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青光眼伴发垂体肿瘤三例

陈熙;万迪玲

关键词:青光眼, 周边虹膜切除术, 现报告如下, 药物治疗, 垂体肿瘤, 诊断, 医院, 美国, 激光, 患者
摘要:我院在2002~2005 年,遇见青光眼伴发垂体肿瘤3例,现报告如下.例1 女 52岁因双眼反复胀痛1年,于2002年4月在美国某医院诊断为青光眼,建议作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患者未采纳,而用药物治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桥式结膜瓣遮盖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

    真菌性角膜炎是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随着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以及对本病诊断水平的提高,发病率已呈上升趋势[1].本病的治疗有药物、角膜移植手术、溃疡挠刮、碘涂及结膜瓣遮盖术等.我院2005年6月至2007年3月采用桥式结膜瓣遮盖术治疗18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国洪昌;刘勇;曲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青光眼伴发垂体肿瘤三例

    我院在2002~2005 年,遇见青光眼伴发垂体肿瘤3例,现报告如下.例1 女 52岁因双眼反复胀痛1年,于2002年4月在美国某医院诊断为青光眼,建议作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患者未采纳,而用药物治疗.

    作者:陈熙;万迪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匍行性脉络膜炎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目的 探讨匍行性脉络膜炎的临床表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和治疗结果.方法 自1999年11月至2006年7月,连续收集行FFA检查的匍行性脉络膜炎患者14例26只眼,观察其临床表现、FFA特征和治疗效果.结果 14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5.6岁.双眼12例,单眼2例.根据眼底病变部位及其临床特征分为典型性视乳头周围地图状脉络膜炎11例和黄斑部匍行性脉络膜炎3例.FFA早期表现为病灶区由于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而呈低荧光,病灶边缘呈高荧光,非活动病变晚期出现纤维瘢痕和巩膜染色.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8例14只眼视力提高,3例6只眼视力稳定,3例6只眼视力恶化.结论 匍行性脉络膜炎是一种少见的双眼慢性进行性眼内炎症,主要累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防止发生永久性视力损害.

    作者:时冀川;郑曰忠;刘蓓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AS-OCT测量正常人眼前段结构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测量正常人眼前段生物学结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AS-OCT扫描仪测量正常人105例(105只眼)的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和前房横径(ACHD);比较性别间的差异,分析年龄与它们的关系.结果 正常人105例(105只眼)的CCT、ACD、LT及ACHD的平均值分别为:(525.16±30.58) μm.(2.97土0.32)mm、(4.21±0.43)mm、(11.68±0.35)mm.女性ACD(2.87±0.33)mm比男性(3.07±0.29)mm浅(t=3.482,P=0.001);CCT[女:(525.32±31.21)μm,男:(525.00±30.23)μm,P=0.957]、LT[女:(4.26±0.42)mm,男:(4.16±0.43)mm,P=0.250]和ACHD[女:(11.64±0.32)mm,男:(11.73±0.38)mm,P=0.217]J胜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T(r=0.067,P=0.514)、ACHD(r=-0.137,P=0.179)与年龄无相关性;ACD(r=-0.570,P=0.000)与年龄呈负相关,LT(r=0.806,P=0.000)与年龄呈正相关.随年龄的增加,ACD每年变浅10μm; LT每年增厚19μm.结论 AS-OCT能无创、精确、定量地测量正常人CCT、ACD、LT及ACHD.女性的眼前段解剖结构比男性小,随着年龄的增加,ACD逐渐变浅,LT厚度逐渐增加.

    作者:曾阳发;刘杏;何明光;王涛;钟毅敏;黄晶晶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LASIK后角膜瓣移位的分析及处理

