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王兰惠;韩梅;解士勇
目的 探讨高速玻璃体切割(简称为玻切)在PDR手术治疗中的治疗效果及优势.方法 共82例患者86只眼,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行闭合式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术,其中A组玻切速度为750c/min,B组为1200~1500c/min,负压150mmg.切割玻璃体按照中央-周边顺序进行,术中根据病情联合剥膜、眼内电凝、激光光凝、气液交换、巩膜外冷凝等,无眼内充填或眼内充填C_3F_8或硅油.观察记录两组术中、术后的相关并发症及术后视功能的恢复情况,并将两组间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高速玻切组术中医源性视网膜损伤的发生率及硅油的使用率较普通切速组均有明显的减少,手术时间由A组的1.2h缩短为B组的42.8min,术后视功能恢复较术前有所提高或维持术前水平.结论 高速玻切不仅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而且能有效地减少PDR术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及玻璃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柯根杰;朱子诚;孙冰;王林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天津眼科医院1995年4月至2009年5月经病理证实的26例脉络膜黑色素瘤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特点,并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肿瘤早期症状与肿瘤位置密切相关,眼底和B超检查可发现眼内扁平形肿块,联合彩超、MRI检查多可确诊,并注意与脉络膜出血、转移癌等病变相鉴别.中后期肿瘤继发症状复杂,应避免误诊,影像学检查可见典型蘑菇形、类圆形或半球形肿块.超声、MRI检查具有特殊表现.其中3例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向眶内侵犯,行眶内容摘除术,其余23例行眼球摘除术.病理检查结果混合细胞型19例,梭形细胞型4例,上皮细胞型3例,伴巩膜侵犯7例,视神经侵犯3例,眶内侵犯4例.共随访患者12例,平均随访时间23.8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或全身转移.结论 超声、MR[对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有较大帮助,眼球摘除仍是目前治疗体积较大脉络膜黑色素瘤的首选方法.
作者:简天明;唐东润;林锦镛;孙丰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男,80岁.因复视,右眼上睑下垂12d于2009年3月7日来我院眼科门诊求治.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2,矫正(0.3),左眼0.4.矫正(0.5),右眼上睑完全下垂,33cm角膜映光右眼外斜15度,左眼正位.
作者:童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PD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exudativehorioretinopathy,CEC)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比分析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所致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ineovascularization,CNV)患眼21例,治疗前与单次PDT治疗后3个月的视力、眼底、固视性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OCT)图像及荧光素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an giography,ICGA)的变化.结果 PDT治疗后3个月11只眼视力提高(52.38%),10只眼视力稳定(47.62%),其中5例由偏心固视恢复为中心固视.眼底检查可见出血渗出明显减少,部分患者完全吸收.FFA联合ICGA检查显示CNV病灶渗漏停止10只眼(47.62%),渗漏减少10只眼(47.62%);OCT检查表现为CNV缩小.组织水肿减轻.结论 PDT治疗可以部分或完全封闭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所致的CNV,减少CNV引起的视力下降的危险性.
作者:刘驰;张聪;徐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中瞬时高眼压对玻璃体氨基酸质量浓度的影响.方法 将60只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负压吸引20s组、负压吸引45s组和吸引3min组,制作瞬时高眼压模型.实验对照组只进行激光治疗.负压吸引组先用负压发生器吸引兔眼角巩膜缘,分别持续20s、45s及3min,分别在术后不同时间采用高压液相色谱分析仪(HLPC)检测玻璃体四种氨基酸质量浓度的变化,并与实验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负压吸引20s及负压吸引45s组玻璃体氨基酸质量浓度与实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负压吸引3min组中玻璃体中四种氨基酸质量浓度与实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d时谷氨酸(Glu)水平高,至术后28d时四种氨基酸质量浓度基本恢复正常.谷氨酰胺(Glune)、色氨酸(Try)、苯丙氨酸(Phe)含量至术后14d时水平高.结论 LASIK术中负压吸引引起的眼压急剧升高,不会影响玻璃体氨基酸质量浓度的变化.
作者:赵海霞;艾育德;李晓芳;郭志英;牛春梅;关文英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女,59岁.因左眼视物不清,中央视物阻挡1年6个月,于2008年12月12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008年11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视物不清,视物时中央阻挡7d.
