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秋云;张孟贤;胡广原;戴宇翃;刘东伯;于世英
目的 评估生存素(Survivin)、X 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以及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 (Caspase-3)在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预后意义.方法 收集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病理科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经病理诊断证实为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癌病例共7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分别检测15例正常膀胱尿路上皮组织、74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石蜡切片组织中Survivin、XIAP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5例正常膀胱尿路上皮组织中Survivin、XIAP及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13.3%(2/15)、6.7%(1/15)和66.7%(10/15),74例癌组织的表达分别为68.9%(51/74)、77.0%(57/74)和32.4%(24/74).与正常膀胱尿路上皮组织相比,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癌组织的Survivin和XIAP表达增高(均 P<0.05),Caspase-3表达降低(P<0.05).Survivin高表达与肿瘤是否复发、组织病理学分级和临床分期相关(均 P< 0.05),与原发肿瘤个数无关(P>0.05);XIAP高表达与组织病理学分级和临床分期相关(均 P<0.05),而与原发肿瘤的个数、是否复发无关(均 P>0.05);Caspase-3蛋白的表达与原发肿瘤个数、是否复发、组织病理学分级和临床分期均无关(均 P> 0.05).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癌组织中Survivin与XIAP表达呈正相关(r=0.327,P< 0.05);Survivin与Caspase-3表达呈负相关(r =-0.243,P<0.05);XIAP与Caspase-3的表达呈负相关(r= -0.514,P<0.05).74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0年,存活48例(64.86%),死亡26例.随着Survivin和 XIAP表达增强,Caspase-3表达减弱,患者10年的生存率逐渐降低(P<0.05).结论 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癌组织中Survivin、XIAP蛋白表达显著升高,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下降,Sur-vivin、XIAP蛋白高表达与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Survivin和XIAP蛋白过表达抑制了Caspase-3的活性,Survivin与XIAP可能在调控膀胱癌细胞凋亡中起协同作用.联合检测Survivin、XIAP及Caspase-3可能为预测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提供有价值的证据.
作者:黄卓雅;陈桂青;张耀忠;陈思;缪伟贤;黄楚楚;王晓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出血型烟雾病的血肿特点及发病特征,并报道一个汉族烟雾病家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1日至2017年6月1日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诊治的110例出血型烟雾病患者.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出血部位、形态特点及再出血情况,探究这一特殊病因导致的脑出血的特点.同时,报道一个伴环指蛋白(ring finger protein,RNF)213基因突变的汉族烟雾病家系的发病情况.结果 110例出血型烟雾病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60例,男女比例为1:1.2.平均年龄为(38.65 ± 7.85)岁.主要症状为头痛、意识障碍,部分患者有偏瘫.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的有82例(74.5%),脑叶出血有33例(30.0%),81例(73.6%)出血破入脑室/蛛网膜下腔,有67例(60.9%)血肿形态不规则,15例(13.6%)合并有动脉瘤.发生反复出血的有21例(19.1%),其中6例属于急性期再发出血,另外15例在恢复期发生再出血.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血肿形态不规则与反复出血的发生有关(t=2.149,P=0.034;χ2=4.379,P=0.047).在该烟雾病家系中,4代共7人发病,基因检测发现RNF213 p.R4810K(rs112735431:G>A)突变,其发病形式以脑室出血及脑梗死为主,其中3人发生猝死,发病年龄早,症状呈反复发作特点,搭桥手术后发作频率降低.结论 出血型烟雾病具有典型的血肿特点,再出血风险较高,年龄大、血肿形态不规则是再出血的高危因素.识别特殊的血肿特点有助于烟雾病的早期诊治.另在一家族性烟雾病中发现了 RNF213 p.R4810K突变,丰富了中国烟雾病家系数据.
