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后部肌间缝线加强上直肌转位术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斜视观察

杨珺;李倩;赵淑静

关键词:上直肌转位, 后部肌间缝线, 外展神经麻痹
摘要:目的 观察后部肌间缝线加强的上直肌完全转位术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斜视的术中及术后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于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内直肌后徙联合后部肌间缝线加强的上直肌移植术矫正完全性外展神经麻痹所致内斜视21例21只眼,对术前、术中及术后6个月眼位情况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 完全性外展神经麻痹21例行内直肌后徙联合后部肌间缝线加强的上直肌移植术矫正术,术中观察上直肌完全转位于外直肌止端上方矫正内斜(12±3.2)°,上直肌与外直肌止端后8 mm处行后部肌间缝线加强术后矫正内斜(4.2±1.6)°,内直肌后徙6~10 mm,矫正内斜(14.5±4.2)°,术后内斜矫正效果显著,患者复视现象明显减轻,患眼外转较术前改善,术后未引起明显的垂直及旋转性斜视.随诊6月至2年,已矫正眼位稳定,疗效显著.结论 后部肌间缝线加强的上直肌转位术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斜视是可行的,且疗效稳定.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0.1%双氯芬酸钠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中的应用

    目的 评估0.1%双氯芬酸钠在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cataract surgery)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病例研究.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96例96只眼,行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根据围手术期局部用药的种类分为两组:第一组为观察组(51只眼),术前局部使用0.1%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及喹诺酮类药物,术后加用皮质类同醇类药物;第二组为对照组(45只眼),术前局部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术后同样加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手术灌注液中不添加肾上腺素.观察指标包括飞秒激光开始前、超声乳化切口穿通前及手术结束时的瞳孔直径,术前及术后1d、7d、1 m的黄斑中心凹厚度.结果 观察组术中瞳孔缩小的程度均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在术前、术后1d及术后7d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局部使用0.1%双氯芬酸钠能减轻术中瞳孔缩小的发生,同时有助于降低术后发生黄斑囊样水肿的风险.

    作者:周莉;王勇;鲍先议;许荣;彭婷婷;孙明;贺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眼球内磁性异物巩膜穿刺刀接力电磁铁取出一例

    患者男,36岁.2016年5月5日因“右眼被砂轮打磨的铁屑崩伤半小时”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无慢性病史.眼科专科检查:VOD指数/10 cm,光定位确切,VOS 1.0.右眼结膜充血明显,瞳孔区角膜全层裂伤约1.0 mm(图1),瞳孔圆,d=3 mm,直接光反射(+),间接光反射(+),晶状体混浊,玻璃体见少许棕红色血性浑浊,眼底可透见红光,视网膜情况窥不清.左眼前节及后节无异常.本院眼眶CT平扫+冠扫示右眼球玻璃体腔见高反射回声,大小约2 mm×2 mm(图2,3).经门诊确诊为右眼球内磁性异物,右眼角膜裂伤,右眼外伤性白内障,右眼玻璃体积血.于当日急诊局麻下行右眼球内磁性异物取出术.

    作者:王丽雯;崔丽;邹吉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对比观察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做对比观察.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取自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湿性AMD患者103例(103只眼).通过ETDRS视力表、彩色眼底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以确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康柏西普治疗组52例(52只眼),给予玻璃体腔注射10 g/L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mg),一组为雷珠单抗治疗组51例(51只眼),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0.5mg),平均随访(10.65±2.27)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ETDRS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变化情况.结果 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注射治疗次数为3~5次,平均治疗次数为3.65次.(1) 103只眼治疗后平均12月随访检查时,ETDRS视力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2)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康柏西普治疗组:黄斑区荧光渗漏停止者28只眼,渗漏减少者20只眼,无明显改变者4只眼;雷珠单抗治疗组:黄斑区荧光渗漏停止者26只眼,渗漏减少者22只眼,无明显改变者3只眼;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随访期间未见与注射及药物有关的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治疗湿性AMD有同样较好疗效,可明显提高患眼视力,减轻黄斑水肿,抑制新生血管渗漏,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申战省;陈梦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双眼下半侧视网膜色素变性一例

