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经腹腔膀胱憩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周海永;汪凯;孙吉;於裕福;徐丹枫;范祎

关键词:腹腔镜技术, 经腹腔, 膀胱憩室切除术, 现报道如下, 腹腔镜手术, 医院应用, 生殖系统, 疗效满意, 腹腔镜下, 膀胱手术, 外手术, 浙江, 萧山, 器官, 泌尿, 患者
摘要: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外关于在腹腔镜下膀胱憩室切除的报道已有较多[1-6]。目前,我国开展的腹腔镜手术涉及了泌尿和生殖系统所有的器官,且已达到了较成熟的水平,其中膀胱手术也在其内,包括经腹腔和经腹腔外手术。近年来,浙江萧山医院应用腹腔镜技术对17例膀胱憩室患者实施了腹腔镜经腹腔膀胱憩室切除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浙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胆石病再次手术69例分析

    胆石病包括发生在胆囊和胆管的结石,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手术是治疗胆石病的有效方法。胆道系统解剖变异较多,胆树结构复杂,与胰腺、十二指肠、肝脏等周围脏器关系密切,损伤后呈过度愈合的特殊方式,决定了胆道手术有较高的再手术率[1],但胆道再次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一直是临床外科的难点和热点。近年来,我院共施行胆石病术后再手术69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永良;陈杨荣;周钱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siRNA靶向抑制ATDC蛋白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通过比较ataxia- telangiectasia group D complementing gene(ATDC)在永生化胃黏膜细胞GES与胃癌细胞系MNK45、AGS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对胃癌细胞生长、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ATDC在胃癌细胞系MKN45、AGS及永生化胃黏膜细胞系GES表达差异,利用慢病毒携带的siRNA下调ATDC在MKN45细胞表达水平,采用MTT实验检测细胞生长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以及transwel 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ATDC在人胃癌细胞系MKN45与AGS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永生化胃黏膜细胞GES(均P<0.05);转染siRNA慢病毒后,与Con- MKN45及MKN45比较,Si- MKN45细胞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下调ATDC表达后MKN45细胞的生长能力明显受到抑制(P<0.05),S期细胞明显减少、增殖指数克隆形成率及侵袭能力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慢病毒携带的siRNA下调ATDC表达后能够抑制胃癌细胞MKN45的生长、增殖与侵袭能力,可为胃癌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蔡炜龙;汪伟民;潘杰;王雁;许洪宝;马志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低分子右旋糖酐在皮瓣血管危象抢救中的应用1例报道

    患者女,51岁。因“右舌缘溃烂伴疼痛6个月”入院。患者6个月前右舌缘刺痛,有针尖样大小的溃疡,3个月前开始疼痛加剧,溃疡面逐渐增大,于我院就诊。组织活检示:右舌腹鳞状细胞癌Ⅰ~Ⅱ级,CT检查显示:右舌腹恶性占位,右颈上淋巴结可见。近半年来,患者体重减轻约4kg。专科检查:颌面部对称,张口度及张口型正常,咬合关系可,右舌腹中部可扪及大小约4cm×3cm的肿块,质地中等偏硬,边界欠清,未累及舌中线,稍侵及右口底,肿块中央见直径约1.5cm的溃疡面,溃疡四周稍隆起,触痛明显,右下颌第一磨牙及右下颌第二磨牙向舌侧倾斜,右侧未扪及颌下明显肿大的淋巴结。患者术前检查未见明显手术禁忌,于全麻下行“右舌、口底恶性肿瘤扩切+右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左前臂皮瓣转移修复术+腹部取植皮+气管切开术”,术中恶性肿瘤扩大切除,造成右舌口、口底缺损大小约7cm×6cm,采用左前臂皮瓣转移修复,头静脉与面前静脉吻合,桡动脉与颌外动脉吻合,在显微镜下用9-0尼龙线行血管吻合,先吻合动脉,再吻合静脉,术后入ICU病房,头部正中制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丹参针16ml,静脉滴注,1次/d。术后严密观察皮瓣的色、形、质,术后2h发现皮瓣逐渐变为深红色,皮瓣质地变硬,针刺皮瓣流出暗红色血液,判断为皮瓣静脉危象,经过与家属谈话及联系急诊手术抢救皮瓣,从皮瓣出现深红色到皮瓣危象抢救间隔时间为3h。在皮瓣抢救过程中发现静脉吻合处头静脉端有长约2cm的血栓形成,挤出头静脉血栓,注射细针从桡动脉口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冲洗,观察头静脉回流通畅,重新吻合桡动脉与颌外动脉,头静脉改用吻合面总静脉,吻合完成后,静脉充盈试验良好,术后皮瓣的色、形、质一直均良好,术后10d皮瓣及创口愈合良好。

