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用聚合酶链反应-微孔板杂交技术检测HBV DNA

邱芳城;潘云军;邓兆群;郭兆彪;严礼华;杨瑞馥

关键词:肝炎病毒, 乙型, 核酸, 聚合酶链反应, 微孔板杂交
摘要:目的:建立并优化HBV DNA的PCR-微孔板杂交技术检测体系,使临床PCR结果判定更加客观可靠.方法:采用碱裂解标本中的HBV、玻璃粉吸附提纯模板DNA,用5'端标记生物素的引物进行PCR,PCR扩增产物与包被于微孔板中的靶基因杂交,酶标链霉亲和素与杂交体中的生物素结合后,用酶底物与所标记酶进行显色反应,后通过测定其光密度来判定结果.结果:建立并优化的PCR-微孔板杂交检测方法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PCR-微孔板杂交法对HBV DNA的检出阳性率(79.8%)比电泳法(69.0%)高,20份非乙肝患者血清标本两方法检测均阴性.结论:本方法灵敏、特异、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客观可靠.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珊瑚糊剂的细胞毒性评价

    目的: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评价复方珊瑚糊剂的细胞毒性.方法:选用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为靶细胞,同时对复方珊瑚糊剂及其各主要成分浸渍液进行细胞毒性检测,于3 d、7 d 测其OD值,计算细胞相对增值率,用6级毒性分类法评级.并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培养期各组细胞大量增殖,形态正常,毒性级为0~1级.结论:复方珊瑚糊剂是一种具有良好细胞生物相容性材料.

    作者:雷志敏;丁俊清;程祥惠;张敏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鳞癌相关抗原在诱发性肺鳞癌癌变过程中动态监测的研究

    目的:探讨肺癌形成发展过程中鳞癌相关抗原(SCC Ag)、癌胚抗原(CEA)及糖链抗原(CA15-3)的动态变化,为寻找有意义的肺癌早期诊断指标提供依据.方法:经肺叶支气管内灌注甲基胆蒽碘油溶液对91只Wistar大鼠诱癌,分别于灌注后第20 d、40 d、50 d、60 d、70 d、80 d分批处死动物并取血清.从经病理确诊为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早期浸润癌各阶段的动物模型组中各选取3~7例,应用微粒子酶免疫试验技术(MEIA)测定血清中SCC Ag、CEA、CA15-3的水平.结果:在不典型增生、原位癌阶段,3种标志物均无改变;但在早期浸润癌阶段,SCC Ag明显增高,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而CEA、CA15-3无明显改变.结论:血清SCC Ag在肺鳞癌早期即升高,表明SCC Ag是肺鳞癌早期诊断的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作者:胡雪峰;杨飞;陈德基;夏东;邹祖玉;江曼;凌长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3H-蛋氨酸/缬氨酸空肠喂饲在荷瘤大鼠体内的分布

    目的:观察3H-蛋氨酸/缬氨酸空肠喂饲在荷瘤大鼠体内的分布.方法:SD大鼠空肠造瘘,皮下接种Walker-256癌肉瘤,分A、B、C、D 4组.分别以平衡氨基酸、去蛋氨酸、平衡氨基酸、去缬氨酸空肠喂养6 d,注入3H-蛋氨酸/缬氨酸7.4×105Bq 0.5,1,2,4 h 后测定肝、胰、小肠、肌肉、血浆及肿瘤组织的放射性强度,计算差示摄取比(DUR).结果:B组肿瘤组织2 h,4 h DUR高于A组,而血浆DUR各时点低于A组.D组肿瘤组织DUR各时点高于C组,而血浆DUR低于C组.结论:3H-蛋氨酸/缬氨酸在肿瘤组织摄取率高,去蛋氨酸/缬氨酸空肠喂饲后,其摄取率更高.

    作者:黎文;贺银成;周亚魁;王远虹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金属烤瓷冠桥修复前的正畸治疗

    目的:为一些牙缺失而不具备金瓷冠桥修复条件的患者创造有利条件,使其缺失的牙得到功能和美观的恢复.方法:随机选择就诊病例20例,对其进行相应的正畸治疗和金瓷冠桥修复.结果:所有病例正畸和修复都达到了预期效果,成功率100%.结论:正畸治疗是某些牙缺失患者修复前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作者:汤国荣;潘新华;李珊珊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TNF对结核杆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目的:研究肿瘤环死因子(TNF)对结核杆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及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小鼠给予不同剂量的基因重组TNF,24 h 后感染结核杆菌H37Rv株,观察半数死亡时间,并测定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杀菌功能及NK细胞杀伤活性.结果:高剂量TNF(1×104U/只)缩短感染小鼠半数死亡时间,适当剂量(2×103U/只、500 U/只)能延长感染小鼠半数死亡时间;TNF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数;提高巨噬细胞的杀菌功能;能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论:适当剂量的TNF对结核杆菌感染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MΦ的吞噬杀伤活性及NK细胞的杀伤活性有关.