    象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是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非典型形式,多双眼对称并以鼻下象限多见.本例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生在双眼下半侧,临床上极为少见,现报道如下.患者,男,47岁.因健康体检发现右眼视力不佳于2014年12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06,左眼视力:1.0,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正常深,虹膜纹理清晰,晶状体和玻璃体透明.散瞳查眼底:双眼视盘界清,色泽正常,下方视网膜颜色污秽,并可见散在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右眼面积大于左眼,并累及黄斑区,上方鼻侧伴视网膜血管走行清楚,颜色正常.眼压:16 mmHg.无夜盲症状,否认家族史、外伤史.视网膜电图(ERG):右眼各波波幅降低,左眼正常.右眼固视功能欠佳未行视野检查,左眼视野检查显示病变对应部位视野缺损.诊断:双眼下半侧视网膜色素变性(见图1).

    作者:谭青;熊柯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不同碎核模式临床研究

    目的 对比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不同碎核模式下对术中累计超声乳化能量(CDE)、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及术后角膜内皮丢失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2015年6~11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置入术的患者66例(75只眼)晶状体混浊程度按LOCS Ⅲ分级,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A组:网格+交叉碎核模式(Frag:网格间距400 μm,Chop:八象限分割);B组:圆柱状碎核模式(Cylin-der:直径3 mm);C组:交叉碎核模式(Chop:六象限分割);每组各25只眼.分别收集术前晶状体浑浊程度(LOCS Ⅲ分级)、术中累积超声乳化能量(CDE)、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及液流量,术后1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及佳矫正视力.结果 三组患者术前LOCS Ⅲ分级、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中CDE (4.7±2.8)较B组(6.4±3.1)、C组(6.6±3.0)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EPT (23.9±12.0)s较B组(30.8±11.7)s、C组(32.1±12.6)s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4.2±4.3)%较B组(6.7±4.4)%、C组(7.2±4.8)%显著降低(P<0.05).三组患者术中液流量及术后1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采用网格联合交叉碎核模式可有效减少术中累积超声乳化能量(CDE)、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软化晶状体核,减少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

    作者:范巍;张广斌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青光眼术后可调缝线拆除时机探讨

    目的 通过对青光眼术后可调缝线拆除时间的探讨,查找拆除可调缝线的佳时机,提高青光眼滤过手术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2月至2016年2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眼科行抗青光眼手术的87例(96只眼)患者,手术方式均为复合性小梁切除术,其中42例(47只眼)未及时拆线者为对照组,根据眼部情况适时拆线的45例(49只眼)为实验组,这两组在其他同一性上均具可比性(P>0.05).比较这两组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的眼压情况和术后3个月的滤过泡形成情况.结果 (1)实验组术后1周的眼压情况为(7.35±1.17) mmHg,对照组术后1周眼压情况为(9.02±2.37) mmHg,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个月的眼压情况为(10.82±2.45) mmHg,对照组术后3个月眼压情况为(13.51±3.15) mmHg,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个月,实验组功能滤过泡形成率为93.62%,对照组功能滤过泡形成率为79.59%,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1)术后可调缝线拆除时机;(2)如何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张俊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角膜塑形镜配戴后眼正相对调节力增强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青少年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调节力的变化,探讨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的机制.方法 回顾性研究.对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及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眼科门诊就诊的青少年近视组110例,正视眼组43例,青少年近视角膜塑形镜配戴组48例,应用综合验光仪检测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力和隐斜度.对配戴组与同年龄段未配戴组正负相对调节进行比较,并对配戴组中19例验配前、后的相对调节力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角膜塑形镜组配戴3个月后正相对调节力PRA(-4.32±1.59)D,明显高于同年龄段未配戴组PRA(-2.27±1.1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负相对调节力(NR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组中19例验配前正相对调节力PRA(-2.49±1.05)D,配戴后PRA(-4.22± 1.67)D,正相对调节力比配前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正相对调节力增强,即调节储备增强,正相对调节力增强是角膜塑形镜延缓近视进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徐艳春;谷峰;张福生;于欢;刘春晓;沙颖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LASIK及FS-LASIK术中不完全瓣原因及处理