    作者:郭雯;严奉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MR对聚丙烯酰胺面部注射后期移位的诊断价值

    目前,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 hydrophilic gel, PAHG)在软组织注射填充术中的应用日益增多,术后并发症也随之增多,临床对PAHG隆乳术后并发症的影像学研究较多,但有关面部注射术后并发症的影像学检查报道尚少见。现将本院收治的11例(23处)PAHG面部注射患者(术后超过5年)的MR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闻彩云;王智廷;周晓军;曹国全;葛玉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肾脏去交感神经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也对心血管和肾脏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显著影响[1-3]。目前,尽管临床上已应用多种降血压药物,且不断改善不良生活方式,但仍有较多患者未能达到目标血压,其中50%左右为顽固性高血压[4-5]。我国顽固性高血压占20%~30%,且发病率仍在逐年上升。现阶段顽固性高血压仍无完全有效的治疗措施。2009年4月,运rum等[6]首次报道了肾脏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RSD)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新技术,近年来有多个相关临床研究陆续发表,笔者现就该技术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丽娜;郑良荣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多平面重建技术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应用

    目前,螺旋CT应用已相当广泛,图像的后期处理技术在临床诊断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给许多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加直观和逼真的影像学资料,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是阻生牙中常见的类型,常引起冠周炎、邻牙牙根吸收、龋坏等,一般建议拔除,但手术风险主要集中在下颌神经损伤上,发生率为0.4%~12.5%[1-5]。若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管的位置关系,将更有利于治疗,更加精确的了解手术区域的细节也符合微创拔牙的理念[6]。近年来,笔者采用16排螺旋CT行颌骨检查后再作连续冠矢状平面重建的方法再现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管的位置关系,然后实施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结果令人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程喆;满术千;郑晚来;苏士文;占适龙;叶建青;蔡晖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正畸力作用下大鼠牙髓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正畸力作用下大鼠牙髓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和分布,探讨其在正畸移动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分别在受力1、15、30d处死,制备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及其周围牙槽骨的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髓组织中Hsp70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正畸加力1d组、正畸加力15d组和正畸加力30d组牙髓组织中Hsp70表达量分别为4.02±0.03、28.13±0.23、10.02±0.08、5.23±0.42,正畸加力1d组大白鼠牙髓组织中Hsp70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正畸加力15d组和正畸加力30d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p70参与了正畸牙移动,并且保护了牙髓组织。

    作者:苏士文;赵紫婷;程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及细胞周期蛋白D1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及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 PCR)对35例口腔鳞癌患者的癌组织、相应正常组织中stat3、cyclinD1基因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鳞癌组织中stat3及cyclinD1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相应正常组织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鳞癌组织中stat3mRNA的表达与cyclinD1mRNA的表达无明显相关(P>0.05)。stat3、cyclinD1 mRNA的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发生部位、肿瘤大小和病理分级之间无明显相关(均P>0.05)。结论检测stat3、cyclinD1mRNA的表达可能有助于口腔鳞癌淋巴结转移和肿瘤临床分期的预测;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stat3基因在mRNA水平上对cyclinD1的调控作用不明显。

    作者:洪珍珍;何欣;洪滔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突发性耳聋伴进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例临床分析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咽喉科一种常见急症,表现为短时间内出现不明原因的感音神经性聋,可伴有耳鸣,部分患者可伴有眩晕症状,但这种眩晕一般与头位变化无关,且大部分在数天内自行缓解或消失[1-2]。2013年6月我科收治2例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排除前庭神经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或出血性病变,并且按照常规突发性耳聋治疗方案进行治疗,1个疗程后因眩晕未改善,进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试验为阳性,随即进行相应半规管的耳石复位治疗,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江凤;杨杰;商庆义;郭中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术前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联合手术切除治疗翼状胬肉疗效观察