    作者:刘胜武;刘君炎;白瑞珍;宗润芝;曹晓春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Hp菌株cagA、picB基因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的初步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Hp菌株cagA、picB基因表达与胃粘膜IL-8分泌,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关系.方法:行Hp分离培养;采用PCR扩增技术检测其cagA、picB基因表达,ELISA法检测胃窦粘膜IL-8表达水平.结果:(1)cagA+/picB+菌株感染者胃窦粘膜IL-8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agA-/picB-菌株感染者[(255.12±75.01) pg/mg 蛋白vs (147.68±86.21) pg/mg 蛋白,P<0.01];(2)消化性溃疡患者中cagA+/picB+菌株感染率显著高于慢性胃炎患者(80.0% vs 54.3%,P<0.01);结论:(1)cagA+/picB+菌株与诱导胃粘膜IL-8分泌有关.(2)武汉地区cagA+/picB+菌株感染可能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关.

    作者:赵亮;沈志祥;于皆平;余保平;沈磊;罗和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心房颤动对脑动脉血流的影响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AF)对脑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14例心功能代偿期AF患者作观察组(AF组),18例同龄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测仪(TCD)以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为观察指标.结果:AF组脑动脉血流速度快慢不一,各动脉血管的Vm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或0.01.AF组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的大心搏平均血流速度(MaxVm)及心室率控制在60~100次/min 内时MCA的Vm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MCA、ACA的小心搏平均流速(Min Vm)及心室率低于60次/min 时MCA的Vm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AF组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及大脑后动脉(PCA)的Max Vm、Vm、Min Vm及任何心室率范围BA的Vm均较对照组Vm显著降低,P<0.05或0.01.AF组与对照组的PI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F对脑底动脉血流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为Vm降低,供血减少.AF心室率低于60次/min 对脑血流影响严重;AF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流影响较颈内动脉系统严重.

    作者:郭红敏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中比两国居民营养状况及膳食结构比较

    目的:比较中比两国居民饮食营养状况的异同及中国人群膳食结构变化趋势.方法:称重和记帐膳食调查.结果:两国人均日总热能摄入量相近,中国人均蛋白质、维生素A(VitA)、核黄素(VitB1)、钙(Ca)等摄入量则明显低于比利时;中国人均动物性食品摄入量随经济收入的增高而增多.结论:中国居民主要营养素摄入能满足机体需要,食物结构趋向优化,但要进一步促进豆类和乳类食品的生产和消费.

    作者:汪春红;谭晓东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相关情况,并观察了该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33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BI)患者,35例高血压无心脑血管合并症(CCVD)患者,及41例正常对照者进行ACE基因I/D多态性检测.并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脂质水平.结果:高血压合并BI组的DD基因型频率(0.333)和D等位基因频率(0.5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122和0.378(分别为P<0.05和P<0.01),以及高血压无CCVD组的0.114和0.386(均为P<0.05).但是,ACE各基因型间的血脂水平在正常对照组和高血压组中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ACE基因缺失型可能是老年人高血压合并BI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沈丹;哈黛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家兔后肢主要神经干躯体纤维来源及其节段性分布规律的研究-HRP法

    目的:观察家兔后肢主要神经干躯体纤维来源节段性分布规律.方法:将18只成年家兔分3组,分别切断坐骨神经、股神经和闭孔神经,并以近侧断端涂抹HRP,对躯体传入和传出纤维来源的节段性分布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左侧坐骨神经近侧断端涂抹HRP,同侧脊神经节出现标记细胞L7~S2,同侧脊髓灰质腹角出现标记细胞L7~S2;股神经按上述方法处理后,同侧L5~L7脊神经节、同侧L4~L7脊髓腹角出现阳性标记细胞;闭孔神经则在同侧L6~L7脊神经节、同侧L5~L7脊髓灰质腹角也出现阳性标记细胞.结论:3组动物的脊神经节和脊髓灰质中,HRP阳性细胞的节段性分布似有一定规律.

