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继发性外斜视49例发病因素的探讨

李杰;陈霞;吴艳平

关键词:继发性外斜视, 内斜视, 立体视, 屈光参差
摘要:目的 探究影响内斜视术后继发性外斜视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11年12月住院的49例内斜视术后继发外斜视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探讨其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49例患者,内斜视的发病年龄为2~72月,平均为18.43月,4岁前发病48例(97.96%),1岁前发病29例(59.18%);内斜视术前28例患者(96.55%)表现为单眼抑制(5 m及33 cm),42例(100%)无立体视;继发性外斜视术前28例患者(57.14%)伴3Δ~25Δ的垂直斜视,平均为8.54Δ(5 m)和8.43Δ (33 cm);内斜视术前10例患者调节性集合/调节(AC/A)比率<4(28.57%),继发性外斜视术前18例患者AC/A比率<4(75%),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性外斜视术前10例患者存在2.00D~5.00D的屈光参差,8例患者合并内转受限;继发性外斜视平均发生于内斜视术后4.08年,其9年内发生率为93.88%.结论 内斜视的发病年龄早,立体视功能不健全甚或无立体视,合并垂直斜视,调节性集合减弱,屈光参差及内转受限,是造成继发性外斜视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继发性外斜视可发生于内斜视术后多年,因此术后需长期随访,至少随访4年.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眼外伤24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沧州地区眼外伤发病特点,治疗及预防.方法 对244例(256只眼)眼外伤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外伤种类、并发症、治疗前后视力等数据进行回顾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244例眼外伤病例中,男女比例为5.78∶1.好发年龄段为1岁~10岁、20岁~50岁.致伤原因以铁器崩伤或击伤较多,共67例,其次为植物击伤或扎伤32例,爆炸伤鞭炮崩伤28例.开放性眼外伤、眼球钝挫伤共200例.并发症以外伤性白内障、前房积血、玻璃体积血多见,眼球摘除4只眼.143只眼(55.86%)视力提高;49只眼(19.14%)视力不变;32只眼(12.50%)视力下降.结论 大多数眼外伤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及时有效的救治、加强安全教育是预防眼外伤的关键.

    作者:梁四妥;张歆;杨艳;徐深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虹膜定位技术在斜视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以虹膜定位技术为客观定量检查方法,结合临床观察斜视患者手术前、后眼球的客观旋转状态,探讨其在手术中的作用和意义,为手术改善和完善、测量标准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至2011年1月入院的共同性外斜视、上斜肌麻痹的患者各40例,并随机分为显微手术组、非显微手术组,使用WaveScan波前像差仪取坐位行虹膜识别,获得虹膜图像和数据,使用美国威视公司VISX Star S4-IR准分子激光系统行仰卧位定位,记录术前、术后虹膜(眼球)旋转的角度.结果 主斜眼、主视眼手术前、后眼球的旋转度进行配对t检验,主斜眼、主视眼的非显微手术组与显微手术组进行两样本t检验.①共同性外斜视非显微手术组:主视眼手术前、后眼球旋转度分别为(4.88±2.55)°、(4.76±2.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斜眼手术前、后眼球旋转度分别为(2.70±2.36)°、(6.00±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微手术组:主视眼手术前、后眼球旋转度分别为(2.86±2.28)°、(3.12±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斜眼手术前、手术后眼球旋转度分别为(2.08±1.86)°、(3.28±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斜眼非显微手术组与显微手术组进行两样本t检验,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上斜肌麻痹非显微手术组:主视眼手术前、手术后眼球旋转度分别为(2.88±3.58)°、(2.08±2.36)°,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主斜眼手术前、手术后眼球旋转度分别为(2.48±2.51)°、(5.73±1.9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显微手术组:主视眼手术前、手术后眼球旋转度分别为(4.90±3.60)°、(4.56±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斜眼手术前、手术后眼球旋转度分别为(3.12±3.07)°、(4.26±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斜眼非显微手术组与显微手术组进行两样本f检验,术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显微手术可以提高斜视手术的精细度.②虹膜定位技术可以客观地描述斜视患者的眼球旋转状态,减少手术源性旋转,并且为临床手术效果做出评价.

