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沈阳市1490名0~6岁体检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现状分析

廖新;穆亚平;李玢;文江舸;李娜

关键词:维生素A缺乏, 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 儿童
摘要:目的 了解沈阳市0~6岁体检儿童维生素A(VitA)水平现状.方法 以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沈阳市儿童医院儿保门诊健康体检的0~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0~1岁组、>1~3岁组、>3~6岁组,共1 490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VitA水平.结果 0~6岁体检儿童血清VitA平均水平为(1.10±0.26)μmol/L,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SVAD)发生率是4.0%,可疑SVAD发生率是36.6%.0~1岁组儿童血清VitA水平低于>1~3岁组和>3~6岁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岁组和>3~6岁组儿童血清Vit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间SVAD和可疑SVA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内患腹泻、呼吸系统感染患儿SVAD发生率高于健康儿童(P<0.01).结论 目前沈阳市学龄前儿童无临床表现的SVAD及可疑SVAD的发病率仍较高,应提高全社会对VitA的认识,积极预防和干预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维生素A缺乏症的发生,从而减少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结核病患儿初次抗结核治疗致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初治结核病儿童应用抗结核药物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易发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2008年3月至2014年5月在沈阳市胸科医院收治住院的初治结核病患儿中,应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后2周至3个月内出现肝损害36例.14例(38.89%)患儿有诱发肝损害的高危因素,其中患儿同时应用其他类药物12例,轻度营养不良1例,丙肝病毒携带者1例.分析36例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治疗转归.结果 36例结核病患儿,接受抗结核初治治疗方案后,均出现不同程度肝损害(急性肝炎型23例、急性瘀疸型5例、混合型8例).予调整个体化抗结核治疗方案,停用可能致肝损害药物(阿奇霉素、红霉素、解热镇痛药、头孢类抗生素等)后,36例患儿均完成结核病治疗疗程,治愈结核病.结论 诱发儿童肝损害的初治结核药物中以利福平、吡嗪酰胺为首.联合应用其他类药物治疗或伴营养不良、肝原有疾病等,会增加结核药致肝损害的风险.停用可能致肝损害药物,针对肝损害不同程度,予保肝治疗,选用异烟肼、利福喷丁、乙胺丁醇、链霉素等抗结核药物,予个体化抗结核治疗方案,以达到减轻患儿疾病痛苦,缩短疗程,治愈的目的.

    作者:任红梅;杨雪;吴颖;李迎春;田菲菲;王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中药口服、熏洗、灸疗治疗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中医中药内服加外治的方法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齐齐哈尔市中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强地松片及维生素C丸,观察组采用中药汤剂口服配合中药熏洗双足、艾灸仪灸疗腹部穴位的方法,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总体治疗效果、消除皮肤紫癜及缓解腹部疼痛时间、用药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30/30),显著高于对照组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肤紫癜消退和腹痛缓解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结论 中药汤剂口服加中药熏洗双足及灸疗腹部穴位的方法治疗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消除患儿皮肤紫癜、缓解腹痛,用药的不良反应较少,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温玉玲;王瑛;金福厚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贾六金主任补消同用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泌尿系统疾病,反映人体体内的水液代谢情况.西医治疗多以手术为主,给患儿造成一定的痛苦,而中药价格低廉,疗效显著,易被患儿接受.贾六金主任认为鞘膜积液的病因、病机为脾肾亏虚、寒凝肝郁、风湿袭下,治疗上以温补脾肾、利水除湿、散寒止痛为法,且利水除湿贯穿于治疗的始终,此法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师会娟;秦艳虹;李梦娇;鲁俊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儿童哮喘发作期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的探讨

    目的 探讨儿童哮喘发作期临床证型分布特点与用药规律.方法 纳入符合条件的儿童哮喘发作期患儿161例,以其证型及中药处方为研究点,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探讨儿童哮喘发作期证型分布特点及中医用药规律.结果 儿童哮喘急性期证型分布居于首位的是热性哮喘证,与其他证型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用药方面紫菀、款冬花、蝉蜕、僵蚕、桑白皮、化橘红、橘络、葶苈子、川贝母、炙枇杷叶、鱼腥草、大青叶为常用药物,类别方面以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理气药、平肝熄风药为主.结论 儿童哮喘发作期中医证型以热性哮喘证为主,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为主,同时兼用理气、平肝息风之药.