    目的 探讨LASIK及FS-LASIK术中不完全瓣原因、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 对2010年7月至2016年7月在厦门眼科中心行LASIK手术10 016例(19 943只眼)以及FS-LASIK 12 302例(24403只眼)出现的15只眼不全瓣的原因和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7只眼不全瓣术中即刻停止手术,术后3个月行二次手术;5只眼不全瓣按照原手术方式继续手术;3只眼术中更改术式,即刻改行T-PRK.除1只眼碎瓣外,其余不完全瓣患者在处理后一个月复查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结论 术中若出现不全瓣,及时准确判断和正确处理后患者仍然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丽霞;林青鸿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局限性脉络膜骨瘤合并脉络膜凹陷继发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雷珠单抗治疗一例

    患者男,39岁.因“左眼视物变形1周”入院.患者自幼左眼视力差,未引起重视.1周前无诱因出现左眼视物变形,于2015年11月5日来我院就诊.既往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其他疾病等,全身体格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8,左眼0.2,验光:右-0.50 DS/-0.50×90°→1.0;左-2.50 DS/-1.50×65°→0.3,眼压:右眼13 mmHg,左眼12 mmHg,左眼前节(-),眼底:视盘圆,边界清,颞上方视网膜青灰色改变约6 PD边界欠清楚,黄斑区灰黄色病灶、外围出血,黄斑中心凹反射不见;右眼未见异常.眼部相关检查见图1-11.

    作者:钟文金;顾莉莉;李海辉;高凡;王彦荣;谢晶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知觉性优势眼与近视性屈光参差的关系

    目的 研究知觉性优势眼与近视性屈光参差(interocular refractive enor difference,IRED)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对2014年12月至2015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收入361例近视患者,将其分为非屈光参差组(IRED≤1D,177例)与屈光参差组(IRED> 1D,184例).通过计算机辅助的心理物理学方法测试知觉性优势眼.结果 非屈光参差组与屈光参差组双眼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 power,SE)、0°方向上的JCC交叉柱镜度数(Jackson cross-cylinder at axis 0°)J0和45°方向上的JCC交叉柱镜度数(Jackson cross-cylinder at axis 45°)J45均无统计学差异,非屈光参差组与屈光参差组的参差量绝对值分别为(-0.58±0.33)D和(-2.52±1.2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ilcoxon秩和检验,Z=-20.13,P<0.01).屈光参差组受试者的知觉性优势强度指数(ocular dominance index,ODI)为(4.04±3.74),明显高于非屈光参差组(3.35±2.87,Wilcoxon秩和检验,Z =-2.08,P=0.04).在具有明显知觉性优势眼的屈光参差患者中,屈光参差量与ODI值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earson相关分析,R=0.39,P<0.01).而且,在这些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中,知觉性优势眼通常是双眼中近视度数较高的眼(符号检验,P< 0.05).结论 与非屈光参差患者相比,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存在更明显的知觉性优势眼,其知觉性优势强度指数与屈光参差量相关,而且知觉性优势眼通常是双眼中近视度数较高的眼.

    作者:黄俊萍;苏彬彬;武浩然;陈浙一;姜思宇;张旭红;卓佐跑;张斌;姜珺;吕帆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伴晶状体脱位一例

    由于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同型胱氨酸尿症)引起的少儿晶状体脱位疾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每100 000例新生儿中大约有1例[1,现对一例相关病例报道如下.患者男,7岁.父母否认近亲联姻,患儿出生时为足月顺产,既往有“癫痫”史,家属发现患儿自幼双眼视物不清,2014年3月就诊于我院眼科,查体:步态正常,身高116 cm,体重21 kg,智力低下,语言表达能力差;视力:右眼:0.15,左眼:0.12,眼压右20 mmHg,左16 mmHg,双眼上睑轻度下垂,达上方角膜缘下3 mm,眼睑无水肿,睑球结膜无充血、水肿,无分泌物;角膜透明,KP(-),前房中深,房闪(-),虹膜纹理清,未见萎缩及新生血管,瞳孔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存在,晶状体未见明显混浊,晶状体向鼻上方脱位(见图1),玻璃体未见明显混浊,眼底可见:视盘界清色淡红,视网膜A:V≈2:3,动静脉迂曲明显,黄斑区中心凹反光可见.

