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合并鼻炎鼻窦炎和鼻息肉的支气管哮喘

鲜墨;李靖

关键词:哮喘, 鼻炎, 鼻窦炎, 鼻-鼻窦炎, 鼻息肉
摘要:鼻炎、鼻窦炎、鼻息肉和支气管哮喘均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这些疾病在病因学、发病机制和组织病理生理学改变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许多患者常先后或同时罹患上述疾病.它们的相关性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而其中合并鼻息肉的鼻-鼻窦炎与支气管哮喘间的关联性更引人注目.但目前这些疾病的相关程度、以及对诊断、治疗理念的认识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将就上述问题特别是相互间的关联性进行探讨,促进临床医生重视对上述疾病的综合认识,并为其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相关文献
  • 心源性脑栓塞7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心源性脑栓塞(CCE)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 分析2007年4月至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发病1周以内CC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3个月的预后情况.结果 共纳入CCE患者72例.伴心房颤动者占68.06%(49/72),发病后3个月的随访发现,病死率达20.8%(15/72),生活依赖者(BI<60)占34.72%(25/72).结论 心房颤动为CCE常见的病因,颈内动脉系统较椎一基底动脉系统更易形成栓塞,前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显著重于后者,且预后更差.

    作者:叶祖森;韩钊;臧秋玲;王苹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围手术期支气管哮喘的处理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对多种刺激发生反应的慢性呼吸道炎症性疾病.目前,全世界有约2亿支气管哮喘患者,而且发病率在逐年上升,所以,支气管哮喘患者恰当的围手术期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支气管哮喘患者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的发病风险高,这些并发症导致严重的病死率.因此,在围手术期控制好支气管哮喘、防治肺部并发症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十分重要.

    作者:李芹子;孔灵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中国部分城市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现况断面调查

    目的 评估中国部分城市中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治疗用药状况.方法 由中国呼吸病专家咨询小组设计调查方案,采取横断面调查,2006年7月至10月在中国6大城市对258名呼吸科医师和723例稳定期COPD患者进行面对面调查.医生方面调查包括:首诊及复诊COPD处方用药情况,对现有药物的评价.药物治疗对稳定期COPD的作用及对COPD患者治疗依从性的评价;患者方面包括用药情况、用药类别、用药过程如何调整剂量及停药情况.结果 所用药物中(包括医生问卷及患者问卷回答)排在第一位是祛痰剂,其次是β2受体激动剂,M胆碱能受体拮抗剂排在第四位.82%医生认为大多数COPD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好,但是实际上大约50%患者会自行减少用药,尤其是一旦病情缓解就停止用药.结论 COPD患者用药中,M胆碱受体拮抗剂应用不够普遍,相反祛痰药应用较多.COPD患者用药治疗依从性仍旧较差,需要大力加强COPD的教育和管理.

    作者:何权瀛;周新;谢灿茂;梁宗安;陈萍;吴昌归;卢宪中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7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诊治水平.方法 收集2001年7月至2007年5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收治DPB患者72例.主要检查包括:X线胸片、胸部CT、副鼻窦CT、肺组织活检、肺功能检查、动脉血气分析、冷凝集试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W54、痰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等.主要给予大环类酯类抗生素、糖皮质激素、针对感染致病菌的抗生素、氧疗、对症、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措施.结果 (1)按诊断标准,确诊51例,一般诊断6例,可疑诊断15例.(2)所有病例均有咳嗽;98.6%患者有咳痰;气促者占91.7%;超过55.6%患者肺部听诊有干啰音;而有湿哆音者占94.4%;伴有肺气肿者占41.7%.(3)有副鼻窦炎者占77.8%;23.6%病例有吸烟史.(4)继发支气管扩张者45.8%、伴有肺心病者9.7%;4例(5.5%)同时合并支气管哮喘;伴发高血压者5.6%,伴发类风湿性关节炎者2.8%,伴发胸腺增生者1例.(5)经过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主的综合治疗,80%的患者咳嗽、咳痰、气促和肺部干哆音均在3 d内得以明显减轻;超过90%的病例治疗后10~40 d影像学明显改善;治疗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均较治疗前提高.72例患者13例(18.1%)完全治愈,但停药后复发2例(15.38%),再次治疗后1例治愈,另1例好转;其余57例不同程度好转,好转者中2例在随访中死亡,1例死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另1例死于心肌梗死.(6)合并细菌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多(29/70,41.4%);其次为副流感嗜血杆菌(8/70,11.4%),第三位是肺炎克雷白杆菌(4/70,5.7%).(7)肺活检率9.7%;冷凝集试验阳性率14.3%(10/70);12例测定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W54,仅3例阳性(25.0%).(8)51.4%的患者被误诊为支气管扩张症,38.9%的患者初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其余依次为肺结核20.8%,特发性肺纤维化12.5%,支气管炎9.7%,结节病和哮喘均为2.8%,肺癌1.4%.结论 (1)DPB在中国并非少见,尤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扩张的患者中可能隐藏部分DPB患者.(2)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是提高DPB诊断率的关键.(3)DPB预后良好,及时治疗可以治愈.(4)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主的综合治疗是佳的DPB治疗方案.

