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谈益气补胃法治疗肝硬化腹水

王莹;刘倩

关键词:肝硬化腹水, 益气补胃, 鼓胀
摘要:肝硬化腹水属祖国医学“鼓胀”之范畴,因其病症反复、难以治疗,自古以来便被视为不治之症,亦是历代医家研习之重点.尤其是当病症发展至后期,阳损及阴,人之真阴受损,“阳虚易治,阴虚难调”,因而患者腹中邪水往往缠绵难消,治疗尤为困难.李杲于《脾胃论中》提出“益气补胃”以利小便之治则,临床上将其运用于治疗肝硬化后期腹水,多获良效.从沿革、病机、证治、方药等方面对益气补胃法治疗肝硬化腹水进行分析并探讨.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清君泻心汤治疗支气管哮喘心火亢盛证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清君泻心汤治疗支气管哮喘心火亢盛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支气管哮喘心火亢盛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6例与对照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清君泻心汤,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日间哮喘积分、夜间憋醒积分、FEV1、PEF.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日间哮喘积分、夜间憋醒积分、FEV1、P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日间哮喘积分、夜间憋醒积分、FEV1、PEF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君泻心汤治疗支气管哮喘心火亢盛证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孟兆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通塞脉片治疗结节性红斑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通塞脉片治疗结节性红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结节性红斑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口服通塞脉片,对照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经过8周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5%,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塞脉片治疗结节性红斑湿热瘀阻证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俊志;董丽丽;王兆博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证素辨证的临床意义

    证素辨证是一个可以规范化、客观化且能量化的辨证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疾病,证型常有兼夹或不典型,而应用证素辨证的方法来对该病进行辨证,可以很好地反映证型兼夹的问题,通过积分识别不典型的证,也是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不同时期证的演变特点的有效手段.探讨证素辨证的临床及科研意义,可以规范该病的临床辨证、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及中药干预后的中医疗效评价,并为以后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供准确的典型证型病例,指导中药应用,改善女性绝经后的骨质情况.

    作者:陈逸梦;罗维祥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一测多评法及其在中药成分研究中的应用

    一测多评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自提出至今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验证,在阐述其计算原理的基础上,对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总结一测多评法在中药材及饮片中的应用,并提出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展望其应用前景.

    作者:周洁;朱华;周峰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中医论述眩晕

    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认识在历代文献中均有论述,其中不仅包涵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有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通过翻阅相关中医文献,整理并综述历代中医文献中关于眩晕病因病机及其辨证论治的论述.

    作者:万小林;王俊力;冯莉;陈国华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原发性面肌痉挛案

    面肌痉挛为临床疑难杂症之一,具有难治易复发的特点,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西医治疗方法虽然较多,但疗效不尽人意.针灸疗法对于面肌痉挛患者的恢复和缩短疗程是有特效的,其具有见效快、治愈率高、复发率小、经济、简便等优势,已成为面肌痉挛患者就医的佳选择.该案例在辨证论治取穴原则的基础上,着重远端取穴,针灸并用,获得了良效.

    作者:赵惠连;吴成臣;徐杨青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何以芳香能醒脾

    结合“沁人心脾”“开胃”“苦能燥湿”等概念,从芳香醒脾的古籍来源、广义狭义、现代研究成果等方面论述芳香之所以能醒脾,因芳香之物可疏通气机,开窍启闭,入脾而使脾胃复运化之功,恰如唤醒昏睡之人.因此,芳香醒脾法值得更深入地发掘和研究.

    作者:刘湘云;陈健勤;赵嫣虹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当代草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二)

    在新西兰可购买到的草药产品包括按配方制定生产的产品,含有“西方”的植物成分,这些产品通常可从保健食品商店、药店、超市和在线购买,同样还可获得制剂原料药材、中药酊剂、外敷中草药制剂等,这些可在草药咨询师或其他天然保健医生(例如自然疗法,中国传统中医师,传统治疗师)会诊后提供.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清热解毒法在血瘀证的应用

    中医毒邪致病学说认为热邪是引发血瘀证的重要原因,并且贯穿于血瘀证发展的始终.赵志梅老师依据中医思维,辨证辨病,将清热解毒法运用于血瘀证的治疗,得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么秀洁;赵志梅;夏天;刘君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彝药项痹汤内服联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项痹病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气滞血瘀型项痹病患者给予彝药项痹汤内服联合针刺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气滞血瘀型项痹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根痛平联合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彝药项痹汤内服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治疗前后VAS评分、症状和体征评分情况.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83%,优于对照组的82.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0天、14天的VAS评分、症状及体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彝药项痹汤内服联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项痹病患者可明显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飞飞;楚海波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火试鉴别法在中药材及中药饮片鉴别中的运用

    传统经验鉴别(性状鉴别)是从古至今用于中药材及中药饮片鉴别的常用方法,中药师通过该方法区分药材优劣、真伪,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火试法是传统经验鉴别方法中的重要一种,指对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进行燃烧或者烘焙,然后通过观察燃烧或者烘焙后产生的颜色、气味、声响、烟雾、熔融、膨胀以及燃烧程度等特征来鉴别药物的真伪以及优劣.对火试鉴别法在中药材及中药饮片鉴别中的效果,做简要阐述.