作者:刘志强;杨荣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LHON线粒体基因突变比率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利用线粒体荧光比值与量化相关性建立线性关系,对6个G11778A突变位点的Leber病家系44例成员进行外周血突变与野生线粒体荧光比值的测定.并分析患者视力损害程度与线粒体突变比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母系成员中纯突变型外显率远高于杂合子型,外周血中突变型线粒体含量越高患者发病几率越大,患者视力损害程度与线粒体突变比率无相关性.结论 外周血线粒体突变比率检测对Leber家系外显率的推测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影;童绎;王剑勇;邵俊斌;张守康;张洪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晶状体不溶性αB蛋白含量与年龄及混浊度的相关性,探讨该蛋白在白内障发病机制的作用.方法 收集80只眼晶状体标本,按年龄段分为老年组(A组,30只眼),中壮年组(B组,30只眼)及青年组(C组,20只眼);用LOCS(Ⅲ)分级法,对晶状体核混浊度进行分级,用westem blot法检测晶状体αB蛋白含量,用Spearman法对年龄、混浊度及αB蛋白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三组患者的αB蛋白印迹条带灰度值分别为(149.6±18.2)、(126.5±15.4)及(98.1±10.6),组间两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与混浊度的相关系数r=0.918,年龄与αB蛋白表达含量相关系数r=0.652,混浊度与αB蛋白表达含量相关系数r=0.620,均P=0.00.结论 不溶性αB晶状体蛋白与年龄及晶状体混浊两两呈正相关性,前者可能在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当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黄凌飞;迟玮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吲哚青绿介导的光栓疗法(Indocyanine green-medicated photothrombosis,IMP)与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entralserousehorioretinopathy,CSC)疗效.方法 对比分析两组共19例22只眼慢性CSC患者分别进行IMP与PDT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与光学断层相干扫描(OCT).其中IMP治疗10例11眼,PDT治疗9例11只眼.结果 IMP与PDT两组患者治疗后1、3月矫正视力比较,PDT治疗组治疗后1、3月视力提高8例9只眼(90%),视力不变1例1只眼(10%),无视力下降病例;IMP治疗组治疗后视力1月提高8例8只眼(72.7%),治疗后3月1例1只眼视力下降.治疗后1月两组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11,P>0.05 ).治疗后3月比较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02,P>0.05 ). PDT与IMP治疗后黄斑视网膜厚度比较,PDT组治疗前黄斑视网膜厚度(408±57.1)μm与治疗后3月黄斑视网膜厚度(143.9±43.6)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6,P<0.05).IMP组治疗前黄斑视网膜厚度(397.2 4±52.3)μm,与治疗后3月黄斑视网膜厚度(161.24 ±47.2)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P<0.05) .治疗后三月PDT与IMP组黄斑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t=0.83,P>0.05) . PDT与IMP治疗后3月黄斑区RPE渗漏观察,治疗后3月两组FFA显示黄斑区RPE渗漏灶均消退.照射部位存在不同程度的RPE窗样缺损或轻微荧光染色.6月后FFA随诊发现IMP治疗组2例2只眼黄斑区原照射部位的RPE重新渗漏.结论 PDT改变治疗参数如减半光敏剂用量,以减少对脉络膜血液循环的影响的疗法可有效安全的治疗慢性 CSC,本课题研究表明IMP治疗慢性CSC的短期疗效比较好,安全性高.而治疗费用远低于 PDT,是-种较实用治疗慢性CSC的方法.但目前缺乏多中心,随机对照的长期的临床研究证实其可靠性.
作者:陈青山;成洪波;谢秀英;李志;余宝华;曾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OCT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急性视网膜坏死的眼底照相和OCT图像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炎症急性期OCT显示黄白色视网膜病变的区域视网膜弥漫性水肿渗出呈高反射信号,其下结构反射信号屏蔽;神经上皮层下液体积存,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紊乱.黄斑区OCT图像表现为弥漫性水肿,神经上皮层厚度增加,可见高反射渗出物.炎症消退期坏死区域视网膜与正常视网膜相比厚度明显减少,色素上皮破坏.结论 OCT能提供急性视网膜坏死患者视网膜精细的形态学特征,结合眼底彩照、眼部荧光造影检查对该病能进行较全面而精细的评估.