    作者:柯国平;占大兴;黄文铎;杨淑芬;戴冀斌;胡家荦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老年核性与皮质性白内障晶体上皮细胞密度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

    目的:检测老年核性白内障和皮质性白内障晶体上皮细胞密度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表达,了解这两种白内障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状态.方法:用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染色两组病例中央区晶体上皮铺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计算上皮铺片的细胞密度.结果:核性白内障晶体上皮细胞密度为(5 038±262.03)个/mm2,30张铺片中PCNA阳性25张.皮质性白内障晶体上皮细胞密度为(4 250.63±275.05)个/mm2.PCNA阳性4例.结论:老年核性白内障晶体上皮细胞密度高于皮质性白内障.PCNA阳性率高.提示老年核性白内障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状态较为活跃,而皮质性白内障晶体上皮细胞退行性改变明显.

    作者:蔡小军;杨桂芳;陈贵芹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雌激素与内皮细胞凋亡的关系

    目的:观察雌激素(17 β-雌二醇)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凋亡的影响.方法:以HUVEC为对象,观察不同浓度的17 β-雌二醇(1 μmol/L、10 μmol/L和100 μmol/L)对oxLDL(4 μg/L)诱导的凋亡的影响.结果:不同剂量的17β-雌二醇对使用oxLDL诱导的HUVEC凋亡减少70%~93%,其抑制呈明显的正向量效关系,17 β-雌二醇1 μmol/L组细胞凋亡占6.98%~8.63%,100 μmol/L组细胞凋亡占2.94%~4.85%.结论:17 β-雌二醇对oxLDL诱导的HUVEC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正向量效关系,有利于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

    作者:王晶;林国生;李庚山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NVB治疗恶性肿瘤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以异长春花碱(NVB)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选择1997年3月至1997年12月35例接受了以NVB为主的联合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其中非小细胞肺癌23例、复发性乳腺癌5例、鼻咽癌5例、食管癌肺转移1例、复发性恶性淋巴瘤1例.肺癌化疗方案为NDE、乳腺癌为NM、鼻咽癌为CABN、食管癌为ND、恶性淋巴瘤为CHNP.结果:CR:8例,PR:14例,有效率62.86%.血液学毒性:白细胞减少94.29%(33/35)、血小板减少42.86%(15/35)、与足叶乙甙(Vp-16)合用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更明显;非血液学毒性:脱发54.29%(19/35)、静脉炎25.71%(9/35)、口腔粘膜炎31.43%(11/35).结论:NVB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有效,但与Vp-16合用时,血液学毒性较大.

    作者:戈伟;周云峰;邓涤;曹凤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内分泌及代谢的影响

    目的:对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内分泌及代谢的影响进行对照观察.方法:35例经腹腔胆囊切除术与30例剖腹胆囊切除术分3阶段进行对照观察血浆儿茶酚胺、可的松、C-反应蛋白(C-RP)等浓度变化.结果:LC CO2气腹过程中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未见升高,反而略有下降(P>0.05),而在剖腹胆囊切除术中升高明显,尤其在术后4 h,C-RP及IL-6均高于LC组,P<0.01.结论:LC对神经内分泌刺激轻微,因而,对代谢的影响亦轻.

    作者:蔡捍东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不同程度肾积水手术治疗前后对肾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评估彩色多谱勒血流成像(DCFI)与静脉尿路造影(IVU)对不同程度肾积水手术治疗前后的相关性.方法:观察64例76个积水肾脏手术前后肾脏动脉三级分支(肾主动脉、肾段动脉和肾叶间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S)与舒张期末血流(D)的比值(S/D)和阻力指数(RI)的变化,并与IVU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重度肾积水时S/D和RI值均增高;中度肾积水时仅S/D增高;轻度肾积水时血流频谱无明显改变.梗阻解除后1月,中度肾积水血流频谱恢复正常;重度肾积水RI值也恢复正常,但S/D值3月后仍未完全恢复.彩色多谱勒血流成像与静脉尿路造影结果相类似.结论:DCFI对肾积水程度的观察和肾功能恢复的预测,是一种方便、无创伤性的手段,尤其对积水所致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评估更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杰;赵讯萍;张孝斌;付文瑾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硝普钠治疗高血压伴有肺结核大咯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快速、安全、高效的治疗高血压肺结核大咯血的止血药物的疗效.方法:对比分析98例应用硝普钠与酚妥拉明静滴止血治疗效果.结果:硝普钠治疗有效率为93.8%.酚妥拉明有效率为61.2%,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χ2=15.005,P<0.01).结论:硝普钠治疗高血压伴有肺结核大咯血具有疗效高、速度快、副作用少等特点.

