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梅;郑英;张庆
我院对剖官产术前有出血高危因素的孕产妇,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以增强子宫收缩力,防治产后出血,收到显著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晶;沈思宏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患者38岁,孕2产2,住院号990358.平素月经规律,无痛经史,产后置宫内节育器(IUD)3年.
作者:郭华荃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输卵管妊娠放射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采用X线影像监视下选择性子宫动脉内插管,一次性灌注MTX 50mg或MTX 80mg加5-FU 500mg,并辅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输卵管妊娠28例,观察其症状、体征、血尿β-hCG及B超结果的变化情况.结果25例输卵管妊娠经介入治疗成功,治愈率为89.3%.腹痛症状于介入治疗后5~17天内消失,阴道流血症状于介入治疗后3~13天内消失.血、尿β-hCG于介入治疗后3周内转为阴性.B超检查盆腔液性暗区80%于介入治疗后2周内消失,附件包块88%于介入治疗后4周内消失.结论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或破裂型与流产型输卵管妊娠但无明显贫血和休克征象的患者采用放射介入治疗是有效的.
作者:李小毛;侯红瑛;范建辉;陶淑芸;黄怀筠;朱康顺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阴道三维立体超声对子宫畸形及子宫其它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8例不孕妇女行子宫碘油造影(HSG)、阴道二维超声和阴道三维立体超声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阴道三维立体超声对子宫畸形的检出率与子宫碘油造影十分接近,由于可以同时观察子宫肌层,在鉴别诊断方面更有优势.阴道二维超声对子宫畸形的检出率较低.结论在对子宫畸形及子宫其它异常诊断中,阴道三维立体超声可能成为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
作者:姜晓晶;边旭明;孙大为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早在1976年Miller等[1]首先运用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栓塞控制盆腔恶性肿瘤导致的大出血取得成功,从此将动脉介入技术引入妇科疾病的治疗领域.到目前为止,已从妇科恶性肿瘤的动脉灌注化疗、止血扩展到妇科多种良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发展前景良好.现将妇科良性疾病的动脉介入治疗简述如下.
作者:姜陵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各种外观形态表现及相应的组织学特点.方法对88例不孕症患者在腹腔镜二氧化碳人工气腹下进行盆腔检查,对典型或不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病损拍照记录,病损部位行组织学检查或行内凝热-色试验(heat-colourtest,HCT).结果腹腔镜下发现的盆腔EM外观表现有以下类型:①典型病损:包括色素型病损、出血型病损及腺体样结构.②不典型病损:包括水泡病损、微细病损及血管增生病损.③隐匿性病损:在腹腔CO2充气(约30分钟)后方可显示出点状或斑片状出血灶.④疤痕性病损:白色斑块及腹膜缺损.39例盆腔EM患者的44处病损行活组织检查,28处见子宫内膜上皮、腺体和间质或含铁血黄素,组织学检查诊断EM的阳性率达64%,未行组织学检查的上述病损HCT均阳性.结论盆腔EM的形态具多样性,腹腔镜放大作用及CO2气腹有助于不典型和隐匿性病损的发现和显示.组织学证据表明EM的多种外观表现与病损在发生发展中所处的阶段及活动性有关.
作者:姜伟;林金芳;朱慧庭 刊期: 2000年第12期
随着医学生物技术研究的不断进步,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亦不断被丰富,其中,肿瘤介入治疗由于其微创伤性、定位准确、安全有效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在过去的20多年内得到很大发展.DSA、B超、CT、MRI等现代影像设备的应用以及介入器械的不断研制,使得介入治疗更为方便和安全有效.相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介入治疗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作者:张丙忠;邝健全 刊期: 2000年第12期
介入放射学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其主要由介入器材和方法学、介入诊断学和介入治疗学三部分组成,平常我们所说的介入治疗就是指介入放射学三大部分之一的介入治疗学.妇产科介入治疗学是介入治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的指导下,结合临床治疗学原理,通过导管等器材对妇产科疾病进行治疗的一系列诊疗技术.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妇产科介入治疗起步较晚,目前已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产后出血、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输卵管妊娠、胎儿宫内治疗等,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作者:陈春林 刊期: 2000年第12期
卵巢浆液性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而存活率低,不易早期诊断.目前病因不清,有关癌细胞膜活性的研究报道甚少.我院1999年5月至2000年1月应用光、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在超微结构方面观察了肿瘤细胞膜酶的分布及酶活性变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蔡威;张淑兰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妊高征孕妇血浆神经肽Y(NPY)的含量变化.方法运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正常妇女(正常组,17例),正常妊娠妇女(正常妊娠组,36例)以及妊高征孕妇(妊高征组,43例)血浆中PHY的含量.结果妊高征组患者血浆中NPY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晚孕妇女(P<0.01).结论神经体液因素在妊高征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张顺建;陈建国;翟军 刊期: 2000年第12期
腹腔化疗是卵巢癌治疗的重要途径,我科自1998年1~3月为19例卵巢癌术后患者应用动静脉留置套管针穿刺给药进行腹腔化疗,共34例次,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毅;伍凤莉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我们从1999年10~11月对10例需作碘造影病人采用双腔导尿管(下称双腔管)进行造影术,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朴明玉;苑丽华;于福长 刊期: 2000年第12期
介入性超声是指在实时超声显像引导下将穿刺针、导管、药物或操作器械等正确地放置到所要到达的病灶、囊腔、体腔或其它特定部位,而达到定性诊断和治疗目的的一种新技术,在妇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较少,与剖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比较具有创伤小、快速、简便、无放射性、可重复使用、病人可不住院等优点,是一种相对安全可靠的妇科治疗手段,尤其是阴道内超声引导下穿刺,为介入性超声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作者:郝敏;杨燕生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传统X线血管造影与计算机数字处理功能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项崭新的医学诊疗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大大推动了介入医学的发展,为各种介入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指导和保障,为临床各种疑难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有用的参考.以下简述DSA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概况.
