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敏;杨燕生
近年来,剖宫产率逐渐上升,疤痕子宫育龄妇女也相应增多,一旦避孕失败,则会带来高危人工流产的问题,尤其是中期妊娠引产面临着较大风险.我院从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对住院的25例疤痕子宫中期妊娠孕妇应用口服米非司酮及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闻立红;李巧云;颜秋梅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分析1992年1月至1999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5例宫颈鳞癌患者的发病年龄,并对其肿瘤组织进行了HPV16E7检测.结果1992年1月至1999年10月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平均发病年龄逐渐减小;HPV16的感染率由25.00%上升到48.71%.年轻宫颈鳞癌患者HPV16的感染率(85.71%)明显高于年龄较大者(28.00%)(P<0.01).结论随着HPV16感染率的升高,官颈鳞癌患者年轻化趋势愈明显,HPV16感染与官颈鳞状细胞癌年轻化有关.因此,对HPV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加强监测、随访,作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李筱梅;郑英;张庆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我们从1999年10~11月对10例需作碘造影病人采用双腔导尿管(下称双腔管)进行造影术,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朴明玉;苑丽华;于福长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现代胎儿医学是将胎儿作为独立患者进行宫内诊断与宫内治疗.由于胎儿患者所具有的特殊性,宫内治疗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传统的宫内治疗往往仅限于间接的,经母体给药进行胎儿治疗或盲目的羊膜腔穿刺.如胎儿窘迫时给孕妇吸氧,促胎肺成熟时经母体静脉应用地塞米松,心源性胎儿水肿时母体应用地高辛等,均是依赖药物能通过胎盘的特性达到宫内治疗的目的.治疗范围及疗效极其有限.而影像学器械、技术和方法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超声影像技术的进步,开始了在可视状态下直接进行胎儿宫内治疗的革命.
作者:陈惠池;杜娟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患者38岁,孕2产2,住院号990358.平素月经规律,无痛经史,产后置宫内节育器(IUD)3年.
作者:郭华荃 刊期: 2000年第12期
随着医学生物技术研究的不断进步,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亦不断被丰富,其中,肿瘤介入治疗由于其微创伤性、定位准确、安全有效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在过去的20多年内得到很大发展.DSA、B超、CT、MRI等现代影像设备的应用以及介入器械的不断研制,使得介入治疗更为方便和安全有效.相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介入治疗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作者:张丙忠;邝健全 刊期: 2000年第12期
腹腔镜手术在妇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日渐广泛,我院1997年9月至2000年4月行电视腹腔镜手术15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丽莉;左绪磊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方法选择14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以Seldinger's技术完成双子宫动脉或双髂内动脉前干超选择插管,造影证实后,用携带有抗生素的新鲜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术后1、3、6、12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TAE治疗后全部病例临床症状缓解率达100%.月经量减少33.3%~70.0%,平均减少(52.6±20.1)%(P<0.01);13例患者在术后2个月内痛经完全消失,1例治疗后明显缓解,至术后第11个月痛经消失,术后疼痛评分及评级比术前明显降低(P<0.01);子宫、病灶体积缩小显著;彩色超声显示子宫肌层及病灶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结论TAE治疗子宫腺肌病的近期疗效显著.
作者:刘萍;陈春林;吕军;刘佩鸣;马奔;王锦江;余莉萍;雷蔚华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本文对探亲夫妇首次受孕和不孕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试图探索两地生活夫妇自然受孕力及其影响因素,为建立两地生活探亲夫妇不孕症诊断标准提供依据.
作者:闫素文;孟培;孙延芝;钟湘华;蒲力力;丁桂荣;鲁海鸥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患者56岁,因间断性咳嗽、咯血3个月,于1998年5月入我院外科.拍胸片见右肺下叶5.Ocm×5.5cm大小单个结节状阴影,考虑肺内占位性病变、肺癌可能.故在外科行肺叶切除术.标本肉眼所见:肿块呈暗红色、质脆,切面呈海绵状,极似胎盘组织.
作者:王莉;苗俊红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血管定位和血流曲线形态对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8例卵巢恶性肿瘤和41例良性肿瘤,测定肿瘤的血管定位、舒张期切迹、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将PI和RI与术后病理组织学结果对照,以此预测卵巢恶性肿瘤的灵敏性、特异性.结果卵巢恶性肿瘤PI是0.54±0.15,良性为1.48±0.65;恶性肿瘤RI为0.40±0.094,良性为0.85±0.099(P<0.001).卵巢恶性肿瘤100%可见血管,并定位于肿瘤中心(96.4%),92.9%无舒张期切迹;良性肿瘤46.3%可见血管,并定位于肿瘤周边(94.7%),89.5%可见舒张期切迹.以0.76为PI界值,其预测卵巢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和阴性预测率分别为92.9%、94.7%、96.3%和90.0%;以0.56为RI界值,其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和阴性预测率分别为89.3%、94.7%、96.2%和85.7%.结论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血管定位、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和舒张期切迹是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有参考价值的方法之一.
