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IL-13和TNF-α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表达及意义

王丽慧;曹作炎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3, 肿瘤坏死因子-α,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3(IL-13)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生及发展的关系.方法: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将受试者分为COPD急性加重期组(n=20),COPD稳定期组(n=15)和正常对照组(n=22),用双抗夹心ABC-ELISA法同时测定血清IL-13和TNF-α水平.结果:IL-13和TNF-α在COPD急性加重期组、COPD稳定期组中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COPD急性加重期组显著高于COPD稳定期组(P<0.05).COPD急性加重期组IL-13和TNF-α水平呈直线正相关(r=0.91,P<0.001). 结论:IL-13和TNF-α均与COPD的发病有关,且与导致COPD急性加重的感染有关.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ICAM-1在气腹后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CO2)气腹后大鼠肝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与气腹肝损伤的关系.方法:将雄性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非手术组);B组(假气腹组);C组(气腹压12 mmHg,气腹时间2 h).分别观察各组术后12 h 肝组织和/或血清中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含量的变化.结果:C组ICAM-1、TNF-α、ALT及AST较A、B组明显升高(P<0.01),且ICAM-1与TNF-α、ALT和AST呈正相关(r=0.7249,0.8783,0.7442)(P<0.05).结论:气腹后肝组织ICAM-1表达增高与气腹对肝功能的损害有关.

    作者:胡钦勇;王卫星;王进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双抗胶原膜引导牙周组织再生

    目的:将牛腱胶原膜加工制备成双抗胶原膜应用于临床GTR治疗,观察比较牛腱胶原膜和双抗胶原膜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组,分别应用双抗胶原膜和牛腱胶原膜对24例牙周炎患者,共26颗患牙、31处骨病损进行GTR治疗,术后6个月复查检测临床指标及Digora分析平行定位X线片骨密度的改变.结果:实验组(双抗胶原膜组)临床附着获得平均为(2.216±1.184)mm; 对照组(牛腱胶原膜组)平均为(1.316±0.719)mm(t-test P<0.05);Digora分析显示GTR术后实验组骨密度增加值平均为(25.71±12.25),对照组为(11.29±12.73)(t-test P<0.05).结论:临床应用双抗胶原膜比应用牛腱胶原膜能获得更多的生理性新附着,更大程度地促进牙槽骨生理性再生.提示加工改良牛腱胶原膜为双抗胶原膜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尚姝环;李成章;樊明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舌瓣修复口腔内软组织缺损26例临床回顾

    目的:评价舌瓣修复口腔内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单纯采用舌瓣或舌瓣复合其他组织瓣修复口腔软组织缺损26例.结果:26例患者除1例术后瓣尖出现部分坏死外,全部Ⅰ期成活.结论:舌瓣设计灵活,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适合修复口腔内较小的软组织缺损.

    作者:冯正虎;张文峰;路彤彤;赵怡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细胞治疗对急性尿毒症犬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测定急性尿毒症犬在细胞治疗过程中的病理生理改变并评估疗效,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25 kg 左右犬12只,分对照组和细胞治疗组,建立急性尿毒症模型后进行透析治疗,观察相关指标变化.结果:细胞治疗组心输出量、血IL-10含量增加,HCO3-升高,K+下降明显,超滤液中氨排泌增多,实验犬存活时间延长.结论:附加了肾小管细胞作用的透析疗法优于常规的血液透析.

    作者:夏军;欧阳静萍;明蕾;H.David Humes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从母血浆提取胎儿DNA行产前诊断的研究

    目的:从孕妇血浆中提取胎儿DNA,寻找一种非创伤性产前诊断的新方法.方法:采用煮沸法从血浆中提取DNA,结合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40例10~40孕周的孕妇血浆中的胎儿DNA进行特异性扩增,扩增的基因为Y染色体的重复序列(DYZ1)基因,扩增片段大小为102 bp.结果:30例孕育男性胎儿孕妇中有26例血浆中出现DYZ1基因扩增带.10例孕育女性胎儿孕妇血浆中,仅1例出现假阳性结果.结论:采用巢式聚合酶链技术在不同的孕期检测母体血浆中的胎儿DNA均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作为一种非创伤性产前诊断的方法应用于临床具有可行性.

