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眼眶异物40例临床分析

代佳灵;何为民

关键词:眶内异物, 眼外伤, 影像学检查
摘要:目的 探讨眶内异物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4年7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就诊的40例(42只眼)眶内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0例患者中男38例,女2例;年龄2~75岁.致伤原因:铁屑溅伤17例,跌伤5例,枪伤4例,车祸伤2例,砂轮击伤3例,爆炸伤2例,石子击伤2例,其他击伤5例.异物性质:金属磁性异物27例,植物异物6例,玻璃异物2例,塑料异物1例,爆炸伤致混泥土异物各2例.影象检查:40例均行CT检查提示眶内异物.结论 眶内异物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CT检查易于诊断,术前准确定位、通过正确的手术入路可取出大的异物和非肌肉圆锥的小的金属异物,预后良好.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早期临床效果,并与2.2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在连云港市光明医院眼科对白内障核混浊程度为Ⅲ级的白内障患者共102例(120只眼),其中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患者42例(51只眼),接受2.2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60例(69只眼),手术均由同一位医师完成.记录并观察两组术中角膜切口制作的完成情况、囊膜完整性、平均超声能量和有效超声时间,术后1天,1周,1个月观察视力、角膜水肿程度、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程度,采用两均数t检验和x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组累积释放能量和有效超声时间均低于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组角膜内皮细胞数丢失率低于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的术前术后OCT测量角膜厚度差值小于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1个月两组的角膜厚度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是一种较安全,对眼组织损失更小的手术方式.

    作者:管学刚;张新秀;徐洪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甲状腺相关眼病与干眼

    甲状腺相关眼病是成人常见的眼眶疾病.该病患者干眼的发生率较正常人明显增高.文中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甲状腺相关眼病与干眼、泪液分泌及眼表功能等方面的文献,分析表明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干眼的发生可能是眼表暴露增加所致的眼表损伤及功能障碍、眼表炎症反应、泪液分泌减少、泪液成分异常及泪液动力学异常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消除诱因、人工泪液的使用、抗炎及手术治疗等可能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陈小玲;何为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Ⅰ型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眼底影像学特征

    目的 分析整理Ⅰ型急性区域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的各种眼底及影像学所见,探讨Ⅰ型AZOOR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于2013年4月至2013年8月在成都爱迪眼科医院门诊临床确诊的Ⅰ型AZOOR患者3例3只眼,患者均为女性,单眼发病,年龄33~51岁.患者均行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视野、SD-OCT、眼底白发荧光、眼部电生理检查.其中1例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各种眼底影像学图像.结果 3例患者的患眼眼科常规检查均无明显异常表现.视野检查患眼均有生理盲点扩大或与生理盲点相连的局部视野损害或散在暗点.ERG检查2例患者患眼暗视及明视ERG振幅均较对侧眼降低,1例无明显改变.1例FFA检查可见后极部早期背景荧光略增强,余无特殊改变.SD-OCT检查3例患眼均有后极部或与视野相对应部位视网膜的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线(IS/OS)紊乱或局部缺失.1例患眼的眼底白发荧光表现为后极部的高荧光,并且与IS/OS缺失相吻合.结论 Ⅰ型AZOOR的临床体征表现隐匿,借助眼底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SD-OCT与视野相对应的视网膜外层IS/OS紊乱或缺失是诊断Ⅰ型AZOOR的要点.

    作者:周波;杨嘉嵩;刘华;胡玉章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56例行微小切口超声乳化术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青光眼滤过术后并发白内障患者行微小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10年7月至2014年1月在荆洲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的56例抗青光眼滤过术后发生白内障的患者行微小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手术对结膜滤过泡的影响.结果 术后1周绝大部分患者视力较术前有所提高,术后6个月时,平均眼压为(15.8±3.9) mmHg,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与前房反应,功能性滤过泡无明显瘢痕化.结论 微小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是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视力,同时对眼压无特殊影响.

    作者:伍志琴;聂尚武;王金华;王晓琴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单眼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一例

    患者女,52岁.主诉“左眼逐渐视物模糊9个月”于2014年10月14日来我院门诊就诊.既往体健,否认外伤,炎症史.门诊检查:视力:右眼1.2,左眼33 cm指数;眼压:右眼13 mmHg,左眼12 mmHg;双眼结膜轻度充血,角膜清,前房中深,角膜后沉着物(KP)阴性,前房闪辉阴性.双瞳孔等大正圆,直接和间接反射正常.左晶状体核性混浊,玻璃体正常.散瞳查眼底:右眼眼底无明显异常.左眼因晶状体核性混浊,眼底欠清且污浊,视乳头边界较清,颜色蜡黄,视网膜血管变细,周边部大面积骨细胞样色素沉着,黄斑区色暗,中心凹对光反射消失(图1).