    翼状胬肉是一种慢性的结膜变性疾病,表现为睑裂部肥厚的球结膜及其下的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向角膜侵入。目前,该病确切发病机制不明,有研究认为长期日光照射尤其是紫外线照射和干燥环境下风沙等的慢性刺激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翼状胬肉不仅可引起外观缺陷,还可由于牵引而引起眼部不适、眼刺激征、角膜散光,严重者影响视力或不同程度地影响眼球运动。手术切除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但术后复发率高,如何减少术后复发一直是眼科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国外学者采用术前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MMC)联合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进行治疗,降低了手术复发率,且无明显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笔者对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采用术前1个月结膜下注射0.1ml 0.015%MMC联合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国忠;吴双庆;许琦彬;诸力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大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大体积(>80g)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方法选取大体积BPH患者47例,均采用硬膜外麻醉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观察术中出血情况、手术时间、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排尿情况、大尿流率及住院时间等。结果47例均顺利完成前列腺电切术。手术时间75~150(101±15)min,无输血病例。术后留置导尿管3~5d,均排尿通畅,无尿失禁,术后住院时间5~7d。术后3个月时,平均大尿流率由术前(4.3±0.5)ml/s增至(17.2±1.5)ml/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由术前的28.0±5.5和5.0±0.5分别降至8.5±2.3和2.5±0.4,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无继发出血。结论 TURP治疗大体积BP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可显著提高手术效率。

    作者:吴万青;魏来;汪朔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A型肉毒毒素对大鼠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 A)对大鼠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取60只大鼠,实验组45只,空白对照组15只。实验组大鼠均制作前列腺增生模型,1周后两组均随机处死5只大鼠观察建模是否成功。实验组剩余大鼠随机分为高剂量组(注射10U/0.1ml BTX- A)、中剂量组(注射6U/0.1ml BTX- A)、低剂量组(注射2U/0.1ml BTX- A)、阴性对照组(注射0.1ml0.9%氯化钠溶液),术后各组继续给予长效雄激素(十一酸睾酮针4mg· kg-1·d-1)维持,空白对照组仍给予等量橄榄油皮下注射。4周后处死各组大鼠,取出前列腺称重,免疫组化法检测比较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前列腺增生模型建立成功。实验组大鼠HIF-1α在细胞质与细胞核均有表达,在新生血管周围表达明显增强,而VEGF的表达主要在细胞质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他各组大鼠前列腺湿重均发生明显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前列腺湿重均发生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空白组及阴性对照组均未见HIF-1α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VEGF及HIF-1α的阳性表达率及灰度值、阴性对照组VEGF灰度值均发生明显变化(均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中、低剂量组VEGF及HIF-1α的阳性表达率和高、中、低剂量组VEGF及HIF-1α的灰度值均发生明显变化(均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中剂量组VEGF及HIF-1α的阳性表达率及灰度值均发生明显变化(均P<0.05);与中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VEGF的阳性表达率及灰度值和HIF-1α的阳性表达率均发生明显变化(均P<0.05)。实验组大鼠HIF-1α与VEGF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575,P<0.01)。结论前列腺内注射BTX- A可以通过抑制HIF-1α和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前列腺组织的血管形成,促使前列腺缩小。

    作者:周鹏;张心男;徐智慧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超声引导下眼眶内异物穿刺定位的动物实验与临床应用

    目的:利用动物实验探讨超声引导下眼眶内异物定位与治疗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制作兔眼眶内金属异物模型,采用超声对眼眶异物进行检查,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定位异物和用探针拨动异物,观察异物能被拨动确定异物在眼球壁外。并采用超声引导进行临床眼眶异物的穿刺定位诊治。结果11只兔(11眼)超声检查发现近眼球壁异物6眼,一般眼眶异物3眼,未检出眼眶异物2眼,与实际相符。其中近眼球壁异物6眼在超声引导下眼眶异物全被探及并被拨动,确定异物在眼球壁外。临床成功采用超声定位眼眶异物并取出。结论在眼眶内异物穿刺定位时使用超声检测能简便准确地判定异物与眼球壁的位置关系,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作者:王啸澜;徐永根;张茂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ARID2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ARID2在胰腺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胰腺腺癌及其癌旁组织中ARID2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RID2主要表达于细胞核。胰腺癌组织中ARID2阳性表达19例(31.7%),癌旁正常组织中ARID2阳性表达46例(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胰腺癌组织中ARID2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分期、淋巴转移及远处转移明显相关(均P<0.05),但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 ARID2在胰腺癌中低表达,且其表达程度与胰腺癌进展呈负相关,提示其可能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抑癌作用,是胰腺癌预后的良好指标,可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吴芳;余胜;芮韬;何琦文;钱晓宇;何徐军;陶厚权;马英玉;赵仲生;叶再元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紫杉醇生物可降解支架对猪损伤后胆管α平滑肌动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紫杉醇涂层生物可降解支架对猪损伤后胆总管愈合过程中的α平滑肌动蛋白(α- 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浸泡法制作紫杉醇涂层生物可降解胆道支架。构建猪肝外胆管损伤修复模型,将紫杉醇生物可降解支架及裸支架分别置入猪胆管中,每组15只(分别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3、6个月各处死5只并取材,观察吻合口愈合情况,行免疫组化测定吻合口α- SMA和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自行研制造的全新紫杉醇生物完全可降解胆道支架获得成功。实验组术后1、3、6个月α- SMA及TGF-β1着色强度及面积评分较高的分布均较对照组低,其中术后3、6个月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6个月与术后1、3个月α- SMA着色强度及面积评分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术后6个月仅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6个月与术后1个月TGF-β1着色强度及面积评分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对照组术后6个月仅与术后1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涂层生物可降解支架能降低猪损伤后胆管α- SMA、TGF-β1的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胆管狭窄趋势。