    作者:王萍;张元珍;王燕;胡伦颖;马建鸿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更年平调液对老年雌性大鼠一氧化氮、性激素、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目的:阐明老年雌性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O)、性激素(sex hormone)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变化与衰老的关系,探讨NO在老年雌性大鼠衰老过程中的变化及更年平调液促进NO合成的作用.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免分析等方法,检则血清中NO、性激素、SOD等含量的变化.结果:更年平调液能有效升高老年雌性大鼠血清NO、雌激素、SOD含量,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更年平调液滋阴补肾,对老年雌性大鼠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作者:张莹雯;涂晋文;陈友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细胞凋亡、增殖和Fas/FasL系统在大肠癌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增殖及相关基因Fas、FasL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大肠腺癌、15例腺瘤及15例正常组织Fas、FasL、PCNA蛋白的表达,并以TUNEL法对相应标本行凋亡细胞检测.结果:凋亡指数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呈下降趋势,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增殖指数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呈上升趋势,但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在正常粘膜、大肠腺瘤、大肠腺癌中Fas表达逐渐降低,FasL表达逐渐增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as、FasL异常表达促使肿瘤细胞逃避自身免疫攻击,细胞凋亡、增殖的平衡失调及Fas/FasL系统异常表达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邓清;袁宏银;熊斌;张明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非小细胞肺癌与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FHIT基因异常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检测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在正常肺组织、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与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表达,探讨FHIT基因与肺癌发生及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streptavidin peroxidase conjugated method,SP)法检测20例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20例肺癌及其相应的淋巴结转移癌组织和15例正常肺组织中FHIT基因的表达水平,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FHIT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和平均光密度.结果:FHIT蛋白在正常肺组织、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肺癌及其相应的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9.1%、60.5%、54.1%、30.4%,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274±0.023)、(0.165±0.016)、(0.087±0.004)、(0.049±0.007).肺癌组织FHIT蛋白表达阳性率和强度明显低于正常肺组织(P<0.01),淋巴结转移癌组织FHIT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其它3组(P<0.01).结论:在肺癌发生、浸润、转移病变阶段中,FHIT基因表达下调,这揭示肺癌的演进过程与FHIT有密切关系.

    作者:朱丽琴;刁路明;陈德基;樊利芳;刘绚;邹祖玉;李蓓芸;王敏;刘铭球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基质溶素与早期大肠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基质溶素(matrilysin,MMP-7)与早期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早期大肠癌和进展期大肠癌、正常肠粘膜、大肠腺瘤、变性隐窝病灶(aberrant crypt foci, ACF)中MMP-7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早期大肠癌癌灶周围肿瘤细胞MMP-7蛋白的表达.结果:90%(27/30)的早期大肠癌MMP-7 mRNA阳性表达,而相应正常粘膜几乎不表达;45例ACF只有7例MMP-7 mRNA弱阳性表达, 10例腺瘤、20例进展期大肠癌均阳性表达.由正常肠粘膜、ACF、腺瘤、早期大肠癌到进展期大肠癌MMP-7 mRNA表达水平逐渐增高(P<0.01).46.7%(14/30)早期大肠癌癌灶周围肿瘤细胞MMP-7蛋白阳性表达.早期大肠癌MMP-7的表达与肿瘤侵袭深度相关(P<0.05),有转移者MMP-7水平高于无转移者(P<0.05).结论:MMP-7的高表达可能在早期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赵勇;邓长生;朱尤庆;徐梅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致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和阿司匹林的干预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aspirin)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致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硝酸酶还原法测定VSMC培养液中一氧化氮(NO)水平;MTT比色法测VSMC增殖活度;比色底物法检测VSMC培养液中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PAI-1)的活性.结果: 50 mg*L-1的oxLDL作用24 h 可使VSMC培养液NO水平由(82.04±7.89)μmol*L-1降低到(48.11±6.43)μmol*L-1,并明显刺激VSMC增殖,使其增殖活度(MTT-O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培养液中PAI-1活性显著升高,t-PA活性显著降低.治疗剂量(3,6 mmol*L-1)Aspirin可显著提高VSMC培养液中NO水平,明显抑制oxLDL对VSMC增殖的刺激作用,并显著降低培养液中PAI-1活性,升高t-PA活性.结论: Aspirin能抑制oxLDL刺激的VSMC增殖,逆转oxLDL致VSMC损伤.

