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红素氧化酶-1与非肥胖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关联性研究

丁洪波;高慧;严佩佩;王迪

关键词:血红素氧化酶-1, 多囊卵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氧化应激, 炎症
摘要:目的:探讨循环中血红素氧化酶‐1(HO‐1)是否参与了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发生。方法获得知情同意后,按照年龄和体重指数(BM I)匹配的原则,检测了80名PCOS患者和80名健康对照者的临床特征、外周血中激素水平以及糖脂代谢情况,提取并量化血清中HO‐1。分析 HO‐1与PCOS发病风险的关系,并界定其预测作用。结果PCOS组妇女较对照组存在显著增加的胰岛素抵抗(IR)、氧化应激(OS)和炎症状态,三者共同作用,对PCOS的病理生理过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复合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纳入或不纳入 HO‐1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4(95% CI 0.808~0.919)与0.953(95% CI 0.923~0.982)(P=0.0005)。结论血清 HO‐1可能参与了PCOS发生和发展过程,提示HO‐1可作为识别女性发生PCOS的一个早期生物学标志物。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骨关节炎大鼠软骨 PI3K/Akt-mTOR及Beclin-1自噬通路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观察骨关节炎(OA)大鼠软骨自噬基因(Atg5、Atg7、Atg12)以及自噬相关蛋白mTOR、Beclin‐1、PI3K、Akt、LC3‐Ⅱ的表达,并分析其与IL‐4、IL‐10、IL‐1β、TNF‐α的相关性。方法2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大鼠采用关节腔注射木瓜蛋白酶(Papain)和 L‐半胱氨酸(L‐cystine)方法制成骨关节炎大鼠模型。以光镜对大鼠软骨进行Mankin标准评分,以电镜观察OA大鼠软骨中自噬小体的形态及数目;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软骨Atg5、Atg7、Atg12的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软骨mTOR、Beclin‐1、PI3K、Akt、LC3‐Ⅱ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4、IL‐10、IL‐1β、TNF‐α水平。结果与正常组大鼠比较,OA大鼠关节软骨Mankin评分明显升高(P<0.01);Atg5在软骨中降低(P<0.01),并与IL‐4、IL‐10呈正相关(均 P<0.01),与IL‐1β、TNF‐α呈负相关(P<0.05或 P<0.01);Atg7在软骨中降低(P<0.01);mTOR在软骨中升高(P<0.05),PI3K、Akt在软骨中均升高(均 P<0.01),并与IL‐4、IL‐10呈负相关( P<0.05或 P<0.01),与IL‐1β、T N F‐α呈正相关( P<0.05或 P<0.01);LC3‐Ⅱ、Beclin‐1在软骨中降低,与IL‐4、IL‐10呈正相关( P<0.05或 P<0.01),与IL‐1β、T N F‐α呈负相关( P<0.05或P<0.01)。结论 OA大鼠软骨在Mankin评分升高的同时,出现Atg5及Atg7表达的降低,PI3K/Akt‐mTOR通路上调,Beclin‐1下调,自噬受抑制,此过程可能参与OA软骨病变。

    作者:阮丽萍;刘健;葛瑶;万磊;王亚黎;叶文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利多卡因对自发性及催产素诱发人子宫平滑肌收缩的影响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对自发性及催产素诱发人子宫平滑肌收缩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子宫平滑肌取自择期行剖宫产术患者子宫。使用体外肌肉等长张力测定试验测定不同浓度利多卡因(10-5,5×10-5,10-4,5×10-4 mol/L )对自发性及催产素诱发人子宫平滑肌收缩的影响。使用钙离子荧光指示剂Fluo‐3孵育子宫平滑肌以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子宫平滑肌催产素受体及磷酸化PKC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0-4及5×10-4 mol/L利多卡因可导致自发性收缩和催产素处理的子宫平滑肌收缩幅度和收缩频率减少(均 P<0.05)。同时,10-4及5×10-4 mol/L利多卡因可导致自发性收缩和催产素处理的子宫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减少(均 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10-4及5×10-4 mol/L利多卡因可导致自发性收缩和催产素处理的子宫平滑肌细胞内磷酸化PKC表达水平降低(均 P<0.05)。结论利多卡因可通过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导致自发性及催产素诱发人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减弱。

