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抑制素B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临床表型相关性研究

钟兴明;殷倩;黄垂灿;张卓君;苗竹林;崔蓉;韦相才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 抑制素B, 抗苗勒管激素
摘要:目的 分层对照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探讨抑制素B(INH B)对PCOS的临床意义及与不同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广东省计划生育专科医院按照Rotterdam标准诊断的148例 PCOS患者为病例组,选取月经规律且有正常生育史的女性40例为对照组.收集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根据血清睾酮(T)≥1.97nmol/L分为高雄激素血症(HA)组和非高雄激素血症(NHA)组;根据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2.69分为胰岛素抵抗(IR)组和非胰岛素抵抗(NIR)组;根据BMI≥24分为超重组和非超重组;将3组进行对照分析,探讨INH B与PCOS不同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和PCOS组在BMI、黄体生成素(LH)、LH/卵泡刺激素(FSH)、T、抗苗勒管激素(AMH)和HOMA-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13±3.72 vs.30.15±4.42,(7.83±4.53) U/L vs.(4.65±2.00)U/L,1.73±1.82 vs.0.94±0.41,(2.40±1.42)nmol/Lvs.(1.45±0.85)nmol/L,(9.21±4.77) μg/L vs.(5.44±3.01)μg/L,3.96±2.45 vs.1.70±0.50,P<0.01];IN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A组和NHA组的比较中,INH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28)ng/L vs.(112±37)ng/L,P=0.000],AMH、BMI和HOMA-I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IR组和NIR组的比较中,BMI和INHB在两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85±3.41 vs.23.89±3.71,(89±32)ng/Lvs.(32±27)ng/L,P<0.05],T和AM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超重组和非超重组的比较中,HOMA-IR和INHB在两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5±1.99 vs.5.02±2.76,(86±24)ng/Lvs.(38±22)ng/L,P=0.001),T和AM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OS具有高度的临床异质性,高雄激素、胰岛素抵抗和超重等不同临床表型可能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导致INHB在不同表型反映不同.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相关文献
  • 子痫前期导致死胎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子痫前期是妊娠常见并发症,围产儿死亡率高.子痫前期导致死胎病因复杂,直接的原因是胎盘低灌注引起胎儿缺血缺氧.联合指标预测是发展趋势,但仍依赖于该病的早期诊断.普通人群筛查和联合指标的多中心检验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作者:郑东颖;乔宠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在体女性闭孔神经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构建研究

    目的 探讨基于计算机断层增强扫描(CTA)数据集的女性在体闭孔神经三维重建的方法.方法 选取2014年1月1日至6月1日16例因宫颈癌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CT扫描患者的二维断层图像数据集,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重建技术构建闭孔神经及周围相关组织三维模型.结果 重建的女性闭孔神经模型符合闭孔神经形态.其不仅可以进行任意角度的旋转,还可以观察其与周围毗邻组织的关系.重建的闭孔神经三维模型与术中解剖完全吻合.结论 利用CTA数据集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可理想地显示闭孔神经,及其与髂内外血管及闭孔动静脉等毗邻组织的关系,是研究女性闭孔神经与毗邻组织关系的好方法,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韩妍;陈春林;刘萍;龚时鹏;段慧;许乙凯;陈瑞莹;李俊;卫庆萍;唐雷;钟世镇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关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早期胚胎丢失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已成为不孕症患者的常用治疗手段.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单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已高达60%,但IVF活产率只有30%~ 40%,一直以来存在难以突破的瓶颈.主要原因在于胚胎移植后各种因素导致的胚胎丢失.胚胎丢失常见于孕早期.早期胚胎丢失(early embryo loss,EEL)指孕12周末前发生的胚胎丢失.因此,如何有效地减少早期胚胎丢失,是改善IVF终临床结局的重要命题.

