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栓出凝血疾病研究现状及展望

阮长耿

关键词:出血性疾病, 血栓性疾病, 抗栓药物
摘要: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是血液病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它不仅是血液病工作者的研究内容,还与很多非血液疾病,尤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一些疾病密切相关,比如脑梗死、冠心病、心肌梗死等.文章就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今年来在诊疗方面有所进展的相关疾病,如动、静脉血栓症、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杭栓新药的研制等作一评述.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相关文献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9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WHO亚型分布、细胞遗传学特点及其与MDS诊断分型、疾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收治的99例成人原发MDS患者的染色体核型、WHO分型及预后情况,随访观察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99例MDS患者难治性贫血(RA)型26例(26.26%);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幼粒细胞增多(RAS)型6例(6.06%);难治性贫血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型23例(23.23%);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型科例(44.44%).按INS预后分组,中危Ⅱ和高危组的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低危和中危Ⅰ组(X2=17.88,P<0.01);中危Ⅱ和高危组患者进展为急性白血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和中危Ⅰ组(X2=40.22,P <0.01).按INS染色体核型分组,预后好、中、差的患者中位存活期分别为45(95 % CI:39~51)、37(95% Cl:25~49)和23(95% Cl:13~31)个月,Log-rank检验三组总体生存(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0).结论 中国有别于西方国家MDS患者的WHO亚型分布,染色体核型分析是MDS诊断分型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作者:丁凯阳;姬文灿;朱薇波;吴竞生;蔡晓燕;刘欣;杨会志;郑昌成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非典型病原体混合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非典型病原体是中国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主要致病原之一,可以在所有年龄段人群中引起轻一中度疾病,而非典型病原体与细菌的混合感染与较高的病死率相关.在确定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如果患者同时有细菌感染的相应临床表现,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可以考虑非典型病原体混合感染.临床在经验性治疗CAP时,如果不能排除非典型病原体混合感染,应选择杭菌谱可覆盖非典型病原的药物单用或联合应用.

    作者:印洁;施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血清肌钙蛋白Ⅰ判断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危险分层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TE)危险分层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呼吸内科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确诊APTE并行cTnI检查42例患者,按照外周血cTnl水平,分为cTnI阳性组20例与阴性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高危及中危APTE发生率、右心功能障碍、心源性休克及病死率.结果 阳性组高危APTE 7例(35.0%),中危APTE 13例(65.0%);阴性组高危APTE 2例(9.1%),中危APTE 4例(18.1%).发生心源性休克分别为7例(35.0%)、1例(4.5%).阳性组死亡2例(10%).两组晕厥、低氧、大面积及次大面积肺栓塞、肺动脉高压、右室扩大右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nI可作为APTE患者独立的预后指标,指导APTE治疗.

    作者:高媛;谭明旗;郑锐;陈莹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中国临床营养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临床营养学科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文章回顾了中国临床营养的历史,指出了中国临床营养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未来临床营养其主要工作内容、临床营养科人员组成及职责及对目前制约学科发展因素的解决方案等方面提出了中国临床营养发展展望.

    作者:马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无垠医海广遨游

    应<中国实用内科杂志>邀请,让我谈谈从医七十多年的奋斗历程和体会,我很高兴!我出生于1919年,青年时代的我胸怀大志、热血报国,但由于生长在祖国被日寇侵略、报国无门的旧社会,我弃文从医,以医救民.我考取了盛京医科大学,1943年毕业后在盛京施医院做内科医师,后来又到北京协和医院内科进修2年.进修期间深得张孝骞教授的青睐,挽留我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工作,但我后还是舍弃了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毅然扎根在祖国艰苦的北疆名城哈尔滨.

    作者:傅世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氟喹诺酮类药物肾损害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类抗生素,可通过免疫机制、直接肾毒性及肾小管堵塞等机制,引起肾损害.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是常报道的病理类型,也可有肾小管坏死及血尿、结晶尿等表现.临床常出现急性肾衰竭.对老年、合并基础肾功能损伤的患者应注意根据不同氟喹诺酮药物代谢途径及肾功能水平进行药物选择及剂量的调整.