    作者:黄晓雷;李元涛;李泳;齐晓非;亚杰;吴铭广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低分子肝素联用地塞米松抑制家兔导管相关血栓形成

    目的:建立稳定的家兔颈静脉导管相关血栓模型,并探讨低分子肝素与地塞米松对其形成的影响。方法将60只日本大耳白兔分为对照组、低分子肝素组、地塞米松组和合用组。将中心静脉导管(CVC )插入右侧颈静脉制造导管相关血栓动物模型。术后分别给予低分子肝素钠/地塞米松。术后第7天观察颈静脉导管相关血栓形成情况及血浆内D‐D二聚体水平。结果成功建立简便有效的日本大耳白兔导管相关血栓模型。低分子肝素组及合用组实验兔导管相关血栓形成较对照组显著降低,D‐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 P<0.01)。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预防导管相关血栓。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可能对预防导管相关血栓形成有一定作用。

    作者:艾熙;陈劲;冯丽娟;官艳;范亚维;阳军;张志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MiR-155对 LPS 信号通路的调节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微小RNA155(miR‐155)对脂多糖(LPS)信号通路的调节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miR‐155表达载体模型,体外培养单核巨噬细胞(T HP‐1),分别以超纯水处理T HP‐1细胞(CK组)、LPS处理未经转染的T HP‐1细胞(LPS组)、LPS处理经过miR‐155转染的T HP‐1细胞(LPS+miR‐155组),处理后收集细胞培养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TAKl相关结合蛋白2(TAB2)、转化生长因子激酶1(TAK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LPS+miR‐155组TNF‐α、IL‐6表达水平低,且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均 P<0.05),CK组 TNF‐α、IL‐6表达水平又显著低于 LPS组(均 P<0.05);LPS+ miR‐155组 TAB2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均 P<0.05), LPS组、LPS+miR‐155组TAK1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155表达上调具有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的作用,miR‐155可能是通过抑制靶基因T AB2的表达,在调控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谢艳萍;辅桓钦;郭慧慧;姚伟;杨文涛;鲁晟;温晓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可注射骨修复材料的骨组织反应评价

    目的:研究自制的可注射骨修复材料植入兔股骨缺损区后的骨组织反应特点。方法选用25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其双侧股骨内髁制作标准骨缺损区模型,分别注射不饱和聚磷酸酯/β‐磷酸三钙复合物(UPPE/β‐TCP)和添加1%四环素的UPPE/β‐TCP复合物(UPPE/β‐TCP/TTC),按2、4、8、12、24周的植入期分为5组,对骨组织样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形态学观察,并比较各期植入体的吸收率。结果在各植入期内,UPPE/β‐TCP和UPPE/β‐TCP/TTC两种复合物的骨组织反应基本一致。植入2周时,所有材料和周围骨组织均未发生明显的吸收或改建,植入体未引起周围骨组织的炎性反应和坏死;4周时植入体与骨缺损区结合良好,无纤维结缔组织囊形成,在材料发生吸收而改建的区域,可见成骨细胞、新生血管和活跃的新骨形成;8周时大部分植入体仍存在于骨缺损区内,部分植入体成为“独岛”被完全整合进入新生的骨组织中;12周时骨组织有广泛的重建;24周时植入体主体部分消失,骨组织内的生长和改建更加活跃,新生骨和骨髓样组织中可见大量材料碎片,并可见成骨样细胞。2种复合物植入骨缺损区后的吸收率均随植入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在8周以前其吸收率相似(P>0.05),而12周时UPPE/β‐TCP/TTC复合物组的吸收率高于UPPE/β‐TCP复合物(P<0.05),24周时2种复合物的吸收率均在60%以上。结论可注射骨修复材料UPPE/β‐TCP复合物在动物体内具有良好的骨组织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体内骨引导性,可作为修复骨缺损的新型复合材料。

