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红
肾结核多继发于肺结核,也是输尿管、膀胱、生殖系结核的重要细菌来源,正确诊断是及时治疗泌尿系结核的关键.本文着重探讨32例肾结核的CT、肾盂造影表现,并与病检对照分析,以提高对肾结核的认识.
作者:石教华;潘盛信;谢勇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为观察吡喹酮辅以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收治的134例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林先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重度、极重度低钾临床常有较重的表现,甚至导致死亡.本文总结严重低血钾50例的诊疗情况.
作者:黄志军;马润芬;赵红;王水云;张泽平;陈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铝与老龄大鼠痴呆的关系及原理.方法实验前用花生米和节拍器建立大鼠条件反射.再用含铝和铝加柠檬酸的溶液饲养大鼠4个月,从条件反射恢复的时间和数量反映各组大鼠痴呆发病率,测定血液中铝和MDA含量,测定脑中铝含量和海马区细胞凋亡指数,其凋亡指数以平均光密度值(OD)表示.结果实验二组与一组相比,铝、MDA及OD值增加,条件反射恢复,数量减少,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三组与二组相比,铝、MDA、OD值增加,条件反射恢复,数量进一步减少,与二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柠檬酸能增加机体对铝的吸收,使体内铝进一步增加,高铝能促进铝在脑细胞内的沉积,促进体内MDA生成和脑细胞的凋亡,因而增加大鼠痴呆发生率.
作者:金延安;余良主;化长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脑卒中复发是卒中后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降低脑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现将我院1998年1月至2001年12月收治的356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脑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为预防脑卒中复发提供依据.
作者:陆才刚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自1997年3月至2002年10月,我院内科用尼卡地平注射液治疗脑梗塞30例,并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分析如下.
作者:刘会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大鼠胃窦部延髓内脏带机能结构区的相对部位和化学性质.方法大鼠经麻醉后,在直视下将30%霍乱毒素B亚单位-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注入胃窦部浆膜下层和肌层内.术后动物存活48小时,然后再次麻醉、灌流、固定、取材、切片,进行HRP逆行追踪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联合染色.对HRP标记细胞及HRP/VIP、HRP/ENK、HRP/CGRP双标记细胞在大鼠延髓内脏带的分布进行观察.结果在弧束核(NTS)中下段的内侧核的外侧部有HRP标记纤维和HRP/VIP、HRP/ENK、HRP/CGRP双重标记细胞.其中细胞体大多数呈梭形,直径约40~60μm.在NTS尾段内侧核可见少量胞体较大的多极神经细胞,直径约80~100μm.结论 NTS的中下段和尾段内侧核的外侧部是胃窦部的对应机能结构中枢,而且ENK、VIP、CGRP等肽类物质参与这一调控机制.
作者:王秋桂;钱月楼;胡松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脐带扭转是引起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窘迫甚至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于2000年10月至2002年10月收治脐带扭转25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王天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LF)的血清学诊断是近年来研究广泛的非创伤性LF诊断方法.由于取材方便,费用低,便于开展,较为实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有近二十种检测血中的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ECM)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和参与代谢的酶活性的指标. 现将临床上常用的指标综述如下.
作者:梅武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特发性突聋患者血浆NO及ET水平以及NO和ET含量与ABR的关系.方法用比色法测定血浆NO 含量,放免法测定血浆ET含量.结果①特发性突聋患者NO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ET则比对照组显著性偏高(P<0.001);②ABR阈值与血浆NO含量呈正相关(r=0.887,P<0.01),与血浆ET含量呈负相关(r=-0.798,P<0.01 ).结论特发性突聋患者血浆NO含量偏低,血浆ET含量高,并与ABR阈值相关联.
作者:尹时华;吴立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用仓鼠对小鼠心脏移植模型, 探讨T细胞在异种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建立仓鼠对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分三组: 仓鼠-Balb/c小鼠,仓鼠-Balb/c裸小鼠, 仓鼠-裸小鼠(移植术后第100日自小鼠尾静脉输3×107Balb/c脾细胞).观察移植物的平均存活时间及病理学变化,移植心组织内CD4+及CD8+T细胞的浸润.结果各组移植心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3.38±0.52、>100、8.33±2.14日;排斥的移植心病检提示为典型的异种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可见CD4+T细胞浸润;而移植于裸鼠的长期存活移植心结构完整,未见细胞浸润.结论排斥反应依赖于T细胞的存在,CD4+T细胞在介导该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廖敏;朱彤;刘向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儿童学习障碍(LD)是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学龄期儿童成绩明显落后的一类综合症.我们对36例LD儿童厌学情绪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便为早期干预LD提供科学依据,达到有效干预的目的.