    作者:李振波;王淑英;牟丽丽;张浩润;吴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Artisan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内二期植入Artisan晶状体的有效性、可预测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因各种眼外伤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二期植入Artisan晶状体的病人.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的裸眼及矫正视力,屈光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中术后并发症.随访时间(26.3±3.6)个月.结果 平均眼轴(22.46±0.47) mm,手术经历时间15~36 min,平均(17.3±4.4) min.术中有12例病人人工晶状体近水平放置,4例病人斜向放置.所有病人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等于术前佳矫正视力的有6例,0.3及以上者13例,0.2者2例,0.1者1例.手术预留屈光度为轻度近视(-0.5 D),术前与术后6个月屈光度对比,球镜屈光度:术前(+10.2±1.09)D,术后:(-0.63±0.44)D(P<0.05);柱镜屈光度(绝对值),术前:(1.84±1.56)D,术后:(1.97±1.69)D(P>0.05).4例斜向放置病人术后平均球镜屈光度为-0.75D.柱镜屈光度(绝对值),术前1.94 D,术后1.75 D.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377.4±279.74)个/mm2,术后1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数为(2265.7±258.65)个/mm2,损失率为4.7%;术后2年平均为(2244.4±249.32)个/mm2,第2年损失率为0.94%.并发症:2例病人少量前房出血,3例病人一过性角膜水肿,3例病人术后低眼压(<8 mm Hg),其中1例病人伴视物晃动感,上述并发症均于1周内恢复.未观察到其它并发症.结论 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二期植入Artisan晶状体有效性、预测性良好,2年随访有较好安全性.

    作者:楚艳华;韩泉洪;穆祥云;郭黎娅;王莹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白内障术前睑板腺特殊处理对结膜囊微生物影响分析

    目的 前瞻性研究白内障术前通过眼睑热敷、按摩及清洁睑缘等睑板腺的特殊处理对结膜囊微生物状态的影响,寻求更安全的内眼手术术前准备方法.方法 将87例90只眼拟行白内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空白组:未做任何处理之前)、B(对照组:术前使用抗生素眼液滴眼、剪眼睫毛、生理盐水冲洗泪道及结膜囊等常规术前准备)、C(处理组:常规术前准备+睑板腺特殊处理)三组,分别为25例26只眼、29例29只眼、33例35只眼,A组于人院时,B、C两组于手术开始及术毕两个时间点分别采集结膜囊标本,送检行微生物培养.结果 (1)结膜囊微生物培养阳性率:A组为53.85%,B组与C组手术开始及术毕两个时间点的阳性率分别为10.34%、27.59%与2.86%、5.71%.C组结膜囊微生物培养阳性率明显降低,与A组、B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结膜囊微生物培养阳性率与术前抗生素眼液使用天数、术前睑板腺处理时间、手术持续时间长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结膜囊微生物培养菌种:共培养出阳性菌28株,5种菌属.未培养出真菌.结论 (1)正常人群中结膜囊存在一定细菌;术前使用抗生素眼液滴眼、剪眼睫毛、生理盐水冲洗泪道及结膜囊等常规术前准备可以减少结膜囊微生物培养阳性率;对睑板腺特殊处理后可以更进一步降低结膜囊微生物培养检出率.(2)白内障术前增加对睑板腺的特殊处理可以在减少局部使用抗生素眼液时间的情况下,同样达到有效清洁术野、减少结膜囊微生物的作用,从而起到降低术后眼内炎风险的作用.

    作者:许金凤;马华锋;周希瑗;许燕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肌性视力疲劳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手术矫正外隐斜引起的肌性视力疲劳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7例外隐斜导致肌性视力疲劳的患者进行屈光、隐斜、融合功能检查后进行手术矫正外隐斜视.结果 术后1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视物不清、复视、眼胀、头痛、恶心等症状消失,阅读持续时间较术前明显延长.术后1年随访仍未见临床症状复发者.检查患者术前、术后1月、术后1年的远距外隐斜量分别为(21.6±7.4)Δ、(1.8±0.6)Δ、(2.0±0.4)Δ,近距外隐斜量分别为(20.5±8.7)Δ、(2.3±0.8)Δ、(2.4±0.9)Δ;术前与术后各阶段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而术后各阶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术后各阶段的远、近距正向融合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隐斜视矫正手术能明显缓解外隐斜引起的肌性视力疲劳症状,不影响患者的融合功能.

