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铁芬;Bettina Tilton;袁永辉;李娜萍;Martin Schilling;吴人亮
目的研究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纯化、扩增以及在体外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分化的能力.方法获取CML患者的骨髓MSCs,采用低血清培养液培养,瑞士染色观察其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免疫表型和细胞周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PCR)检测CML特异性表达的bcr/abl基因;分析骨髓MSCs染色体核型.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MSCs在体外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神经丝蛋白(NF)和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的表达.结果CML来源的骨髓MSCs呈纤维样贴壁生长,体外培养易扩增;表达相关抗原CD29、CD44、CD105,不表达CD31、CD13、CD34、CD45、HLA-DR;不表达bcr/abl融合基因,且具有正常的核型;不同扩增代数的MSCs在诱导剂的作用下呈现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态,NF、NSE呈阳性反应.结论CML患者骨髓中可以分离培养MSCs,它具有体外大量扩增并保持低分化状态的特性和定向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能力,是一种可用于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种子细胞.
作者:唐晓琼;赵智刚;王红祥;黎纬明;邹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5(IL-5)对人嗜酸性粒细胞(Eos)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并体外培养人外周血Eos,实验组加入相同浓度的白细胞介素-4(IL-4)、IL-5和干扰素γ(IFNγ)以及不同浓度的IL-5共同培养,ELISA和RT-PCR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TGF-β1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浓度均为10-9mol/L的IL-4、IL-5在蛋白水平和转录水平对TGF-β1的表达均有上调作用,而IFNγ则表现为抑制;10-11、10-9、10-7mol/L IL-5均能显著增强体外培养的Eos中TGF-β1蛋白的表达.结论Th2型细胞因子IL-5可以上调人嗜酸性粒细胞中TGF-β1的表达.
作者:黄亚冰;刘斌;朱珉;甄忠广;曾志贵;王璐;陈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地尔硫(艹卓)及美托洛尔对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的影响,评价其对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92例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地尔硫(艹卓)组和美托洛尔组.分别于用药前、用药6个月后记录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进行心率变异(HRV)分析,并同时统计各阶段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发生率.结果地尔硫(艹卓)、美托洛尔治疗后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HRV明显改善.24 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内5 min节段平均正常心动周期标准差(SDANN)、相邻正常心动周期差值均数的标准差(RMSSD)、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50 ms的百分比(PNN50%)升高,极低频率(VLF)、低频(LF)、低频与高频的比值(LF/HF)降低.MVA事件发生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地尔硫(艹卓)组HRV和MVA与美托洛尔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地尔硫(艹卓)与美托洛尔均可改善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HRV,降低MVA发生率,且作用相似.
作者:吴剑萍;张俏红;成蓓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体外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DBM)和骨髓基质细胞(BMSC)的复合培养及体内异位成骨实验,研究DBM作为骨组织工程载体的生物相容性及成骨活性.方法参考Urist操作方法大量制备兔同种异体DBM.骨穿取兔骨髓单细胞悬液进行培养,将BMSC与同种异体DBM体外复合培养3~7 d,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结果.将DBM和BMSC复合培养3 d的复合物植入家兔一侧骶棘肌肌袋内,分别在1、2、4周活体取材,扫描电镜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观察,对侧单纯植入DBM作为对照.结果体外培养发现BMSC在DBM中贴壁生长、增殖并有分泌活动.体内实验发现BMSC在DBM孔隙内均匀成骨,对照组则从DBM骨块的边缘到中心逐步成骨,成骨所需的时间长,而且成骨量要小于前者.结论DBM作为组织工程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活性.
