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秀兰
目的:研究加味小陷胸汤对实验性高脂血症(HLP)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载脂蛋白A1(Apo A1)、载脂蛋白B(Apo B)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料喂食建立大鼠HLP模型,自造模第1天起,灌胃给予加味小陷胸汤低剂量4.77g/kg·d,中剂量9 54g/kg·d,高剂量19.08g/kg·d,连续给药6周,应用酶法及免疫比浊法进行指标测定.结果:加味小陷胸汤三个剂量均能显著降低高脂大鼠血清TC、TG、LDL C、 Apo B水平(P<0 05,P<0 01),显著升高HDL C、Apo A1水平(P<0.01).结论:加味小陷胸汤能有效地调整血脂异常,对高脂血症有防治作用.
作者:叶勇;梅国强;刘松林;石拓;张茂林;田代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伤寒论>为辨治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而设,其载方113首(缺一首),用药不过92味,验之临床,效如桴鼓.而书中所载针灸疗法之运用,则为中医有史以来记录之早者,极具重要临床参考价值.今试为探析于次:
作者:马骏;王彦春;李家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迟至公元219年, <伤寒杂病论>成书.适逢三国鼎立,军阀混战,社会极为动荡不安,该书随之湮没散佚.时隔不久,有高平王叔和氏,搜采旧论,复辑成轶,使仲景之学得以流传后世,造福生民,厥功甚伟,其善至大.整理之后,至北宋林亿奉旨校正之前,其间时长800余年,因各种原因,该书时隐时现,分合反复,而难睹真容.笔者仅据有关史料,作一粗浅梳理如下.
作者:万晓刚;蔡文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0余年,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喜选用经方,尤以<伤寒论>方为多,屡试屡验,颇得其旨.本文精选两则运用经方治疗急性热病的临床验案以飧读者,与其共勉.
作者:陈建平;李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探讨红花注射液的临床疗效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72例确诊为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A)组36例用红花注射液治疗,对照(B)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 05);A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明显优于治疗前(P<0 01),在低切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等五项指标的改善上,A组优于B组(P<0 05~0 01).结论:红花注射液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血液微循环,是治疗缺血性中风安全、有效的理想药物.
作者:刘玲;王海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临床专著,它以六经辨证为特色、以外感热病为基本内容,同时亦可指导对多种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其中有关呕吐、下利的论治,试分述如下:
作者:谢守鹏;熊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李某,女,68岁,2003年2月10日初诊.患者于2003年1月20日,因气候变化、情绪激动而发病.初见咽中如有异物,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咽喉部发痒,伴咳嗽,呈持续性,连续咳嗽达15分钟左右,时感胸闷,一天发作5~6次,已连续1周出现上述症状.待心情稳定后,则症状减轻至消失,发病以来,多次就诊西医,诊为慢性咽炎,服用消炎、止咳等药及雾化吸入治疗,未获明显疗效.
作者:张广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李培生教授时年90高寿,仍每周坚持带教应诊,伏案写作,堪称师之楷模,苍天大医.笔者跟师学艺,耳濡目染,随诊摘记.李老认为甲型肝炎(甲肝)、乙型肝炎(乙肝)多属中医湿热疫毒证的范畴,且善于参合使用伤寒温病之法,对诊治肝炎病湿热证疗效卓著.现将其论述整理如下,使李老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
作者:王俊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李培生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学验俱丰,精通内、外、妇、儿诸科,尤重伤寒,其立志高远,学风严谨,不尚空谈,颇多创见,诚为伤寒学界之一代宗师.余习医之始,即学其所编教材,后研读其大著,虽憾未亲聆教诲,然私淑其说,亦受益良多,除循其思而解伤寒原文外,临证每用其说而无不验.今适逢李老九十华诞暨从医七十四周年之际,余不揣愚鲁,仅将个人所悟点滴略陈于后,权作弟子所献微薄寿礼,敬请恩师教正.
作者:张喜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仲师的学术思想既注重辨证也重视辨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加上君、臣、佐、使组方的严谨,体现出理、法、方、药的完整性和对疾病治疗疗效的显著性,说明仲师治疗疾病的精确性.本人有切身体验,兹举临床三则,介绍如下.
作者:郑昌滋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白虎汤始见于<伤寒论>,是治疗阳明胃热津伤之主要方剂.清代温病学家吴瑭在<温病条辨>中划分适用与禁忌界限,成为清气分热的主方.其后历经诸温热医家拓展、阐微,使本方有墨可循而广泛运用于临床.