    作者:代艳;陈小虎;王晓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水平斜视矫正术后睑裂变化观察

    目的 探讨水平斜视矫正术后睑裂高度变化.方法 将29例水平斜视患者,行一眼的一退一缩手术,检测术前术后睑裂高度,并对两组资料行配对t检验.结果 睑裂高度无变化的10只眼,占34.5%,睑裂高度增加11只眼,占37.9%,睑裂变小8只眼,占27.6%.两组资料配对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水平斜视患者行单眼一退一缩手术,对睑裂大小无明显改变.

    作者:姚静艳;李龙标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再出血的探讨

    玻璃体切割术已成为目前治疗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主要手段之一.此手术可使发生严重出血而不能自行吸收的PDR患者视力得到明显提高,也可使大量玻璃体出血后机化增殖收缩致视网膜脱离的患者网膜复位、恢复部分视力[1].但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玻璃体腔的再出血(postvit rectomy diabetic vitreous hemorrhage PDVH)是糖网玻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2%~63%[2-4].它不仅严重影响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及医生对其眼底情况的常规检查,还可能使患者面临二次手术,以清除积血.部分严重患者可因长期高眼压或牵拉网脱致失明.现对其发生的原因及早期防治和处理做一综述.

    作者:郭真杰;隋桂琴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单眼轻度近视青少年主导眼与近视关系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单眼轻度近视青少年近视程度与主导眼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79例单眼轻度近视青少年根据近视程度分为Ⅰ组(-0.25~-0.75 Ds)15例,Ⅱ组(-1.0~-2.0 Ds)46例,Ⅲ组(-2.25~-3.0 Ds)18例.卡洞法测量所有受检者注视远5 m处及近33 cm处的主导眼,配镜矫正屈光不正后重新测量远近两处的主导眼别.结果 根据轻度近视程度的不同,近视所在眼为主导眼的受检者在Ⅰ、Ⅱ、Ⅲ组中远5 m处分别为:13例(86.7%)、28例(60.9%)、5例(27.8%);近33 cm处分别为15例(100%)、40例(86.9%)、9例(50.0%);配镜矫正后3组远5m处分别为:14例(93.3%)、38例(82.6%)、8例(44.4%);近33cm处分别为:15例(100%)、40例(86.9%)、10例(55.6%).3组受试者5 m及33 cm处裸眼及配镜矫正后主导眼所在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近视屈光参差人群中,单眼视觉质量的下降会造成主导眼在双眼间的转换,近视程度的发展与主导眼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作者:邸悦;王智;周晓东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OCT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误诊分析

    OCT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有助于青光眼的诊断,然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发现有检测结果与临床不符的假阳性及假阴性病例出现,就此对两例典型病例进行误诊病例分析.

    作者:田润;李晓亮;梅妍;汪洁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FK506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FK506对糖尿病早期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取成模后14 d大鼠选其中一眼玻璃体腔注射FK506 2.5 ng作为FK506玻璃体腔注射组;玻璃体注射对照组取成模后14 d大鼠任选一眼注射等体积的药物溶剂.手术后48 h取材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视网膜铺片Occludin的表达改变,TUNEL法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糖尿病大鼠FK506注射组视网膜毛细血管及动脉中Occludin表达呈梭形网状排列,排列紊乱、中断,在胞浆内即网眼中可伴点状染色,玻璃体注射对照组视网膜毛细血管及动脉中荧光强度较弱,网眼的排列更为紊乱,中断现象严重.玻璃体注射对照组视网膜节细胞层见少量的凋亡细胞(9.2±3.4)个/切片,FK506注射眼未发现凋亡细胞,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K506可增加Occludin的表达及维持其正常分布,并可抑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我们认为其对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损害有保护作用.

    作者:马红婕;李涛;丁小燕;梁小玲;唐仕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玻璃体腔内注射贝伐单抗致中年糖尿病患者高血压二例

    贝伐单抗(Bevacizumab)局部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血管源性眼病在国内外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多见报道.多项临床研究显示,贝伐单抗治疗眼部新生血管疾病有明显疗效[1].贝伐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后引起患者高血压较为罕见,我们发现两例中年糖尿病患者因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出现严重高血压,报道如下.

