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环乳晕切口与放射状切口对乳腺纤维瘤疗效的系统评价

刘喜松;余国政

关键词:环乳晕切口, 放射状切口, 乳腺纤维瘤, Meta分析
摘要:目的:利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环乳晕切口与放射状切口对乳腺纤维瘤的疗效.方法:从万方、中国知网、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电子数据库检索文献,并人工检索相关电子期刊,筛选出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相关参数进行综合比较并做出评价.结果:终纳入5篇中文文献,共计672名患者.环乳晕切口与传统放射状切口相比,在手术时间(P=0.17)、术中出血量(P=0.09)及复发率上并无差别(P=0.28);但其并发症更少[RR(95%CI) =0.29(0.15,0.57),P=0.000 4],患者满意度也更高[OR(95 %CI)=7.74(2.88,20.84),P<0.000 1].结论:环乳晕切口治疗女性乳腺纤维瘤具有明显优势,应成为临床首选.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良恶性结节的超声造影模式与病理学对比分析

    目的:研究超声造影模式在乳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术前322例患者二维超声发现的408个乳腺结节进行超声造影动态分析,后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乳腺恶性结节的超声造影模式表现:①快速非均匀高增强伴扩大.②早期向心性高增强伴缺损.③早期出现滋养血管.④乳腺结节造影后纵径显著增大.乳腺良性结节表现:①增强后病灶无扩大.②可出现高、等、低增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超声造影结果对比术后病理结果:296个良性结节中45个误诊为恶性;112个恶性结节中15个误诊为良性,诊断恶性结节的准确性为85.3%,灵敏性为86.6%,特异性为84.8%,漏诊率13.4%,误诊率15.2%.结论:动态观察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对乳腺结节的良恶性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柯霓;陈文卫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抗心肌纤维化的临床治疗进展

    心肌纤维化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过程,虽然大量的动物实验结果提示抗心肌纤维化治疗已有长足进展,但相关临床试验结果不容乐观.同时研究发现即使对心衰患者进行传统抗心衰药物治疗,但心肌纤维化仍在持续进展,因此寻找新的有效抗心肌纤维化药物迫在眉睫.本文总结心肌纤维化治疗相关临床试验,探讨临床试验所取得进步及存在的不足,进而深入了解抗心肌纤维化治疗进展.

    作者:魏文迎;张宁;唐其柱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TRIM家族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肺癌是全世界范围内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而非小细胞肺癌是其主要类型,在研究非小细胞肺癌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TRIM蛋白家族成员与癌症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将重点对TRIM蛋白家族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丹;蔡艳飞;申武林;赵金平;周雪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尼可地尔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慢血流/无复流疗效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冠脉内注射尼可地尔对改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慢血流/无复流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NSTE-ACS患者389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92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297例,PCI术中有60例患者靶病变血管出现慢血流/无复流[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2级].根据出现慢血流/无复流后冠脉内给药分成尼可地尔组32例和硝酸甘油组28例,观察靶血管注入药物干预后冠脉血管的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计帧数(CTFC);观察术后ST段回位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低血压发生率;术后4d血清N末端前体B型利钠肽(NT-proBNP)水平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3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情况.比较干预前后两组血清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结果:尼可地尔组终造影血流TIMI 3级比例显著高于硝酸甘油组(P<0.05),而尼可地尔组CTFC显著低于硝酸甘油组(P<0.05).尼可地尔组ST段回位率较高、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要显著低于硝酸甘油组(P<0.05),而2组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硝酸甘油组比较,尼可地尔组术后4 d NT-proBNP和LVEF明显改善(P<0.05).2组术后3个月内MACE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尼可地尔组血清hs-CRP、IL-6浓度显著低于硝酸甘油组(P<0.05).结论:尼可地尔可显著改善NSTE-ACS患者PCI术中慢血流/无复流,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作者:曹勤;徐宏伟;沙本炎;李建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PTHLH在宫颈癌的表达及其对HeLa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