作者:程方平;邢燕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李培生先生1914年出生于湖北汉阳县一个中医世家.父为儒医,通晓诗文,系前清秀才,然因家境贫寒,仕途险恶,终生郁郁不得志.先生六岁进学,从父习文,诵读<四书>、<五经>类,兼读医学启蒙书,如<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等.年岁稍长,即攻读<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等文史书籍.因家学熏陶,先生有志于医,父始授以医学经典,旁及各科.15岁便随父外出应诊,待人谦和,仁慈博爱.翌年父病逝,先生遂独自悬壶于汉阳城乡,自此开始了他行医治学的漫长生涯.
作者:李家庚;李家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李培生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尤精于伤寒.先生幼承家学,十六岁即悬壶于乡里,至今已七十四载,临床技术精湛;博闻强识,主攻伤寒,遥承恽铁樵氏,广涉诸家论著,见解精辟,多次主编<伤寒论>教材,其体例精当,便于教、学,至今仍无出其右者.<柯氏伤寒论注疏正>(以下简称<疏正>)一书,更是先生理论与实践之结晶.笔者读后,稍有体会,略述一二如下.
作者:刘松林;林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湖北中医学院李培生教授,系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其幼承庭训,学贯中西,弱冠即悬壶乡梓,七十余年日临数十诊,药遣数百方,经验宏丰,技高术精,名闻遐迩;主研伤寒,博通古今,著作等身,见解精当,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数度主编<伤寒论>教材,广种桃李,门生满天下.业绩斐然,口碑载道,实为道深而技精者.适逢李老九十华诞暨从医七十四周年之际,仅从其大著<柯氏伤寒论注疏正>,浅谈点滴体会,实为挂一漏万.
作者:杜雨茂;张喜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建立退热口服液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RP HPLC法,YWG G18(4.6mm×250mm 10μl)色谱柱,甲醇水冰乙酸(47∶53∶0 2)为流动相;流速:0 7 ml·min-1;柱温:35℃;波长:280nm.结果:黄芩苷在0 0796~0 398μg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形关系,回归方程为y=62285 56x+401 15,相关系数为r=0 9999,回收率为101 3%.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可作为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乔明;韩建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伤寒论>中对头痛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有多处论述,其理、法、方、药之完备,实开头痛辨证论治之先河,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现将<伤寒论>论治头痛的特点规律浅述于下.
作者:周永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纵观仲景<伤寒杂病论>,所用药物160余种,每味药物在其功效、配伍、剂型、用量及煎服方法等方面均有一定法度,无不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其中有关细辛的用法,于临床尤具指导意义.论中所用细辛的方剂<伤寒论>5首,<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15首,除去二书中相重复者2首,共计18首.兹就细辛的使用规律论述如次.
作者:戴天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李培生教授是全国知名老中医,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主编了全国多种<伤寒论>教材,声名远播海内外.1978年我考入贵阳中医学院首届中医研究班,学习<伤寒论>用的就是李培生教授主编的教材.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有全国名老中医袁家玑教授、李昌源教授等老前辈.袁家玑教授与李培生教授同年,是多年的老朋友.袁老也是李培老主编的<伤寒论>教材的主要编写者之一,教学中曾提及教材编写中的一些趣事,对李培老的学术风范、道德文章十分赞赏,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作者:吴元黔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心房纤颤彭某某,男,70岁,1990年2月29日初诊.头面浮肿及下肢水肿3天,伴心慌气喘,动则加剧,不能平卧,小便短少,饮食减少,神疲肢软,唇绀,查心电图:心房纤颤,房内传导阻滞,顺钟向转位.在当地治疗未效.观此证,心主血属营,肺主气属卫,心血亏虚,肺气不足,营卫不调而发病,治宜调和营卫佐益气通阳,以桂枝汤加味治之.方药:桂枝、薤白、白芍、炙甘草各10g,大枣10枚,生姜四片,茯苓20g,党参、黄芪、丹参各15g,款冬花8g,3剂.
作者:易章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在中医学界,<伤寒论>领域一直是一个名流辈出、群星灿烂的地方.当代中国,这一领域又耸立起一座座高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湖北中医学院李培生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座,而且在我心目中,他是十分突出的一座.十多年前,我有幸考取了李培生教授的硕士研究生,获得三年随师学习的良好机会.在三年的时间里,李老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作者:傅延龄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