    作者:刘婷婷;潘雪梅;毕宏生;丛晨阳;刘晓霞;徐超立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做好围手术期准备降低内眼手术后感染的风险

    目的 讨论眼内手术和玻璃体腔注射术后发生细菌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和围手术期规范化管理.方法 针对易引起眼内手术和玻璃体腔注射术后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规范了眼内手术和玻璃体腔注射标准、建立健全严格的消毒、器械清洗制度,严格管理无菌植入物品使用,强化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结果 通过完善围手术期感染控制流程,提高医护人员预防手术感染意识,确保手术的安全,降低了眼内手术感染率.本组眼内手术和玻璃体腔注射4096例,细菌性眼内炎3例,眼内炎的发病率为0.07%.结论 做好围手术期准备,规范眼内手术和玻璃体腔注射标准和严格的无菌操作是减少术后细菌性眼内炎的重要措施.

    作者:霍鸣;李娟;陈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如何鉴别青光眼与非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

    视乳头视杯扩大并非只见于青光眼,还可见于多种神经眼科疾病,其鉴别诊断是临床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据国外统计,非青光眼大视杯的患者有20%被误诊为青光眼视神经损害.因此,总结并准确地理解青光眼与非青光眼大视杯的鉴别要点显得非常重要.盘沿色泽以及视功能异常和视盘改变的相关性是视盘形态学上的重要鉴别点.另外,盘沿局限性丢失对于两者的鉴别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的证据显示,其鉴别需详细地询问病史、仔细地观察视盘视杯形态和血管形态,综合视野、神经影像学检查等信息综合判断.

    作者:王伟;张秀兰;魏世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眼睑皮肤缺损的三种基本皮瓣转移方式

    介绍三种简单易行的皮瓣转移方式,可有效矫正眼睑皮肤缺损.

    作者:周元升;李泽宜;蔡建毫;李太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实时虹膜识别引导LASIK与常规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观察实时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与常规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接受实时虹膜识别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性散光患者105例(196只眼)作为试验组,接受常规LASIK手术的近视性散光患者104例(195只眼)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散光度、散光轴向等进行比较.结果 静态虹膜识别检测出眼球旋转偏移角度为(2.74±2.05)°,动态虹膜识别检测眼球旋转变化范围为0~6.5°.术后6个月两组裸眼视力均≥0.5,术后佳矫正视力均未丢失;术后6个月时,试验组裸眼视力≥术前佳矫正视力的患者(181只眼,92.3%)多于对照组(167只眼,85.6%);试验组的平均散光(-0.22±0.20)D低于对照组(-0.34±0.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试验组无散光眼(79只眼,40.3%)多于对照组(55只眼,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斜轴散光明显增加.结论 实时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能够有效校正LASIK术前和术中的眼球旋转偏差,使散光度数和轴向的治疗更加精确.

    作者:揭黎明;王骞;郑林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自制硅油取出器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 观察应用自制硅油取出器行硅油取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利用自行设计并制作的硅油取出器,为45例(45只眼)硅油填充的患者行硅油取出术,术中记录患者硅油取出时间,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随访观察6个月以上.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完成硅油取出,平均时间13 min,术中未出现脉络膜上腔出血、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45例患者术后1周视力提高者20例;4只眼出现低眼压但均在2周内恢复正常;13例继发性青光眼的患者术后7只眼眼压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感染、脉络膜上腔出血、视网膜嵌顿及硅油残留等严重并发症.3只眼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 该种硅油取出器设计简单实用,临床操作简便、安全.

