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

秦智刚;艾玲;罗爱林;田玉科;徐卉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 体外循环, 心肌, 缺血再灌注损伤
摘要: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DEX)对体外循环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择期体外循环下行心脏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DEX组和对照组,各30例;DEX组恒速输注DEX 0.5 μg/(kg·h),对照组恒速输注等量0.9%氯化钠.其余麻醉用药两组相同.两组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主动脉开放后10 min(T1)、停机即刻(T2)、停机后4 h(T3)和术后24 h(T4)5个时点采集颈内静脉血各4 mL,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以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结果 与T0时比较,两组T1~T4时血清NO及SOD活性均下降,血清MDA、cTn-T及CK-MB升高(P<0.05);两组之间比较,T2~T4时DEX组患者血清MDA、cTn-T和CK-MB低于对照组,SOD及NO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体外循环下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应激作用有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误诊为右上纵隔肿瘤的胸腔内脊膜膨出症1例及相关病例回顾

    胸腔内脊膜膨出症(intrathoracic meningocele)是罕见的先天性神经管畸形,早期无症状,多在40~50岁出现症状才就诊,影像学上易与纵隔肿瘤相混淆,术前很难明确诊断,往往被误诊.现介绍1例误诊为右上纵隔肿瘤的胸腔内脊膜膨出症.

    作者:周霞;杨智峰;樊艳青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的疗效评价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价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的疗效.方法 对102例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患者行经皮血管内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行CDFI检查,观察术前及术后6个月椎动脉起始段、椎间段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血流阻力指数(RI)及起始段管径变化.统计术后6个月狭窄再发生率.评价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的疗效.结果 椎动脉起始段PSV和EDV由术前的(302.2±104.6) cm/s和(82.3±43.2) cm/s降为(98.0±34.3)cm/s和(24.5±12.4)cm/s(P<0.01);椎动脉椎间段PSV和EDV由术前的(40.2±15.2)cm/s和(17.6±8.5)]cm/s升为(56.5±18.2)cm/s和(20.3±9.7)cm/s(P<0.01);椎间段RI由(0.56±0.10)升为(0.64±0.10)(P<0.01);起始段管腔内径由(1.10±0.35)mm增为(2.80±0.40)mm(P<0.01).6个月后起始段狭窄再发生9例,发生率8.8%.结论 CDFI可以有效地评价椎动脉支架治疗术后疗效,及时发现再狭窄的发生.

    作者:何艳;何涛;王林;张春莉;张煜;郝美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C肽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缬沙坦和培哚普利对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4例老年中重度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缬沙坦治疗组(V组)26例,每日服缬沙坦1次,80~160 mg;培哚普利组(P组)28例,每日服用培哚普利1次,4~8 mg;疗程均为24个月.测定治疗前后患者动态血压、C肽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颈动脉壁结构、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24 h平均血压、颈总动脉IMT、C肽水平及24 h尿白蛋白定量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0.05),V组与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组患者颈总动脉IMT(1.19±0.11)mm,V组患者颈总动脉IMT(1.17±0.10)mm,均较治疗前显著减低(均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组患者空腹C肽水平(1.78±0.38)ng/mL,餐后2 h C肽水平(4.48±1.01)ng/mL,V组患者空腹C肽水平(1.98±0.42) ng/mL,餐后2 h C肽水平(5.22±1.11)ng/mL,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均P<0.05),V组较P组患者C肽水平改善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尿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减低(均P<0.05),V组较P组患者24 h尿白蛋白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 缬沙坦及吲哚普利均能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改善胰岛功能,改善颈动脉硬化,降低尿白蛋白含量,而缬沙坦对于改善胰岛功能及降低蛋白尿作用略优于吲哚普利.

    作者:余维巍;李彩萍;张存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解剖部位差异对脂肪干细胞生物学行为及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解剖部位来源的脂肪干细胞在增殖、活性、成骨分化能力上的差异.方法 实验所用脂肪均取自3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脂肪组织,按解剖部位分组,分别为:腹股沟组、颈背部组、肾周组.各组脂肪经体外分离获得脂肪干细胞,并对其细胞增殖、活性、成骨分化能力进行检测.结果 在MTT细胞增殖实验中,腹股沟组和颈背部组细胞增殖能力均明显优于肾周组(P<0.05),而腹股沟组和颈背部组间无差异(P>0.05);在活/死细胞染色检测细胞活性实验中,3组间细胞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半定量分析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qRT-PCR检测Runx2、COLL-1、OC表达以反映成骨分化能力的实验中,来源于皮下脂肪的两组(腹股沟组和颈背部组)的ALP活性高于肾周组(P<0.05),并且腹股沟组比颈背部组的成骨能力更强(P<0.05).结论 来源于皮下脂肪的脂肪干细胞具有更好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其中腹股沟皮下脂肪来源的脂肪干细胞的性能更加优越.