作者:李进;郑东;杨述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葡聚糖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DMN)的制备对其有效粒径和比饱和磁化强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作DMN,通过丙烯葡聚糖凝胶S-300HR色谱和离心法分离DMN,用透射电镜、粒度分析仪和磁化强度分析仪检测DMN,研究制备过程中葡聚糖用量、铁盐含量、氨水浓度、搅拌速度、离心速度、Fe3+/Fe2+摩尔比、反应温度等条件对DMN的有效粒径、比饱和磁化强度的影响.结果不同制备条件影响着DMN有效粒径和比饱和磁化强度的大小.DMN直径小为3 nm,有效粒径介于42.7~189.1 nm,比饱和磁化强度介于0.16~0.38emu/g.结论制备反应条件对DMN有效粒径和比饱和磁化强度的影响符合化学共沉淀反应的一般规律,可以用沉淀反应的理论指导DMN的制备,为DMN作为基因和药物纳米载体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
作者:曹正国;周四维;刘继红;宋晓东;罗刚;鲁雄兵;孙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上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患者96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两组在给予临床药物+针灸治疗的同时,康复组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对照组进行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分别于人选治疗前24 h及治疗后4周进行测评.吞咽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分别采用日本洼田咽水试验、Fugl-Meyer运动积分法(FMA)、Barthel指数(BI)、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进行评定.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两组吞咽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康复组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吞咽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潘翠环;蒲蜀湘;高聪;何镜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汉坦病毒H8205株G1-人源IL-2融合基因疫苗(pcDNA3.1/HisB-IL-2-G1)的免疫效应.方法将pcDNA3.1/HisB-IL-2-G1融合基因疫苗通过肌肉注射途径免疫BALB/c小鼠,每隔3周免疫1次,共免疫3次;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抗汉坦病毒(HTNV)抗体;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检测免疫血清中和抗体效价;淋巴细胞增殖试验(MTT法)检测免疫小鼠的细胞免疫反应;动物保护试验以BALB/c小鼠为感染动物模型,在第3次免疫后2周,腹腔内注射100 TCID50(半数感染量)HTNV,然后以免疫荧光法观察鼠肾切片,评价其保护力.结果pcDNA3.1/HisB-IL-2-G1融合基因疫苗免疫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中和抗体,中和效价为1:20~1:80.MTT法结果表明,免疫小鼠的脾淋巴细胞有特异性增殖反应.动物试验表明pcDNA3.1/HisB-IL-2-G1融合基因疫苗能保护小鼠免受HTNV感染.结论pcDNA3.1/HisB-IL-2-G1融合基因疫苗可诱导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和较强的细胞免疫应答.
作者:贾珉;张泽华;胡洪波;黄汉菊;任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制备特异的能区分人跨膜型肿瘤坏死因子(TM-TNF-α)和分泌型肿瘤坏死因子(sTNF-α)的多克隆抗体.方法借助抗原肽预测软件对TM-TNF-α的抗原表位进行预测,合成TM-TNF-α特异的20个氨基酸的多肽,将之与匙孔碱血蓝蛋白(KLH)耦联,BALB/c小鼠皮背部多点注射,收集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流式细胞术鉴定其特异性.结果成功免疫BALB/c小鼠,ELISA证实该抗血清与免疫多肽有良好的结合,而与sTNF-α、白细胞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无交叉反应,流式细胞术显示该抗血清可与细胞系U937表达的TM-TNF-α发生特异性结合.结论成功制备了TM-TNF-α特异性多克隆抗体,为制备TM-TNF-α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奠定了基础,为区分TM-TNF-α和sTNF-α的生物学作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作者:柯杭君;李清芬;李卓娅;姜小丹;冯玮;徐勇;熊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深圳地区恙虫病并发多脏器损害的特征及误诊情况.方法对1990年9月至2004年11月深圳地区收治的恙虫病并发多脏器损害16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个器官损害92例,占55.1%;4个器官损害46例,占27.5%;5个器官损害24例,占14.4%;6个以上器官损害5例,占3.0%.在器官损害方面肝脏损害常见,为73.7%(123/167),其次为肺损害,为58.6%(98/167),心脏损害和肾脏损害也较常见,分别为52.7%(88/167)、35.9%(60/167).病情危重程度与器官损害数目成正相关.及时诊治,预后良好,治愈率94.6%.9例因基础疾病或诊治延误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死亡,病死率5.4%.结论恙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伴发多器官损害,其中以肝脏、肺、心脏和肾脏损害常见,应仔细分析病情,及时正确诊治.
