识,主攻伤寒,遥承恽铁樵氏,广涉诸家论著,见解精辟,多次主编<伤寒论>教材,其体例精当,便于教、学,至今仍无出其右者.<柯氏伤寒论注疏正>(以下简称<疏正>)一书,更是先生理论与实践之结晶.笔者读后,稍有体会,略述一二如下.
作者:刘松林;林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李培生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学验俱丰,精通内、外、妇、儿诸科,尤重伤寒,其立志高远,学风严谨,不尚空谈,颇多创见,诚为伤寒学界之一代宗师.余习医之始,即学其所编教材,后研读其大著,虽憾未亲聆教诲,然私淑其说,亦受益良多,除循其思而解伤寒原文外,临证每用其说而无不验.今适逢李老九十华诞暨从医七十四周年之际,余不揣愚鲁,仅将个人所悟点滴略陈于后,权作弟子所献微薄寿礼,敬请恩师教正.
作者:张喜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湖北中医学院李培生教授,系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其幼承庭训,学贯中西,弱冠即悬壶乡梓,七十余年日临数十诊,药遣数百方,经验宏丰,技高术精,名闻遐迩;主研伤寒,博通古今,著作等身,见解精当,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数度主编<伤寒论>教材,广种桃李,门生满天下.业绩斐然,口碑载道,实为道深而技精者.适逢李老九十华诞暨从医七十四周年之际,仅从其大著<柯氏伤寒论注疏正>,浅谈点滴体会,实为挂一漏万.
作者:杜雨茂;张喜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李培生先生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和伤寒学家,为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的研究和学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先生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作者:吕文亮;谢沛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李培生先生1914年出生于湖北汉阳县一个中医世家.父为儒医,通晓诗文,系前清秀才,然因家境贫寒,仕途险恶,终生郁郁不得志.先生六岁进学,从父习文,诵读<四书>、<五经>类,兼读医学启蒙书,如<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等.年岁稍长,即攻读<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等文史书籍.因家学熏陶,先生有志于医,父始授以医学经典,旁及各科.15岁便随父外出应诊,待人谦和,仁慈博爱.翌年父病逝,先生遂独自悬壶于汉阳城乡,自此开始了他行医治学的漫长生涯.
作者:李家庚;李家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在中医学界,<伤寒论>领域一直是一个名流辈出、群星灿烂的地方.当代中国,这一领域又耸立起一座座高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湖北中医学院李培生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座,而且在我心目中,他是十分突出的一座.十多年前,我有幸考取了李培生教授的硕士研究生,获得三年随师学习的良好机会.在三年的时间里,李老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作者:傅延龄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冠心病心绞痛梁某,女,58岁,2001年11月7日初诊.患冠心病8年余,两年前曾并发心肌梗死.近年来,长期服用消心痛等西药,病情时缓时剧.近20多天,因气候变化病情加重,故求治于中医.诊见:心前区疼痛,且发作频繁,甚时其痛彻背,不敢随意活动,伴胸闷气短,窒闷不舒,时欲长吸气以缓其苦,心慌时作,神疲体乏,纳差便调.血压16 6/10 6kPa,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脉弦细,舌暗淡,苔白腻.心电图示:陈旧性心梗,V3-5QRS呈QR型,ST段V3-5下移0.12mV,T波倒置.中医诊为胸痹,证由心阳不振,心气不足,致浊阴内聚,化为痰浊,弥漫壅塞胸膺,以致胸阳痹闭使然.治拟益气通阳,宣痹化浊,兼以活血,方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黄芪、党参、丹参各30g,瓜蒌皮18g,薤白24g,郁金、茯苓、桂枝各15g,法半夏、石菖蒲、枳壳、檀香各12g.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作者:金道学;聂玉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李培生先生医承家学、广撷博采,历经70余年临床体验与创新,在学术上自成体系,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伤寒学家和中医教育家.在先生90周年华诞之际,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回顾先生成才之路,研讨先生的学术思想,以启来者.
作者:成肇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伤寒论>中对头痛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有多处论述,其理、法、方、药之完备,实开头痛辨证论治之先河,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现将<伤寒论>论治头痛的特点规律浅述于下.
作者:周永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仲师的学术思想既注重辨证也重视辨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加上君、臣、佐、使组方的严谨,体现出理、法、方、药的完整性和对疾病治疗疗效的显著性,说明仲师治疗疾病的精确性.本人有切身体验,兹举临床三则,介绍如下.
作者:郑昌滋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伤寒论>为辨治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而设,其载方113首(缺一首),用药不过92味,验之临床,效如桴鼓.而书中所载针灸疗法之运用,则为中医有史以来记录之早者,极具重要临床参考价值.今试为探析于次:
作者:马骏;王彦春;李家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精液异常是导致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不育症中占70%~80%,其中以少弱精症为常见.少精症是指精子密度低于2000万/ml,弱精症是指精子运动力差甚至无活动能力,检查精子活动力a级+b级低于50%或a级低于25%,精子成活率低于60%.近年来,中医药从多方面对少弱精子不育症进行了研究,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近年的相关治疗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邹如政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建立退热口服液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RP HPLC法,YWG G18(4.6mm×250mm 10μl)色谱柱,甲醇水冰乙酸(47∶53∶0 2)为流动相;流速:0 7 ml·min-1;柱温:35℃;波长:280nm.结果:黄芩苷在0 0796~0 398μg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形关系,回归方程为y=62285 56x+401 15,相关系数为r=0 9999,回收率为101 3%.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可作为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乔明;韩建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迟至公元219年, <伤寒杂病论>成书.适逢三国鼎立,军阀混战,社会极为动荡不安,该书随之湮没散佚.时隔不久,有高平王叔和氏,搜采旧论,复辑成轶,使仲景之学得以流传后世,造福生民,厥功甚伟,其善至大.整理之后,至北宋林亿奉旨校正之前,其间时长800余年,因各种原因,该书时隐时现,分合反复,而难睹真容.笔者仅据有关史料,作一粗浅梳理如下.
作者:万晓刚;蔡文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笔者用以治疗偏头痛,顽固性失眠,崩漏取得满意效果,兹介绍如下.
作者:余广林;文宗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伤寒论讲义>(以下简称<讲义>)是1982年卫生部组织编写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通称五版教材),李培生教授担纲主编.该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自1985年初版面世以来,多次再版,对中医药理论的系统整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奠定了现代<伤寒论>教育体系.其有如下的学术特点:
作者:贾彩蓉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