    目的 分析LASIK后角膜瓣移位发生原因、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17例21只眼LASIK后发生角膜瓣移位导致角膜瓣皱褶病人行裂隙灯观察、验光、角膜地形图检查和眼球像差测定,同时观察复位术后的变化.结果 本资料角膜瓣移位术后24 h内发生的有8例12只眼,均于术后次日复诊发现,与术中过度操作、薄瓣、窄蒂、术后揉搓眼球、眼睑痉挛等是高危因素;9例9只眼发生在LASIK后2~26 月,均与外伤有关.角膜瓣移位后24 h主要表现为角膜刺激症状,以视力下降、重影、视物变形、眩光、佳矫正视力下降、眼球像差增大为主,重新角膜瓣复位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LASIK后角膜瓣移位发生原因众多,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视觉质量下降,及时正确处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姚慧卿;陈兵;果桂芬;魏肖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高度近视LASIK前孔源性局限性视网膜脱离的处理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LASIK术前孔源性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的处理方法.方法 将拟行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合并孔源性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患者32例32只眼,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分别行单纯激光光凝、冷凝联合巩膜外加压和光凝联合巩膜外加压治疗,随访观察3~6 月,分析其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单纯激光光凝组治疗的有效率低;冷凝联合巩膜外加压组治疗的有效率高,但部分患者术后玻璃体混浊情况较术前加重;光凝联合巩膜外加压组治疗术后玻璃体混浊改变情况优于冷凝联合巩膜外加压组.结论 冷凝联合巩膜外加压仍是目前治疗高度近视眼LASIK术前孔源性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疗效确切的方法,单纯激光光凝或光凝联合巩膜外加压,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有效的替代手段.

    作者:胡晓鹏;杜之渝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真菌性角膜溃疡药物治疗体会

    目的 评价真菌性角膜溃疡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68例68眼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采用局部、全身药物治疗等方法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非手术方法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结果 68例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治愈25只眼,好转19只眼,无效24只眼,复发2只眼.结论 非手术治疗方法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广谱抗真菌药物多烯类与三唑类药物局部及全身联合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有效,尤其对溃疡面积小、浸润浅者效果好,复发率低.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重症患者需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治疗.

    作者:程昕;谷树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转移性眼内炎的诊治及研究进展

    转移性眼内炎(Metastatic endophthalmitis)又称为内源性眼内炎(Endogenous endophthalmitis)、内因性感染性葡萄膜炎(Endogenous infectious uveitis)、血源性眼内炎(Hematogenous endophthalmitis),是指由各种病原体或其产物通过血行播散进入眼内引起的葡萄膜、视网膜、玻璃体等眼内组织的炎症.虽然总体发病率较低,但却是严重致盲性眼病.近年,由于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滥用、糖尿病以及侵入性治疗手段增多,转移性眼内炎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本文就近年国内外有关转移性眼内炎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李科;赵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ART多区切削的LASIK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ART(advanced refractive treatment)多区切削的LASIK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回顾性分析超高度近视患者行ART多区切削LASIK病例组和常规LASIK对照组的术后半年恢复情况,分析病例组的角膜节省程度,比较两组的术后视力,不适症状及安全性.结果 ART多区切削LASIK更节省角膜厚度与手术时间;两组在术后视力恢复、不适症状发生率,安全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T多区切削的LASIK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安全、有效的临床手段.

    作者:唐建;凌富;伍易成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泪液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蛋白质组学是研究各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总的蛋白质的科学,泪液蛋白质组学研究是眼科研究中的一个弱点,现正逐渐被关注.本文就蛋白质组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及其在泪液研究中的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项敏泓;张兴儒;钟一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囊袋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体会

    目的 评价囊袋内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106只眼白内障行囊袋内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及屈光及角膜厚度的变化.结果 术后1周裸眼视力≥0.5者占83.01%,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0.5者占89.79%,矫干视力≥0.5者占92.44%,术后l周平均散光为(1.75±1.00)D,术后3个月为(1.25±0.75)D.结论 囊袋内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恢复快,散光轻,并发症少,是一种实用的手术方法.

    作者:赵晓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角膜缘皮样瘤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板层角膜移植(lamellar keratoplasty,LKP)治疗角膜皮样瘤(limbal dermoids)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2例(22只眼,23处病变)行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的角膜缘皮样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3~48 个月(平均19个月).观察肿瘤治愈率,外观,植片透明度,视力变化及并发症.结果 肿瘤治愈率为100%.19/22例患者(20/23处病变)术后外观明显改善,植片透明.2/22例患者(2/23处病变)外观改善一般,植片轻度浑浊.1/22例患者(1/23处病变)术后发生排斥反应,外观改善差,植片灰白色混浊并见明显新生血管长入.术后佳矫正视力等于或好于术前.结论 板层角膜移植术是治疗角膜皮样瘤的一种有效方法.早期手术,创伤小,术后反应轻.