    作者:张智星;冯祥礼;毛靖;肖建中;邱进俊;刘承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丁丙诺啡透皮贴联合加巴喷丁用于脊柱退变相关疼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丁丙诺啡透皮贴联合加巴喷丁胶囊对老年脊柱退行性病变相关疼痛,尤其神经病理性痛的疗效。方法将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在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明确诊断为脊柱退变引起的疼痛患者54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n=27)采用丁丙诺啡透皮贴联合加巴喷丁胶囊进行药物治疗,B组(n=27)采用经典非甾体消炎镇痛药(NSAIDs)进行治疗;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和康复训练。用简化麦吉尔疼痛问卷(SF‐MPQ)评价两组患者14 d内疼痛评估指数(PRI);记录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强度评分(VAS),监测用药前、用药后7 d患者的血浆炎症因子(血浆P物质、C反应蛋白、IL‐6)浓度,并观察用药后出现的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用药24 h后两组PRI、VAS出现差异(均 P<0.05),血浆炎性因子在用药7 d后出现差异(均 P<0.05),两组患者均无呼吸抑制。A组曾出现5例头晕、嗜睡,与加巴喷丁有关;B组出现13例恶心、呕吐,21例盘源性神经病理性痛症状无法缓解。结论丁丙诺啡透皮贴联合加巴喷丁胶囊在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和依从性方面占优势,对脊柱退变相关神经病理性痛症状控制针对性强。

    作者:邓伟;邓晖;王磊;邢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重组腺病毒 Ad-PT EN-EGFP 抗肿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Ad‐PT EN‐EGFP对裸鼠肺癌种植瘤的体内杀伤作用及机制。方法构建裸鼠肺癌种植瘤模型,将Ad‐PT EN‐EGFP注射裸鼠体内,观察肿瘤体积变化,进行肿瘤组织的常规病理检查、原位凋亡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查治疗后各组裸鼠肿瘤组织中有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肿瘤组织生长速度明显减慢,肿瘤组织体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5),且随腺病毒治疗剂量的升高而更为明显;原位凋亡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发现治疗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P<0.05),且随腺病毒治疗剂量的升高而更为明显(P<0.05)。此外还发现,治疗后肿瘤组织或血清中的Survivin、NF‐κB和PI3K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均 P<0.05),呈负相关性,且随腺病毒治疗剂量的升高而更为明显(P<0.05)。结论 Ad‐PTEN‐EGFP能明显抑制肿瘤组织的生长,其作用机制与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调节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有一定联系。

    作者:陈志雄;黄琼;陶琳;马红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5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结果15例HAML中女性13例,男性2例,男女比例1∶6. 5,年龄19~59岁(平均42. 2岁,中位年龄45岁)。6例患者有间断性腹部胀痛、恶心、反酸等不同的临床症状;1例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9例无明显症状。影像学检查均表现为肝脏内孤立性占位,其中6例考虑为血管瘤,6例为错构瘤,3例为肝癌。15例均行肿块切除术,12例行术中冰冻切片诊断,与石蜡切片诊断符合率97. 5%。肿瘤位于肝右叶11例(其中1例合并肾AML并肝脏复发,2例合并肝海绵状血管瘤,1例合并胃低分化腺癌),左叶2例,肝左右叶多发2例(其中1例合并肾AML,1例首发于右叶,2年后左叶发生并合并肝海绵状血管瘤)。肿瘤组织内可见不同比例的平滑肌、脂肪组织和血管成分,并可见多灶性髓外造血,瘤周肝组织无肝硬化改变。15例中经典型1例,血管瘤样型1例,脂肪瘤样型3例,平滑肌瘤样型10例(上皮样细胞型9例、梭形细胞型1例),其中上皮样平滑肌细胞可表现为多种形态:透明细胞型4例,嗜酸细胞型4例,多形细胞型1例。均有核异型性(15/15):中度13例,重度2例;细胞密度:低密度3例,中密度7例,高密度5例。恶性HAML3例,其肿瘤组织与周围肝组织部分分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标记HMB45、Melan‐A和SMA阳性,S‐100阴性。结论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断困难,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改变及免疫组化染色;患者预后大多良好,术后需长期随访。