    作者:胡莉华;任江华;曹茂银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兔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培养

    目的:比较用全骨髓法和离心法培养兔原代骨髓基质细胞(BMSC)的差异,同时观察BMSC在体外培养时的生长特征及体外诱导为成骨细胞的可能性.方法:抽取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分别用全骨髓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原代培养,比较第12 d 收获细胞的数量.传代后观察1~6代细胞的生长特征,绘制生长曲线,测定分裂指数和贴壁率;同时将部分第3代细胞进行诱导培养,第16 d 计算碱性磷酸酶(ALP)阳性细胞率.结果: 全骨髓法较离心法收获细胞数量少(P<0.05),1~6代细胞的生长特征相似,增殖能力强.第3代细胞被成功地诱导为成骨细胞,第16 d ALP阳性细胞率为80%.结论:离心法较全骨髓法培养BMSC可得到较多的细胞,两种方法得到的细胞前6代细胞均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并可以诱导为成骨细胞,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用的种子细胞.

    作者:刘世清;卫爱林;陶海鹰;彭昊;马永刚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热休克蛋白70-2基因在大鼠隐睾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Hsp70-2基因表达在大鼠隐睾生精细胞中的作用.方法:采用22日龄Sprague-Dawley 雄性大鼠复制单侧隐睾模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sp70-2和cdc2基因在大鼠隐睾侧和对侧睾丸组织中的表达;运用生物素-dUTP/酶标亲和素测定法检测睾丸生精细胞凋亡.结果:术后第7 d,与对侧睾丸相比,隐睾侧Hsp70-2表达下降显著(P<0.01),cdc2表达无显著性变化(P>0.05),生精细胞凋亡显著性增加(P<0.01).术后第14 d,隐睾侧生精细胞少见,Hsp70-2和cdc2表达呈阴性.结论:隐睾可以引起生精细胞发育停止和凋亡增加,这可能与Hsp70-2表达下降或不表达有关.

    作者:胡敬祖;郑新民;李世文;胡礼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抗氧化酶和脂质过氧化对大鼠睾丸扭转复位后生殖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大鼠睾丸扭转复位后抗氧化酶和脂质过氧化与生殖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成年健康SD雄性大鼠(n=40)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20).建立单侧睾丸扭转/复位动物模型(720° 2 h).采用TUNEL法检测生殖细胞凋亡并分别测定睾丸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实验组手术侧睾丸生殖细胞凋亡增多,MDA含量升高, SOD、GSHPX活性降低,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差别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睾丸扭转复位后生殖细胞凋亡增多与生殖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和抗氧化酶活性下降有关.

    作者:刘子明;郑新民;李世文;杨志伟;胡礼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皮肤血管瘤的组织学分型和鉴定

    目的:探讨皮肤血管瘤的组织学分型标准.方法:采用组织学常规切片技术和HE染色法对临床皮肤血管瘤标本进行病理复检,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复检后各期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表达,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对组织学分型后的标本进行分析鉴定.结果:将35例标本分为血管瘤20例,其中增生期8例,退化期12例;血管畸形15例.增生期血管瘤表现出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血管生成,VEGF表达强阳性;退化期血管瘤血管管腔扩张、退化,管壁细胞数减少,VEGF表达极弱;血管畸形中血管极度扩张,VEGF表达极弱.结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组织形态学上的变化反映了各自的功能活动状态.

    作者:刘昱;张端莲;王瑞绵;陕声国;杨勇;伍静文;陕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青年抑郁障碍患者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及载脂蛋白水平

    目的:探讨青年抑郁障碍患者是否存在血脂代谢的异常.方法: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50例青年抑郁障碍患者和30例青年正常对照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部分脂蛋白及载脂蛋白,比较两者是否存在差异,并探讨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抑郁障碍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较正常对照有统计学意义的下降,载脂蛋白A1较正常对照有统计学意义的升高;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与所检测的几项指标都不具有相关性(Pearson相关检验,均P>0.05).结论:在青年抑郁障碍患者中存在血脂代谢的异常.