    目的:检测甲状腺旁腺激素样激素(PTHLH)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用小干扰RNA(siRNA)沉默宫颈癌HeLa细胞中PTHLH基因的表达,观察PTHLH表达降低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以初步探讨PTHLH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组织与宫颈癌组织中PTHLH蛋白的表达与定位.使用qRT-PCR和免疫荧光对宫颈癌HeLa细胞PTHLH-siRNA组及阴性对照组细胞中PTH-LH的表达进行检测.使用CCK-8法检测沉默PTHLH后HeLa细胞与对照组的增殖情况.使用Transwell检测两组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改变情况.结果:PTHLH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siRNA能够有效沉默HeLa细胞中PTHLH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沉默PTHLH表达能够明显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迁移能力.结论: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的PTHLH可促进宫颈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沉默PTHLH基因可能是控制宫颈癌术后肿瘤复发的有效途径.

    作者:陈宏;汪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Sox2,Pten,Stat3,Vegf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和交界痣中表达的差异性

    目的:探讨SOX区域Y相关高迁移率族蛋白基因2(Sox2)、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信号传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Stat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M)、交界痣中表达的差异.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了27例CMM、10例交界痣组织蜡块中Sox2,Pten,Stat3,Vegf的表达,统计学分析CMM组和交界痣组四者表达的差异.结果:在CMM和交界痣中,Sox2、Pten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Sox2在CMM表达显著高于交界痣,Pten在CMM表达显著低于交界痣,Stat3、Vegf的表达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ox2在CMM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交界痣,Pten在CMM中的表达显著低于交界痣,Sox2、Pten可能在黑色素细胞恶变中起到一定作用;Stat3、Vegf的表达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可能未直接参与CMM的发生.

    作者:端木颖;朱喆辰;汤由之;侯祚琼;王鸣;姚刚;章宏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细胞自噬抑制沙利度胺的抗癌效应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发生细胞自噬,阐明沙利度胺诱导的细胞自噬对其抗癌效果的影响.方法:利用外源性GFP-LC3转染入结直肠癌细胞中,通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聚集的自噬斑形成;通过免疫印迹检测沙利度胺诱导结直肠癌细胞中LC3-Ⅱ转化生成情况;3-MA抑制细胞自噬后,利用MTT法检测沙利度胺的抗瘤效应;利用TUNEL法检测沙利度胺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效果.结果:外源性LC3转染入结直肠癌细胞后,通过荧光显微镜可观察到沙利度胺诱导HCT116细胞聚集的自噬斑形成;免疫印迹检测显示,沙利度胺可诱导HCT116细胞中LC3-Ⅱ转化生成明显增多.3-MA抑制细胞自噬后,MTT法检测显示沙利度胺的抑瘤效应明显增强,TUNEL法检测显示沙利度胺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发生凋亡效应明显增强.结论:沙利度胺在抗结直肠癌过程中诱导肿瘤细胞发生细胞自噬,沙利度胺诱导的细胞自噬抑制其抗结直肠癌效应,自噬靶向策略可能会成为临床重要治疗手段.

    作者:张海元;匡银川;宋惠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α-半乳糖神经酰胺对哮喘小鼠肺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和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α-半乳糖神经酰胺(α-GalCer)对哮喘小鼠肺树突状细胞(LDCs)表面分子和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和哮喘α-GalCer组,每组8只.以卵清白蛋白(OVA)诱导哮喘动物模型,分别以α-GalCer或PBS干预.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LDCs表面分子MHC-Ⅱ、CD40、CD86和CD80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小鼠LDCs培养上清液IL-12p70、IL-6、TNF-α和IL-10的水平;同时检测小鼠肺iNKT细胞数量和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哮喘组比较,哮喘α-GalCer组小鼠LDCs表面分子MHC-Ⅱ、CD40、CD86和CD80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LDCs体外培养上清液IL-12p70、IL-6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或P<0.05);同时哮喘α-GalCer组小鼠肺iNKT细胞数量和分泌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增高(P<0.01或P<0.05).结论:α-GalCer可以增强哮喘小鼠LDCs表面分子和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这可能与其活化肺iNKT细胞有关.