    作者:张岩;宋桂华;李靖;郭彦荣;管志伟;于素平;吕伟刚;姚红阳;史纪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芍药甘草汤在儿科应用举隅

    芍药甘草汤系仲景为伤寒误汗亡阳,阳复后脚挛急证而设.导师王烈教授认为芍药甘草汤以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及夜啼症,能切中病机取得满意疗效.此外现代药理学研究已经证实芍药甘草汤具有明显的镇静、镇痛、抗炎、止咳、平喘、解除横纹肌和平滑肌痉挛、抗变态反应作用.故用其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肠痉挛性腹痛、荨麻疹,临证每每显效.导师王烈教授认为,参照中医理论与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选择用药,可提高治疗小儿疾病的疗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赵丽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儿童多动症中医学研究现状

    本文从儿童多动症中医病名沿革、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特色优势、不足与展望分析阐述.临床报道增多,但缺乏严格的科研设计、多中心、随机、对照、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近10年来虽有一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但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在于个体化诊治、辨证论治、整体调节,恢复脏腑功能,控制本病.对其不足之处,要进一步加大研究,规范实验,弥补缺陷,协作攻关,争取创新成果.

    作者:韩新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个体化营养管理在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个体化营养管理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影响.方法 对37例脑瘫患儿建立营养管理档案及综合营养评价,进行为期3个月的个体化营养干预治疗,比较营养干预治疗前后年龄别身长(HAZ)、身长别体质量(WHZ)、年龄别体质量(WAZ)、年龄别体质量指数(BMIZ)等测量指标.结果 37例患儿中消瘦率为43%,生长迟缓率为38%,低体质量率为30%.根据WHZ值将患儿分为营养良好组、轻度营养不良组及中-重度营养不良组.干预治疗后,营养良好组WHZ(0.4±0.8)及BMIZ(0.6±0.8)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营养不良组及中-重度营养不良组WHZ(-0.8±0.6;-1.5±1.0)、WAZ(-1.6±0.9;-2.4±1.0)及BMIZ(-0.7±0.7;-1.1±0.9)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营养不良在脑瘫患儿中发生率高,个体化营养干预治疗可有效改善其近期营养状况.

    作者:李素云;刘振寰;金炳旭;刘少兰;李诺;梁碧琪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疗效

    目的 观察低频(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儿童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疗效.方法 2015年2月至12月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住院或门诊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8周.治疗前后对两组脑瘫儿童采用足印分析法、10 m步行测试(10MW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步长、步宽、10MWT以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步长、步宽、10MWT以及MBI评分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低频(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结合综合康复训练能够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疗效优于单纯综合康复训练.

    作者:刘陈;李晓捷;戚询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娄底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收治住院的足月ARDS新生儿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机械通气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经气管插管给予患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疗程1~7 d.观察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呼吸指数、氧合指数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9%(39/43),显著高于对照组69.76%(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高浓度氧持续时间、氧合指数、呼吸指数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S治疗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28%(7/43),显著低于对照组44.19%(1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ARDS治疗早期应用PS可有效改善肺氧合功能,很大程度地缩短了机械通气时间和用氧时间,降低ARDS的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临床上大范围推广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张小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5年10月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儿科收治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8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采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疗程3~7 d.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疗效、咳嗽好转时间、退热时间、治疗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9.0%(97/98),优于对照组90.8%(89/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咳嗽好转、退热时间、治疗时间方面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结束后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缩短症状体征缓解时间,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朱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儿童多动症的中医辨证论治及中成药应用进展

    本文基于文献研究对儿童多动症的中医证型分类、治法及用药的情况进行梳理.循证依据分析显示,心脾两虚及痰火内扰证为各类文献均有证型.儿童多动症的治疗多以调和阴阳为基本法则,治法多选用清心宁神、滋肾平肝、健脾化痰等法.文献记载的儿童多动症的中成药有知柏地黄丸、人参归脾丸、柏子养心丸等经典方药,有小儿黄龙颗粒、静灵口服液等专用药,也有体现异病同证同治理论的菖麻熄风片、熄风止动片及补肾健脑胶囊.多数中成药均偏重肝肾阴虚、心脾两虚证,而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肝火旺证、肝风夹痰证的中成药则相对较少.通过本研究可为多动症的辨证选药及中成药的进一步研发提供指导.

    作者:王雪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清肺散合麻杏散治疗小儿咳嗽风热犯肺证86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清肺散合麻杏散治疗小儿咳嗽风热犯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2例咳嗽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76例.观察组以清肺散合麻杏散治疗,对照组以急支糖浆治疗.治疗时间均为7d,观察两组总有效率及两组患儿热退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及体征恢复时间.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70%(78/86)、78.95%(60/76),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热退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及肺部体征恢复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肺散合麻杏散治疗小儿咳嗽风热犯肺证疗效较好,临床上可以用于本病的治疗.

    作者:关艳楠;罗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超声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超声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儿童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住院后确诊为支气管肺炎的180例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在给予相同的国家肺炎诊疗路径规定的规范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患儿加用喜炎平联合布地奈德超声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对照组不做任何改变,1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1.11%(82/90),对照组总有效率55.56%(50/9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喘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超声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儿童肺炎的效果显著,推荐临床医生参考.