    作者:陈亮;吴柏霖;吴明珑;王玉玺;曾晓勇;叶章群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Axl-siRNA核转染对髓源性DC前体细胞分化的影响

    目的 将Axl(Anexelekto)-siRNA(small interfering RNA)序列核转染于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前体细胞中,观察转染效率、细胞生长及分化情况.方法 构建Axl-siRNA序列,用核转染法将此序列转染于小鼠骨髓原代细胞并诱导向DC分化;根据是否转染Axl-siRNA,将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和Axl-siRNA核转染组;转染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荧光水平以评估转染效率;通过锥虫蓝染色观察细胞的存活情况;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记录细胞的生长情况,绘制生长曲线;转染后第8天流式细胞术检测DC的表面标志CD11c+.结果 转染后1~3 d荧光表达率分别为(70.5±6.3)%、(72.6±7.3)%、(68.8±6.5)%,而后荧光逐渐减弱并淬灭;核转染后细胞的死亡率为(21.2±5.4)%;空白对照组细胞在培养的前3d内的生长曲线呈对数增长,第4至6天,细胞数稳定在(2.38~2.47)×106/孔,培养后第7、8天细胞数略有下降,为(2.23~2.31)×106/孔;Axl-siRNA核转染组细胞生长曲线也呈现相同的趋势,但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每阶段的细胞计数略有减少;细胞培养8 d后,空白对照组和Axl-siRNA核转染组CD11c+的细胞百分比分别为(70.28±6.13)%和(67.53±7.45)%.结论 Axl-siRNA核转染法对髓源性DC前体细胞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不影响DC的生长和分化;Axl-siRNA核转染法是研究DC功能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李幸;王浩;戴晓敏;马俊磊;汪晶;姜汉英;宫念樵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KLF4在皮肤创面修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Kruppel样因子4(KLF4)是一种在肠道和上皮组织中广泛表达的核转录因子,对组织生长、分化和正常稳态的维持起重要作用.根据靶基因的不同,KLF4可通过不同的机制激活或抑制转录,在创面修复过程中既可作为促进因子也可作为抑制因子,本文就KLF4在皮肤创面修复中的作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高兴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塞来昔布增强氟尿嘧啶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增殖与侵袭的抑制作用

    目的 研究氟尿嘧啶(5Fu)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塞来昔布(Celecoxib)联合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增殖与侵袭的抑制作用.方法 运用不同浓度(40、10、1 μmol/L)的5Fu单药及联合塞来昔布(50 μmol/L)作用于人结肠癌细胞SW480,采用MTT法测定5Fu及其与塞来昔布联合对结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的表达.结果 5Fu与塞来昔布联合可提高对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与各自单药组及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小剂量5Fu(1 μmol/L)与塞来昔布联合应用效果更明显(P<0.01),联合用药减弱结肠癌细胞的侵袭力,Western blot检测发现联合用药组比单药组有更显著的Bcl-2表达下降和Bax表达增强.结论 塞来昔布与5Fu联合可增强5Fu对结肠癌细胞增殖与侵袭的抑制能力,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Bcl-2和促进Bax的表达,从而导致细胞内Bcl-2和Bax的比例变化有关.

    作者:张庆;龙跃平;杜寒松;孙振海;田少博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SonoVue与IL-8单克隆抗体偶联对兔腹主动脉粥样斑块造影的研究

    目的 制备IL-8单克隆抗体与SonoVue微气泡偶联的声学造影剂,并对兔腹主动脉进行超声造影,探讨其对粥样斑块显示的优越性.方法 采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SPDP)将IL-8单克隆抗体与SonoVue微气泡进行共价偶联,用其对兔腹主动脉粥样斑块进行造影.结果 IL-8单克隆抗体成功偶联于SonoVue微气泡,用于兔腹主动脉粥样斑块后,斑块回声较造影前及普通造影明显增强,并且能更细致地显示出斑块的供血情况.结论 携IL-8单克隆抗体的靶向性声学造影剂对兔腹主动脉粥样斑块有较高的敏感性,对细节的分辨更清楚,为进一步研究靶向性声学造影剂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邵庆华;李云燕;杨薇;汤跃跃;徐丽荣;陆永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DEX)对体外循环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择期体外循环下行心脏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DEX组和对照组,各30例;DEX组恒速输注DEX 0.5 μg/(kg·h),对照组恒速输注等量0.9%氯化钠.其余麻醉用药两组相同.两组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主动脉开放后10 min(T1)、停机即刻(T2)、停机后4 h(T3)和术后24 h(T4)5个时点采集颈内静脉血各4 mL,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以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结果 与T0时比较,两组T1~T4时血清NO及SOD活性均下降,血清MDA、cTn-T及CK-MB升高(P<0.05);两组之间比较,T2~T4时DEX组患者血清MDA、cTn-T和CK-MB低于对照组,SOD及NO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体外循环下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应激作用有关.