    作者:胡瑛;宿蕾艳;秦虹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陕北地区干眼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陕北地区干眼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干眼患者147例,同期选择无干眼患者162例作为对照.收集干眼可能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分析陕北地区干眼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长期户外比例、视频比例、局部用药比例、眼病史比例、饮酒比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长期户外、视频、局部用药、眼病史是干眼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陕北地区干眼危险因素主要为长期户外暴露,长期视频终端,局部滥用眼液及部分眼病.

    作者:顾莉莉;钟文金;高凡;王彦荣;吴栋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后部肌间缝线加强上直肌转位术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斜视观察

    目的 观察后部肌间缝线加强的上直肌完全转位术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斜视的术中及术后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于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内直肌后徙联合后部肌间缝线加强的上直肌移植术矫正完全性外展神经麻痹所致内斜视21例21只眼,对术前、术中及术后6个月眼位情况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 完全性外展神经麻痹21例行内直肌后徙联合后部肌间缝线加强的上直肌移植术矫正术,术中观察上直肌完全转位于外直肌止端上方矫正内斜(12±3.2)°,上直肌与外直肌止端后8 mm处行后部肌间缝线加强术后矫正内斜(4.2±1.6)°,内直肌后徙6~10 mm,矫正内斜(14.5±4.2)°,术后内斜矫正效果显著,患者复视现象明显减轻,患眼外转较术前改善,术后未引起明显的垂直及旋转性斜视.随诊6月至2年,已矫正眼位稳定,疗效显著.结论 后部肌间缝线加强的上直肌转位术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斜视是可行的,且疗效稳定.

    作者:杨珺;李倩;赵淑静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术源性散光研究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辅助与常规手工操作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术源性散光(SIA).方法 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对2015年1~12月在解放军180医院眼科治疗的6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既往无眼表疾病,无眼部外伤或手术史,均为右眼手术二分为两组:一组采用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飞秒激光组)28只眼;另一组采用常规手工操作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手工操作组)32只眼.主切口位于135度,透明角膜切口,切口宽度2.8 mm.全部手术由同一术者完成,超乳手术过程顺利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测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IOL Master,记录角膜散光陡峭轴及平坦轴的屈光力和轴向,登陆www.doctor-hill.com,应用网站的免费SIA计算器计算SIA.比较飞秒激光组和手工操作组术前、术后3个月时的角膜散光和SIA值.结果 术前角膜散光度数飞秒激光组为(0.882±0.583)D,手工操作组为(0.947±0.800)D,t=-0.355,P=0.724.术后3个月时角膜散光度数飞秒激光组为(0.930±0.613)D,手工操作组为(1.082±0.740)D,t=-0.860,P=0.393.SIA值飞秒激光组为(0.435±0.183)D,手工操作组为(0.428±0.197)D,t=0.153,P=0.879.术前、术后3个月时角膜散光度数以及SIA值,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SIA与常规手工操作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相当.

    作者:李维娜;李超;梁碧玲;李学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正常人视神经高分辨MRI及多平面重建技术研究

    目的 探讨三维高分辨MRI扫描序列和多平面重建技术在正常人视神经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对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30例无视力障碍的健康成年志愿者行MRI检查,采用T1加权三维容积内插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3D-VIBE)和T2加权三维双回波稳态进动序列(3D-DESS)行眼部MRI扫描,应用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平行视神经的轴位和斜矢状位图像重建,观察视神经全程的显示情况,测量视神经全长,比较两种重建方法的差异.结果 高分辨MRI在平行于视神经的轴位和斜矢状位重建图像上均能较好显示视神经全程及细微结构,轴位测量视神经全长为(43.48±3.30) mm,斜矢状位为(42.10±3.16) mm,轴位测量值大于斜矢状位(t =2.98,P<0.01).结论 高分辨MRI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能够从不同方位清晰显示视神经整体轮廓,精确测量视神经长度,为视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及其病变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作者:梁申芝;朱豫;杨子涛;程敬亮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Pentacam和Topolyzer测量Kappa角的比较

