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华;陈刚;连黎红;袁超峰
目的 观察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内二期植入Artisan晶状体的有效性、可预测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因各种眼外伤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二期植入Artisan晶状体的病人.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的裸眼及矫正视力,屈光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中术后并发症.随访时间(26.3±3.6)个月.结果 平均眼轴(22.46±0.47) mm,手术经历时间15~36 min,平均(17.3±4.4) min.术中有12例病人人工晶状体近水平放置,4例病人斜向放置.所有病人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等于术前佳矫正视力的有6例,0.3及以上者13例,0.2者2例,0.1者1例.手术预留屈光度为轻度近视(-0.5 D),术前与术后6个月屈光度对比,球镜屈光度:术前(+10.2±1.09)D,术后:(-0.63±0.44)D(P<0.05);柱镜屈光度(绝对值),术前:(1.84±1.56)D,术后:(1.97±1.69)D(P>0.05).4例斜向放置病人术后平均球镜屈光度为-0.75D.柱镜屈光度(绝对值),术前1.94 D,术后1.75 D.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377.4±279.74)个/mm2,术后1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数为(2265.7±258.65)个/mm2,损失率为4.7%;术后2年平均为(2244.4±249.32)个/mm2,第2年损失率为0.94%.并发症:2例病人少量前房出血,3例病人一过性角膜水肿,3例病人术后低眼压(<8 mm Hg),其中1例病人伴视物晃动感,上述并发症均于1周内恢复.未观察到其它并发症.结论 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二期植入Artisan晶状体有效性、预测性良好,2年随访有较好安全性.
作者:楚艳华;韩泉洪;穆祥云;郭黎娅;王莹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观察Bevacizumab联合玻璃体切除、曲安奈德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视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回顾性对比分析三联疗法治疗PDR的临床效果和优势.方法 PDR患者共98例(98只眼),实验组PDR52例(52只眼),对照组PDR46例(46只眼),全身检查无手术禁忌证,两组均采用标准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术、剥膜、眼内光凝.实验组均在患者知情情况下术前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Avastin l.25 mg,第7天行玻璃体切除术,术毕关闭穿刺口前注入曲安奈德2 mg.对照组仅在术毕关闭穿刺口前玻璃体腔注入曲安奈德2 mg.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眼压(IOP),黄斑区厚度及佳矫正视力.结果 在行玻璃体切除、剥膜过程中,实验组剥膜较容易,出血明显减少,对照组剥膜相对较困难,耗时,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0,P=0.000).术后l周、1、3、6个月两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t=0.664,0.852,0.742,0.110,P=0.515,0.406,0.468,0.914).术后2周两组相比黄斑区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5,P=0.000).术后1、3、6月各时间点黄斑区厚度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0,0.984,1.292,P=0.563,0.388,0.213).术后末次随访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实验组≤0.02 12例,≤0.05 11例,≤0.3 16例,>0.3 13例;对照组≤0.02 11例;≤0.05 12例,≤0.3 14例,>0.3 9例.结论 术前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有助于易化手术操作,容易薄膜,减少术中出血,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有效减轻术后玻璃体腔及前房反应,减轻黄斑水肿,有利于视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改丽;范银波;肖云;渠岚;蔡雪虹;许正华;高晓唯 刊期: 2012年第12期
介绍三种简单易行的皮瓣转移方式,可有效矫正眼睑皮肤缺损.
作者:周元升;李泽宜;蔡建毫;李太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OCT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有助于青光眼的诊断,然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发现有检测结果与临床不符的假阳性及假阴性病例出现,就此对两例典型病例进行误诊病例分析.
作者:田润;李晓亮;梅妍;汪洁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搜集2011年1月至2011年8月行改良小梁切除术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22例(22只眼),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和2针可调节缝线,巩膜瓣上无固定缝线,根据术后眼压和滤过泡情况决定拆除可调节缝线的时间.观察术后眼压等指标变化.随访6个月.结果 术前眼压35~65 mm Hg,平均(46.45±7.40) mm Hg,术后末次随访眼压9~31 mm Hg,平均(16.14±6.56) mm Hg,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时,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其中Goldman眼压计测量眼压正常者17例,达77.3%,其余5例眼压也均较术前明显下降.结论 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满意,效果确切.
作者:赵光明;赵平;李丽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FK506对糖尿病早期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取成模后14 d大鼠选其中一眼玻璃体腔注射FK506 2.5 ng作为FK506玻璃体腔注射组;玻璃体注射对照组取成模后14 d大鼠任选一眼注射等体积的药物溶剂.手术后48 h取材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视网膜铺片Occludin的表达改变,TUNEL法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糖尿病大鼠FK506注射组视网膜毛细血管及动脉中Occludin表达呈梭形网状排列,排列紊乱、中断,在胞浆内即网眼中可伴点状染色,玻璃体注射对照组视网膜毛细血管及动脉中荧光强度较弱,网眼的排列更为紊乱,中断现象严重.玻璃体注射对照组视网膜节细胞层见少量的凋亡细胞(9.2±3.4)个/切片,FK506注射眼未发现凋亡细胞,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K506可增加Occludin的表达及维持其正常分布,并可抑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我们认为其对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损害有保护作用.
