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广林;文宗军
精液异常是导致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不育症中占70%~80%,其中以少弱精症为常见.少精症是指精子密度低于2000万/ml,弱精症是指精子运动力差甚至无活动能力,检查精子活动力a级+b级低于50%或a级低于25%,精子成活率低于60%.近年来,中医药从多方面对少弱精子不育症进行了研究,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近年的相关治疗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邹如政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李培生先生1914年出生于湖北汉阳县一个中医世家.父为儒医,通晓诗文,系前清秀才,然因家境贫寒,仕途险恶,终生郁郁不得志.先生六岁进学,从父习文,诵读<四书>、<五经>类,兼读医学启蒙书,如<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等.年岁稍长,即攻读<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等文史书籍.因家学熏陶,先生有志于医,父始授以医学经典,旁及各科.15岁便随父外出应诊,待人谦和,仁慈博爱.翌年父病逝,先生遂独自悬壶于汉阳城乡,自此开始了他行医治学的漫长生涯.
作者:李家庚;李家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方由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组成.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证,笔者临床运用该方治疗杂症疗效显著,现举例如下.
作者:胡献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病、证是人类对疾病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的认识.如何使病证有机结合,正确应用病证结合的方法诊治疾病,是提高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和科学意义.
作者:王阶;张兰凤;王永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冠心病心绞痛梁某,女,58岁,2001年11月7日初诊.患冠心病8年余,两年前曾并发心肌梗死.近年来,长期服用消心痛等西药,病情时缓时剧.近20多天,因气候变化病情加重,故求治于中医.诊见:心前区疼痛,且发作频繁,甚时其痛彻背,不敢随意活动,伴胸闷气短,窒闷不舒,时欲长吸气以缓其苦,心慌时作,神疲体乏,纳差便调.血压16 6/10 6kPa,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脉弦细,舌暗淡,苔白腻.心电图示:陈旧性心梗,V3-5QRS呈QR型,ST段V3-5下移0.12mV,T波倒置.中医诊为胸痹,证由心阳不振,心气不足,致浊阴内聚,化为痰浊,弥漫壅塞胸膺,以致胸阳痹闭使然.治拟益气通阳,宣痹化浊,兼以活血,方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黄芪、党参、丹参各30g,瓜蒌皮18g,薤白24g,郁金、茯苓、桂枝各15g,法半夏、石菖蒲、枳壳、檀香各12g.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作者:金道学;聂玉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白虎汤始见于<伤寒论>,是治疗阳明胃热津伤之主要方剂.清代温病学家吴瑭在<温病条辨>中划分适用与禁忌界限,成为清气分热的主方.其后历经诸温热医家拓展、阐微,使本方有墨可循而广泛运用于临床.
作者:程方平;邢燕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临床专著,它以六经辨证为特色、以外感热病为基本内容,同时亦可指导对多种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其中有关呕吐、下利的论治,试分述如下:
作者:谢守鹏;熊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案1 马某,女,24岁.以咳喘反复发作22年入院.诊断: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冬春季遇寒即发,经中西医多方治疗不愈,隆冬季节足不出户亦难免发作.初诊时值冬季,发病半月,虽经大量激素抗生素治疗,热势不高,但仍恶寒、鼻塞,咳喘气急,两肺满布哮鸣音,可闻小水泡音,舌苔白、质暗淡、脉细滑.证属为外寒内饮,治拟宣肺平喘,化痰止咳,予越脾汤加减.方药:炙麻黄、杏仁、紫菀、百部、五味子、苏子、地龙、细辛、姜半夏、款冬花、甘草.5剂.