    作者:阿迪拉·斯依提;岳娜;陈海霞;陈定宝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P2X2受体在匹罗卡品致慢性癫痫发作大鼠海马组织中表达增高

    目的:通过研究匹罗卡品致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P2X2受体(嘌呤受体)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颞叶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腹腔注射建立大鼠颞叶癫痫模型,并予以 P2X2受体拮抗剂亮蓝G (Bril‐liant Blue G ,BBG)腹腔注射,应用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大鼠海马组织P2X2受体的表达,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谷氨酸(glutamate ,GLU )表达水平。结果 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结果显示:慢性自发性癫痫发作组中P2X2表达明显增高(P<0.05),BBG干预组表达减低 P<0.05)。免疫组化检测显示:GLU 在BBG干预组较慢性自发性发作组中释放减少( P<0.05 ),且与BBG剂量呈负相关性。结论 P2X2受体通路可能参与颞叶癫痫的发病过程,并有望成为新一代治疗颞叶癫痫的药物靶点。

    作者:刘艳;宋鹏辉;李钢琴;黄昭昭;关秀军;胡敬;邓学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二硫化碳对大鼠睾丸组织氧化损伤及 p53调控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二硫化碳(carbon disulfide ,CS2)对大鼠睾丸组织氧化损伤及p53调控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清洁级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Ⅰ)、低浓度组(Ⅱ)、中浓度组(Ⅲ)、高浓度组(Ⅳ),CS2染毒浓度分别为0、50、250和1250 mg/m3。静式吸入染毒,每周5 d ,每天2 h ,共10周,空白对照组仅吸入新鲜空气。染毒结束后记录大鼠体重、睾丸脏器系数、精子计数和精子活动率;苏木精‐伊红(H E )染色观察其形态学改变;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大鼠睾丸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化学比色法测量大鼠睾丸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p53、PARP、Bax和Bcl‐2蛋白表达含量。结果各CS2染毒组的大鼠体重、睾丸脏器系数、精子相对计数及精子活动率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均 P<0.05);随着CS2染毒浓度的增加,大鼠睾丸组织形态损伤更加明显,中、高浓度组的凋亡指数明显大于空白对照组(均 P<0.05),抗氧化酶SOD和GSH‐Px活性呈下降趋势而脂质过氧化分解产物 MDA 则明显上升(P<0.05,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各CS2染毒组p53蛋白表达含量上升(P<0.01),PARP蛋白仅在高浓度组有明显降低(P<0.05 ),而Bax与Bcl‐2蛋白各自呈上升和下降趋势,中、高浓度组Bax与Bcl‐2蛋白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氧化应激和p53参与了CS2诱导的大鼠睾丸组织细胞凋亡。

