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云先;甘望农
我科于1984年至1995年与外科合作在抢救破伤风患者中,及时应用气管切开术,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吕红;阮桂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2(IL-2)及白细胞介素-6(IL-6)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氨茶碱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豚鼠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哮喘组、氨茶碱组,采用卵蛋白致敏豚鼠建立哮喘模型,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代替卵蛋白,氨茶碱组于激发前半小时腹腔注射氨茶碱100mg.kg-1,余处理同哮喘组.末次激发后18-24小时取肺组织制成匀浆,测定SOD、MDA、IL-2、IL-6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SOD活性明显下降(P均<0.01),MDA、IL-2、IL-6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哮喘组比较,氨茶碱组SOD逐渐回升(P<0.05,P<0.01,P<0.05),MDA、IL-2、IL-6逐渐下降(P<0.01).结论①氧自由基、IL-2及IL-6参与了哮喘时气道致炎作用;②氨茶碱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产物的形成,同时能降低IL-2和IL-6的释放,具有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卢红艳;陈金和;吴基良;镇春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20岁,未婚,有性生活史,因停经57天,伴恶心、呕吐、厌食,于1999年6月5日来我院妇产科就诊.末次月经1999年4月2日,既往月经周期正常.妇检:子宫前位,偏左,质软,饱满,子宫增大约女拳大小,宫颈光滑,无举痛,活动好,双附件区未触及异常,无压痛,尿HCG阳性,诊断为早孕,因患者未婚,要求终止妊娠.
作者:尚桂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29岁.发现尿道口肿物,排尿不畅3天.膀胱镜检:膀胱右侧见一粘膜下肿物.X线检查:行静脉尿路造影时,可见右输尿管中下段扩张积水,膀胱三角区右侧有一囊肿,囊肿周围有一圈细窄透亮带(即囊肿的输尿管壁所形成)同膀胱内腔相隔.因此在造影片上,囊肿与扩张之输尿管犹如一条伸入膀胱的眼镜蛇,蛇头即囊肿,故文献上把本症之表现称之为蛇头征.
作者:罗晚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近年来,妇产科人流手术病人日益增多,人流漏吸病例也常有发生,现将我院诊治人流漏吸继续妊娠12例,作一简要分析.
作者:张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及其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的慢性非特异性气道炎症.免疫病理学机制将哮喘分为三个阶段:初期致敏阶段,包括过敏原刺激,诱导T淋巴细胞活性、IL-4产生、IgE合成和效应细胞释放介质;第二阶段为慢性过敏性炎症阶段,以TH1/TH2细胞比例降低,产生IL-5和嗜酸粒细胞活化、聚集为特征;由慢性炎症引起的气道结构重塑,是哮喘气道炎症发展后阶段.有关哮喘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免疫功能改变在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现就近几年来有关哮喘发病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卢红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具有切口小、愈合快、组织损伤小、术后散光减少及视力恢复快等优点,我科自1998年5月以来,采用该技术治疗各种类型白内障500例(眼),本文就其中高度近视白内障41例超声乳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奇;李保金;张兰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GEF)在胶质瘤微血管形成中的作用以及与胶质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选择45例脑胶质瘤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结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胶质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Ⅰ级:19.4±4.5,Ⅱ级:24.9±15.1,Ⅲ级:53.8±10.7,Ⅳ级70.3±10.3,MVD的阳性率为:Ⅰ级:8.2±1.6,Ⅱ级:8.8±1.7,Ⅲ级16.6±3.6,Ⅳ级19.5±6.1,低度恶性(Ⅰ-Ⅱ级)与高度恶性(Ⅲ-Ⅳ级)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促进肿瘤中微血管形成,它与微血管密度均可作为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
作者:韩立虎;叶应湖;王国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AGN)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AGN患儿30例(观察组),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观测两组患儿水肿,高血压,血尿,蛋白尿的变化,检测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尿液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 SOD活性显著增高(P<0.01),高血压,水肿的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分别为P<0.001和P<0.01).其蛋白尿的转阴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效果良好,其机制与提高机体的抗氧自由基的能力有关.
作者:孙艳萍;陈金和;吴基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采用提高眼压法造成视网膜缺血后,恢复眼压形成血流再灌注.用电镜观察视网膜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缺血60min再灌注24h后可出现:视网膜节细胞核膜皱缩,染色质凝集成块状,线粒体空泡化,外节膜盘溶解.而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及再灌注时间延长,视网膜超微结构损害越严重.结论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可造成其结构的严重损害.