    作者:崔卉;孙晓伟;殷晓贝;闫博婧;李根林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在先天性大度数内斜视术中应用观察

    目的 探讨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术治疗大度数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4月在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通过手术治疗的25例先天性内斜视患儿,内斜度数≤15°(三棱镜≤30△),非注视眼内直肌后徙6~7 mm;内斜度数15°~35°(三棱镜>30△~80△),双眼内直肌后徙6~8 mm;内斜度数>35°(三棱镜>80△)以上,双眼内直肌后徙8 mm;残余的斜视度做单眼外直肌缩短;合并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及A-V征者,同时手术矫正.并于手术后随诊1周至24个月,平均14个月,对其术后眼位及融合功能等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该组25例先天性内斜视患者,术后第一天眼位恢复正位者21例,正位率84%,2例过矫,2例欠矫;术后1个月,眼位正位者23例,1例过矫,1例欠矫;术后半年,眼位正位者23只眼,1例过矫,1例欠矫.结论 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术避免了损伤过多的眼外肌,使手术简单化,在术后双眼共同运动的维持上发挥了其优点,是治疗大度数先天性内斜视切实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杨侃;李军;王昀;蒋蕾;李晓林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中国汉族人群近视与BMP2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目的 研究BMP2基因是否是中国汉族人群中低度近视的候选基因,从而寻找与近视关联的致病基因位点,揭示近视眼相关的发病环节.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关联研究.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川北医学院眼视光中心收集无相关的中国汉族南方人群(100名正常对照和100例近视患者),利用HapMap基因型数据库选择标签单核苷酸多态位(SNP),采用SNP直接测序法进行基因分型检测.根据样本所得各SNP基因型,计算其基因型与等位基因的频率;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病例-对照组之间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结果 共选取3个标签SNP,3个标签SNP (rs7270163、rs2335767、rs1005464)的基因分型结果在对照组和病例组中都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人群具有代表性.其中rs 1005464基因分型结果矫正前显示出病例-对照组之间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的显著性差异(P分别=0.016及0.005),矫正后仍然显示出与近视有关联(Pc=0.014).结论 BMP2基因SNP点rs1005464与近视发病易感性相关,rs 1005464位点等位基因A可能是近视的一个危险基因,需进一步加大病例对照样本量及遗传标记位点的密度来加以确证.

    作者:雷佳红;邹云春;雷海燕;王英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角膜生物力学与角巩膜物理特性及眼前段结构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角巩膜物理特性及眼前段结构参数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和作用.方法 横断面研究.对2012年5~9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用眼反应分析仪(ORA)对拟行激光屈光近视矫正的人群共187例(187只眼)进行角膜生物力学测量,获取角膜滞后量(CH)和角膜阻力因子(CRF)生物力学指标.使用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中央角膜前弹力层密度(CCBD)、中央角膜基质密度(CCSD)、房角宽度(ACA)、前房宽度(ACW)和前房深度(ACD)等参数指标.采用Schoitz压陷眼压计测量眼压后,再根据转化量表换算出巩膜硬度系数E.将CH和CRF分别与上述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其相关性及对角膜生物力学影响的差异.结果 CH和CRF与CCBD呈负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巩膜硬度系数E呈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CCSD和眼前段结构参数的线性相关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CCBD和巩膜硬度系数E是显著性因子(P<0.05),且CCBD对角膜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大.结论 中央角膜基质密度和巩膜硬度对角膜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大,而眼前段结构与其无明显相关,角膜生物力学可能更多地与其本身和巩膜的特性有关,从而为进一步认识角巩膜手术和疾病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提供了依据和基础.

    作者:高韶晖;方梦园;李士清;孙续元;赵朝霞;郭海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以眼睑及结膜红肿起病的眼眶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一例

    患者女,62岁.因左眼红肿7周,加重1周,于2014年5月30日入住我院.患者曾在2014年4月19日因左眼红肿于当地医院行眼眶MRI检查,诊断为“左眼眶炎性假瘤”.5月22日在当地医院行球后注射左氧氟沙星、更昔洛韦及曲安奈德注射液,第二天左眼肿胀加重.遂转入我院治疗.患者患有骨质疏松病2年.