    作者:杨瑾;蔡秀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尿毒症患者脑出血手术治疗25例分析

    心力衰竭、肺部感染、脑血管意外是尿毒症患者的三大主要死亡原因。尿毒症患者治疗期间易发生脑出血,发生率为2.7%~10.4%[1],本院肾病科自2006年5月-2013年4月共收治尿毒症并发脑出血患者86例,其中25例行手术治疗,现总结如下。

    作者:周才龙;阮培弟;赵伯欢;何辰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出血原因和对策分析

    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 pic cholecys-tectomy,LC)已日益普及。临床实践表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但仍然存在各种并发症,其中出血是为常见的一种,也是 LC中转开腹手术的重要原因。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行LC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中出血的原因及处理对策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林华;李伟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老年急腹症患者责任制输液管理的体会

    老年急腹症是指年龄在60岁(美国为65岁)以上患者的急性腹痛[1]。老年急腹症患者往往伴随着基础疾病,病情复杂,变化快。输液是治疗急腹症患者的基本而又重要的措施之一,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护理隐患。因此老年急腹症患者输液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责任制输液管理是在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模式下,由固定的责任护士给患者进行全程、连续的优质输液护理服务[2]。本院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由责任护士为老年急腹症患者实施责任制输液管理,效果较好,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边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层粘连蛋白332α3链的表达模式与胰腺癌的关系

    目的检测胰腺癌组织中层粘连蛋白332α3链(Laminin 332α3,LNα3)的阳性表达水平,探讨其表达模式与胰腺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法)检测65例胰腺癌标本中LNα3蛋白的表达情况,以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并分析胰腺癌组织中LNα3蛋白不同表达模式[单一胞质表达(SCT)与胞质/间质共表达(CMT)]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65例胰腺癌组织中LNα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100%,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SCT 42例,CMT 23例。LNα3链的不同表达模式与胰腺癌肝转移、血管浸润、胆管浸润均有关(P<0.05或0.01),胞质/间质的共表达预示胰腺癌患者较高的肝转移率、血管浸润及胆管浸润的风险。肝转移、临床分期、十二指肠浸润和肿瘤位置与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相关(P<0.05或0.01),肿瘤位置和临床分期是预测生存期的独立因素(P<0.05),肿瘤位于胰体尾或临床分期越高的预后差,肝转移、浆膜侵犯、十二指肠浸润均不能作为独立的预测因素(均P>0.05)。结论 LNα3的表达与胰腺癌的发生、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尤其是胞质/间质的共表达可作为判断胰腺癌肝转移、血管浸润、胆管浸润的重要参考指标。但是影响胰腺癌预后的因素较多,需要结合各种因素综合判断。

    作者:陈俊;王伟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16例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护理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留患者大便的自然通道,避免了永久性人工肛门的终身烦恼。但该术式同时并发较高的合并症,尤其是吻合口漏的发生,发生率为4.02%~7.54%[1]。通过各种措施尽量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及尽量减少吻合口漏导致患者身心损伤至关重要。我院外科从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13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发生术后吻合口漏的有16例,通过医疗和护理的两方面共同努力,均达到较佳的治疗效果,现将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旭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浙江医学杂志

浙江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