作者:李娟娟;黎铧;盛智超;胡竹林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射Avsstin对晚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难度的改善、术中眼内填充的选择、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及疗效情况.方法 2008年7至12月,对晚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人38例38只眼术前先行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0.06ml(注射组),然后行手术治疗.选择2008年1至6月未进行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的晚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人47例47只眼作对照(非注射组).观察:(1)注射组与非注射组患者手术中出血情况,医源性裂孔发生率及增殖膜剥除的彻底性;(2)术中需要行硅油填充的比例;(3)术后再出血、再增殖等的发生情况;(4)手术后病人的视力.结果 注射组较大量出血2只眼,5.3%;非注射组20只眼,42.6%(P<0.05).注射组医源性裂孔3只眼,6.4%;非注射组12只眼,25.5%(P<0.05).注射组增殖膜都能彻底剥除,非注射组4只眼进行膜分割,有膜蒂残留.注射组术中2只眼需要硅油填充,5.3%,非注射组11只眼需要硅油填充,23.4%(P<0.05 ).注射组术后有1只眼出现Ⅲ级玻璃体反应,非注射组有4只眼.随访期内,注射组没有再出血的病例,非注射组再出血6只眼,12.8%.注射组术后没有再增殖的病例,非注射组有2只眼因再增殖需再次手术治疗.术后视力注射组为光感至0.2,非注射组为光感至0.1,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注射组和非注射组术前术后视力均有统计学差异,其P值分别为0.043和0.046.结论 在晚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前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能有效控制手术中的出血、膜剥离不彻底、医源性裂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硅油填充的比例,减少术后玻璃体冉出血及增殖,大大降低了手术的风险,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张静琳;吕林;李永浩;黄新华;李石毅;王祥珪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在非接触式全视野镜下进行玻璃体手术治疗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回顾44例(57只眼)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非接触式全视野镜下完成玻璃体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随访了12~90月,平均58月,51只眼(90%)视网膜完全在位,36只眼(63%)视力不同程度提高,29只眼视力>0.1.V期病变的23只眼中18只眼(78%)和Ⅵ期病变的34只眼中18只眼(52%)视力提高,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3.881>3.384,P<0.05 ).结论 在非接触式全视野镜下对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玻璃体手术可有效控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手术预后与眼底病变程度成正相关.因此,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应强调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李甦雁;张正培;季苏娟;章志扬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人工泪液联合重组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液治疗翼状胬肉术后干眼的疗效.方法 选择翼状胬肉术后有干眼症状的患者82例(96只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1例(48只眼),治疗组给予人工泪液(泪然)和重组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金因舒)治疗,对照组单用人工泪液,裂隙灯下观察,记录用药前及用药后2周、4周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实验(schimer-1),角膜荧光素染色(FL)以及干眼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Schirmer-1、BUT、F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2周、4周,治疗组schimer-1、BUT、FL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人工泪液联合重组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液治疗翼状胬肉术后干眼疗效优于单用人工泪液,效果显著.
作者:李晓静;赵桂秋;姜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眼底自发荧光作为一项新近发展的非侵入性检查技术,能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功能.观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不同时期眼底自发荧光的分布情况及其强度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预测疾病预后.文中就该项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诊断黄斑变性中的应用作一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宣懿;彭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I期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分析90只眼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常规三通道玻璃体切割及眼内光凝,囊袋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依术中玻璃体腔内填充物不同分为三组,注灌注液为I组28只眼,注惰性气体14%C_3F_8为Ⅱ组49只眼,注硅油为Ⅲ组13只眼.结果 术后随访三个月内,术后视力提高81只眼(90%),不变者7只眼(7.8%),下降者2只眼(2.2%).其中矫正视力0.5以上者23只眼(25.6%),0.1~0.4者44只眼(48.9%),佳矫正视力为1.0.-过性高眼压24只眼(26.7%),其中I组2只眼,Ⅱ组16只眼,Ⅲ组6只眼.合并葡萄膜炎虹膜粘连者术后前房炎症反应重,视力恢复差.无一例人工晶状体移位发生.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I期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安全、有效的,但需要熟练的手术技巧为前提.