作者:谢守珍;宋成文;夏力;顾美皎 刊期: 2000年第12期
为寻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手段,我们选择了抗代谢药物氨甲喋呤(MTX)及抗孕激素药物米非司酮(Ru486)在SD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及周围局部注射,观察疗效及全身反应,以证明这种治疗手段的可能性.
作者:洪颖;胡娅莉;吕翔;张葵;周祀乔;恽时锋 刊期: 2000年第12期
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 treatment)是利用超声、计算机断层摄影(CT)、核磁共振(MRI)、X射线等现代医学影像导向技术,定向地对病变所在器官和组织进行诊断及治疗的方法,它属于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的范畴.目前此种治疗方法已成为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并驾齐驱的第三大治疗体系.近年来介入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已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就妇产科疾病中常用介入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加以阐述.
作者:汤春生;穆玉兰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晚期产后大出血为妇产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也为产科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晚期产后出血是指分娩24小时后至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或异常阴道出血.据报道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0.28%[1],本院曾统计31.8万例中,晚期产后出血66例,其发生率为0.21%,与文献报道大致相符.
作者:何福仙 刊期: 2000年第12期
卵巢浆液性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而存活率低,不易早期诊断.目前病因不清,有关癌细胞膜活性的研究报道甚少.我院1999年5月至2000年1月应用光、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在超微结构方面观察了肿瘤细胞膜酶的分布及酶活性变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蔡威;张淑兰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官腔镜检查对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4月至1999年2月206例具有临床症状伴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行宫腔镜检查病例.结果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可疑癌37例(18.0%),经病理证实为癌者22例(10.7%),19例进行了手术,术后病理证实宫颈管受侵4例,未受侵15例,与之相比,手术前宫腔镜诊断符合率为94.7%.术中腹水细胞学检查15例,阴性13例,阳性1例,可疑1例.206例中经病理证实Ⅰ~Ⅲ级非典型增生12例,而宫腔镜下诊断为可疑癌4例,增生4例,正常或萎缩子宫内膜3例,内膜结核1例.结论官腔镜检查直观病灶,准确活检,适用于早期诊断,同时明确病灶部位和范围,提高宫颈管受侵与否的诊断率,但是官腔镜下难以区别各类型子宫内膜增生性质.
作者:白萍;孙建衡;李晓光;刘玉霞 刊期: 2000年第12期
1病例简介患者30岁,住院号557769.接受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术后3天,出现尿黄5个月,全身黄染2个月,于2000年1月9日分娩.
作者:钟依平;周灿权;庄广伦;李洁 刊期: 2000年第12期
动脉内药物灌注(arterial infusion)这一方法可追溯至本世纪初,1921年Biechroder首先报道了经动脉灌注药物治疗产妇脓毒血症.1950年Klopp等将此方法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灌注药物为氮芥[1].1952年Cromer等首先报道了动脉灌注氮芥治疗晚期宫颈癌及阴道癌的经验[2].60~70年代,欧美虽有较多妇科恶性肿瘤动脉灌注化疗的报告,但总体效果并不很肯定,有些灌注方法所需器械复杂,操作较麻烦,故临床上意见并不很一致[3~5].60年代后,日本学者在妇科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并且不断改进动脉灌注方法,取得了明显的疗效[6~8].我国于80年代初开展该方面的工作,随着介入放射学的日益普及,妇科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作为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9~12].
作者:杨继金;刘崎;贾雨辰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传统X线血管造影与计算机数字处理功能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项崭新的医学诊疗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大大推动了介入医学的发展,为各种介入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指导和保障,为临床各种疑难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有用的参考.以下简述DSA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概况.
作者:谢宗贵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患者41岁,孕1产1,住院号108181,因继发性渐进性痛经12年要求手术治疗入院.既往月经正常.妇科检查:子宫后位,活动度差,大小约9cm×6cm×4cm,后壁粗糙,多个结节感,触痛明显.B超显示:子宫大小约8.0cm×6.2cm×5.9cm,前壁小肌瘤1.0cm×0.8cm.临床诊断为子宫腺肌病并肌瘤.行腹式子宫全切术,术中见子宫后壁有4个直径0.5~1.0cm的紫红色或紫蓝色结节,质软、压迫能缩小.病理切片检查报告(病理号:99-2661):子宫平滑肌瘤并肌壁内海绵状血管瘤.上述子宫后壁结节即为海绵状血管瘤病灶.
作者:苏莹;郝锡昌 刊期: 200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