    作者:郭旭雪;聂汉祥;陈千慧;陈硕;邓霓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miR-195调控Smad7对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研究miR-195对宫颈癌细胞中Smad7表达的调控和影响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测miR-195在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合临床病理资料,研究miR-195的表达与相关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利用CCK-8检测miR-195对宫颈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通过GFP报告基因系统,观察miR-195对Smad7结合位点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用Western Blot检测miR-195对内源性Smad7及CDC25A磷酸化的影响.结果:miR-195在宫颈癌组织低表达并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抑制miR-195表达可提高宫颈癌细胞增殖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FP报告基因系统明确Smad7为miR-195的靶基因.过表达miR-195下调Smad7蛋白水平,终导致CDC25A的磷酸化明显下降.结论:宫颈癌细胞中miR-195可通过其靶向基因Smad7表达水平,影响TGF-β信号通路,改变CDC25A磷酸化水平,影响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李蓁;张帆;卢玉兰;蔡红兵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新型雌激素受体GPER1作用通路的研究进展

    G蛋白耦联雌激素受体1(GPER1)作为雌激素的新型受体,与经典的雌激素受体α、β不同,主要参与调节雌激素活化的快速非基因信号通路.研究发现,雌激素通过激活GPER1,可以调节细胞内信号分子的活性状态,从而起到促进细胞生长、对抗凋亡的作用.本文就GPER1的结构、分布、相关配体及作用通路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马雪云;沈吟;邢怡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右美托咪定联合布托啡诺镇静对急性循环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布托啡诺(诺扬)镇静对急性循环衰竭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49例我院ICU收治的急性循环衰竭患者,随机分成2组,单药组23例,予以右美托咪定单药治疗;联合用药组26例,予以右美托咪定联合诺扬治疗;使用镇静-躁动评分(SAS)进行镇静水平评分,记录两组给药前、后镇静水平情况;监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如心率(HR)、血压(BP),使用心脏输出监测(NICOM)法监测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出量(CO)和每搏量(SV),比较两组研究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给药后镇静状态均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SAS评分较给药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联合用药组患者在给药前、后1h、2h、3h时SAS评分分别是6.6±1.2、3.8±0.9、3.5±0.8、3.4±1.2,显著低于单药组(P<0.05),且较单药组稳定.两组患者给药后HR较给药前均有降低,联合用药组给药后HR(92.5±2.8)次/min低于单药组(P<0.05);两组患者给药后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每搏量(SV)和心排出量(CO)均上升,联合用药组MAP为(63.7±5.2)mm-Hg、CVP是(7.6±1.8)mmHg、SV(73.1±3.4)ml、CO(4.9±1.2)L/min,均显著高于单药组(P<0.05);两组患者给药后血乳酸浓度显著减低(P<0.05),且联合用药组血乳酸浓度(2.2±1.3) mmol/L显著低于单药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布托啡诺(诺扬)对急性循环衰竭镇静效果优于右美托咪定单药治疗,且能减少血流动力学波动.

    作者:张兴国;李玉涛;涂化虎;胡秀云;徐景龙;杜朝晖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激动α7nACHRs对脓毒症小鼠血小板的影响

    目的:观察激动α7亚基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s)对脓毒症小鼠血小板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盲肠结扎+穿孔组(CLP组)、CLP+α7nACHRs激动组(CLP+ GTS-21组),每组10只.于模型制备成功后24 h采血,检测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结果:血小板计数:CLP组血小板计数较sham组明显下降(P<0.05),CLP+ GTS-21组血小板下降程度明显减轻(P<0.05),但CLP+GTS-21组血小板计数仍低于sham组(P<0.05).血小板CD62P的表达:sham组、CLP组、CLP+ GTS-21组血小板CD62P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脓毒症小鼠会发生明显的血小板减少,激动α7nACHRs可以缓解脓毒症小鼠血小板减少,检测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不能反映脓毒症小鼠血小板的活化.