    作者:秦智刚;艾玲;罗爱林;田玉科;徐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中国老年糖尿病足截肢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中国老年糖尿病足截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全国39家三甲医院2010年住院的老年糖尿病足截肢患者(≥60岁)及中青年糖尿病足截肢患者(<60岁)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包括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脂水平、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足病的Wagner分级、截肢平面及转归等.结果 440例糖尿病足截肢患者中,老年截肢患者313例,占71.14%,中青年截肢患者127例,占28.86%.与中青年组相比,老年组具有糖尿病病程长,收缩压较高,高血压病、冠心病及脑血管病患病率高,下肢血管病变发病率增高的特点(P<0.05);老年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截肢一期愈合率较中青年组更低,而住院期间二次或多次截肢发生率则显著增高(P<0.05).结论 中国糖尿病足截肢患者具有高龄化特点,老年糖尿病足截肢患者具有糖尿病病程较长、合并症多、截肢一期愈合率低、二次或多次截肢发生率高的特点.

    作者:张艳;余学锋;纪立农;袁刚;杜婷婷;陈茜;王爱红;许樟荣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JNK、P38-MAPK、IκB-α在异基因CD4+T细胞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中的表达及与TF的关系

    目的 检测磷酸化的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P38-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P38-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核转录因子抑制因子(IκB-α)及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在异基因及同基因CD4+ T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混合培养时在HUVECs中的表达,分析JNK、P38-MAPK、IκB-α与TF的相关性,探讨TF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血管内皮损伤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原代分离培养HUVECs,用人T细胞亚群阴性分离柱试剂盒,从健康志愿者周围血中分离出CD4+ T细胞作为异基因实验组,以同基因CD4+T细胞为对照组,用γ干扰素预处理HUVECs后与CD4+T细胞混合培养,分别在培养前及培养后不同时间点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UVECs中TF抗原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TF-mRNA基因的转录状况,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JNK、P38-MAPK、IκB-α的蛋白含量.结果 异基因组TF及磷酸化JNK、P38-MAPK、IκB-α的表达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F与磷酸化JNK、P38-MAPK表达呈正相关,而与磷酸化IκB-α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TF可能通过JNK、P38-MAPK信号通路参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时aGVHD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与损伤.

    作者:韩红;黎纬明;邹萍;樊晓武;黄畦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国人膝关节数字化骨形态学研究

    目的 利用数字化技术获得膝关节股骨和胫骨形态学数据,分析国人膝关节的解剖形态,为制作适合国人的膝关节假体提供依据.方法 对正常膝关节进行CT扫描,应用Mimics10.01进行膝关节三维重建,定位、模拟截骨,测量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各参数,结果用统计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得出各参数的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系数,分析截骨深度对胫骨平台尺寸以及性别、侧别对股骨髁、胫骨平台参数的影响.建立了膝关节数字模型数据库,股骨髁内外径为(77.93±5.99)mm,股骨髁内外侧前后径与内外径比值分别为(0.73±0.04)和(0.78±0.03),胫骨横径为(71.99±5.96)mm,胫骨前后径与横径比值为(0.66±0.03);股骨髁、胫骨平台各参数有很好的相关性,男女膝大部分参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左右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CT影像的膝关节数字化三维重建,可精确截骨、测量,探索了国人膝关节相关参数的相互关系,为膝关节假体设计提供了形态学数据.

    作者:李建军;冯天天;易传云;杨述华;石浩军;许伟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获得性呼吸道消化道瘘的诊疗探讨

    目的 探讨获得性呼吸道消化道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02年1月到2012年6月收治的10例获得性呼吸道消化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为恶性瘘,2例为良性瘘,其中支气管胸胃瘘5例,气管食管瘘3例,气管胸胃瘘和食管肺实质瘘各1例.7例采用手术治疗,其中6例采用带蒂软组织瓣修补,1例死亡,另外1例直接行瘘口修补;1例采用气管支架植入治疗,术后死亡;1例采用气管和食管双支架植入治疗;1例采用保守治疗,经十二指肠空肠营养管支持治疗.8例患者顺利出院并定期随访.结论 带蒂软组织瓣修补是外科治疗获得性呼吸道消化道瘘的首选方法,同时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带膜支架植入治疗.