    作者:刘见桥;凌家炜;董静文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预测死胎中的作用

    死胎是指妊娠大于23+6周、无生命迹象的胎儿,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产前有效预测死胎,对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具有重大意义.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不同孕期母体子宫动脉血流参数,特别是妊娠中期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对与子痫前期、胎盘早剥、小于胎龄儿(SGA)相关的死胎预测有重要意义;监测胎儿各项多普勒血流参数,如脐动脉、大脑中动脉、静脉导管、腹内脐静脉等,能够反映胎儿宫内缺氧状况,提高胎儿窘迫的诊断率;联合监测母体及胎儿各项血流参数,全面评估胎儿宫内缺氧程度并及时干预,可避免死胎的发生.

    作者:郑峥;刘慧姝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高龄与死胎

    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及辅助生殖技术的开展,使我国高龄妊娠妇女越来越多,高龄妊娠易合并多种内外科疾病,并发胎儿宫内发育异常、胎儿染色体疾病、胎死宫内等,导致不良妊娠结局.临床上应加强对高龄妊娠妇女的监护,规范产前检查、重点筛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适时终止妊娠,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文章就高龄与死胎的关系、高龄导致死胎的机制以及如何预防死胎改善妊娠结局进行论述.

    作者:王琳琳;马玉燕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不同部位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和病理特征11例分析

    目的 探讨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PEM)的临床和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6年4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妇产医院暨大连市妇幼保健院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1例PEM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和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情况.结果 患者发病年龄23~51(41.20±8.97)岁.主要临床表现以病变部位包块、肿瘤引起症状体征及压迫症状体征为主,如盆腔包块、腹股沟区包块、阴道流血、肾积水、腰部疼痛、膀胱占位性病变等,部分临床表现类似恶性肿瘤.大体特征为囊肿内或外生性息肉样肿块;镜下特征具有普通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病理学特点,病变组织均由子宫内膜样腺体及间质成分构成,但比普通EM更具多样性;免疫组化PEM组织内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D10、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阳性.11例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10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9~ 54个月),1例复发,行二次肿物切除术,10例均存活良好.结论 PEM是EM的一种罕见亚型,临床表现与生长部位相关,呈多样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治疗多以手术为主,预后良好.

    作者:宋玉芳;韩璐;王亚萍;张丽芝;李贞梅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2018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2017年10月13日,美国肿瘤综合协作网(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公布了《2018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现对新版指南进行简要介绍及讨论.1 2018年指南(第1版)主要更新根据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第8版肿瘤分期对子宫(内膜)癌、癌肉瘤和肉瘤的TNM分期进行了更新.针对这些更新进行了讨论.各处理细节均有修订.

    作者:谢玲玲;林荣春;林仲秋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复发性流产患者早期妊娠胚胎丢失的预测

    复发性流产(RSA)在我国指与同一配偶连续发生3次或以上的自然流产.80%以上的自然流产胚胎丢失发生于早孕时期,因此,对于再次妊娠的RSA患者,在早孕阶段正确预测其胚胎丢失可能,有助于调整患者保胎方案,提高妊娠成功率,降低保胎患者的经济、精神负担.文章结合相关文献,简述临床上或实验室预测早期胚胎丢失的指标.

    作者:郭松;张建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常用宫缩抑制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多数宫缩抑制药物并非专门用于抑制自发性早产.各种宫缩抑制药物对母体多种器官都有一定的副反应,但对于胎儿一般是安全的.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缩宫素受体拮抗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对于胎儿相对安全;硫酸镁对早期早产儿的神经保护作用已经得到肯定,长期大量硫酸镁宫内暴露,可能导致胎儿及新生儿骨质减少和骨折;妊娠晚期应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对胎儿和新生儿有潜在的副反应,妊娠中期相对安全;阴道应用孕酮对胎儿影响轻微.

    作者:连岩;王谢桐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2017ACOG《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指南解读(卵巢癌篇)

    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癌症易感综合征,其特征在于家族中多个成员罹患乳腺癌和(或)卵巢癌.2017年9月,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更新第182号意见,即《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该指南详述了与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相关的基因突变(主要为BRCA1和BRCA2)以及降低风险的措施,并作出了推荐意见[1].本文仅就该指南中关于卵巢癌部分进行简要解读.