    作者:李争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铜钻贴膏皮肤用药安全性研究

    目的:探讨铜钻贴膏皮肤用药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小鼠进行完整和破损皮肤急性毒性试验,采用家兔同体左右侧自身比较法进行皮肤刺激性试验,采用豚鼠进行皮肤过敏性试验.结果:铜钻贴膏对小鼠完整和破损皮肤无急性毒性反应,对家兔皮肤无刺激性,对豚鼠皮肤无过敏反应.结论:铜钻贴膏是较安全、使用方便的新型外用药.

    作者:唐春丽;潘英明;甄汉深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半夏杏仁汤中苦杏仁苷含量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半夏杏仁汤中苦杏仁苷的含量.方法:采用Thermo-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乙腈—水(10∶10∶80);流速:1.0mL·min-1;波长:210nm;柱温:25℃,进样量20μL.结果:苦杏仁苷在0.150 4~2.256 0μg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8.06%,RSD为1.12%(n=6).结论:该方法简便、重现性好,可用于半夏杏仁汤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吴颖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漫谈李东垣学术思想

    李东垣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在中医史上地位举足轻重,其甘温除热理论对后世治疗发热性疾病影响深远.李东垣学术特点鲜明,其甘温除热法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而不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更是引人深思.因此,研究其学术思想对医理、医法、临床运用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延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柴芩温胆汤治疗入睡困难型失眠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柴芩温胆汤加味治疗入睡困难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失眠症患者40例,采用柴芩温胆汤加味(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0g、茯神15g、陈皮10g、枳壳15g、竹茹15g、远志10g、夜交藤20g、合欢皮20g、酸枣仁20、炙甘草6g)辨证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经过治疗,痊愈14例,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0%.结论:柴芩温胆汤治疗入睡困难型失眠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仁堂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六经辨证治疗皮肤病机理探析及临床应用

    针对如今临床一大病种——皮肤病,以《内经》《伤寒论》等四部经典作为理论依据,对其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进行相应的讨论及病案参照说明,阐明经方中温阳通里的药剂,于皮肤病的治疗上有着简捷、根本的疗效及作用.

    作者:潘奕旭;王志刚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提高麻醉实习教学质量的探讨

    通过麻醉实习带教实践,从三个方面对提高麻醉实习教学质量进行探讨:完善带教教师队伍、对学生理论及操作能力严格训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调动实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些方法提高了麻醉实习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对麻醉实习的兴趣,使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作者:詹佳;郑菲;张宗泽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医院改革中的文化建设与创新

    文化是历史的传承与总结,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智慧的凝聚和经验的积淀,同样文化的培育与形成也深刻影响着其存在的环境.改革与创新让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冲破思想的藩篱,探索、实践出了新思路、新方法,带来了新的机制、体制架构的建立,但只有框架的制度是不丰满的,而文化恰恰可以弥补制度的不足,使其在制度的落实上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合理化.公立医院改革实施以来,深化医院活力,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服务理念日趋深入.从医院文化的概念及医院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探讨医院文化建设、创新医院文化发展思路,对深化医院内部活力,加快医院改革步伐,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尹庄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穴位埋线疗法合闭经汤治疗继发性闭经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合闭经汤治疗继发性闭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继发性闭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闭经汤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穴位埋线联合闭经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6.7%、3.3%,均优于对照组的78.3%、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穴位埋线及闭经汤治疗继发性闭经疗效明显,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汤伟玲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从“胆郁痰扰”浅谈哮病论治

    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痰呜气喘疾患,迁延难愈,中医药在治疗哮病上有其独特优势.近年来对哮喘发病机制和治疗有众多研究,大多从风、痰、虚方面进行论治.笔者认为“胆郁痰扰”在哮病发作过程中不可忽视,故结合哮病治疗验案探讨“胆郁痰扰”在哮喘中的致病机理和治疗.

    作者:袁欢;王飞;王振兴;李世逸;叶飞 刊期: 2016年第13期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

主管: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主办: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