    作者:刘俊廷;刘畅;史川川;周惠;李志锋;李婉丽;李建国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白内障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后出现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6年12月白内障手术患者资料,对其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开放性眼球外伤史、手术方式、术中玻璃体溢出情况、手术持续时间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6 125例8 576眼,发生感染性眼内炎12例12眼,感染率为0.14%.有年龄≥70岁、糖尿病、开放性眼球外伤史、采用囊外白内障摘除方式、术中玻璃体溢出、手术时间≥30 min等6种因素的患者,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高于其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较低,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降低发生率.

    作者:王顺;余爱华;姜平;韩梦瑶;陆宇杰;蔡小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LGR5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LGR5是一种表达于多种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膜的膜蛋白,其与配体R-spodin结合可增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导致肿瘤的进展.LGR5在维持干细胞特性中起着关键作用,可以作为肿瘤干细胞标志物.LGR5靶向治疗能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本文将通过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魏艳;周福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Machado-Joseph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Machado-Joseph病(MJ D)又称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SCA3),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小脑共济失调(ADCAs)的一种,属于一类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致病基因为MJD1(也称ATXN3).到目前为止在颅内表达全长突变ataxin-3蛋白的MJD转基因小鼠模型已建立,本文主要对这些动物模型进行了比较.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DNA结构的不同,表现在ataxin-3亚型、多聚谷氨酰胺(polyQ)数量及转基因表达启动子的不同.大多数动物模型从体重、平衡、步态、肢体姿势、活动及死亡年龄等行为学改变进行了表型分析.病理分析主要包括小脑深部核团、脑桥、丘脑底核、黑质、脊髓小脑核团神经元及Purkinje细胞是否发生神经退行性变,并量化分析核内包涵体及神经元数量.实验室应重视利用目前已有的MJD/SCA3动物模型或制作新的动物模型从推迟疾病发生、延缓疾病进展、清除神经元核内包涵体、延长寿命等方面找到治疗新靶点.

    作者:丁曼;卢祖能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高度近视圆顶黄斑的形态学研究

    目的:通过光相干断层扫描影像(OCT)研究高度近视圆顶黄斑的形态学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47名诊断为高度近视的患者(高度近视圆顶黄斑组27只眼;高度近视未伴圆顶黄斑组45只眼)行OCT、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等检查,测量中央脉络膜厚度、黄斑中心凹鼻、颢侧2 mm处脉络膜厚度等数据,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度近视圆顶黄斑组与高度近视未伴圆顶黄斑组比较,佳矫正视力提高(P=0.022);中央脉络膜厚度相对增加(P=0.041);高度近视圆顶黄斑组中,中央脉络膜厚度与黄斑中心凹鼻、颞侧2 mm处脉络膜厚度比较,厚度相对增加(P=0.001、0.001).结论:高度近视圆顶黄斑患者比高度近视未伴圆顶黄斑患者的佳矫正视力相对提高,中央脉络膜厚度相对增厚;高度近视圆顶黄斑患者中央脉络膜厚度高于黄斑周边区域的脉络膜厚度.

    作者:花蒂豪;徐奕爽;邢怡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不同频率电刺激对压力性尿失禁模型小鼠盆底组织胶原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刺激对阴道扩张法(VD)诱导的压力性尿失禁(SUI)模型小鼠盆底组织胶原代谢的影响.方法:对SUI模型小鼠施加7 d 20 Hz或50 Hz频率电刺激(ES)后,测定尿动力学指标评价造模效果、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电刺激前后小鼠盆底组织Ⅰ型胶原(Col Ⅰ)和Ⅲ型胶原(ColⅢ)含量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VD组小鼠的大膀胱容量(MBC)和漏尿点压(LPPs)值明显增高(P<0.001),ColⅠ和ColⅢ相对荧光值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01),且Ⅰ/Ⅲ胶原比降低,胶原形态疏松紊乱;与VD组比较,VD+ ES处理之后小鼠MBC和LPPs值明显增高(P<0.01,P<0.001),Col Ⅰ和ColⅢ相对荧光值明显增加(P<0.05,P<0.01)、Ⅰ/Ⅲ胶原比升高(P<0.01,P<0.001)其中VD+ ES50组相对荧光值和蛋白表达增加量(P<0.01)较VD+ ES20组(P<0.05)多.结论: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SUI模型鼠膀胱储尿功能及尿道控尿功能,其中50 Hz的高频电刺激效果更为显著,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小鼠盆底组织Ⅰ、Ⅲ型胶原的代谢有关.