    作者:陈文树;张霓;潘小杰;付向宁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无肿瘤包膜的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预后分析

    目的 阐明无肿瘤包膜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无肿瘤包膜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肝癌切除术后无瘤生存及总生存,分析影响无肿瘤包膜肝癌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9年间手术切除的210例肝癌,t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无包膜与有包膜的肝癌临床病理特点,Kaplan-Meier生存函数分析无瘤生存及总生存,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间的差异,单因素分析影响无肿瘤包膜肝癌无瘤生存及总生存率的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与无包膜肝癌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无肿瘤包膜的肝癌在性别、年龄、肝硬化、Child分级、HBsAg、甲胎蛋白、门静脉高压、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白蛋白、直接胆红素、血小板计数上与有包膜的肝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无肿瘤包膜肝癌总胆红素值显著高于有包膜的肝癌(P=0.005).无肿瘤包膜肝癌血管侵犯、中低分化的比例显著高于有包膜肝癌;无肿瘤包膜肝癌1、3及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2.6%、34.2%及30.8%,显著低于有包膜组的91.0%、78.0%及64.9%(均P<0.001),无肿瘤包膜肝癌1、3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4%、53.6%及44.2%,显著低于有包膜组的97.3%、88.9%及77.3%(均P<0.001).影响无肿瘤包膜肝癌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子为中低分化程度(HR,3.181;95%CI,1.428~7.082,P=0.003)、血管侵犯(HR,4.164;95%CI,2.063~8.405,P<0.001);影响无肿瘤包膜肝癌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子为Child B级(HR,3.92;95%CI,1.176~13.066,P=0.026)、中低分化程度(HR,14.875;95%CI,2.039~108.496,P<0.001)、血管侵犯(HR,7.112;95%CI,3.60~14.05,P<0.001).结论 无肿瘤包膜肝癌比有包膜的肝癌更易发生血管侵犯,分化程度更低,术后复发率更高,总生存率更差.

    作者:刘杨安;刘富瑶;张二雷;纪桂宝;侯平;梁宾勇;黄志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富半胱氨酸61表达与哮喘气道炎症间关系的探讨

    目的 探讨富半胱氨酸61(cysteine-rich 61 protein,cyr61)在哮喘小鼠中的表达与哮喘气道炎症间的关系.方法 24只雌性BALA/c小鼠随机分为哮喘组、地塞米松干预组、孟鲁司特钠干预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小鼠.哮喘组通过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致敏和激发的方法制作哮喘小鼠模型.地塞米松干预组在制作哮喘模型同时,于每次激发后给予腹腔注射地塞米松干预.孟鲁司特干预组在制作哮喘模型同时,于每次激发后通过灌胃给予孟鲁司特干预.通过瑞氏-吉姆萨染色分类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细胞数.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小鼠支气管上皮组织中cyr61的表达.通过ELISA检测BALF中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和IL-17A含量.结果 哮喘组小鼠气道上皮细胞中cyr6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小鼠(P<0.05),地塞米松干预组小鼠气道上皮细胞中cyr61蛋白表达与孟鲁司特钠干预组无明显差异,但均较哮喘组明显降低(P<0.05),同时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yr61蛋白表达与BALF中有核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IL-4以及IL-17含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 cyr61蛋白可能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其异常表达可能与气道炎症有关.

    作者:曹勇;陈辉龙;方慧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黑木耳多糖的提取及其对脑胶质瘤的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黑木耳多糖对大鼠脑胶质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提取并纯化得到黑木耳多糖用于后续实验.将27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低剂量多糖组(100 mg/kg)、高剂量多糖组(500 mg/kg),观察各组肿瘤生长情况,于接种后30 d处死各组大鼠,收集肿瘤标本测定肿瘤大小,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 低剂量多糖组、高剂量多糖组的肿瘤体积分别为(69.6±6.4)mm3和(62.2±4.9)mm3,均显著小于对照组(105.3±9.8)mm3(均P<0.01),且高剂量多糖组小于低剂量多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多糖组、高剂量多糖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33.9%和40.7%.PCNA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低剂量多糖组、高剂量多糖组肿瘤组织PCNA表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高剂量多糖组的PCNA的表达量显著低于低剂量多糖组(P<0.01).结论 黑木耳多糖可显著抑制大鼠颅内胶质瘤的生长和抑制PCNA的表达,且高剂量多糖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

    作者:蔡润;朱雪松;屈洪艳;吴华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ERK1/2信号通路的活化参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向间充质转分化的过程