作者:谢宗贵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现代胎儿医学是将胎儿作为独立患者进行宫内诊断与宫内治疗.由于胎儿患者所具有的特殊性,宫内治疗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传统的宫内治疗往往仅限于间接的,经母体给药进行胎儿治疗或盲目的羊膜腔穿刺.如胎儿窘迫时给孕妇吸氧,促胎肺成熟时经母体静脉应用地塞米松,心源性胎儿水肿时母体应用地高辛等,均是依赖药物能通过胎盘的特性达到宫内治疗的目的.治疗范围及疗效极其有限.而影像学器械、技术和方法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超声影像技术的进步,开始了在可视状态下直接进行胎儿宫内治疗的革命.
作者:陈惠池;杜娟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患者56岁,因间断性咳嗽、咯血3个月,于1998年5月入我院外科.拍胸片见右肺下叶5.Ocm×5.5cm大小单个结节状阴影,考虑肺内占位性病变、肺癌可能.故在外科行肺叶切除术.标本肉眼所见:肿块呈暗红色、质脆,切面呈海绵状,极似胎盘组织.
作者:王莉;苗俊红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患者41岁,孕1产1,住院号108181,因继发性渐进性痛经12年要求手术治疗入院.既往月经正常.妇科检查:子宫后位,活动度差,大小约9cm×6cm×4cm,后壁粗糙,多个结节感,触痛明显.B超显示:子宫大小约8.0cm×6.2cm×5.9cm,前壁小肌瘤1.0cm×0.8cm.临床诊断为子宫腺肌病并肌瘤.行腹式子宫全切术,术中见子宫后壁有4个直径0.5~1.0cm的紫红色或紫蓝色结节,质软、压迫能缩小.病理切片检查报告(病理号:99-2661):子宫平滑肌瘤并肌壁内海绵状血管瘤.上述子宫后壁结节即为海绵状血管瘤病灶.
作者:苏莹;郝锡昌 刊期: 2000年第12期
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 treatment)是利用超声、计算机断层摄影(CT)、核磁共振(MRI)、X射线等现代医学影像导向技术,定向地对病变所在器官和组织进行诊断及治疗的方法,它属于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的范畴.目前此种治疗方法已成为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并驾齐驱的第三大治疗体系.近年来介入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已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就妇产科疾病中常用介入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加以阐述.
作者:汤春生;穆玉兰 刊期: 2000年第12期
1病例简介患者30岁,住院号557769.接受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术后3天,出现尿黄5个月,全身黄染2个月,于2000年1月9日分娩.
作者:钟依平;周灿权;庄广伦;李洁 刊期: 2000年第12期
动脉内药物灌注(arterial infusion)这一方法可追溯至本世纪初,1921年Biechroder首先报道了经动脉灌注药物治疗产妇脓毒血症.1950年Klopp等将此方法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灌注药物为氮芥[1].1952年Cromer等首先报道了动脉灌注氮芥治疗晚期宫颈癌及阴道癌的经验[2].60~70年代,欧美虽有较多妇科恶性肿瘤动脉灌注化疗的报告,但总体效果并不很肯定,有些灌注方法所需器械复杂,操作较麻烦,故临床上意见并不很一致[3~5].60年代后,日本学者在妇科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并且不断改进动脉灌注方法,取得了明显的疗效[6~8].我国于80年代初开展该方面的工作,随着介入放射学的日益普及,妇科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作为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9~12].
作者:杨继金;刘崎;贾雨辰 刊期: 200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