作者:黄梁江;何永培;毛志娟;易曦燕;盛鑫;张苏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胶质母细胞瘤基因表达谱芯片,从转录水平探讨胶质母细胞瘤与正常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及相互作用.方法 从公共数据平台GEO中下载了81例胶质母细胞瘤组织和23例来源于癫痫患者的非肿瘤组织基因表达数据,利用R语言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利用DAVID、STRIN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KEGG富集分析、蛋白相互作用分析.结果 在胶质母细胞瘤中共筛选出相对于正常组织差异表达基因823个,上调基因214个、下调基因609个.GO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细胞连接、突触化学信号传导、轴突及突触等生物学过程,KEGG分析提示其在包括尼古丁成瘾、吗啡成瘾、γ氨基丁酸能突触、突触囊泡循环以及ECM-受体相互作用、Erb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等32个通路中富集.利用STRING数据库进一步分析差异基因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结论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能有效对胶质母细胞瘤基因芯片数据进行挖掘,为进一步研究胶质母细胞瘤发生发展机制及寻找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作者:郭秋云;张孟贤;胡广原;戴宇翃;刘东伯;于世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系统对比二甲双胍与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全面检索常用生物医学数据库中有关二甲双胍与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随机对照试验,参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及质量控制,采用RevMan 5.3版软件等进行Meta分析.结果 与罗格列酮相比,二甲双胍能更有效地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但二者在控制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上并无显著差异.此外,服用二甲双胍更易引发胃肠道不良反应,而服用罗格列酮者发生水肿危险性更大.结论 与罗格列酮相比二甲双胍可更显著地改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且引起水肿的危险性更低.二者安全性对比尚需进一步论证.
作者:张建元;秦婷婷;尹平;蒋红卫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补体活化产物C3a对体外培养小鼠足细胞骨架重构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分化培养的永生化小鼠足细胞随机分为:①对照组;②C3a组;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C3a组;④ U73122+C3a组.ELISA检测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浓度,Western blot检测足细胞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蛋白6(TRPC6)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足细胞F-肌动蛋白(F-actin)分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3a可明显刺激足细胞AngⅡ分泌(P<0.05),增加TRPC6表达,使F-actin重构.与C3a组相比,ACEI组、U73122组均下调C3a诱导的足细胞AngⅡ分泌(均P<0.05)及T RPC6蛋白表达(均 P<0.05),减轻F-actin重构.结论 C3a可致足细胞骨架重构,其机制可能与足细胞自分泌AngⅡ及AngⅡ-TRPC6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蔡佳盈;沈世忠;杨忠民;万建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miR-498是否通过下调FOXM1(forkhead box protein M 1)影响肺腺癌细胞系A549细胞的增殖.方法 转染miR-498 mimic至体外培养的A549细胞中,Western blot检测A549细胞中p21、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FOXM1的表达情况,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利用荧光素酶实验验证FOXM1是miR-498的靶基因;再通过转染FOXM1过表达质粒至miR-498过表达的A549细胞,检测细胞中p21、PCNA、FOXM1的表达情况,MTT 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相比于空质粒组,转染miR-498 mimic后,A549细胞中PCNA、FOXM1的表达减少(均 P<0.05),p21表达增加(P<0.01),A549细胞的增殖减少(P<0.05);荧光素酶实验结果显示,miR-498能够显著降低FOXM 1-3′-U T R质粒的荧光素活性(P<0.01);相比于miR-498+空质粒组,转染 FOXM1过表达质粒后,A549细胞中 PCNA 表达增加(P< 0.01),p21表达减少(P<0.05),细胞的增殖增加(P<0.05).结论 miR-498可以通过下调FOXM1而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
作者:唐曦;胡娅;徐炎华;汪春林;邱萍;王向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结直肠癌(CRC)在全球常见的癌症中位居第3位,全球每年的平均新发病例超过120万人,病死率约为50%[1-2].在我国,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呈平稳上升趋势,2015年我国结直肠癌预测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为376.3/10万人、191.0/10万人,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3].手术治疗在结直肠癌的治疗领域中占据着主要地位,但仍有很多患者出现局部或全身广泛转移,并对传统的化疗方案产生耐药[4].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地位日渐突显,其中以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信号通路为靶点的免疫治疗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其相关抗体药物在很多临床试验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为结直肠癌的治疗带来了曙光.
作者:吴晶晶;刘红利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人类非肌肉型肌球蛋白重链9(M Y H9)对人食管癌细胞系EC109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 T)及其肿瘤干细胞特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 MYH9小干扰 RNA 转染 EC109细胞,设置阴性对照组(NC)和转染组(si-MYH9).采用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转染后EC109细胞中MYH9蛋白、EMT表型蛋白(E-cad、ZO-1、Vimentin)及肿瘤干细胞标志蛋白(CD133、CD44、ALDH1、Lgr5)的表达,利用细胞增殖实验(CCK8)及 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MYH9沉默对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借助细胞成球培养检测MYH9沉默对细胞成球能力的影响.结果 si-M Y H9可明显沉默EC109细胞中M Y H9蛋白的表达(P<0.05).沉默M Y H9蛋白表达可显著抑制 EC109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均 P<0.05),同时伴有上皮表型蛋白E-cad及ZO-1表达升高(均 P<0.05),间质表型蛋白Vim-entin表达降低(P<0.05);沉默M Y H9蛋白表达还可抑制EC109形成细胞球,同时伴有肿瘤干细胞标志蛋白(CD133、CD44、ALDH1、Lgr5)的表达降低(均 P<0.05).结论 沉默MYH9蛋白表达可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抑制细胞发生EM T转化,减弱食管癌细胞的肿瘤干细胞特性.
