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华;朱颖
本文采用比色法对400例中晚期孕妇进行阴道唾液酸酶定性检测,探讨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继文;刘恩强;赵忠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近年来,国际上已将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作为妇幼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出生后4个月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达到80%.我国的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较高,孕妇的发病率与非孕期相似,对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产妇的婴儿能否母乳喂养,已引起产科和儿科学者的关注.
作者:牟瑞丽;马玉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经肠道传播的病原体,过去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ET-NANBH).
作者:尚涛;马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采用计算机分析系统对胎心率图形中短变异和人工判读标准中长变异的各分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并探讨短变异预测围生儿预后的价值.方法分析了2001年12月至2002年9月3010份胎心率图型中,长变异各型相对应的短变异数值,及不同的短变异组围生儿不良预后的发生率.结果短变异与长变异的各型之间呈正相关,短变异小于4.0ms组的围生儿预后不良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短变异大于5.0ms组(P=0.039).结论计算机分析的短变异是反映胎心率基线变异的一个重要参数,对预测围生儿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葛明珠;周美琴;叶海慧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26岁,住院号6234.因停经3个月,吸宫术后20d,腹痛3d,加重伴肛门下坠感4h,于2000年5月13日入院.末次月经2000年2月13日.
作者:王杏茶;王志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2003年5月,我院采用腹腔镜辅助技术,对2例先天性无阴道、无子宫(MRKH综合征)患者施行回肠代阴道成形术,获得满意效果.本文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边爱平;陈琦;王斌;朱全道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997年底,日本学者Nishizawa等[1]运用代表差异分析法(represen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RDA)首次从1例输血后患非甲至庚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发现一种新病毒.
作者:赵泽燕;张建华;漆洪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妊娠合并肝病严重危及母儿的生命安全.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病毒性肝炎发生急性肝衰竭(acute hepatitis failure)即为重症肝炎.甲、乙、丙、丁、戊型五种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症肝炎,且多发生于妊娠晚期,其中乙型,尤其是乙型与丙型、乙型与丁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系重症肝炎的重要原因.
作者:唐良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孕产妇合并病毒性肝炎不仅影响自身健康,而且可将肝炎病毒传播给胎婴儿,从而影响到人群健康,所以有关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专题讨论对妇产科临床医生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黄醒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前,在我国常用的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方法是持续性低剂量的输注布比卡因和芬太尼,芬太尼的加入减少了布比卡因的用量,从而减少了运动神经被阻滞的机率,增加了硬膜外镇痛过程中产妇的满意度[1].
作者:盖毅文;韩华;李小刚;童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近年来,剖宫产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指征的不断扩大,出现了许多非医学指征,其中由孕妇自己要求实施剖宫产者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作者:徐建平;罗慧娟;罗晓青;李耘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预测妊高征的临床意义.方法 1998年8月至2002年8月检测562例孕妇在孕28、32、36、38周及临产时肾功能.结果临产时妊高征患者血清尿酸显著高于正常孕妇(P<0.001),并从妊娠32周开始其含量逐渐升高,妊娠34周以后轻、中、重度妊高征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尿酸含量的测定对了解妊高征的病情具有重要意义,监测晚孕血清尿酸值可预测妊高征的发生.
作者:刘玲;李克英;邓洪漪;李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孕妇血浆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FN)的变化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2001年12月至2002年12月采用酶联免疫固相吸附法测定110例妊娠20~28周妇女FN值,并观察妊娠结局.结果胎膜早破、早产组FN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宫内感染、产褥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FN水平降低,可作为预测胎膜早破发生、早产及提示感染的早期监测指标.
作者:于莎莎;张伟秋;雷箴;王淑珍;魏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肝炎病毒至少存在3万年以上,约1万年前,进化为人肝炎病毒、土拨鼠肝炎病毒和鸭肝炎病毒等.
作者:沈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当前除已明确的甲、乙、丙、丁及戊型肝炎5种病毒外,近年还发现己、庚型肝炎病毒.孕妇在妊娠早、中、晚期均可被感染,其中以乙型肝炎为常见.
作者:杨慧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本文回顾了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及2000年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及其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对大量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从产妇年龄、孕产次、胎数、分娩方式及其新生儿的身长、体重、性别等方面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对建国后的50年中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及人们观念的变化对妇女生育年龄、方式及新生儿体格发育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讨论.
作者:颜耀华;李力;胡章雪;郑英如;郭建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孕妇血高凝状态相关因子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高危风险可能阈值范围.方法 2001年12月至2003年3月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和Clauss法分别检测孕妇组2672例孕妇和对照组204例非孕妇女的D-二聚体和Fib水平,并对孕妇组中2019例晚期孕妇进行DIC追踪研究.结果孕妇组的D-二聚体、Fib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D-二聚体和Fib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早、中、晚孕各组相比(P<0.01);晚期孕妇中共6例发生DIC,19例D-二聚体和Fib都分别高于5mg/L和5g/L,有4例发生DIC,2例D-二聚体>5mg/L,Fib<1.5g/L;2例Fib>5g/L,D-二聚体<0.5mg/L,各发生DIC 1例.结论 D-二聚体>5mg/L和Fib>5g/L同时存在,或者两个指标明显失衡呈分离状态,可作为孕妇发生DIC高危阈值,两个指标相结合可更有效预测DIC的发生.
作者:万波;王冬娥;鞠文东;白宝敏;江陵;霍山;邓坤仪;李栓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 病历摘要患者25岁,G3P0,住院号62705.因停经37周,双下肢水肿1个月,抽搐1次,于2002年12月9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LMP 2002年3月23日,EDC 2002年12月30日.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及家族史.
作者:孙淑梅;姜海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流行区.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导致高危妊娠、造成我国乙型肝炎流行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妊娠妇女乙肝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途径的方案,对控制乙肝病毒传播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石理兰;张琳;赵桂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27岁,住院号475502.因停经3个月伴间断性下腹隐痛于2002年4月23日入院,末次月经2001年11月20日.曾于2002年1月4日因孕40d难免流产在外院清宫.
作者:杨菁;程丹;田孝坤;夏良斌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