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魏酸钠治疗2型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的观察

王瑞娟

关键词:阿魏酸钠, 辅助治疗, 型糖尿病, 尿微量白蛋白, 住院患者, 年龄, 资料与方法, 差异显著性, 诊断标准, 应用, 尿路结石, 尿道感染, 慢性肾炎, 毒性药物, 初步观察, 可比性, 肾病, 临床, 发热, 颁布
摘要:近年来我们在临床上应用阿魏酸钠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并对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观察,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 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80例,均符合WHO1999年颁布的诊断标准.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阿魏酸钠组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6~72岁,病程3~20年.常规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4~73岁,病程3~20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无差异显著性(P>0.05),具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无急、慢性肾炎,肾病,尿路结石,尿道感染,发热及应用肾毒性药物史.适合对尿微量白蛋白观察.
实用糖尿病杂志相关文献
  • 动态血糖监测仪(CGMS)的临床应用

    以往的血糖测量方法(毛细血糖、静脉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测试)只能做到通过仪器测量到某一时间段的血糖变化,而无法了解全天的血糖波动情况.对糖尿病的治疗不能提供一个非常完整的血糖监测.因此会对部分患者的无感知的低血糖和不明原因的血糖升高等现象的治疗和预防感到非常棘手.

    作者:刘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2型糖尿病胰岛素常用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

    我院自1998年成立糖尿病专科以来,门诊建档管理患者2600余人,收住院人数2400余人次,总结出适合本地区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现报导如下:

    作者:吴胜利;尤努斯;张明涛;粟卫国;孙克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糖耐量低减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测及意义

    选择IGT患者32例、DM患者46例及健康体检者20例,分别测定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胫神经SCV和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腓总MCV.结果:32例IGT,NCV异常率56.25%,以SCV减慢为主,IGT组SCV与对照组及DM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NCV异常患者中83.33%无临床症状.结论:IGT患者NCV异常率较高,随着病情进展,PN加重,检测IGT患者NCV可及早发现PN.

    作者:徐丽梅;彭忠兴;刘文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糖尿病肾病与足细胞损伤

    糖尿病肾病(DN)发病机制复杂,足细胞损伤是DN发病的早期事件如微量白蛋白尿(MA)、肾小球肥大等的重要病因,与肾小球硬化、肾功能下降有关系.

    作者:刘建军;甘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

    早在1959年α-硫辛酸就被用于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有报道糖尿病病人神经病变者及心血管疾病病人体内缺乏α-硫辛酸.因此α-硫辛酸治疗可看作为替代疗法,提高外周神经对葡萄糖的利用.近期完成了四个评估α-硫辛酸用于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总体结果是:①静脉注射600mg3周可以减轻神经病变的主要症状;②可以看到末梢神经病变缺陷的改善;③口服α-硫辛酸每日800~1800mg4~7个月可以改善神经病变及心脏自主神经病变;④可以改善下肢运动及感觉神经功能;⑤我国的临床研究也显示从用药第二天开始,神经症状减轻,特别是疼痛型.

    作者:刘赫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强心研究简介与评议(HPS研究简介与评议)

    美国印第安人是糖尿病高发人群,现有的调查显示印第安人心血管死亡率明显低于整个美国人口的死亡率.但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印第安人首位死亡原因,而且某些部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发病率在逐渐增加,因心脏病死亡的印第安人年龄也趋轻.由于美国印第安人分布较分散,形成的社区较小,尽管有小样本资料显示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发病率,但各部落间有很大差异,因此,不能充分提供美国印第安人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发病率的信息.为此,开展了强心研究(Strong Heart Study).本文对强心研究作一简要介绍,并着重介绍强心研究中有关糖尿病部分研究结果.

    作者:王佑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妊娠糖尿病合并高渗性昏迷报告

    患者,女26岁,因停经36+周,多尿、烦渴、多饮7天,意识障碍抽搐5小时,于2004年1月4日12点由外院转入.患者7天前出现多尿、烦渴、多饮,在外院住院待产,饮高糖饮料,多尿多饮症状加重,并出现意识障碍5小时,抽搐1次.患者否认有糖尿病史及糖尿病家族史.孕1产0.入院查体:体温38.6℃,呼吸24次/分,脉搏120次/分,血压110/60mmHg,消瘦体型,急性重危病容,脱水貌,浅昏迷状态.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

    作者:姚庆春;李东辉;赵秀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伴糖尿病遗传综合征(续)Berardinelli-seip综合征

    早在1928年,Ziegler提到了垂体功能亢进伴雄性化.1940年Hansen,1951年满川元行,1952年Corner等均报道了本病.1954年Berardinelli作了详细报道,并命名为Berardinelli综合征.1973年Mabry发现本征病人下丘脑功能异常.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那格列奈临床应用进展

    那格列奈是一种新型的口服速效型餐后降血糖药.1999年8月首次在日本上市,2000年12月22日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本品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我国已开始生产,如正大晴天生产的贝加等.那格到奈用于饮食和锻炼控制无效的2型糖尿病的治疗,或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联用能较好的控制餐后血糖.