    作者:郑茜子;苏涛;王玉;李晓玫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环孢素A治疗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血药浓度与疗效关系的研究

    目的 了解治疗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IRP)过程中,环孢素A(CsA)血药浓度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时2008年8月至2009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50例IRP患者CsA用药血药浓度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IRP患者空腹CsA血药浓度(CO)(141.3±97.0)μg/L;用药2h后CsA血药浓度(C2)(437.2±241.9)μg/L.C2≥300 μg/L的病例疗效、脱离血制品输注情况、髂骨骨髓增生情况均好于C2 <300 μg/L的病例.CO≥90 μg/L患者的疗效、胸骨巨核数均好于CO < 90 μg/L的患者.应用CsA同时应用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病例血清尿素氮(BUN)升高的比例明显高于未用杭真菌药的患者.结论 IRP患者CsA血药浓度与疗效相关,C2≥300 μg/L及CO≥90μg/L疗效较好.CsA常规用量是安全的,并用唑类抗真菌药可引起肾损害.

    作者:邵媛媛;付蓉;王化泉;邢莉民;刘鸿;阮二宝;邵宗鸿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卒中二级预防危险因素循证医学处理

    美国卒中致死率由第三位降到了第四位,但在中国,卒中仍然是致死的首要因素,同时患者缺血性卒中后常面临功能性致残,生存质量下降和痴呆或认知功能下降等结局.因此,如何预防卒中以及减少卒中带来的危害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2003-2009年,指南对指导卒中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因此推荐继续依据指南进行卒中的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是旨在减少既往有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的患者再发卒中及其他心血管事件并降低其心血管病死率的疗法.尽管卒中预防是人们首要关注的问题,但指南选取的许多推荐分类反映的是现有的有关减少全部心血管结局的证据.

    作者:《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卒中二级预防:基于发病机制的预防方法

    基于发病机制的卒中二级预防重点在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药物治疗以及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抗血栓治疗.

    作者:《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克罗恩病的治疗

    克罗恩病(CD)是一种以肠道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病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治疗涉及药物治疗(包括传统药物、新型生物制剂)、外科治疗、营养治疗和心理治疗等方面.应依据病情的活动度、严重程度、病程、病变范围以及并发症等因素制定综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李玥;朱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外周血apelin Ang Ⅱ表达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血管活性物质异常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脂肪炎症因子apelin是被新发现的小分子多肽,具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本文探讨血管活性物质在COPD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与COPD预后的关系.

    作者:孙武装;张萍;孙佳玮;张永健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藻酸双脂钠联合非诺贝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76例分析

    2型糖尿病(T2DM)发病的中心环节是糖代谢紊乱,同时脂肪代谢也出现异常.本文通过观察联合应用藻酸双脂钠和非诺贝特治疗T2DM合并严重高甘油三醋(TG)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血脂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作者:宋晓燕;郭剑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36例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SPMS)患者接受自体造血千细胞移植(auto-HSCT)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折.方法 收集2001-2009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36例SPMS患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5 μg/kg皮下注射4~6d动员造血干细胞,来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其中28例患者分选CD34+ 细胞.预处理方案为BEAM(卡氮芥、马法兰、替尼泊甙及阿糖胞苷).结果 15例临床缓解,5例疾病稳定,14例移植后复发,2例失访.88个月预期无复发存活率55%.发病时有视神经损伤是移植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auto-HSCT是SPMS患者获得长期疾病缓解的有效方法,视神经损伤是移植预后不良因素.