    作者:王为;黄浩;黎丽茜;陈联;陈国元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Neuroprotectin D1对异氟烷所致胎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和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Neuroprotectin D1(NPD1)对异氟烷所致胎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培养孕16~18 d SD大鼠胎鼠海马神经元5 d。这些神经元被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组)、异氟烷组(I组)和不同浓度N PD1组(N PD11‐3组)。C组接受含有30%氧气和5%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处理6 h ;I组接受2%异氟烷处理6 h;N PD11‐3组于麻醉前30 min在培养液中加入Neuroprotectin D1(终浓度分别为25、50、75 nmol/L),接受2%异氟烷处理6 h。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及细胞损伤程度;T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活化Caspase‐3、Bax、Bcl‐2、IL‐1β及TNF‐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I组TUNEL阳性细胞比例、活化Caspase‐3、Bax、IL‐1β及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均 P<0.05 ),细胞活性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 P<0.01)。与I组比较,N PD11‐3组IL‐1β及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 P<0.01)。与I组比较,NPD12‐3组TUNEL阳性细胞比例、活化Caspase‐3、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 P<0.05),NPD11‐3组细胞活性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均 P<0.05)。结论 Neuropro‐tectin D1通过缓解促炎因子IL‐1β和TNF‐α产生,调节Bcl‐2和Bax表达,进而抑制异氟烷所致的胎鼠海马神经元凋亡。

    作者:陈欣;王伟;张建芳;赵以林;李世勇;罗爱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巨噬细胞浸润与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与老年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calcific aortic valve stenosis ,CAVS)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因CAVS行手术切除的严重钙化主动脉瓣标本80例[男40例,女40例,年龄(58±6)岁],另外取因夹层动脉瘤行手术切除正常主动脉瓣标本7例[男4例,女3例,年龄(41±8)岁],选择8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CAVS瓣膜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观察巨噬细胞的表达特点;IPP(Image‐Pro Plus)软件测量巨噬细胞密度,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巨噬细胞密度与瓣膜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AVS患者血清胆固醇和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E染色可见CAVS瓣膜损伤部位有炎性细胞浸润、新生毛细血管和钙化灶形成。IHC染色观察,巨噬细胞标志CD68在正常主动脉瓣膜无阳性表达,而在CAVS瓣膜中呈阳性表达,分布在钙化灶以及骨样组织周围;相关分析表明巨噬细胞大密度值与瓣口压力阶差峰值( r=0.75,P<0.05)、平均压力阶差( r=0.75,P<0.05)、主动脉瓣口流速峰值(r=0.72,P<0.05)呈正相关,而与瓣口面积呈负相关(r=-0.71,P<0.05)。结论与对照组比较,CAVS患者血清胆固醇和C反应蛋白浓度升高;与正常瓣膜比较,CAVS瓣膜中巨噬细胞浸润,巨噬细胞密度与钙化性主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刘聪;谢霆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Twist 和 E-cadherin 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 K A I1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组织中 Twist、E‐cadherin和KAI1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方法检测130例CSCC组织、40例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和4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Twist、E‐cadherin和KAI1蛋白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宫颈组织中 Twist、E‐cadherin和KAI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95.0%和97.5%;在 CIN 组中 Twist、E‐cadherin 和 KAI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5%、62.5%和65.0%;在CSCC组织中,Twist、E‐cadherin和KAI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2%、40.8%和43.1%。Twist、E‐cad‐herin和KAI1蛋白的表达水平在不同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Twist蛋白表达水平在CSCC组织中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及浸润深度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E‐cadherin和K A I1蛋白的表达水平在CSCC组织中的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浸润深度及FIGO分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Twist蛋白的表达与E‐cadherin和KAI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均 P<0.01);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与KAI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1)。生存分析表明 Twist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阴性组患者;E‐cad‐herin和KAI1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阴性组患者。多因素分析发现E‐cadherin和KAI1蛋白的阳性表达是影响C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Twist、E‐cadherin和KAI1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CSCC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在CSCC组织中检测Twist、E‐cadherin和KAI1表达情况可能对CSCC的预后判断有价值。