作者:熊东亮;林江;陈继红;藏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肝硬化的关系及血浆Hcy水平升高的遗传因素.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64例肝硬化患者、42例非肝硬化肝病患者和60名健康对照者血浆Hcy水平,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分析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67T突变.结果肝硬化组血浆Hcy水平[(14.6±6.9)μmol/L]显著高于非肝硬化肝病组[(9.3±5.2)μmol/L]和正常对照组[(7.1士3.9)μmol/L](均P<0.01);MTHFR基因677位点碱基变异致3种基因型C/C、C/T和T/T,肝硬化组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18.8%,50.0%,31.2%)明显高于非肝硬化肝病组(45.2%,40.5%,14.3%)和正常对照组(53.3%,33.4%,13.3%)(均P<0.01),非肝硬化肝病组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血浆Hcy水平增高与T/T基因型别相关.结论血浆Hcy水平升高是肝硬化的一个危险因素,可能与MTHFR基因677位点碱基C→T突变有关.
作者:刘国政;李一荣;吴健民;王志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髓样甲状腺癌TT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方法选用不同剂量As2O3处理人髓样甲状腺癌TT细胞后,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电子显微镜、MTT法、AO/EB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研究As2O3对人髓样甲状腺癌TT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As2O3具有抑制人髓样甲状腺癌TT细胞生长和促进其凋亡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在中浓度(2.0~5.0 μmol/L)产生,而在高浓度(10.0 μmol/L)则可引起细胞死亡.结论As2O3明显抑制人髓样甲状腺癌TT细胞生长,并诱导细胞凋亡,在甲状腺癌的辅助治疗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刘钢;黄文广;黄汉菊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雄激素脱氢表雄酮(DHEA)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表达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s,采用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blot、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不同浓度DHEA(1,5,50μmol/L)对ox-LDL诱导的HUVECs表达VCAM-1的影响.结果ox-LDL诱导培养HUVECs后,HUVECs VCAM-1表达明显升高,预先用DHEA处理HUVECs可使VCAM-1的表达降低(P<0.01),且这种降低呈浓度依赖性.结论DHEA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 VCAM-1的表达.
作者:周英;宋雪芳;阮秋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人眼小梁细胞是否存在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表达及其抗氧化损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眼小梁细胞,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小梁细胞中HO-1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对HO-1蛋白进行检测.向细胞培养液中加入H2O2,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小梁细胞HO-1 mRNA和蛋白的变化.分别预先加入HO-1诱导剂氯化血红素(Hemin)和抑制剂锌原卟啉Ⅸ(ZnPP-Ⅸ)1 h后,通过MTT法检测小梁细胞在400μmol/L H2O2作用时的存活率.结果人眼小梁细胞存在HO-1 mRNA和蛋白.H2O2对小梁细胞HO-1 mRNA和蛋白的诱导呈浓度依赖性.Hemin可浓度依赖性地提高小梁细胞在H2O2作用时的存活率,HO-1抑制剂ZnPP-Ⅸ则浓度依赖性地降低小梁细胞在H2O2作用时的存活率.结论人眼小梁细胞存在HO-1,并可被H2O2所诱导.HO-1表达升高可提高小梁细胞抗氧化损伤的能力.
作者:李涛;张虹;梁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肝炎平对兔血吸虫肝纤维化血清中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制备兔血吸虫肝纤维化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肝炎平治疗组(E组)及血吸虫肝纤维化模型组(D组).对3组兔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采用放射免疫法对兔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板层素(LN)及Ⅲ型前胶原(PCⅢ)进行检测.结果肝炎平组HA、Ⅳ-C、LN及PCⅢ分别为(2 484.3士384.9)、(1 181.9士375.6)、(3791.8±1 053.9)及(936.4±218.3)μg/L.模型组分别为(4 823.1±969.2)、(1 619.7±405.1)、(5 425.9士1859.2)、(1 250.0±403.6)μg/L.两组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肝炎平能降低血吸虫肝纤维化兔血清中的各项肝纤维化指标,有抗血吸虫肝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唐望先;金琦;舒柏华;艾莉;袁顺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牛膝多糖对外周血单核细胞是否具有激活作用.方法分别应用中性红试验检测牛膝多糖(1.250 mg/ml)对单核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非特异性脂酶染色及电镜技术检测牛膝多糖(1.250 mg/ml)诱导单核细胞内溶酶体的改变;0.312、1.250、5.000 mg/ml牛膝多糖对体外培养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诱导培养12 h,ELISA法测定单核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结果牛膝多糖能增强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加单核细胞胞质内溶酶体量,显著诱导单核细胞表达TNF-α和IL-6.结论牛膝多糖对单核细胞具有激活作用.