作者:古琳;王建军;陈开林;王思桦;王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分析上皮-间质转分化(EMT)相关因子 Twist蛋白、Vimentin、β-catenin在胃腺瘤、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相关性,探讨蛋白因子在胃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变化规律,揭示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胃镜检查活检取得145例不同胃组织标本,其中包括61例腺瘤样胃息肉组织及84例胃腺癌组织(淋巴结未转移35例和淋巴结转移49例),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标本Twist蛋白、Vimentin、β-catenin表达.结果 胃腺癌组织的 Twist蛋白表达的阳性率、β-catenin异常表达率、Vimentin的高表达率与胃腺瘤组织比较呈现明显差异;Twist蛋白表达的阳性率、Vimentin的高表达率在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Vimentin的高表达率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胃腺癌组织之间也存在统计学差异;胃腺癌组织中Twist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与β-catenin的异常表达率呈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而与Vimentin高表达只在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组出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弱相关.结论 EM T 相关因子Twist蛋白、Vimentin、β-catenin在胃腺癌发生、发展中呈现表达上调或异常表达,具有预测胃腺癌发生的临床意义,特别是Twist蛋白、Vimentin对预测胃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临床价值.
作者:刘敏;王菡;饶卉明;程斌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艾迪注射液对Lewis肺癌裸鼠移植瘤的放射增敏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Lewis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放疗组、艾迪组、艾迪+放疗组、顺铂+放疗组.经药物及放疗干预后,检测相关指标,通过移植瘤相对体积、肿瘤生长延迟时间(TGD)、增敏系数(EF)、瘤重、抑瘤率、凋亡指数、HIF-1α、p53和Survivin蛋白表达等验证艾迪注射液的放射增敏作用.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干预组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抑制肿瘤生长,降低瘤重指数,提高抑瘤率,其中以艾迪+放疗组与顺铂+放疗组效果佳(均 P<0.01).T U 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干预组的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升高,且艾迪+放疗组的细胞凋亡率高于艾迪组和放疗组(均 P<0.01).蛋白印迹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干预组肿瘤组织中 HIF-1α、p53和Survivin蛋白表达均出现显著下调,且艾迪+放疗组各蛋白表达低于艾迪组和放疗组.结论 艾迪单用及联合放疗均能抑制 Lewis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且艾迪具有一定的放射增敏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HIF-1α、p53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吕秀玮;孔庆志;袁昌劲;贺文煜;吴璐璐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Wistar大鼠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PTSD模型组及人参皂苷治疗组,使用 Tunel染色观察神经元凋亡情况,测定大鼠海马神经元皮质醇(cortisol)、5-羟色胺(5-HT)、肿瘤坏死因子-ɑ(TNF-α)、白介素-6(IL-6)含量,并分别测定3组的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行为学改变情况.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PTSD模型组与人参皂苷治疗组5-HT为(1.87 ± 0.47)、(0.36 ± 0.15)、(0.98 ± 0.33)ng/g,T NF-α为(1.27 ± 0.13)、(10.22 ± 0.32)、(5.39 ± 0.27)pg/mL,IL-6为(2.25 ± 0.27)、(14.76 ± 1.12)、(8.96 ± 0.34)pg/mL,皮质醇为(4.33 ± 0.61)、(1.83 ± 0.19)、(3.81 ± 0.42)μg/L,神经元的凋亡率分别为(4.39 ± 0.96)%、(68.35 ± 5.97)%、(39.48 ± 4.1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人参皂苷治疗组行为学功能改善.结论 人参皂苷对PTSD大鼠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主要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皮质轴(HPA轴)及降低炎性反应而获得.