    目的 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向间充质转分化的模型并探讨其可能的信号转导途径.方法 以HUVECs为研究对象,分组如下: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模型组、TGF-β1+DMSO组以及TGF-β1+抑制剂干预组.TGF-β1模型组应用5 ng/mL TGF-β1刺激HUVECs 72 h;TGF-β1+DMSO组应用5 ng/mL TGF-β1及1 μL/mL DMSO刺激HUVECs 72 h;TGF-β1+抑制剂干预组分别应用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5 mmol/L)或ERK抑制剂U0126(10 mmol/L)或JNK抑制剂SP600125(5 mmol/L)干预TGF-β1诱导的内皮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内皮细胞形态,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VE-钙粘蛋白(VE-cadherin)和α-肌动蛋白(α-SMA)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并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VE-cadherin和α-SMA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TGF-β1(5 ng/mL)刺激HUVECs 72 h后,内皮细胞形态由卵圆形铺路石状向梭形转变,与0 h相比,V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α-SMA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抑制ERK1/2信号转导通路,可维持HUVECs内皮细胞表型以及VE-cadherin在内皮细胞的表达,抑制α-SMA蛋白表达,与TGF-β1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p38 MAPK和JNK通路,与TGF-β1模型组相比,HUVECs表型、VE-cadherin和α-SMA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TGF-β1可诱导内皮细胞向间充质转分化,应用U0126抑制ERK1/2信号途径可抑制内皮细胞转分化的进展,提示ERK1/2的活化可能是该过程重要的信号转导途径.

    作者:刘萍;邓元俊;裴广畅;许楚瓯;常晓燕;曾锐;姚颖;徐钢;韩敏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MiRNA Let-7和Lin28在散发性听神经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微小RNA Let-7与Lin28在散发性听神经瘤中的表达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对肿瘤进展可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18例经过术后病理证实的散发性听神经瘤组织作为实验组,7例正常胃迷走神经为对照组.采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Let-7d和Lin28A/B mRNA的表达,以及Lin28蛋白的表达.结果 RT-PCR检测显示,Let-7d mRNA表达量在听神经瘤组织显著高于对照神经组织(P<0.001),Lin28A/B mRNA表达量在听神经瘤组织显著低于对照组织(PLin28A=0.004,PLin28B=0.001).在听神经瘤组织中,Let-7d与Lin28A/B mRNA的表达存在负相关关系(r=-0.671,P=0.002;r=-0.662,P=0.00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在听神经瘤与正常神经组织中均未发现Lin28蛋白阳性染色.结论 在听神经瘤的生长及恶性转化抑制机制中,以微小RNA为主导的Let-7d/Lin28双向负反馈调节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黄孝文;许胜;褚汉启;王少立;崔永华;张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皮肤鳞状细胞癌中Axl、NF-κB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Axl(Aexekleto)、真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在正常皮肤组织和皮肤鳞状细胞癌(S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特点,并探讨其在皮肤SCC发生发展中可能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20例正常皮肤组织及40例皮肤SCC中Axl、NF-κB(P65)的表达.结果 Axl在皮肤SCC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87.5%和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P<0.05).NF-κB(P65)在皮肤SCC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5%和10.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83,P<0.05).Axl及NF-κB(P65)在皮肤SCC中的表达等级相关系数rs=0.224,P=0.1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xl介导的信号通路可能在皮肤S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李慎秋;谢春丽;蒋思;曾芬;梁宁;赵红磊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血必净对糖尿病足截肢术后老年ESS患者甲状腺激素及血管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合并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euthyroid sicks syndrome,ESS)的老年糖尿病足患者行糖尿病足截肢术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血管功能的变化,探讨血必净对其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56例糖尿病足坏疽伴ESS的老年患者在截肢术前随机分为血必净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两组术后均给予常规治疗,血必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检测两组在术前、术后1 d、7 d、12 d FT3、T3、FT4的变化及血管功能.结果 ①与术前比较:对照组术后1 d测得T3、FT3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均P<0.05),术后12 d与术前相似(均P>0.05).血必净组术后1 d、7 d测T3、FT3较术前水平低(均P<0.05),术后12 d高于术前(均P<0.05).FT4水平两组各时段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②两组同时段比较:血必净组术后7 d、12 d的T3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 d、7 d和12 d的FT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间FT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对照组术后12 d较术前改善,血必净组术后7 d和12 d较术前及对照组同时段改善(均P<0.05).结论 糖尿病足截肢术术后ESS状况短时间内较难完全缓解,血必净可促进老年糖尿病足患者截肢术后ESS状况及血管舒张功能的改善.

    作者:马静;陈敏;顾珮瑜;王琼英;盛静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