    作者:李惠萍;范峰;李霞;余慧;赵兰;易祥华;何国钧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波动关系分析

    如何准确评价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状况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目前糖尿病筛选、血糖控制、疗效评估的有效检测指标,但其能否真实、全面地反映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呢?

    作者:范玉娟;周连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2009年细续医学教育函授考试方法

    作者:《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498例药物应用分析

    近年来,大量临床实验已经证实早期再灌注治疗和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B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存活率,我国2001年制定的AMI诊疗指南强调了这些治疗的必要性[1].

    作者:顿驭光;陈瑞阳;李新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神经生长因子启动肾上腺髓质细胞功能冗余性致肾上腺素释放障碍的研究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等对原代培养的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生物行为学影响的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单细胞消化法原代培养肾上腺髓质细胞,密度梯度离心和差速贴壁法分离和纯化肾上腺髓质细胞.相差显微镜、电镜观察外源性NGF、P物质(SP)作用下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的变化.结果 NGF干预2 d后,相差显微镜下可见肾上腺髓质细胞膜表面渐渐长出长丝状突起.电镜下NGF干预后可见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表面丰富的杵状和绒毛状突起,近细胞膜处可见小囊泡形成,细胞浆内线粒体丰富,结构较模糊,部分嵴丢失.ELISA检测发现经NGF干预后培养上清液中肾上腺素浓度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没有明显改变.SP干预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没有明显改变.结论 NGF通过启动肾上腺髓质细胞功能冗余性使其表型和功能发生改变致肾上腺素合成和释放障碍.

    作者:汪俊;胡成平;冯俊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肾上腺素抢救低分子右旋糖苷致重度过敏性休克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低分子右旋糖苷为临床常用的有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皮肤过敏甚至过敏性休克等各种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在其不良反应中,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高达18.8%[1],病死率则达1.58%[2].

    作者:姜道滋;王艾君;王晓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国外指南评析

    自2005年以来,美国、欧洲和日本分别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和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诊治指南进行了更新.新的CAP指南建议根据肺炎严重程度评分确定治疗地点,门诊患者不推荐常规进行病原学检查,并对抗菌药物应用的时机、疗程、联合用药进行了规范.新的HAP指南中预防仍是关注焦点,建议持续声门下分泌物吸引、维持合适的导管气囊内压以降低吸入风险.经支气管镜与盲取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病原学培养相比,并不增加诊断价值.新的HAP指南还推荐了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方案.

    作者:贺蓓;周庆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以长期发热和腰痛为突出表现的布氏杆菌病1例报道

    1 病历资料患者男,38岁,司机.因间断发热伴腰痛4个月于2008-05-22入院.患者于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40℃,以午后为著,持续3~5 d后恢复正常,如此反复,4个月来除反复发热外,伴明显腰痛,疼痛呈阵发性针刺样,休息时疼痛减轻,活动加重,腰痛与发热无明显关系,无放射痛,有全身乏力和肌肉关节疼痛,盗汗.