作者:王孟阳;段发亮;吴京雷;罗明;韦军武;杨国平;何主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海参多糖对人肾癌786-0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人肾癌786-0细胞分为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和对照组,低浓度组加入50 μg/mL海参多糖(100 μL),中浓度组加入100 μg/mL海参多糖(100 μL),高浓度组加入200 μg/mL海参多糖(100 μL),对照组加入等体积培养液.CCK-8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分布,蛋白印迹法检测凋亡蛋白和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在作用48 h内,海参多糖呈浓度依赖性抑制786-0细胞活力,细胞处理24、48、72、96 h后,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细胞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处理48 h后786-0细胞凋亡率和G0/G1期细胞比例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海参多糖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促进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和抑制Bcl-2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处理48 h后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而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处理48 h后p-PI3K、p-Akt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海参多糖与LY294002共处理786-0细胞时,细胞凋亡率增加更明显,Bax蛋白上调和Bcl-2蛋白下调更加明显(均 P<0.05).结论 海参多糖呈浓度依赖性促进人肾癌细胞786-0凋亡,且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李天;刘一帆;周东梅;江先汉;何永忠;谢清灵;殷羽飞;刘兴;盛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在镉肾脏毒性中,镉对大鼠肾脏PERK-Nrf2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第1组为空白对照组,第2~4组为低、中、高剂量CdCl2染毒组.第1组腹腔注射0.9% 生理盐水,第2~4组分别腹腔注射5、10、20 μmol/kg的CdCl2溶液,48 h后处死动物,解剖取出大鼠肾脏,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Bip)、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ERK)、核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谷胱甘肽-S-转移酶P1亚基(GST-P1)、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CLC)、血红素加氧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的mRNA和Bip、PERK、Nrf2蛋白的表达.结果 10 μmol/kg剂量组大鼠肾脏组织Bip、PERK、Nrf2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显著升高(均 P<0.05).而在此剂量条件下,PERK蛋白表达水平与Nrf2 mRNA表达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P<0.05).10和20 μmol/kg剂量组大鼠肾脏组织GST-P1、GCLC、HO-1、NQO1的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5),GCLC mRNA、HO-1 mRNA与Nrf2 mRNA表达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而GST-P1 mRNA、NQO1 mRNA表达与Nrf2蛋白表达水平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结论 在一定染毒剂量条件下,镉可引起大鼠肾脏发生内质网应激并激活PERK-Nrf2信号通路,进而启动Nrf2介导的抗氧化机制,上调其下游Ⅱ相解毒酶的表达.
作者:陈智健;陈嘉兴;吴礼康;田亚锋;鲜敏;邹志辉;余日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大鼠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1(ZO-1)的表达、二胺氧化酶(DAO)的变化、全身炎性反应的水平来探讨ARDS时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改变.方法 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30).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进行 ARDS造模(重油酸尾静脉注射)后根据时间(1 h、2 h、4 h)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取各组肠系膜淋巴结(M LN)、肝、脾组织,匀浆后行细菌培养.观察各组肠道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测定血浆DAO活性.检测肠道组织ZO-1的表达.检测血浆IL-6及TNF-α水平.结果 注射重油酸后可见大鼠血气发生明显变化,符合ARDS变化特点;1 h后即可见DAO活性、TNF-α、IL-6升高(均 P<0.05),并伴随时间的延长呈升高趋势;实验组可见肠系膜淋巴结、肝、脾组织匀浆培养细菌易位量升高(均 P<0.05);对照组空肠组织的ZO-1 mRNA表达为(0.842 ± 0.015),实验组低为(0.485 ± 0.013),明显下降;空肠黏膜可见实验组肠绒毛的破坏、减少,肠绒毛顶端上皮细胞出现变性、坏死,黏膜内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实验组肠黏膜组织的厚度及绒毛长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均 P<0.05).结论 ARDS大鼠在早期即可出现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损伤,其严重程度与全身炎性反应的强度相关,其机制可能与炎性介质对肠黏膜损伤及炎性损伤导致肠黏膜上皮中ZO-1的表达下降有关.