作者:苏建中;陈金和;吴基良;郭红;操盛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孕妇,23岁,第1胎,孕30周.彩超检查所见:颅骨完整,颅内正常,脊柱连续,四肢齐全,股骨长5.9cm,胎儿胸腔脏器、腹腔脏器未见明显异常.胎儿腹前壁可见宽约1.8cm缺损,在羊水中可见多条线条样强回声.CDFI示线条无回声区内未见彩色血流信号显示.脐带血流通畅,B超诊断为胎儿脐疝肠管外露.检查后第2天引产,娩出一死男婴,胎儿脐部缺损,肠管外露,与B超结果相符.
作者:龙凤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PCM),是指生后1周内静脉血红蛋白值>200g/L,红细胞压积>0.65(65%).本文报道30例,探讨其病因及治疗.
作者:王云霞;程学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祖国医学“血证”、“肌衄”的范畴,对于本病的治疗,古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根据前人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按照不同的证候特点,将本病分为以下五型,进行辨证施治,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杨辉;胡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盐酸左氧氟沙星是一类新合成喹诺酮类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药代动力学快的特点.Ⅲ期临床研究表明其安全有效.经中华医学会批准进行Ⅲ期多中心临床研究,旨在更大范围内对该药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本实验以氧氟沙星为对照,比较了两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林伟;钟声;杜黎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会厌囊肿在直接喉镜下完全剥离切除,操作不便.为了寻求一种简单的方法,我科自1995年5月至2000年12月对14例复发性会厌囊肿患者在支撑喉镜下用微波烧灼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王显红;谢英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随着我国卫生体系改革,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重要制度,在很多城市已得到开展.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小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道路,须对不同模式的中小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行评价,为制定卫生政策提供依据.本次调查即为对广东韶关市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进行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子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成年女尸,体表无伤痕.开腹解剖盆腔脏器时发现,右髂总动脉长2.0cm,外径1.0cm;左髂总动脉长为7.0cm,外径1.0cm.右髂总动脉行至骶髂并节上方分为髂内、外动脉,外径分别为0.6cm、0.5cm.左髂总动脉行至骶髂并节下方弓状线中段处分为髂内、外动脉,外径0.6cm.左侧髂总动脉比右髂总动脉长5.0cm.
作者:金建军;高秀福;方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本实验旨在建立一动物实验模型,观察实验性外淋巴瘘(EPLF)对内耳功能的影响,为临床诊治PLF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24只豚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4只,右耳为对照耳.用微型注射器刺破左耳圆窗膜(RWM)并抽出2~4μl外淋巴液造成EPLF,分别于造瘘后1、2、4、7、14、28天观察其耳蜗电图及前庭功能变化.结果在95dB SPL强度短声刺激后的短期内,AP阈值和潜伏期增加,前庭功能减退,窗膜穿孔2周左右,CAP值和潜伏期及前庭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EPLF短期内引起耳蜗及前庭功能减退,1~2周可恢复至正常.
作者:吴立连;梁建伟;余慧云;曾英;魏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及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缺血预处理(IP)、缺血再灌注损伤(I/R)模型,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换酶介导的生物素平移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同时检测心肌梗死范围.结果 I/R组细胞凋亡率(43.37±4.82%)高,IP组虽然也有一定的心肌细胞凋亡率(24.53±2.95%),但较I/R组明显降低(P<0.001).IP组心肌梗死范围较I/R组明显减小.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发或加重心肌细胞凋亡,IP能明显减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率,能明显减少心肌梗死范围,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IP能减少心肌梗死范围、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可能与其能明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程芳洲;唐国华;李庚山;郭衍坤;余细球;鲍翠玉;周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VitB2在兔角膜碱烧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复制兔右眼角膜碱烧伤模型,设实验组和烧伤组.实验组于烧伤后每日以VitB20.2ml/kg球结膜下注射.烧伤组每日以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分别于第1,4,8,16,32及64天测量各组角膜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烧伤后的第1,4,8,16,32天实验组MDA含量显著低于烧伤组,而SOD活性1-64天明显高于烧伤组,尤其是第4天至第16天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itB2对角膜碱烧伤后角膜组织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机理之一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
作者:谢德雍;罗德生;郑红花;苏建中;王梅娟;王汉洲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