    作者:赵云;宋国祥;张蕾;赵红;王博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内皮-葡萄膜小梁炎一例

    患者男,40岁.因感冒发热后右眼红痛、畏光流泪、视物不清1周,于2014年8月18日入院.病初在外院诊断为“虹膜炎”,给予散瞳、局部抗炎治疗,病情加重,遂入我院.追问病史患者曾反复出现口唇部疱疹,均自愈.专科检查:右眼视力:指数/眼前(矫正不应),右眼睑肿胀,球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基质层弥漫性灰白色混浊水肿,可见后弹力层皱褶,内皮混浊,KP(++),角膜知觉减退,前房充满絮状渗出物,深浅正常,瞳孔药物性散大,直径约5 mm,对光反应消失,晶状体前囊隐约见散在点状色素沉着.眼底窥不清.左眼无异常.眼压右眼35 mmHg.双眼房角镜检查均为宽角.右眼B超示玻璃体混浊(炎性可能大).化验血N% 0.765,肝肾功、电解质、血沉、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溶血素正常,HLAB-27、抗核抗体谱、乙肝五项、丙肝梅毒艾滋病抗体均为阴性.巨细胞病毒IgM、IgG抗体阴性.单纯疱疹病毒(HSV)抗体IgM、IgG阳性.胸片正常.

    作者:田婷婷;宋海珊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电焊弧光致急性黄斑损伤一例

    电焊弧光多引起电光性眼炎、角膜炎及白内障等,而极少能引起视网膜损伤[1].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电焊导致的急性黄斑损伤报道如下.患者男,28岁.因工作后右眼突然视眼前黑影伴视物模糊1d,于2014年10月4日就诊于我科.1d前因作业时未戴防护罩突然出现右眼前固定黑影,伴轻度视力下降.眼部检查:裸眼视力:右眼0.8,矫正不应;左眼1.0.非接触眼压计测眼压右眼15 mmHg,左眼17 mmHg.双眼瞳孔对光反射正常.双眼前节未见异常.

    作者:卢嬿;张珍珍;马翔;孙晓晶;卢建民;秦秀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Phaco drill术式治疗硬核白内障效果分析

    目的 通过比较超声能量功效学指标及对角膜内皮影响,分析Phaco drill术式治疗硬核白内障效果.方法 测量并记录于2011年10月至2014年6月在无锡市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按患眼白内障分级,选取白内障Ⅳ级(硬核)核患眼60例,由同一术者顺利完成的超声乳化手术,术中均采用拦截-劈裂技术,其中乳化针头斜面向上完成晶状体核去除的患眼30只眼(A组),乳化针头斜面向下完成晶状体核去除(Phaco drill术式)的患眼30只眼(B组),记录术中超声能量(%)及时间(s),两项参数的乘积记录为能量合成值;记录术前、术后1周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角膜内皮正常六边形细胞比率变化.结果 A组能量合成值为1204.12±137.16,B组能量合成值为828.87±97.14,B组能量合成值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72,P<0.01).A组术后1周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术前减少(19.69±5.11)%;B组术后l周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术前减少(10.82±4.78)%,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9.59,P<0.05);术后1周第A、B组角膜内皮正常六边形细胞比率分别较术前下降(20.33±3.47)%、(11.88±4.21)%,其中B组比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1,P<0.01).结论 在白内障硬核的超声乳化手术中,Phaco drill术式能量合成值较低,患眼术后角膜内皮计数减少较少,维持正常六边形细胞比率较高.

    作者:陆融;臧涵怡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普拉洛芬联合氟米龙对LASIK术后DLK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普拉洛芬滴眼剂在减轻和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LASIK)后(DLK)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10年1~7月在安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80例(160只眼)近视患者行LASIK,术后患者采用单盲随机分组、平行对照方法,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在术后3d,7d综合评分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之间有差异显著性.第1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普拉洛芬滴眼剂合并氟米龙滴眼液能显著减轻LASIK术后炎症的反应,有效预防和控制DLK.