    作者:张远丽;陈明明;张师前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现状与进展

    宫颈癌是我国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一半以上的患者诊断为局部晚期宫颈癌(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LACC)[1].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指定LACC狭义为Ⅰ B2/ⅡA2期,广义为Ⅰ B2~ⅣA期.根治性同步放化疗是晚期宫颈癌标准治疗,5年生存率约40%[2].然而,LACC存在预后较差高危因素,局部病灶难以控制,易发生远处转移,治疗效果不满意,总的5年生存率仅60%[3],LACC佳治疗方案目前存在较大争议,在全世界并没有达成一致共识.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推荐标准治疗为同步放化疗,而欧洲、亚洲及拉丁美洲等国家采用新辅助化疗后手术作为一线治疗.本文就LACC相关治疗策略优劣及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龙行涛;周琦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表评估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疾风险的有效性研究

    目的 探讨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表预测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疾病(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病风险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39例妊娠期及产褥期发生VTE的患者,作为病例组;随机选取同期妊娠期及产褥期非VTE患者156例作为对照组.根据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表对两组患者进行Caprini评分、危险度分级,分析危险度分级与VTE发病风险的相关关系,并分析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中影响妊娠期及产褥期VTE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妊娠期及产褥期血栓发生率为0.13%.病例组的VTE评分(5.7±2.9)高于对照组(3.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高危和极高危级别所占比例大,为94.8%,比例高于对照组(75.0%),两组Caprini危险度分级的构成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的危险度分级与VTE发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极高危级是影响VTE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危险度分级的升高,妊娠期及产褥期患者发生VTE的风险随之升高.极高危(评分≥5)患者发生VTE的风险为低中危(评分0~2分)患者的16.107倍.Caprini风险评估表中的静脉曲张、BMI≥25、需卧床休息的内科患者、大手术(手术时间>45 min)是妊娠期及产褥期发生VTE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表在妊娠期及产褥期患者中也适用,对妊娠期及产褥期VTE发病风险有很好的预测性,在临床上适合推广应用.

    作者:邹亦庐;吴建波;胡继芬;陈丽红;郑珊;林蓉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胎儿生长受限与死胎

    死胎的发生与胎儿生长受限(FGR)有关.FGR是死胎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两者病因和发病危险因素相似.但发生FGR因素复杂而非单一.识别FGR潜在的危险因素及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降低各类因素FGR发生死胎的关键.

    作者:王伽略;杨孜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胚胎植入的研究进展:从基础到临床

    胚胎植入是生殖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胚胎植入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妊娠结局甚至子代健康.文章总结了以小鼠为模式动物获得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提高临床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率及降低孕早期流产率提供参考和指导.

    作者:张颖;吴金香;王海滨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围孕期补充叶酸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

    叶酸(FA)初被认为可以治疗贫血而进入临床使用,随后发现,孕早期补充叶酸可以有效降低胚胎神经管畸形(NTDs)、子痫前期等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综述了孕期女性叶酸的补充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研究进展.1 中国孕妇叶酸缺乏较为普遍妊娠期是机体急需补充叶酸的特殊生理时期.WHO建议,所有女性从准备妊娠应开始每日额外补充叶酸400 μg,至少维持至妊娠12周.而当胎儿诊断为神经管缺陷或前期出现过神经管缺陷胎儿史的孕期女性,应提高每日叶酸补充剂量至5000 μg(5 mg/d).

    作者:许培;余波澜;陈敦金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产科医师需关注死胎问题

    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e,MMR)与围产儿死亡率(perinatal mortality rate,PMR)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发展指标,一直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孕产妇死亡率以及小于5岁以下婴幼儿死亡率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降低,但反映全球产科质量的指标——死胎,其发生率未见明显下降,每年有260万例死胎(intrauterine fetal death,IUFD)[1-2],是导致孕产妇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重要原因.死胎发生率的高低已经成为判断产科质量,评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新指标[3-4],值得产科工作者高度重视.