作者:彭享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李培生教授时年90高寿,仍每周坚持带教应诊,伏案写作,堪称师之楷模,苍天大医.笔者跟师学艺,耳濡目染,随诊摘记.李老认为甲型肝炎(甲肝)、乙型肝炎(乙肝)多属中医湿热疫毒证的范畴,且善于参合使用伤寒温病之法,对诊治肝炎病湿热证疗效卓著.现将其论述整理如下,使李老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
作者:王俊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湖北中医学院李培生教授,系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其幼承庭训,学贯中西,弱冠即悬壶乡梓,七十余年日临数十诊,药遣数百方,经验宏丰,技高术精,名闻遐迩;主研伤寒,博通古今,著作等身,见解精当,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数度主编<伤寒论>教材,广种桃李,门生满天下.业绩斐然,口碑载道,实为道深而技精者.适逢李老九十华诞暨从医七十四周年之际,仅从其大著<柯氏伤寒论注疏正>,浅谈点滴体会,实为挂一漏万.
作者:杜雨茂;张喜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近年来,笔者采用小青龙汤加味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14例,并与7例激素组对照(简称对照组),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心房纤颤彭某某,男,70岁,1990年2月29日初诊.头面浮肿及下肢水肿3天,伴心慌气喘,动则加剧,不能平卧,小便短少,饮食减少,神疲肢软,唇绀,查心电图:心房纤颤,房内传导阻滞,顺钟向转位.在当地治疗未效.观此证,心主血属营,肺主气属卫,心血亏虚,肺气不足,营卫不调而发病,治宜调和营卫佐益气通阳,以桂枝汤加味治之.方药:桂枝、薤白、白芍、炙甘草各10g,大枣10枚,生姜四片,茯苓20g,党参、黄芪、丹参各15g,款冬花8g,3剂.
作者:易章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伤寒论>中对头痛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有多处论述,其理、法、方、药之完备,实开头痛辨证论治之先河,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现将<伤寒论>论治头痛的特点规律浅述于下.
作者:周永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在中医学界,<伤寒论>领域一直是一个名流辈出、群星灿烂的地方.当代中国,这一领域又耸立起一座座高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湖北中医学院李培生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座,而且在我心目中,他是十分突出的一座.十多年前,我有幸考取了李培生教授的硕士研究生,获得三年随师学习的良好机会.在三年的时间里,李老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作者:傅延龄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李培生先生医承家学、广撷博采,历经70余年临床体验与创新,在学术上自成体系,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伤寒学家和中医教育家.在先生90周年华诞之际,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回顾先生成才之路,研讨先生的学术思想,以启来者.
作者:成肇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组方常以药对配伍,在药简效宏的经方中包含有很多功效优卓的药对,用法独具特点,经验十分丰富,沿用至今,仍显其重要的实用价值.
作者:聂惠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李培生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尤精于伤寒.先生幼承家学,十六岁即悬壶于乡里,至今已七十四载,临床技术精湛;博闻强识,主攻伤寒,遥承恽铁樵氏,广涉诸家论著,见解精辟,多次主编<伤寒论>教材,其体例精当,便于教、学,至今仍无出其右者.<柯氏伤寒论注疏正>(以下简称<疏正>)一书,更是先生理论与实践之结晶.笔者读后,稍有体会,略述一二如下.
作者:刘松林;林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李培生教授,伤寒大师也,作为伤寒弟子,愧未能尽得其传,实属遗憾!在庆祝李老诞生九十周年之际,笔者系统地拜读了李老的著作,受益非浅.特以此文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作者:喻秀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李某,女,68岁,2003年2月10日初诊.患者于2003年1月20日,因气候变化、情绪激动而发病.初见咽中如有异物,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咽喉部发痒,伴咳嗽,呈持续性,连续咳嗽达15分钟左右,时感胸闷,一天发作5~6次,已连续1周出现上述症状.待心情稳定后,则症状减轻至消失,发病以来,多次就诊西医,诊为慢性咽炎,服用消炎、止咳等药及雾化吸入治疗,未获明显疗效.
作者:张广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伤寒论>不仅论述了外感热病,也论述了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其中,有关脾胃病证治尤具特色,约涉及四分之一篇幅.其内容丰富,方剂适用,奠定了后世脾胃病辨证论治的基础,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及临床指导价值.
作者:邱明义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