    作者:郭继援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基于2007版国内Eales病分期标准下Eales病预后分析

    目的 基于2007年发表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上的新的Eales病的分期系统,探讨Eales病所在分期与视力预后的关系.方法 在之前新的Eales病分期基础上,详细记录来院复查的62例Eales病患者的视力、眼压、眼底情况.这项研究的起止时间为2009年2月至2014年12月.之前所有患眼都曾被按照新的分期系统予以准确地记录.Ⅰ期:炎症期:小静脉和大静脉的血管周围炎,伴有视网膜浅层出血.Ⅱ期:缺血期:毛细血管无灌注,视盘和(或)视网膜的新生血管.Ⅲ期:增殖期:纤维血管增殖和玻璃体出血.Ⅳ期:并发症期:牵拉性或联合性视网膜脱离(牵拉性合并孔源性),黄斑前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复查时,患者的视力被分为以下四级:Ⅰ级,<0.1;Ⅱ级,0.2~0.4;Ⅲ级,0.5~0.9;Ⅳ级大于1.0.所有患眼都曾接受口服药物、激光光凝或玻璃体切除手术.使用配对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作为统计方法.结果 玻璃体出血是常见的临床表现.Ⅰ~Ⅳ期患者的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被随访的患者的视力变化范围为0.05~1.2.Ⅰ~Ⅳ期患者的视力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按照新的分期系统,Eales病患者经过口服药物、激光光凝或玻璃体切除手术后,视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此项研究对于Eales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周必业;魏世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视网膜切开及切除术在重度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视网膜切开及切除术在重度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手术中应用的选择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眼科就诊的67例(67只眼),在玻璃体手术中曾行视网膜切开及切除的重度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患者的临床资料.67例患者中,原发性视网膜脱离22例,外伤性视网膜脱离27例,复发性视网膜脱离12例,视网膜坏死6例.PVR分期均属D期,其中D3期34例,占50.8% (34/67).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视网膜均得到复位,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视力>0.05者31例,占46.3% (31/67),术后术后随访3~24月(平均8月),59例视网膜平复,8例复发视网膜脱离,其中4例经再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另4例未再手术.结论 在玻璃体手术中适时采用视网膜切开及切除技术可以提高重度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洪玲;陈晓;丁怡;宋艳萍;朱丽;晏颖;黄志坚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应用绷带式角膜接触镜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绷带式角膜接触镜(bandage contact lens,BCL)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后应用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在中山市南朗医院眼科将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的患者102例102只眼分成两组,A组(对照组)45例45只眼术后不配戴BCL;B组(观察组)57例57眼术后立即配戴BCL.术后观察眼部疼痛程度及刺激症状、角膜上皮愈合情况,终愈合通过荧光素染色确认.结果 A组眼部疼痛程度、刺激症状及角膜上皮愈合在不同时间点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白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后配戴BCL,可以减轻术后疼痛及眼部刺激症状,促进角膜上皮愈合,降低复发率.

    作者:高阳;陈可君;王班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超声微泡造影结合眼底荧光造影在眼内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超声微泡造影及其与眼底荧光造影结合运用,在眼内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08年8月至2014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拟诊断为眼内占位性病变的患者40例40只眼,年龄19~88 (57.1±15.6)岁.所有患者排除使用禁忌之后,使用声诺维(注射用SF6微泡)肘静脉注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眼球部位的超声探查,检查中记录彩超图像下的造影剂显像时间和眼球内的造影剂充盈状况,以及病灶内造影剂充盈的状况.其中12只眼行了眼底荧光素钠血管造影和(或)吲哚菁绿造影,记录眼底病灶处荧光显影的时间和状况等特征,并与超声造影相对比.结果 40只患眼中,经过超声造影检查确定为眼内实质性富含血供的占位24只眼,少血供占位2只眼,另外14只眼在超声造影过程中眼内病灶内未见造影剂充盈,认为属乏血供病灶.造影剂(荧光素钠染色剂)注射后5~18 (11.2±2.6)s眼动脉开始显影,约1 s后视网膜中央动脉与眼球壁显影,病灶内有造影剂充盈,4~14 (7.3±2.6)s后达显影高峰,1~51(8.5±9.9)s后造影剂开始消退,约持续2~5 min.12只眼荧光造影显影结果与超声造影对比,遮蔽荧光对应于乏血供占位,强荧光伴渗漏对应于富含血供占位和快进慢出,斑驳状荧光、弱荧光对应于少或富含血供占位和快进快出,9只眼(75%)较为符合.结论 超声微泡造影检查中,造影剂充盈的时间、强度、消退状况以及充盈模式有助于眼内占位性质的鉴别诊断,以及病灶内部的血流状况的评估.而其与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的综合分析,将更有助于对病灶血供的立体判断.