    作者:徐冰心;王普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2型糖尿病与炎症及抗炎疗法

    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发病机制中,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ence,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是两个重要环节.虽然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T2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同炎症密切相关,T2DM是一种自然免疫和慢性亚临床炎症疾病;而且抗炎治疗可以改善T2DM患者糖代谢异常、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祖国中医也逐渐显示出其重要作用.

    作者:杨丽娟;母义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那格列奈和二甲双胍联合用药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的比较

    7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36例服用二甲双胍片0.5g/次,3次/日.联合治疗组36例,加用那格列奈60mg/次,3次/日;二甲双胍片0.25g/次,3次/日.疗程均为12周.结果:餐前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差异有显著性,HbA1c下降更明显,且促进早期胰岛素的分泌.结论:那格列奈与二甲双胍合用疗效比单用二甲双胍好.

    作者:李纪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2型糖尿病与炎症及PPARγ激动剂

    PPARγ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PPARs),是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属于核激素受体超家族成员.PPARγ可在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肾系膜细胞等中表达,其高表达发挥重要的调节糖脂代谢、血压、抗炎、抗增生,减轻蛋白尿及防止肾维化等作用.人工合成PPARγ配体的发现增加了我们对它依赖配体激活及其生理效应的理解,尤其是PPARγ在糖尿病肾脏中的作用.TZDs,PPARγ激动剂不仅可以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敏感性而且还发挥了广谱的肾脏保护作用.本综述旨在总结PPARγ作为TZDs靶分子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和糖尿病肾脏的关系.

    作者:王战建;王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非降糖药物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近年来用非降糖药物治疗糖尿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综合文献报道如下:1 黄连素近年来发现对糖尿病有降糖作用.75例NIDDM病人,服黄连素0.5~1.0一日3次,血糖降至正常.并与糖适平作为对照组,结果黄连素组有效率69.3%,对照组66.7%[1].崔氏[2]用黄连素加小剂量达美康治疗40例NIDDM并分别对照18例单用黄连素组及单用达美康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2.3%和70%.黄连素降糖机理[3]是通过抗胆碱酯酶而增强乙酰胆碱作用,还能拮抗升糖激素,促使胰岛β细胞再生.

    作者:任惠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阿魏酸钠治疗2型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的观察

    近年来我们在临床上应用阿魏酸钠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并对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观察,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 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80例,均符合WHO1999年颁布的诊断标准.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阿魏酸钠组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6~72岁,病程3~20年.常规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4~73岁,病程3~20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无差异显著性(P>0.05),具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无急、慢性肾炎,肾病,尿路结石,尿道感染,发热及应用肾毒性药物史.适合对尿微量白蛋白观察.

    作者:王瑞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老年女性糖尿病并尿路感染80例分析

    我院于2004.01~2005.01收治80例老年女性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80例病人年龄60~75岁,糖尿病诊断及类型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为2型糖尿病,病程3~30年,全部病例均常规留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分析≥105/ml,尿沉渣白细胞≥10个/HP,并结合临床做出诊断.其中膀胱炎55例,肾盂肾炎25例.60例患者为首发尿感症状,20例既往曾发作过尿感症状.实验室检查:80例中尿细菌培养,其中大肠杆菌30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1例、链球菌6例、酵母菌4例、产气杆菌4例、乳酸杆菌10例、表皮葡萄球菌10例、类链球菌5例.尿常规白纽胞++~++++,脓细胞+~+++.入院时空腹血糖8.6~13.2mmol/L者32例,13.3~20mmol/L者35例,20.1mmol/L以上者13例.治疗:全部患者均在应用胰岛素的前提下给予抗生素治疗.本组患者用左氧氟沙星14例,洛美沙星15例,头孢哌酮钠13例,凯兰欣22例,头孢哌酮钠+左氧氟沙星10例,头孢他啶6例,疗程7~21天.疗程判定标准:①治愈:感染症状消失,尿常规及尿菌转阴;②好转:感染症状减轻,尿常规转阴,尿菌仍阳性;③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尿常规及尿菌未转阴.

    作者:杨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实用糖尿病杂志

实用糖尿病杂志

主管: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辽宁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