作者:戴伟;严骏;翁方中;范学朋;周瑞祥;彭丽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排泄性尿路超声造影(CeVUS)在儿童膀胱输尿管返流(VUR)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肾病中心2016年8月~2016年12月收治的VUR高危风险患儿,使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经导尿管膀胱内给药进行CeVUS检查,分析CeVUS在VUR诊断中的应用情况.结果 纳入38例患儿,共77个肾盂-输尿管单位(PUUs).经CeVUS检查,38例患儿中诊断VUR 18例(47.4%).77个PUUs中诊断 VUR 27个(35.1%),其中Ⅰ度VUR 3个(11.1%),Ⅱ度3个(11.1%),Ⅲ度7个(25.9%),Ⅳ度7个(25.9%),Ⅴ度7个(26.0%).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CeVUS检查安全、准确且阳性率高,CeVUS可作为包括新生儿在内的儿童 VUR筛查和随访的首选检查.
作者:张伟;易惠明;蔡保欢;张晓乐;周建华;仇丽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栀子苷对阿尔兹海默病(AD)大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栀子苷小剂量组(12.5 mg/kg)、中剂量组(25 mg/kg)和大剂量组(50 mg/kg),每组12只大鼠.模型组和不同剂量栀子苷组通过侧脑室微量注射Aβ25-35建立大鼠AD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大鼠AD模型建立后,栀子苷组以不同剂量栀子苷溶液灌胃,1次/d,连续灌胃给药8 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药物治疗结束后,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记忆能力和空间探索能力.大鼠处死,取出脑组织,HE染色和Highman刚果红染色评估海马区神经元损伤程度和淀粉样物质沉积情况,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蛋白表达量.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潜伏期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模型组比较,栀子苷组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缩短大鼠潜伏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间探索实验测试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穿越的平台次数和平台滞留时间明显降低(均 P<0.05);与模型组比较,栀子苷组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增加大鼠穿越平台次数和平台滞留时间(均 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大量丢失,淀粉样物质沉积增多,栀子苷组剂量依赖性地改善神经元结构和减少淀粉样物质沉积.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Bax表达明显上调,Bcl-2表达及Bcl-2/Bax比例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栀子苷组呈剂量依赖性地上调Bcl-2表达及Bcl-2/Bax比例,降低Bax蛋白表达(均 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p-ERK1/2、Nrf-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均 P<0.05);与模型组比较,栀子苷组呈剂量依赖性地上调p-ERK1/2、Nrf-2蛋白表达,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 栀子苷对Aβ25-35诱导的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明显改善AD大鼠认知和行为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ERK1/2-Nrf2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向绍通;徐书雯;肖豪;杨帆;黄越冬;陈安妮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唑来膦酸联合IL-2体外诱导扩增γδT 细胞,研究γδT 细胞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单个核细胞(PBMCs),使用唑来膦酸联合IL-2诱导扩增γδT细胞.流式细胞技术鉴定γδT 细胞纯度并检测γδT 细胞对卵巢癌SKOV3细胞诱导凋亡作用, M T T法检测γδT细胞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杀伤作用及联合顺铂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杀伤作用,ELISA法检测共培养杀伤体系中IFN-γ、TNF-α分泌情况.结果 PBMCs经唑来膦酸联合IL-2体外诱导14 d后可获得较高纯度的γδT细胞,由初始纯度(7.67 ± 0.41)% 上升至(76.95 ± 4.08)%.扩增的γδT细胞与卵巢癌SKOV3细胞共培养24 h后的杀伤率分别为5:1组(7.80 ± 3.35)%,10:1组(28.02 ± 6.26)%,20:1组(43.35 ± 4.21)%,40:1组(69.90 ± 5.89)%,杀伤率随效靶比增高而增大,P值均<0.05.扩增的γδT 细胞联合顺铂对卵巢癌SKOV3细胞存在协同杀伤作用,使用效靶比20:1联合20 μg/mL 顺铂杀伤率为(83.27 ± 1.74)%,对比 γδT 细胞组(43.80 ± 2.00)%,顺铂组(53.53 ± 0.67)%,P值均<0.05.γδT细胞对卵巢癌SKOV3细胞有一定的诱导凋亡作用.ELISA法检测共培养杀伤体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TNF-α与IFN-γ浓度,细胞因子浓度有随总体效靶比升高而增大趋势,TNF-α浓度分别为:5:1组(34.20 ± 8.64)pg/mL,10:1组(53.30 ± 5.23)pg/mL,20:1组(80.8 ± 10.35)pg/mL,40:1组(107.70 ± 14.93)pg/mL;IFN-γ浓度分别为:5:1组(250.03 ± 76.7)pg/mL;10:1组(452.45 ± 160.37)pg/mL,20:1组(841.35 ± 279.53) pg/mL,40:1组(1342.36 ± 231.23)pg/mL.结论 使用唑来膦酸联合IL-2体外诱导扩增PBMCs,可获得较高纯度的γδT细胞,扩增的γδT细胞对卵巢癌SKOV3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γδT 细胞联合顺铂对巢癌SKOV3细胞存在协同杀伤作用,其杀伤机制可能与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及分泌抗肿瘤细胞因子TNF-α及IFN-γ相关.