    作者:赵莹;李春梅;张永祥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肾脏疾病并发肺部机会性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了解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肾脏疾病并发肺部机会性感染的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7年2月互2008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科和急诊科收治的11例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出现严重肺部感染的肾脏疾病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呼吸系统症状均在治疗8周后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5例患者出现呼吸衰竭,肺部影像学显示为两肺局灶性或弥漫性毛玻璃样病变,免疫学检查显示患者免疫功能基本正常,病原学检查所有患者血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阴性,1例患者血清巨细胞病毒IgM抗体阳性,1例痰培养烟曲霉菌阳性,其余患者未查到病原体,患者分别给予抗病毒和抗真菌感染或二者联合治疗,根据患者呼吸衰竭严重程度辅以无创或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终2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病情好转出院,随访1个月至1年肺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肾脏病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要警惕肺部机会性感染的发生,及时诊断和早期行综合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王涌;陈香美;刘述文;吴镝;蔡广研;邱强;刘杰;余丹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难治性哮喘诊治新认识

    尽管难治性哮喘仅占哮喘患者的5%~10%,是导致哮喘治疗费用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难治性哮喘的定义、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处理结合临床体会进行简要概述.

    作者:林江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肿瘤标志物测定对肺部局灶性磨玻璃征诊断意义分析

    肺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高居首位,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改善其预后至关重要.局灶性磨玻璃征(GGO)是早期肺癌特征性改变之一,但因其需要长时间观察,使之诊断价值减少.

    作者:马丹;付爽;王笑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肺结核临床治愈后残留空洞的诊断再评价

    目的 探讨对初治肺结核临床治愈后残留空洞的诊断再评价.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武汉市结核病防治所对初治痰菌阳性肺结核在完成短程化疗后痰菌阴转、达到临床治愈、但x线胸片检查仍残留空洞的67例患者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和经皮肺穿刺活检(PLB),对肺结核合并疾病的诊断进行再评价.结果 67例患者BAL证实结核杆菌阴性,经过知情同意后,其中的59例患者进行了PLB 62例次,发现肺癌2例次(鳞癌1例,腺癌1例),真菌感染5例次(曲霉菌2例、隐球菌2例、白色念珠菌1例)、结核分枝杆菌阳性5例次、细菌培养阳性3例次(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产酸克雷伯菌各1例次).结论 即使在肺结核诊断成立并且治疗有效,对肺结核合并疾病的诊断也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临床治愈后若残留空洞,仍有必要对诊断进行评价,以免延误肺结核合并的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必要时需进行BAL或PLB明确诊断.

    作者:卢水华;席秀红;王婷萍;沈勇;吴文娟;冯艳玲;朱召芹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年第2期继续医学教育试题答案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作用的研究进展

    简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生物学功能,探讨有关VEGF与内毒素、缺血-再灌注、高氧、通气机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柳松;刘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无创正压通气应用指征的把握

    近年来,随着对呼吸生理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无创正压呼吸机及联接装置的不断完善,无创正压通气(NPPV)的应用指征也在逐渐扩大.准确把握NPPV的应用指征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

    作者:夏金根;詹庆元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胸闷气急声音嘶哑

    1 病历摘要患者男,43岁.因胸闷、气急1个月,头面部水肿、声嘶1周,于2007-07-10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起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急,多在活动后发生,并感四肢乏力,颜面、双上肢及胸部皮肤有紧绷感,之后上述症状逐天加重.

    作者:吴晓晖;汝触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妊娠期支气管哮喘管理中的新认识

    妊娠期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发病率在增加.未控制的妊娠期哮喘可以增加胎儿先天性异常的风险.妊娠期哮喘的管理应该包括避免或控制哮喘的诱发因素、个体化的药物治疗、监测肺功能和患者教育.吸入激素是不同程度妊娠期哮喘患者首选的治疗药物.妊娠期间给予哮喘治疗药物对胎儿造成的风险小于妊娠期间出现哮喘症状和哮喘急性发作而对胎儿造成的风险.妊娠期哮喘管理的目标就是保证母亲和胎儿的健康.

    作者:苏楠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