    作者:王梦华;陈刚;连黎红;袁超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老年心血管病白内障手术心率变异性研究

    目的 通过前瞻性研究,观察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白内障手术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评估白内障手术心脏自主神经系统(ANS)功能变化,为制定防治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60岁以上老年白内障择期手术病例120例,其中合并心血管病老年白内障60例(观察组),无心血管病老年白内障60例(对照组).所有病例均在局部麻醉下行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根据麻醉方式不同(表面麻醉或球周麻醉)每组随机各分2小组,每小组30例.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DCG)观察围手术期HRV时域和频域指标的变化,对所得HRV时域和频域指标数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 观察组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手术麻醉方式方面,无论观察组和对照组,球周麻醉组时域和频域指标亦均明显低于表面麻醉组;不同麻醉方式下的手术分别显示,观察组的频域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频域指标.结论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白内障手术对心脏ANS功能存在着影响和损害,提示可能较易发生心血管事件.与球周麻醉方式相比较,在表面麻醉方式下进行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手术,对心脏ANS功能损害和影响较小,表明该麻醉方式下进行的手术更为安全和稳定.

    作者:梁健毅;孙中波;曾思明;陈琦;张琴;覃晓波;袁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与汉族大学生正视眼屈光要素的研究

    目的 了解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与汉族大学生正视眼屈光要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三个民族大学生420只正视眼使用IOL-Master进行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曲率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个民族大学生在角膜曲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大学生在眼轴长度及前房深度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较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大学生眼轴更长,前房更深(P<0.05).对三个民族正视眼进行右眼、左眼的统计学分析,各屈光要素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民族不同性别分析发现,三个民族中男性均较女性眼轴更长,角膜曲率更小;维吾尔族大学生男性较女性前房更深,哈萨克族与汉族大学生男性与女性在前房深度上均无明显差异.相同性别不同民族研究发现,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正视眼屈光要素在相同性别中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男性、女性分别较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男性、女性眼轴更长,前房更深,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民族正视眼屈光要素存在差异性,不同眼别无差异性,不同性别存在差异性.

    作者:王燕;赵菊芳;杨军;冯华银;陈雪艺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瞳孔成形联合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瞳孔成形联合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外伤性白内障伴有虹膜损伤患眼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眼外伤专科采用瞳孔成形联合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伴有虹膜损伤患者,共8例8只眼.眼球钝挫伤3例,穿通伤5例,术前均确诊为外伤性白内障,其中3例伴有晶状体脱位.术后随访4~11个月,观察术后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瞳孔情况及人工晶状体位置、眼压等.结果 8例均成功修补损伤虹膜,顺利植入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术后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预测视力,术后矫正视力≥0.6共6只眼,占75%.瞳孔正常生理功能基本恢复,无明显畏光、眩光、复视等不适症状.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无明显偏位,无眼压升高、角膜内皮失代偿等情况.结论 瞳孔成形联合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无囊膜支持的无晶状体眼合并虹膜损伤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胡淑芳;曹建雄;王明玲;王安安;赵振全;葛丽娜;肖天林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Bevacizumab联合玻璃体切割及曲安奈德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观察

    目的 通过观察Bevacizumab联合玻璃体切除、曲安奈德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视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回顾性对比分析三联疗法治疗PDR的临床效果和优势.方法 PDR患者共98例(98只眼),实验组PDR52例(52只眼),对照组PDR46例(46只眼),全身检查无手术禁忌证,两组均采用标准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术、剥膜、眼内光凝.实验组均在患者知情情况下术前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Avastin l.25 mg,第7天行玻璃体切除术,术毕关闭穿刺口前注入曲安奈德2 mg.对照组仅在术毕关闭穿刺口前玻璃体腔注入曲安奈德2 mg.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眼压(IOP),黄斑区厚度及佳矫正视力.结果 在行玻璃体切除、剥膜过程中,实验组剥膜较容易,出血明显减少,对照组剥膜相对较困难,耗时,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0,P=0.000).术后l周、1、3、6个月两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t=0.664,0.852,0.742,0.110,P=0.515,0.406,0.468,0.914).术后2周两组相比黄斑区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5,P=0.000).术后1、3、6月各时间点黄斑区厚度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0,0.984,1.292,P=0.563,0.388,0.213).术后末次随访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实验组≤0.02 12例,≤0.05 11例,≤0.3 16例,>0.3 13例;对照组≤0.02 11例;≤0.05 12例,≤0.3 14例,>0.3 9例.结论 术前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有助于易化手术操作,容易薄膜,减少术中出血,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有效减轻术后玻璃体腔及前房反应,减轻黄斑水肿,有利于视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改丽;范银波;肖云;渠岚;蔡雪虹;许正华;高晓唯 刊期: 2012年第12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