    作者:刘海芸;白敏;林秋蓉;孙晓东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眼部碱烧伤导致兔角膜缘干细胞缺乏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目的 建立标准的碱烧伤导致的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为研究临床治疗提供动物模型.方法 实验研究.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组:1 mol/L氢氧化钠溶液浸泡的环形滤纸角膜缘贴附烧伤60 s+50 μl 1mol/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结膜囊30s;B组:1 mol./L氢氧化钠溶液浸泡的环形滤纸角膜缘贴附烧伤30s+50 μl1 mol/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结膜囊30 s,C组:1 mol/L氢氧化钠溶液浸泡的环形滤纸角膜缘贴附烧伤30 s共3组.造模后观察各组新生血管长入角膜及睑球粘连情况,并行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印迹细胞学、泪液分泌试验等检查.结果 A组模型中6“只”眼均出现角膜穿孔、眼球萎缩.B组6“只”眼烧伤后4周时角膜新生血管长入,睑球粘连均为中度,而C组6“只”眼则无睑球粘连出现.B、C组12“只”眼:角膜缘新生血管在烧伤后1周开始长入,4周时几乎长满角膜;4周时,共焦显微镜检查示角膜缘典型的栅栏结构消失,角膜结膜化,出现杯状细胞,泪液分泌实验与对照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环形滤纸片浸润氢氧化钠溶液烧伤角膜缘组织,同时结膜囊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可以成功构建眼部碱烧伤导致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动物模型.

    作者:郭滨;任丛;温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不同方法矫正中高度近视后眼内散射光的临床观察

    目的 对中高度近视眼通过不同方法矫正后的眼内散射光差异进行观察比较.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3年4月至2014年7月在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中高度近视患者94例(94只眼),按框架眼镜、RGPCL、LASIK屈光手术3种不同矫正方式分为3组,测量、分析3组患者矫治前和矫治1个月时的散射光值、BCVA、主观视觉质量评分值.结果 3组矫治1个月时,平均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1.871,P=0.160);平均散射光值RGPCL组>框架眼镜组>LASIK屈光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2.950,P=0.000);平均主观视觉质量评分值RGPCL组>框架眼镜组>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3.393,P=0.038).校正年龄影响后,3组矫治1个月时的BCVA与眼内散射光值均不相关(r=-0.279,P=0.129;r=0.056,P=0.772;r=0.035,P=0.851).3组矫治1个月时的主观视觉质量评分值与眼内散射光值均相关(r =0.843,P=0.000;r=0.806,P=0.000;r =0.567,P=0.001).结论 3种方法矫正中高度近视1个月后的BCVA与眼内散射光值未发现明显相关性,主观视觉质量评分值与眼内散射光值具有相关性,一定程度上反映散射光检查对近视矫正后视觉质量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升升;彭程;张苗;杨德琪;于佳明;胡玮;许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微切口预装式蓝光滤过非球面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2.0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micro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MICS)吸除术后植入微切口预装式蓝光滤过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OL)的手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及囊袋内稳定性,并与传统3.0 mm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small-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SICS)手术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眼科医院白内障中心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白内障患者48只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1周及1月的随访资料.MICS组:26只眼植入微切口预装式一片式C形襻疏水性蓝光滤过丙烯酸酯非球面IOL(iSert1,HOYA).SICS组:22只眼植入小切口预装式三片式C形襻疏水性蓝光滤过丙烯酸酯非球面IOL (PY60AD,HOYA).使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测量系统采集各眼Scheimpflug图像,测量散瞳后前房深度,角膜散光大小及轴向.使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得出IOL的倾斜度和偏心值.采用裂隙灯数码照相机进行眼底红反光照相,评估IOL囊袋内的旋转情况.满足正态分布的行t检验.结果 2组间术后1周SIA差异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243),而术后1月SIA差异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189).2组数值术后1月前房深度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276),术后1周无统计学意义(P =0.413).其中iSert1术后1周与术后1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362),PY60AD术后1周与术后1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719).IOL偏心与倾斜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术后1月与术后1周比较旋转度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切口预装式蓝光滤过非球面IOL具有良好的囊袋内稳定性,由于iSert1采用2.0mm透明角膜切口植入,术后短期内SIA更小,有利于术后早期视力恢复.

    作者:刘汝瑜;宋慧;汤欣;魏荫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