作者:马红婕;李涛;丁小燕;梁小玲;唐仕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玻璃体切割术已成为目前治疗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主要手段之一.此手术可使发生严重出血而不能自行吸收的PDR患者视力得到明显提高,也可使大量玻璃体出血后机化增殖收缩致视网膜脱离的患者网膜复位、恢复部分视力[1].但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玻璃体腔的再出血(postvit rectomy diabetic vitreous hemorrhage PDVH)是糖网玻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2%~63%[2-4].它不仅严重影响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及医生对其眼底情况的常规检查,还可能使患者面临二次手术,以清除积血.部分严重患者可因长期高眼压或牵拉网脱致失明.现对其发生的原因及早期防治和处理做一综述.
作者:郭真杰;隋桂琴 刊期: 2012年第12期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患者的眼压在统计学眼压的正常范围之内,却发生典型的青光眼视神经及视野损害.NTG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是研究的热点.文中主要综述NTG相关基因位点的研究进展.
作者:秦书娟;刘伟;季健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是治疗复杂视网膜脱离的常用手术方式,硅油长期填充会并发白内障,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会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视力.文中对硅油填充眼并发白内障的手术治疗方式做一讨论.
作者:祁媛媛;王岳秀;夏建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例1 患者男,48岁.左眼因车祸伤后视物不清18天,于2010年11月27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010年11月9日因车祸致胸部挤压伴昏迷送往当地医院就诊,当地医院诊为:左侧肋骨多发性骨折,胸部软组织挫伤.经治疗病情稳定后,发现左眼视物不清,转诊我院眼科.患者一般情况可,无其他眼病史.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5,矫正1.0;左眼1 m数指,矫正不应.眼压:右眼12 mm Hg;左眼13 mm Hg.右眼前节及眼底大致正常;左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眼底视盘边界不清,视网膜动脉略细,视网膜静脉轻度扩张,视盘周围视网膜可见大量棉絮状渗出,累及黄斑区,中心凹反光消失,周边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见图1).头颅及眼眶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刘利莉;李学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贝伐单抗(Bevacizumab)局部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血管源性眼病在国内外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多见报道.多项临床研究显示,贝伐单抗治疗眼部新生血管疾病有明显疗效[1].贝伐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后引起患者高血压较为罕见,我们发现两例中年糖尿病患者因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出现严重高血压,报道如下.
作者:刘婷婷;潘雪梅;毕宏生;丛晨阳;刘晓霞;徐超立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讨论眼内手术和玻璃体腔注射术后发生细菌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和围手术期规范化管理.方法 针对易引起眼内手术和玻璃体腔注射术后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规范了眼内手术和玻璃体腔注射标准、建立健全严格的消毒、器械清洗制度,严格管理无菌植入物品使用,强化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结果 通过完善围手术期感染控制流程,提高医护人员预防手术感染意识,确保手术的安全,降低了眼内手术感染率.本组眼内手术和玻璃体腔注射4096例,细菌性眼内炎3例,眼内炎的发病率为0.07%.结论 做好围手术期准备,规范眼内手术和玻璃体腔注射标准和严格的无菌操作是减少术后细菌性眼内炎的重要措施.
作者:霍鸣;李娟;陈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单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活度,比较其弱视眼和非弱视眼的差别.方法 23例能配合检查的单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采用改良移近法及正负球镜翻转法分别测量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活度.并与同期就诊的12例(24只眼)正视儿童作对照比较.结果 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非弱视眼的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分别为(15.43±1.33)D和(6.45±2.19)次/min,与正视儿童眼无明显差别(t=0.781,P=0.451;t=1.072,P=0.293).弱视眼的调节幅度为(13.22±1.61)D,与正视儿童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0,P=0.006),弱视眼的调节灵活度为(6.36±1.40)次/min,与正视儿童眼无明显差别(t=1.542,P=0.137).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非弱视眼与弱视眼调节幅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94,P=0.032),调节灵活度的比较无明显差别(t =1.286,P=0.212).结论 儿童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调节幅度明显低于非弱视眼及同龄正视儿童,其非弱视眼的调节幅度与同龄正视儿童无明显差别.弱视眼与非弱视眼的调节灵活度无明显差别.