作者:邹道养;赵爱月;林建光;许天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CYP2J2及其代谢产物EETs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CYP2J2基因稳定转染至大鼠肺组织.分别构建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和人肺动脉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模型,观察CYP2J2基因转染及其代谢产物EETs在体内和体外对氧化应激和凋亡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 在体内,CYP2J2基因过表达显著减轻了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氧化应激和凋亡.在体外,CYP2J2基因成功转染至人肺动脉内皮细胞,并增加CYP2J2蛋白表达.在体外缺氧复氧模型中,外源性EET s可以增强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减轻线粒体功能障碍,减轻多种凋亡事件.这些事件包括NADPH氧化酶的活化、线粒体跨膜电位衰竭、促凋亡蛋白和Caspase-3的活化.结论CYP2J2基因过表达及外源性EETs能够通过抗氧化应激和凋亡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来介导的.
作者:陈文树;郑冠英;平伟;付向宁;张霓;王家宁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利用蚕丝蛋白负载兔脂肪干细胞构建尿流改道装置,在兔模型上评估其进行尿流改道的实验效果.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兔脂肪干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鉴定.将脂肪干细胞种植于制备的蚕丝蛋白支架材料表面,在条件培养液中诱导培养7 d后,将细胞-支架材料复合物制作成尿流改道装置.将尿流改道装置植入20只膀胱切除术兔体内,行尿流改道手术.术后在特定的时间点(术后1、2、3、4月)分别处死5只动物,取出尿流改道装置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对照组制成未种植脂肪干细胞的尿流改道装置(单纯蚕丝蛋白支架材料),以同样的步骤种植于另外5只兔体内.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兔脂肪干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证实为脂肪干细胞.成功制备蚕丝蛋白支架材料.实验组动物在特定时间点均存活,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析显示多层的尿路上皮组织结构覆盖于尿流改道装置的腔面,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上皮细胞层逐渐增厚.对照组动物在术后3周内全部死亡,尸检显示对照组动物发生尿外渗,并伴随有严重的炎性反应、瘢痕形成或组织的破坏.结论 成功利用蚕丝蛋白负载兔脂肪干细胞构建尿流改道装置,通过兔模型证实其用于尿流改道的可行性,为将这种组织工程尿流改道装置用于临床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作者:刘双林;袁敬东;章传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近年来细胞治疗的相关研究表明,干细胞可以为关节软骨的修复与再生提供新的治疗策略[1].再生医学研究有赖于合适的种子细胞,满足时序调控的生长因子以及合适的生物支架材料[2].软骨干/前体细胞(CSPCs)存在于人类等多种哺乳动物关节软骨中,参与了骨关节炎(OA)的发生与进展[3-4],在关节软骨的修复与再生方面显示出巨大潜能.关节软骨损伤后,在自身修复的同时伴随炎症反应,随时间进展逐渐蔓延到软骨下骨,造成软骨基质破坏、胶原降解,软骨细胞死亡,以至软骨下骨硬化、骨赘形成,终引起不可逆的软骨退行性变,如 OA 等.OA是全世界普遍的肌肉骨骼疾病,引起关节疼痛、肿胀及活动障碍,晚期OA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5].关节软骨无血管、无神经的组织学特点使其难以被自身修复.目前对于OA的治疗手段包括关节置换、骨髓间质细胞刺激术[6]、自体软骨细胞移植[7]、间充质细胞移植等[8].关节置换术临床适应证有限,关节假体难以长期稳定,当前的药物干预、微骨折术、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等治疗手段主要作用在于短期缓解OA 的症状,无法恢复健康的软骨组织[9].软骨干细胞治疗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有巨大应用前景与研究价值,但干细胞在移植后适应退变软骨微环境,分泌透明软骨样细胞外基质(ECM),抵抗矿化、血管化等方面的问题仍亟待解决.以下就软骨干/前体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作一综述,旨在为软骨干/前体细胞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有益指导.
作者:何睿俊;崔敏;王佰川;邵增务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