    作者:郭苏阳;李胜泽;郭伟;承泽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CpGODN对 Treg 细胞及 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免疫佐剂CpG ODN对小鼠脾细胞中 Treg细胞、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为进一步的临床免疫治疗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体外分离小鼠脾细胞后,加入抗CD3单抗及抗CD28单抗培养,并相应加入诱导 T reg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TGF‐β、IL‐2或诱导Th17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TGF‐β、IL‐6、IL‐23,培养24 h后加入CpG1982、CpG1826继续培养48 h ,培养结束后收集细胞进行细胞内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Th17细胞,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Foxp3、RORγt、IL‐10、IL‐17 mRNA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Foxp3、RORγt蛋白表达,ELISA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IL‐10、IL‐17水平。结果在细胞因子TGF‐β、IL‐2的诱导下,CD4+ Foxp3+ Treg 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核转录因子 Foxp3 mRNA和蛋白水平均增高,且细胞培养上清中IL‐10的水平也升高,在细胞因子诱导的同时加入CpG1826培养后CD4+ Foxp3+Treg细胞数量明显减少,Foxp3水平降低,培养上清中IL‐10的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独加入CpG1826以及在培养液中加入细胞因子TGF‐β、IL‐6、IL‐23后,Th17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加,核转录因子RORγt水平升高,细胞培养上清中IL‐17水平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CpG1826联合细胞因子组则对Th17细胞分化具有更加明显的刺激效应(P<0.05)。结论免疫佐剂CpG1826具有抑制小鼠脾细胞中 Treg细胞分化、促进T h17细胞分化的作用,从而发挥对T reg/T h17系统的调节功能。

    作者:李洁琼;纪玉强;杨威;姚英民;刘青光;郭成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及总结临床经验。方法2013年9月~2014年7月应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8例,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ODI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均 P<0.01);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为89.66%(52/58)。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可靠。

    作者:田胜兰;谭伟;冯丹;吕扬;徐清榜;张小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噬菌体展示库筛选构建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单链抗体及其效价检测

    目的:从噬菌体重组抗体库中筛选获得靶向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单链抗体,纯化浓缩后进行亲和性鉴定,并与单克隆抗体效价进行比较。方法扩增Vcam‐1基因克隆质粒并转入真核细胞中表达获得Vcam‐1抗原蛋白,纯化后包被免疫管,通过4轮压力逐渐增大的“吸附‐洗脱‐扩增”过程筛选获得阳性克隆。对阳性克隆进行ELISA检测,选取效价高的克隆送予测序并转入大肠埃希菌进行表达,认定高表达的样品为终的阳性克隆。将该阳性克隆转染入感受态细胞表达单链抗体,纯化后经ELISA检测并评价其抗原亲和性。结果真核细胞表达的Vcam‐1抗原蛋白的分子量为85~90 kD。以Vcam‐1抗原蛋白为免疫原筛选4轮所得的阳性克隆进行单噬菌体ELISA检测,从检测结果中选取9个效价高的克隆经基因测序共获得3个序列,其中1个序列对应的克隆高表达。表达的单链抗体分子量约30 kD ,ELISA检测其对Vcam‐1抗原蛋白有较高亲和性,效价较单克隆抗体低。结论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获得了靶向Vcam‐1的单链抗体,为随后的诊断和治疗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纯宝;宋夷龄;张永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 HBHA 在耻垢分枝杆菌中的重组表达和鉴定

    目的:构建高效表达结核分枝杆菌抗原肝素结合血凝素(HBHA)的重组耻垢分枝杆菌。方法针对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株 HBHA的编码基因Rv0475设计特异引物,利用 PCR技术从细菌基因组中获取目的基因,并克隆入pET‐30b(+)载体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HBHA ,经IPTG诱导pETHBHA 转化的重组 E.coli BL21(DE3)细菌, Ni柱纯化携带C‐端 His标签的HBHA蛋白,并制备鼠源多克隆抗体。PCR扩增含自身启动子和调节序列的Rv0475基因并克隆入大肠埃希菌‐分枝杆菌穿梭载体pMV261,构建重组分枝杆菌表达质粒pMVHBHA ,并经酶切鉴定证实后,电转化入耻垢分枝杆菌,涂布含卡那霉素的7H11平板,挑选抗性克隆并扩大培养,15% 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耻垢分枝杆菌的表达。结果分别成功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 pETHBHA 和重组分枝杆菌表达质粒pMVHB‐HA ;重组蛋白 HBHA在大肠埃希菌中成功表达并纯化后,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测定浓度为1.9125μg/μL ,用其制备鼠源多抗;证实HBHA利用其自身的启动子和调节序列在重组耻垢分枝杆菌中表达。结论成功构建过表达HB‐HA的重组耻垢分枝杆菌,为研究该蛋白参与结核病的致病机制和研发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奠定了基础。