    作者:王立强;谭春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影响因素,以减少小儿AAD的发生.方法 分析853例因各种感染而使用抗生素的患儿,根据有无发生AAD分为AAD组和非AAD组,发生AAD 104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过研究比较,AAD的发生与患儿的年龄、抗生素使用的种类及使用时间、是否联合用药、是否禁食、原发病的病情程度等因素有关.结论 合理应用抗生素,早期给予干预治疗,尽量减少或避免AAD的发生.

    作者:苏艳琦;王丹;姜琳;才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传染病住院患儿临床心理护理观察

    目的 观察总结住院传染病患儿对心理护理干预的治疗满意效果.方法 选取74例住院传染病患儿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两组在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传染病的基础上,观察组针对住院患儿的不同性格特点,进行心理干预护理,同时对患儿家长给予一定的心理健康辅导.患儿出院时调查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儿护理结果满意度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积极治疗传染病,加强心理护理干预,能使患儿心情愉悦,有利于康复.

    作者:张洪伶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布地奈德混悬液辅助治疗小儿急性喉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混悬液辅助治疗小儿急性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常熟市中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轻中度急性喉炎患儿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予抗生素、早期给予足量激素,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两组均予相同对症支持治疗,疗程5~7 d,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情况及患儿声嘶、犬吠样咳嗽、喉梗阻症状缓解时间.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55//60),显著高于对照组76.7%(4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声嘶、犬吠样咳嗽、及喉梗阻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对小儿急性喉炎疗效确切,且较为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钱超颖;俞建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从五脏论儿童肥胖症病因病机

    从儿童五脏的生理特点出发,结合古代论述和现代儿童饮食和生活习惯,分析儿童肥胖与五脏的关系.儿童五脏具有“肾常虚、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的特点.儿童肥胖病机总属脾运失健,肝气郁滞,病位主要在肝脾,与肾关系密切,亦与心、肺功能失调有关,病理产物为痰浊、水湿、瘀血、膏脂.同时,肥胖亦对五脏产生影响,引发其他相关疾病,在治疗上要注重儿童体质特点,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作者:刘力荣;张桂菊;陈风岭;封秋竹;于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穴位注射结合头针治疗儿童孤独症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结合头针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59例24~60个月孤独症患儿按就医时间并在家长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分为3组.常规康复训练组15例,常规康复训练+头针治疗组22例,常规康复训练+头针+穴位注射治疗组22例.通过治疗前后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图片词汇量表(PPVT)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常规康复训练+头针治疗组和常规康复训练+头针+穴位注射治疗组均能显著降低ABC总分、CARS得分,提高PPV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康复训练+头针+穴位注射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康复训练+头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注射mNGF结合头针治疗2~5岁孤独症患儿疗效显著.

    作者:郝永敏;关春荣;郑雪丽;潘玉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儿童肠套叠839例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儿童肠套叠的临床表现及诊治体会.方法 分析本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经B超确诊为肠套叠839例患儿的病例资料.结果 839例患儿中男599例,女240例,男女比例为2.5∶1;758例空气灌肠整复成功,81例患儿手术复位,空气灌肠整复成功率为90.3%,86例患儿肠套叠复发,复发率为10.2%,再次空气灌肠85例成功,复发灌肠成功率为98.8%;病理方面:原发性肠套叠805例,继发性肠套叠34例(息肉引起肠套叠5例,梅克尔憩室20例,肠重复畸形3例,过敏性紫癜6例);术中发现肠坏死33例,术后均由病理确诊.结论 空气灌肠整复术是治疗儿童肠套叠的有效方法,整复术失败需及时手术,避免肠管坏死;对于多次反复肠套叠的患儿需考虑回盲部解剖异常和继发性肠套叠的可能性;患儿出现肠坏死与套叠类型及发病时间长短有关.

    作者:徐丰;郭春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25-(OH)D3与相关血液微量元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测定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的含量,并探究25-(OH)D3与骨碱性磷酸酶(BAKP)及微量元素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382例本院儿童保健所门诊正常体检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1岁,>1~3岁,>3~5岁,>5~7岁,>7~12岁共5组,采用酶联免疫测试法检测血清25-(OH)D3含量,并测定血清BAKP及Cu、Zn、Fe、Mg等微量元素含量,比较25-(OH)D3与BAKP、微量元素的相关性.结果 各年龄段儿童均明显存在25-(OH)D3缺乏的现象,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表明,Zn和BAKP、Cu,Fe和BAKP、Cu、Zn,Mg和Cu、Z、Fe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25-(OH)D3与BAKP存在相关性(P<0.05);而25-(OH)D3与Cu、Zn、Fe、Mg等微量元素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0~12岁的儿童均不同程度的缺乏25-(OH)D3,尤其是0~3岁的儿童缺乏25-(OH)D3现象严重.相关性分析说明25-(OH)D3与BAKP存在相关性,与Cu、Zn、Fe、Mg等微量元素无相关性,补充Zn和Fe可有助于改善BAKP含量,对提高儿童身体健康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何毅;钟燕;朱莎;丁大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辽宁省基础医学研究所,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