    作者:周建桥;戴希勇;熊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几种临床征候诊断价值的评判方法和应用

    目的:选择正确的计量诊断方法,从临床征候数据中筛选出诊断意义较大的一些征候数据分析处理,提高临床诊断率.方法:分别用4种概率型计量诊断方法对临床实例进行分析处理,并将分析结果与Ridit分析法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4种方法评判结果与Ridit法一致,条件概率法、信息量法和贝叶斯法准确性和灵敏度都较高,但计算量比较大;χ2法准确性和灵敏度都差一些,但方法比较简单,用交叉积压差法处理可获得较好结果.

    作者:潘传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NO、SOD在糖尿病大鼠早期肾损害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糖尿病(DM)早期肾损害中的作用.方法:将实验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糖尿病组(B组)、糖尿病+0.5%左旋-精氨酸(L-Arginine)组(C组).检测各组第1,2周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尿亚硝酸盐/硝酸盐(NO-2/NO-3)、肾皮质NO-2/NO-3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肾重/体重及肾小球平均体积(AGV).结果:第1,2周B、C组Ccr、UAE、尿NO-2/NO-3较A组明显升高(P<0.01),C组Ccr、UAE、尿NO-2/NO-3较B组显著升高(P<0.05),第2周B、C组肾皮质NO-2/NO-3较A组显著升高(P<0.05,0.01),C组较B组显著升高(P<0.05),B、C组T-SOD、CuZn-SOD较A组显著下降(P<0.01),C组较B组更低(P<0.05).第2周C组肾重/体重、肾小球平均体积较B组显著升高.结论:糖尿病肾病早期肾脏抗氧化酶活性减弱,超氧阴离子增多,内源性NO合成增加,补充L-Arginine加重糖尿病肾损害.

    作者:程晖;贾汝汉;杨定平;胡海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用聚合酶链反应-微孔板杂交技术检测HBV DNA

    目的:建立并优化HBV DNA的PCR-微孔板杂交技术检测体系,使临床PCR结果判定更加客观可靠.方法:采用碱裂解标本中的HBV、玻璃粉吸附提纯模板DNA,用5'端标记生物素的引物进行PCR,PCR扩增产物与包被于微孔板中的靶基因杂交,酶标链霉亲和素与杂交体中的生物素结合后,用酶底物与所标记酶进行显色反应,后通过测定其光密度来判定结果.结果:建立并优化的PCR-微孔板杂交检测方法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PCR-微孔板杂交法对HBV DNA的检出阳性率(79.8%)比电泳法(69.0%)高,20份非乙肝患者血清标本两方法检测均阴性.结论:本方法灵敏、特异、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客观可靠.

    作者:邱芳城;潘云军;邓兆群;郭兆彪;严礼华;杨瑞馥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母源性铅接触对子代鼠肝微粒体药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给母鼠孕期及哺乳期饮用不同剂量的铅水后,其子代鼠肝微粒体药酶活性的变化.结果:给母鼠饮用小剂量铅水(500 μg/L,超过WHO规定的饮用水标准5倍),其子代4周龄鼠肝铅含量明显增加,氨基比林脱甲基酶(AM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明显降低,P450含量及细胞色素C还原酶(NADPH-C)、苯胺羟化酶(ANH)无明显变化,子代8周龄鼠(既铅负荷排除4周后)与正常子代鼠相比各药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给母鼠饮用大剂量铅水(50.0 mg/L,超过WHO规定的饮用水标准500倍),其子代鼠出生4周后各药酶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子代鼠,P450含量及NADPH-C、ANH、AMD、GST活性分别为正常4周龄鼠的58.0%、52.8%、81.0%、27.9%、50.2%,其中对AMD活性的影响大;8周后,肝铅含量可恢复正常,但与正常8周龄鼠相比,肝药酶活性仍显著低于正常.结论:在大剂量母源性铅接触情况下,即使在铅负荷排除较长时间后,肝铅含量恢复正常时,肝药酶活性仍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表明母源性铅接触对子代生物转化功能有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丁虹;彭仁;王秀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