作者:钟文娟;毕勇毅;吴汉荣;王礼桂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胸骨肌(M.sternalis)出现率低,单侧多于双侧,男性多于女性.为了积累国人胸骨肌资料,现将尸解时发现的1例报道如下.
作者:胡圣望;杨子琴;黄朝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传统显示巨噬细胞的方法有几种,主要是台盼兰活体染色,取肝脏切片或疏松结缔组织铺片,然后再进行HE染色,这样制作出来的标本,不易辨认,影响实验课质量.为此,我们特采用台盼兰或涕注射染色,取材部位选择睾丸,经过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后,仅进行伊红染色,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将这项新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陈业文;王秋桂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检测甲胺磷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方法以6mg/kg、12mg/kg和24mg/kg三种不同剂量的甲胺磷,分五次、每次间隔24小时经口灌胃给小鼠染毒;然后用细胞遗传学方法,检测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染色体结构畸变率和畸变细胞率的变化.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甲胺磷三个剂量组的有丝分裂指数均显著降低(P<0.001),小剂量组的染色体结构畸变率和畸变细胞率增高不显著(P>0.05),中、大剂量组的染色体结构畸变率和畸变细胞率均显著增高(P<0.01~0.001).结论甲胺磷具有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表现为抑制细胞增殖,诱发染色体损伤.甲胺磷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比对染色体的损伤作用更加强烈.
作者:李小燕;陈贤均;汪晖;吴基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硬膜外麻醉仍然是目前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其效能如何直接关系到手术过程中麻醉效果的好坏.大量的临床观察证实硬膜外麻醉的效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发热是临床上外科急症中的常见症状,发热能改变人体内生理过程及麻醉药物的体内代谢.为此,我们观察了不同体温状况下硬膜外麻醉的效能并对其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作者:雷晚红;李学兵;周青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大蒜多糖对实验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酶的影响.方法采用BALB/C小鼠腹腔注射柯萨奇病毒B3(CVB3)建立实验性小鼠病毒性心肌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蒜多糖Ⅰ组、大蒜多糖Ⅱ组、大蒜多糖Ⅲ组和黄芪组.注射病毒1小时后给药,连续7天,于第8天处死存活鼠取材.观察小鼠存活率及心肌病理变化,测定血清心肌酶及心肌组织中的病毒滴度.结果大蒜多糖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小鼠存活率明显增高,心肌组织病理损伤减轻,血清心肌酶含量和心肌组织中病毒滴度明显降低.结论大蒜多糖对实验性小鼠病毒性心肌炎具有治疗作用.
作者:蔡飞;吴基良;陈金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在慢性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在其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持续激活可促进心力衰竭的恶化.β受体阻滞剂可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作用,但它的应用会出现负性心肌作用,可能使心力衰竭进一步恶化.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国内研究还不多,现将我们收治的35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远重;陈元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ell lymphoma/ leukemia-2,BCL-2)基因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x基因长片段(B-cell lymphoma/keukemia-x,long,BCL-x1)在喉鳞状细胞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应用干扰素-α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比较干扰素治疗10周后喉癌组织(25例)和未治疗组(27例)喉癌组织中喉鳞状细胞中BCL-x1、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①治疗组喉癌组织中BCL-x1表达OD值为0.12,未治疗组OD值为0.21,两组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52例喉癌组织中均无BCL-2蛋白表达.结论 BCL-x1可能在喉癌细胞凋亡中发挥抗凋亡作用,干扰素-α可能通过抑制BCL-x1表达而发挥其凋亡诱导作用.
作者:吕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雷竹笋汁对糖尿病的预防作用.方法分别用生理盐水和雷竹笋汁(低剂量组205.70 mg/Kg,高剂量组436.40mg/Kg)给各组健康大鼠灌胃28天.然后腹腔注射四氧嘧啶(200 mg/Kg)制成糖尿病大鼠模型,正常组不作处理.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NEF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二醛(MDA)和肝糖原(HG)含量及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雷竹笋汁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中的Glu、TG、NEFA、TC、LDL-c和MDA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HDL-c、肝糖原含量和SOD活性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且雷竹笋汁对TC和LDL-c升高的抑制作用呈明显量效关系(P<0.01).结论雷竹笋汁对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舒思洁;林永生;吴基良;舒慧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