    作者:余菲;寻阳;田茂鹏;李华秀;朱可橙;袁野;滕新栋;范雄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胆管癌患者外周血免疫抑制细胞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胆管癌患者外周血中CD14+CD11b+ HLA‐DR-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分期和术后病理检测的关系,并对其形成机制和功能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25例胆管癌、10例胰腺癌、9例胆囊癌患者和25例同龄的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D14+CD11b+ HLA‐DR-髓源性抑制细胞的比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成人对照组外周血中CD14+CD11b+ HLA‐DR-MDSC的比例为(0.65±0.25)%,胆管癌组患者比例显著增高为(2.14±1.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胰腺癌组和胆囊癌组患者中MDSC的表达水平亦升高。MDSC的表达水平与胆管癌的临床分期相关,其中Ⅳ期胆管癌患者的MDSC水平高。胆管癌患者术后的MDSC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MDSC的表达水平与胆管癌患者术后的病理分期无关。两种胆管癌细胞系(QBC939、TFK‐1)体外均能诱导PBMC向MDSC的转化,且随着肿瘤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和健康对照组比,胆管癌患者外周血中发挥抑制功能的精氨酸酶活性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胆管癌患者外周血中CD14+CD11b+ HLA‐DR-MDSC的比例显著升高,且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可作为胆管癌患者早期诊断的重要标记物。

    作者:徐晓东;王敏;田锐;李旭;郭兴军;彭丰;胡均;秦仁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锥颅血肿引流术后的磁共振波谱研究

    目的:观察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保守治疗与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后磁共振波谱的变化,从影像学上探讨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7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20例接受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17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血肿量和水肿量的计算,比较7 d血肿/水肿清除率,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10~14 d行常规磁共振(MRI)及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检查。结果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组的7 d血肿清除率为87.5%,治疗前后水肿体积改变不明显,对照组7 d血肿清除率为37.0%,水肿量明显高于治疗前。对M RS结果进行分析,锥颅微创组血肿侧区域NAA/Cr为(1.269±0.458),与对照组NAA/Cr值(0.958±0.3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血肿清除率高,可明显减轻脑水肿发生。M RS数据客观地评价了疾病转归与预后,证实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可明显减轻脑出血后患者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

    作者:姚国杰;陈琼;濮捷;李成才;韦可;肖炳祥;龚杰;徐国政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血红素氧化酶-1与非肥胖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探讨循环中血红素氧化酶‐1(HO‐1)是否参与了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发生。方法获得知情同意后,按照年龄和体重指数(BM I)匹配的原则,检测了80名PCOS患者和80名健康对照者的临床特征、外周血中激素水平以及糖脂代谢情况,提取并量化血清中HO‐1。分析 HO‐1与PCOS发病风险的关系,并界定其预测作用。结果PCOS组妇女较对照组存在显著增加的胰岛素抵抗(IR)、氧化应激(OS)和炎症状态,三者共同作用,对PCOS的病理生理过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复合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纳入或不纳入 HO‐1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4(95% CI 0.808~0.919)与0.953(95% CI 0.923~0.982)(P=0.0005)。结论血清 HO‐1可能参与了PCOS发生和发展过程,提示HO‐1可作为识别女性发生PCOS的一个早期生物学标志物。

    作者:丁洪波;高慧;严佩佩;王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