    作者:陈敦金;贺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妊娠合并糖尿病与死胎

    妊娠合并糖尿病是导致死胎发生率升高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复杂.高血糖、低血糖诱发的微血管病变可能是死胎的关键环节.随着妊娠合并糖尿病筛查方法的普及、产前监护和治疗措施的改进,死胎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重视妊娠期糖尿病的规范化管理,尤其是开展孕前咨询、加强孕期高血糖的筛查与管理、合理监护、及时终止妊娠是降低死胎发生的关键.

    作者:王子莲;陈汉青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抑制素B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临床表型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层对照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探讨抑制素B(INH B)对PCOS的临床意义及与不同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广东省计划生育专科医院按照Rotterdam标准诊断的148例 PCOS患者为病例组,选取月经规律且有正常生育史的女性40例为对照组.收集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根据血清睾酮(T)≥1.97nmol/L分为高雄激素血症(HA)组和非高雄激素血症(NHA)组;根据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2.69分为胰岛素抵抗(IR)组和非胰岛素抵抗(NIR)组;根据BMI≥24分为超重组和非超重组;将3组进行对照分析,探讨INH B与PCOS不同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和PCOS组在BMI、黄体生成素(LH)、LH/卵泡刺激素(FSH)、T、抗苗勒管激素(AMH)和HOMA-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13±3.72 vs.30.15±4.42,(7.83±4.53) U/L vs.(4.65±2.00)U/L,1.73±1.82 vs.0.94±0.41,(2.40±1.42)nmol/Lvs.(1.45±0.85)nmol/L,(9.21±4.77) μg/L vs.(5.44±3.01)μg/L,3.96±2.45 vs.1.70±0.50,P<0.01];IN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A组和NHA组的比较中,INH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28)ng/L vs.(112±37)ng/L,P=0.000],AMH、BMI和HOMA-I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IR组和NIR组的比较中,BMI和INHB在两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85±3.41 vs.23.89±3.71,(89±32)ng/Lvs.(32±27)ng/L,P<0.05],T和AM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超重组和非超重组的比较中,HOMA-IR和INHB在两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5±1.99 vs.5.02±2.76,(86±24)ng/Lvs.(38±22)ng/L,P=0.001),T和AM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OS具有高度的临床异质性,高雄激素、胰岛素抵抗和超重等不同临床表型可能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导致INHB在不同表型反映不同.

    作者:钟兴明;殷倩;黄垂灿;张卓君;苗竹林;崔蓉;韦相才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妊娠合并胰腺炎临床特点40例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APIP)的病因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3-2015年期间,分娩52 839例,其中40例API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PIP发生率0.08%.40例APIP患者中均无一例孕妇死亡.轻型胰腺炎16例(40.0%),中重症胰腺炎15例(37.5%),重症急性胰腺炎9例(22.5%).胆源性急性胰腺炎为9例(22.5%),发生死胎1例;脂源性急性胰腺炎为9例(22.5%),发生死胎3例;1例(2.5%)同时合并脂源性、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孕34”周胎膜早破顺产.余21例(52.5%)为特发性急性胰腺炎,发生死胎1例.结论 APIP发生率低但凶险,诊治过程中应尽早明确病因,多学科协作对因治疗,可明显改善母儿预后.

    作者:贺芳;唐小林;龚景进;苏春宏;潘裕国;陈敦金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预防死胎的临床监测方法

    我国界定死胎为妊娠20周后临产前的胎儿死亡称为死胎.死贻发生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围产儿死亡率,而后者是评估一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的敏感指标.临床上死胎发生前后常有迹可循.正确识别高危因素,加强孕期管理,有效利用检测手段是预防死胎发生,提高产科质量的关键.

    作者:余俊;冯玲 刊期: 2017年第11期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