    目的 比较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和Topolyzer角膜地形图仪测量Kappa角的一致性.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对2015年6~8月在解放军180医院眼科由同一检查者分别行飞秒全激光屈光手术的屈光不正患者29例(57只眼)采用Pentacam和Topolyzer直接测量Kappa角,并应用Topolyzer进行虹膜定位图像采集导入EX500准分子激光机虹膜定位切削模式生成Kappa角.对三种方法得出的Kappa角(水平X值和垂直Y值)应用组内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分析方法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 组内相关系数分析表明三组数据一致性好.Bland-Altman分析方法X值95%LoA1和2组-0.14~0.09;l和3组-0.15~0.12;2和3组-0.10~0.11.Y值95%LoA1和2组-0.14~0.03;1和3组-0.17~0.08;2和3组-0.10~0.11.结论 三种测量方法结果一致性好,可相互替代、校正和补充.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和Topolyzer角膜地形图仪两种仪器均可获得准确的Kappa角数据.

    作者:林巧雅;李学喜;黄雪丽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2AM眼压在24小时眼压测量中的意义

    目的 评价2AM眼压测量在24小时眼压测量中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7月天津市眼科医院30例24小时眼压测量患者结果.采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按青光眼学组新提出的10AM,2PM,6PM,10PM,2AM,5AM,7AM的7次眼压测量法坐位测量.收测患者30例60只眼,男10例,女20例;年龄18 ~ 69岁,平均36.3±14.8岁;入院诊断可疑青光眼未用药者20例,入院已经确定诊断青光眼,观察用药眼压者10例.结果 2AM眼压为测量眼峰值眼压者共9/60只眼(15%),为谷值眼压者18/60只眼(30%).2AM与另6次眼压均值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879,P=0.065);两者有较好相关性,r=0.810.结论 2AM眼压可以反映15%的峰值眼压,30%的谷值眼压,具有临床意义,应该给予坚持.

    作者:张岩;蔡鸿英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脂联素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患者致肓的主要因素.白色脂肪分泌因子脂联素(adiponectin,APN)能够调节糖脂代谢.近来的证据表明糖尿病患者缺乏APN可能会导致DR发生与发展,因此促进内源性APN增多可以保护视网膜血管.在这篇综述中,总结了近期脂联素与DR的相关性以及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DR的关系.在这一领域进一步的探讨,以期获得预防及治疗DR新的方法.

    作者:韩立坤;毛宇;张天资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首次发作后视神经损害的研究

    目的 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首次发作后一年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和视野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对列研究.选取APACG患者30例(首次急性发作眼为观察组,临床前期眼为对照组).在眼压正常后24小时内、l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分析眼压、RNFL厚度及视野.结果 观察组平均RNFL厚度与对照组相比,在24小时内和1周时增厚(P<0.0010),其余时间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RNFL厚度6个月内持续变薄,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野1个月时较24小时内平均缺损(MD)增大(P =0.002),模式标准差(PSD)减小(P =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个月至1年各时间MD及P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RNFL厚度与MD正相关(P<0.05).结论 APACG患者首次急性发作后,RNFL早期弥漫性增厚并随时间推移弥漫性变薄,至6个月时稳定;视野损害在1个月时部分可逆,且1年内无明显加重;视神经损害的形态学和功能学具有一致性.

    作者:张青;张恒丽;唐广贤;王民;柳丹丹;李凡;于华;李丽;赵娴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LASIK术后早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变化及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及术后早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的厚度变化并探讨其与患者年龄、术前近视屈光度、眼轴长度及激光光斑数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观察行LASIK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51例(102只眼)术前及术后1天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及Pearson相关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SIK术后1天RNFL平均厚度明显高于术前(t=5.563,P=0.000).视盘鼻侧术后1天RNFL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5,P=0.294),上方、下方及颞侧术后1天RNFL厚度均高于术前(t =3.591,P=0.001;t=2.021,P=0.046;t=4.316,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ASIK手术前后RNFL厚度差值与眼轴长度呈中度正相关(r=0.432,P=0.000).患者年龄、术前近视屈光度及激光光斑数量与LASIK手术前后RNFL厚度差值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LASIK术后早期出现RNFL增厚,这种改变在视盘上方、下方及颞侧更为显著,且术眼的眼轴长度与增厚程度呈正相关;推测与术中负压吸引对视网膜造成的机械牵拉及眼压瞬间升高有关.

    作者:门洁;张晓辉;黄丹;陈章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