    作者:苏力;冀冰心;董会卿;惠吴函;张普;徐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规范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与治疗

    肺动脉高压(PH)是一种潜在的致命性疾病,若未及时诊断、积极干预,大多数患者预后极差.知何早期诊断、规范治疗PH仍然是广大临床医师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PH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不断涌现,在此基拙上,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指南或专家共识不断更新.这些指南或专家共识对于促进对PH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翟振国;王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辽宁省男性吸烟者肺功能和6分钟步行距离检测10164例分析

    目的 探讨健康成年男性吸烟、戒烟及不吸烟人群的肺功能改变及6 min步行距离(6MWD)情况.方法 对2006年8月至2009年6月沈阳市、本溪市、朝阳市、抚顺市、鞍山市、锦洲市6个地区10 164例健康成年(35~80岁)男性,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及体检,填写问卷后6个月内每隔2个月按常规方法进行肺功能和6MWD测定.结果 FEV1、FEV、/FVC%、RV/TCL指标吸烟组与不吸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EF指标吸烟组与戒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与不吸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戒烟组与不吸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MWD指标吸烟组与戒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不吸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戒烟组与不吸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戒烟10年以下与戒烟10年以上比较,FEV1/FV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6MW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吸烟者在尚无临床症状时,其肺通气功能已有所降低,尤其是小气道功能,亦即导致肺的储备功能明显降低;戒烟后肺功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改善程度与戒烟时间长短有关;因此建议不吸烟,吸烟后应尽早戒烟.

    作者:张旭华;王玲玲;邹杰;王东亮;李忠梅;付爽;韩玉英;周宏宇;沈明;赵俭;孙小平;朴立峰;何晓雨;孙佳英;吴立华;陈东红;刘朔;刘丹;李晶;聂芳;张丽娇;闻德亮;王笑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住院患者营养筛查现状

    正确的营养评估,是识别患者营养问题,判断其是否需要营养千预的重要手段.文章概述了目前常使用的营养筛查工具,并比较各个筛查工具的优缺点.迄今为止,还没有被公认有效的筛查工具,因此仍需通过良好的临床研究设计,以明确适用于中国住院患者的营养筛查工具.

    作者:陶晔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肿瘤患者营养支持

    肿瘤患者基础代谢率增加,营养代谢出现异常;营养支持前要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和营养状态评估;基于CSPEN,ESPEN和ASPEN的规范,营养支持在支持机体的同时也促进了肿瘤的生长,没有证据证明这一现象会产生有害的临床结果.应根据患者营养评估和患者胃肠功能等来选择何种方式的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支持.对于恶病质患者,给予孕激素刺激食欲.终末期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应该以保证生存质量及缓解症状为目的.在营养支持的同时,注意监测患者电解质等情况,及时对症处理.

    作者:李增宁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克雅病(CJD)是由朊病毒蛋白(PrP)感染所致的一种具有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罕见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由于确诊需要脑组织活检或尸检,不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因而,无创并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逐渐受到关注.1997年Bahn等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MRI)后,CJD影像诊断被重视起来.本文收集3例CJD 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报道.

    作者:张博;李松柏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肺癌骨转移99m Tc-MDP骨扫描佳复查时间的研究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骨扫描佳复查时间.方法 对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收治的127例原发性肺癌患者骨扫描结果(共346例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首次骨扫描结果分为正常组(61例)和异常组(66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间隔时间的骨扫描变化情况.结果 正常组在0~2个月、>2~4个月、>4~6个月、>6~12个月骨扫描变化率分别为1.61%(1/61)、3.3%(2/61)、13.1%(8/61)、27.9%(17/61);异常组在0~2个月、>2~4个月、>4~6个月、>6~12个月月骨扫描变化率分别为4.5%(3/66)、25.8%(17/66)、39.4%(26/66)、42.4%(28/66);正常组骨扫描变化率0~2个月与>2~4个月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4~6个月、>6~12个月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组0~2个月骨扫描变化率与>2~4个月、>4~6个月、>6~12个月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应根据首次骨扫描的结果选择适当的复查时间,首次骨扫描正常者可以将复查时间定在6个月后;首次骨扫描异常者,应将复查时间定在2~4个月.

    作者:周友俊;邓智勇;孙华;汪春;谢燃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血栓出凝血疾病研究现状及展望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是血液病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它不仅是血液病工作者的研究内容,还与很多非血液疾病,尤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一些疾病密切相关,比如脑梗死、冠心病、心肌梗死等.文章就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今年来在诊疗方面有所进展的相关疾病,如动、静脉血栓症、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杭栓新药的研制等作一评述.

    作者:阮长耿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