    作者:王高华;黄从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与血小板粘合素α2β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血小板粘合素α2β1分子α亚单位第7内含子BglⅡ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DR)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125例2型糖尿病(DM)患者[DR(+)组56例,DR(-)组69例]及45例正常对照组的基因型.结果:①DR+组BglⅡ(+/+)基因型频率及BglⅡ(+)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DR-组(P<0.05)及正常对照组(P<0.01),BglⅡ(+)等位基因与DR明显相关(OR=1.88,95%CI,1.14~3.10);②DR-组与正常对照组BglⅡ(+/+)基因型频率及BglⅡ(+)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纯型DR与增殖型DR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α2β1分子α亚单位BglⅡ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与DR相关,与DM无关.BglⅡ(+)等位基因可能是2型DM合并视网膜病的危险因子.

    作者:张军霞;徐焱成;朱宜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大蒜多糖对小鼠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大蒜多糖对实验性小鼠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BALB/C小鼠腹腔注射柯萨奇病毒B3(CVB3)建立实验性小鼠病毒性心肌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蒜多糖组、黄芪组.注射病毒1 h 后给药,连续7 d,于第8 d 处死存活鼠取材.观察小鼠存活率及心肌病理变化,测定血清心肌酶、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心肌组织中病毒滴度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结果:大蒜多糖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小鼠存活率明显增高,心肌组织病理损伤减轻,血清心肌酶、MDA、NO含量显著降低,GSH-Px活力升高,心肌组织中病毒滴度及iNOS表达降低.结论:大蒜多糖对实验性小鼠病毒性心肌炎具有治疗作用.

    作者:蔡飞;陈金和;吴基良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糖尿病大鼠肾脏MCP-1 mRNA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在糖尿病大鼠肾脏的表达.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3组: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未干预组(DM组),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干预组(DI组).以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大鼠饲养2,4周分别取出肾脏检测MCP-1 mRNA的表达.收集24 h 尿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及肌酐,并心脏采血检测血肌酐、尿素氮.mRNA的表达采用RT-PCR,以GAPDH作内对照.结果:2,4周肾组织中MCP-1 mRNA的表达DM组高于NC组(P<0.01),DI组低于DM组(P<0.05).2周时DM组、DI组UAER较NC组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时DM组、DI组UAER较NC组显著增加(P<0.01),DI组UAER较DM组显著降低(P<0.01),其变化趋势与MCP-1 mRNA的表达基本相似.结论:在糖尿病大鼠肾组织MCP-1 mRNA表达明显增加;经胰岛素治疗后肾组织MCP-1 mRNA的表达降低,肾功能改善.

    作者:李芳林;李竞;甘佩珍;叶迎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目的:探讨颌面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点、治疗结果及预后.全部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结果:12例中男性患病稍多于女性.肿瘤分别位于舌部、唇部、牙龈、颊部及额部皮肤.通常表现为质韧肿物,可伴疼痛、出血.镜下表现:瘤细胞具有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形态,成巢状、条索状不规则排列,分布于粘液样基质中.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2例标本波形蛋白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阳性.手术治疗后3例复发,未见转移.结论:口腔颌面部软组织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中间型血管肿瘤,容易复发,术后应长期随访.

    作者:孙志军;赵怡芳;张文峰;陈新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卡托普利对实验性肺间质纤维化的干预作用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在博莱霉素(BLM)所致大鼠肺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了解ACE抑制剂卡托普利(CPT)对大鼠肺纤维化模型的影响.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用药组.模型组和用药组经气管内注入BLM诱导肺纤维化,随即分别每日胃管内灌注生理盐水和CPT(60 mg*kg-1*d-1)进行干预;对照组气管和胃管内灌注均以生理盐水代替.各组动物均于气管内灌药后7,14,28 d 分别处死5只,测动物体重及肺湿重,取肺组织做HE染色,Ⅰ、Ⅲ型胶原的免疫组化,并行图像分析;心腔内取血测ACE的活性.结果:血清ACE活性在气管内灌注BLM后迅速上升,第7 d 达到高峰(与对照组比P<0.01),随后下降,到第28 d 基本恢复正常.CPT能显著降低血清中ACE的活性,减少肺内胶原的表达,减轻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的程度.结论:CPT能减轻BLM诱导的大鼠肺泡炎和肺纤维化.

    作者:夏蕾;徐启勇;叶燕青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