    作者:刘耀丹;洪莉;李洋;李素廷;王婷婷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缺氧诱导因子-2α对滋养细胞HTR8/SVneo侵袭及血管形成的影响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对绒膜外滋养细胞系HTR8/SVneo侵袭及血管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信号通路.方法:建立滋养细胞缺氧模型,用Western Blot检测HIF-2α蛋白的表达、Transwell小室法检测侵袭能力、Tube formation法检测血管形成能力.同时应用HIF-2α抑制剂检测缺氧条件下HIF 2α表达抑制对绒毛膜外滋养细胞HTR8/SVneo侵袭及血管形成的影响,并检测其下游信号因子ARRDC3及PPARγ的表达.结果:缺氧(1%O2)诱导HTR8/SVneo细胞HIF-2α的表达并抑制其侵袭及血管形成能力;缺氧条件下(1%O2),HIF-2α抑制剂抑制HTR8/SVneo细胞HIF-2α的表达,改善缺氧对HTR8/SVneo细胞侵袭及管形成的抑制,并下调ARRDC3及PPARγ的表达.结论:HIF-2α可能通过介导ARRDC3和PPARγ的表达抑制滋养细胞侵袭及血管形成,为子痫前期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作者:雷帝;范翠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BRD4抑制剂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BRD4抑制剂JQ1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JQ1浓度分别为0.016,0.08,0.4,2,10,20,50 μmol/L处理前列腺癌细胞DU145,在24,48,72 h用CCK8法检测JQ1对前列腺癌细胞DU145增殖的影响并计算JQ1在前列腺癌细胞DU145的IC50值,之后选取JQ1浓度为10,20 μmol/L.流式细胞仪检测JQ1对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检测JQ1对前列腺癌细胞DU145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癌基因C-MYC蛋白表达量.结果:浓度为10,20 μmol/L的JQ1抑制前列腺癌细胞DU145的增殖及迁移,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凋亡,阻滞细胞于G0/G1期,下调C-MYC蛋白表达量.结论:JQ1可以抑制前列腺癌细胞株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JQ1下调癌基因C-MYC表达有关.

    作者:谭益帆;王磊;杜洋;刘洋;刘修恒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改良的睫状体缝合术治疗睫状体断离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改良的睫状体缝合术治疗外伤性睫状体断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外伤性睫状体断离15例15眼在直视下行改良的睫状体缝合术的临床资料.男11例11眼,女4例4眼,年龄范围:7-67岁,病程:2-71 d.术前均行前房角镜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确诊.术后1、2周及1、3、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术前前房浅者15眼,术前眼压为(6.73士1.75)(4-9) mmHg(1 mmHg=0.133 3 kPa).术前的佳矫正视力(BC-VA) (LogMAR)为0.74±0.25.术后15例15眼睫状体断离口均愈合,前房深度在术后1周内恢复正常,术后第1周内眼压出现一过性升高(>25 mmHg)者2眼.术后2周眼压均恢复正常,术后6月眼压为(13.93±2.68)mm-Hg,BCVA为0.18±0.16,较术前不同程度提高.术前眼压、病程长短及离断范围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改良的睫状体缝合术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睫状体断离的确实有效方法.

    作者:张啸;贺涛;程谷萌;邢怡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