作者:李丹;李军;陈光;鲁静;赵越;叶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总结眼眶神经纤维瘤病Ⅰ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10年诊治的眼眶神经纤维瘤病Ⅰ型43例,将其临床资料及B超、彩色超声多普勒超声、CT、MRI进行分析.结果 眼眶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多自幼发病,多表现有眼睑肿胀、上睑下垂、虹膜Lisch结节及皮肤的牛奶咖啡斑,CT可发现特征性骨改变,如蝶骨大小翼的缺失或发育不全,眶腔、眶上裂扩大等;MRI可更好的观察到肿瘤自眼眶向颅内蔓延情况.目前治疗主要对症处理,手术治疗为主.结论 眼眶神经纤维瘤病Ⅰ型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张淑燕;张虹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前瞻性研究,观察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白内障手术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评估白内障手术心脏自主神经系统(ANS)功能变化,为制定防治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60岁以上老年白内障择期手术病例120例,其中合并心血管病老年白内障60例(观察组),无心血管病老年白内障60例(对照组).所有病例均在局部麻醉下行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根据麻醉方式不同(表面麻醉或球周麻醉)每组随机各分2小组,每小组30例.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DCG)观察围手术期HRV时域和频域指标的变化,对所得HRV时域和频域指标数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 观察组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手术麻醉方式方面,无论观察组和对照组,球周麻醉组时域和频域指标亦均明显低于表面麻醉组;不同麻醉方式下的手术分别显示,观察组的频域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频域指标.结论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白内障手术对心脏ANS功能存在着影响和损害,提示可能较易发生心血管事件.与球周麻醉方式相比较,在表面麻醉方式下进行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手术,对心脏ANS功能损害和影响较小,表明该麻醉方式下进行的手术更为安全和稳定.
作者:梁健毅;孙中波;曾思明;陈琦;张琴;覃晓波;袁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应用自制硅油取出器行硅油取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利用自行设计并制作的硅油取出器,为45例(45只眼)硅油填充的患者行硅油取出术,术中记录患者硅油取出时间,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随访观察6个月以上.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完成硅油取出,平均时间13 min,术中未出现脉络膜上腔出血、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45例患者术后1周视力提高者20例;4只眼出现低眼压但均在2周内恢复正常;13例继发性青光眼的患者术后7只眼眼压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感染、脉络膜上腔出血、视网膜嵌顿及硅油残留等严重并发症.3只眼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 该种硅油取出器设计简单实用,临床操作简便、安全.
作者:王梦华;陈刚;连黎红;袁超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沧州地区眼外伤发病特点,治疗及预防.方法 对244例(256只眼)眼外伤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外伤种类、并发症、治疗前后视力等数据进行回顾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244例眼外伤病例中,男女比例为5.78∶1.好发年龄段为1岁~10岁、20岁~50岁.致伤原因以铁器崩伤或击伤较多,共67例,其次为植物击伤或扎伤32例,爆炸伤鞭炮崩伤28例.开放性眼外伤、眼球钝挫伤共200例.并发症以外伤性白内障、前房积血、玻璃体积血多见,眼球摘除4只眼.143只眼(55.86%)视力提高;49只眼(19.14%)视力不变;32只眼(12.50%)视力下降.结论 大多数眼外伤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及时有效的救治、加强安全教育是预防眼外伤的关键.
作者:梁四妥;张歆;杨艳;徐深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迄今的研究表明,应用药物及物理方法,可以减缓青少年近视的发展.已经证实胆碱使受体阻断剂在缓解近视发展有确定疗效,阿托品是代表性药物,其次为哌伦西平、山莨菪碱、托品酰胺等.其它药物在动物实验中也显示了初步疗效,而中医药方面也表现出可喜前景.以后近视治疗研究热点应是方便、毒副反应轻微的药物或方法,并经得起循证医学的检验,才是科学态度.
作者:李尖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手术矫正外隐斜引起的肌性视力疲劳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7例外隐斜导致肌性视力疲劳的患者进行屈光、隐斜、融合功能检查后进行手术矫正外隐斜视.结果 术后1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视物不清、复视、眼胀、头痛、恶心等症状消失,阅读持续时间较术前明显延长.术后1年随访仍未见临床症状复发者.检查患者术前、术后1月、术后1年的远距外隐斜量分别为(21.6±7.4)Δ、(1.8±0.6)Δ、(2.0±0.4)Δ,近距外隐斜量分别为(20.5±8.7)Δ、(2.3±0.8)Δ、(2.4±0.9)Δ;术前与术后各阶段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而术后各阶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术后各阶段的远、近距正向融合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隐斜视矫正手术能明显缓解外隐斜引起的肌性视力疲劳症状,不影响患者的融合功能.
作者:代艳;陈小虎;王晓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水平斜视矫正术后睑裂高度变化.方法 将29例水平斜视患者,行一眼的一退一缩手术,检测术前术后睑裂高度,并对两组资料行配对t检验.结果 睑裂高度无变化的10只眼,占34.5%,睑裂高度增加11只眼,占37.9%,睑裂变小8只眼,占27.6%.两组资料配对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水平斜视患者行单眼一退一缩手术,对睑裂大小无明显改变.
作者:姚静艳;李龙标 刊期: 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