作者:宁勇;姚彩萍;王宇学;陈家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相关基因突变与原发闭经的关系.方法对130例确诊为原发闭经的患者和30名健康女性个体进行核型分析,并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等方法,对原发闭经患者的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基因(GHRHR)进行检测.结果有33例原发闭经患者出现染色体核型异常,1例出现GHRHR基因点突变,且该突变位点在第7个外显子中.结论GHRHR基因第7个外显子的点突变可能是原发闭经的病因之一.
作者:刘学飞;杨真荣;王慧;周波;陈燕;唐艳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8(IL-8)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以及此变化对肿瘤血管形成、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食管癌及正常组织中IL-8mRNA和蛋白表达,并采用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检测微血管密度.结果食管癌组织中IL-8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IL-8 mRNA高表达与远处淋巴结转移、微血管高密度、生存时间短(<26个月)、早期复发(<16个月)有关(均P<0.05).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比周围正常组织高(P<0.01).结论在食管癌中,IL-8mRNA高表达的患者发生转移机率高,复发早,生存时间短;IL-8可以作为一个判定食管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苏铁芬;Bettina Tilton;袁永辉;李娜萍;Martin Schilling;吴人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苯并(a)芘(BaP)作用下小鼠肺组织细胞色素P450 1A(CYP1A)的表达和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方法昆明种雄性小鼠56只,随机分为2组(28只/组),BaP染毒组(4个亚组,7只/亚组),分别以0、0.32、1.58、7.89 mg/kg体重腹腔注射BaP,每周染毒4 d,持续7周;预热染毒组(4个亚组,7只/亚组),每次实验前39℃,预热2 h,再用染毒组相同的剂量和时间至染毒结束.其中0 mg/kg体重BaP为植物油溶剂;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肺组织CYP1A表达水平,光镜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0.32 mg/kg体重BaP染毒时,小鼠肺组织CYP1A表达增加,BaP剂量继续增加,CYP1A表达反而降低;预热应激组CYP1A表达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比相同剂量的BaP染毒组表达水平高;BaP染毒后小鼠肺组织有炎性增生的表现.结论低剂量BaP染毒诱导小鼠肺组织CYP1A表达增加,高剂量BaP染毒则抑制CYP1A表达.
作者:徐增光;文冠华;高雅娟;杨晓波;邬堂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刺激器(PNS)定位用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CBPB)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选择60例拟行择期上肢手术患者,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方法行腋路或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鞘内置入导管和经导管注入局麻药,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及其并发症.结果上肢五大神经感觉阻滞发生率为91.7%~98.3%,上肢运动阻滞发生率为98.3%,麻醉满意率为83.3%.结论PNS定位于CBPB有助于提高阻滞成功率.
作者:罗超军;张传汉;万里;田玉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建立一种分析方法证实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凋亡分析的准确性.方法在流式细胞仪上利用Sub-G1法、TdT法、Annexin-Ⅴ法和API法4种不同的凋亡细胞分析方法,对羟基喜树碱(CAM)诱导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并同时分选出不同时相的凋亡和非凋亡细胞,再经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进行形态学分析.结果①流式细胞术分选后共聚焦显微镜分析技术(PSC)能同时、准确地鉴别不同细胞周期时相的凋亡细胞和非凋亡细胞.②PSC技术能对同一群细胞内的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进行形态学鉴别.③PSC技术证实了流式细胞术在细胞凋亡研究中的准确性.结论PSC技术结合了流式细胞术和LSCM的优点,更客观、准确地分析凋亡细胞,同时对细胞周期特异性的细胞凋亡有独到的优势,发展了细胞凋亡的分析方法.
作者:高纯;吴剑宏;冯永东;申漫里;陶德定;龚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