作者:于秀玲;王海林;徐丽;牛彤彤;张聪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首次玻璃体手术中下方周边部180°视网膜光凝对下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硅油取出手术后再脱离的影响.方法 对142例(142只眼)下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硅油填充,尔后行硅油取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激光光凝组81例为首次行玻璃体手术时即对其下半180°周边部视网膜(除裂孔外)实施堤坝样光凝;对照组61例未行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结果 硅油眼内填充时间为7~24周,平均硅油填充时间(11.8±2.6)周.硅油填充期间,光凝组硅油填充状态下视网膜脱离6例,占7.4%,对照组视网膜脱离10例,占16.4%,两组硅油状态视网膜脱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油下视网膜脱离16例中,激光组6例.4例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引起,1例为预防性激光光凝手术后激光斑因受附近增生膜牵拉形成的新裂孔,1例原因不明:对照组10例,7例为遗漏小裂孔或原裂孔重新开放,3例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引起.硅油取出手术后11例患者发生视网膜再脱离,其中激光组3例,占3.7%;对照组8例,占11.4%.两组硅油取出后视网膜再脱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硅油取出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11例中,激光组3例,2例为激光光凝斑受附近增生膜牵拉形成的新裂孔,l例为激光孔;对照组8例,4例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2例为原裂孔开放,2例为原裂孔相邻部新裂孔.结论 下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在首次玻璃体手术中行预防性下半侧周边部180°视网膜激光光凝与裂孔愈合和硅汕取出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发生率下降有关联.
作者:李玉涛;马秀菊;刘淑伟;刘存宁;张怀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病例摘要患者瞿××,女,31岁.因右眼视力下降10d,于2007年3月7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近视史10余年.1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力突然下降,伴下方视物遮挡感,并且视力下降逐渐加重.
作者:李文生;吴荣瀚;苗培建;郑钦象;朱晋;潘珊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男, 54岁.因头皮下注射曲安奈德致双眼突然视物不见6h,于2009年2月15日晚9点急转我院.患者当日下午3点左右因头顶部皮炎,自己向头皮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注射后约1min出现双眼憋胀不适,5~7min后突然双眼视物不见,继而呕吐,20min后出现言语及神志不清,在当地医院行头颅CT和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
作者:周才喜;李瑞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频域OCT对黄斑水肿形态进行观察,了解水肿程度及分布情况,并分析水肿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患黄斑水肿患者25例29只眼,病例包括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所致为8例8只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7例7只眼,葡萄膜炎4例4只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6例10只眼.年龄52-83(64.76±8.30)岁.佳矫正视力(BCVA)0.05~1.0(0.35±0.12).利用新一代频域RTVueFD-OCT对黄斑区进行扫描.结果 黄斑区15°范围内神经上皮厚度(453.00±103.12)μm,其中各区域神经上皮层厚度为:中心凹(533.10±115.23)μm,旁中心区(488.93±89.71)μm,中心凹边缘区(397.05±83.52)μm.不同区域神经上皮层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37,P<0.01),黄斑区中心凹区神经上皮层厚度与中心凹边缘区神经上皮层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上、下、鼻、颞侧比较结果P<0.01,以中心凹区厚,依次为下、上、颞、鼻侧边缘区).而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与旁中心凹区神经上皮层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上、下、鼻、颞侧比较结果P>0.05.患者BCVA与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784,P<0.01),与旁中心凹区神经上皮层厚度间无相关关系(r=-0.134,P>0.05),与中心凹边缘区神经上皮层厚度间无相关关系(r=.275,P>0.05).结论 频域OCT能够精确地对黄斑水肿进行活体组织学成像,具有简便、非侵入性、重复性好等特点.
作者:李岩;王兰惠;韩梅;解士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泪腺上皮性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特征,证实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8例经病理证实为泪腺上皮性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泪腺多形性腺瘤多表现为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均匀中等内回声或不均匀内回声,不可压缩,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为I~Ⅱ级;腺样囊性癌多表现为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不均匀内回声,不可压缩,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为Ⅲ~Ⅵ级,其中原发性泪腺腺样囊性癌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明显升高,与原发性泪腺多形性腺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泪腺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及区别泪腺肿瘤良、恶性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程洋;孙丰源;唐东润;宋国禅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