    作者:李佳;谷树严;周丹虹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屈光不正性弱视皮层功能损伤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 研究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皮层功能损伤情况.方法 分别利用组块任务模式及事件相关任务模式,对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及正常对照组在不同颜色棋盘格刺激下的脑皮层活动进行了BOLD-fMRI研究.结果 组块任务模式的棋盘格刺激主要激活视觉皮层区;事件相关任务模式的棋盘格刺激还可激活额叶、扣带回、海马旁回、中央前回、颞叶等与视觉注意和视觉意识有关的脑功能区,弱视组与对照组在视皮层及这些视觉注意及意识调控区的激活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对不同颜色的敏感性减弱,但程度不同.结论 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视觉皮层及视觉注意和意识调控区的激活减弱可能与这些区域神经细胞的同步放电活动减弱有关.

    作者:郭明霞;张云亭;张权;李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眼轴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屈光度误差的影响

    目的 研究眼轴对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术后屈光度的影响.方法 对26例28只眼正常眼轴白内障眼及24例(眼)轴性高度近视(眼轴>26mm),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内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测量术前1d、术后1周的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术后屈光度,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轴长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两组比较高度近视组较正常眼轴组增加明显;高度近视组术后屈光度误差>1.5 D者占62.5%,眼轴均增加0.5mm以上.高度近视组超声乳化术后眼轴增加值与术后屈光度的绝对误差呈高度正相关(P<0.05,r=0.918).正常眼轴白内障眼及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眼术后屈光度与术前预留屈光度的差值与术前眼轴测量值呈负相关(P<0.05 r=-0.763).结论 眼轴增加是产生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内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屈光度误差的主要因素;提高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眼的眼轴测量准确性,是减少术后屈光度误差的关键.

    作者:马榕;邵彦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莫西沙星对减少结膜囊细菌效果的临床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术前应用0.5%莫西沙星眼药水对减少结膜囊细菌的效果.方法 对96例(98只眼)行眼前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于术前3 d和1 d用0.5%莫西沙星眼药水点眼,用药及手术前后取结膜囊标本做肉汤培养基培养、血平板培养及厌氧菌培养,对阳性结果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肉汤培养结果示:用药3 d或1 d后(T1)A、B两组的结膜囊细菌阳性率均低于用药前(P=0.000),术前1 h用药及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后(T2),A、B两组的阳性率均低于T1(P=0.005;P=0.016),手术完成时(T3)A、B两组的阳性率与T2无差异(P=0.399;P=0.140),在各个时间点,A、B两组之间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平板培养结果示:用药后(T1)两组结膜囊细菌阳性率均明显下降(P<0.001),CFUs>10的菌株消失.厌氧菌培养结果示:用药后(T1)两组结膜囊细菌阳性率无明显下降(P>0.05).结论 术前1 d局部应用0.5%莫西沙星眼药水可以明显减少结膜囊需氧菌.

    作者:胡楠;Herminia Mino de Kaspar;Christopher N.Ta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角膜缘干细胞移行遮盖法切除翼状胬肉

    目的 比较角膜缘干细胞移行遮盖法切除翼状胬肉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对初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 将167例(207只眼)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81例(101只眼)行角膜缘干细胞移行遮盖法切除;B组86例(106只眼)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随访24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眼不适症状持续时间、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以及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 A组3例(3只眼)翼状胬肉复发,复发率为3.1%;B组19例(23只眼)翼状胬肉复发,复发率为2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术后1周、2周及1月时,两组不适症状眼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角膜缘干细胞移行遮盖法切除翼状胬肉具有简便快捷,创伤小,修复快,术后患者自觉症状轻,复发率低等优点.

    作者:范军华;李学喜;潘栋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自发性续发性外斜视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通过观察和归纳自发性续发性外斜视的临床特点,探讨外斜视漂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斜视弱视专科门诊就诊的8例自发性续发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和总结,包括患者的出生史、视力、屈光状态、斜视度、双眼视功能、治疗措施等.结果 患者均原为调节性内斜视,具有弱视、运动性融合功能低下甚至丧失,以及在早年接受足度或近足度远视镜矫正治疗等临床特点.结论 外斜视漂移并不少见,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其发病可能是融合机制、神经动力因素和解剖因素的合力结果.

    作者:陈静嫦;麦光焕;余焕云;余新平;邓大明;林小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白内障手术前后结膜囊细菌菌群调查

    目的 探讨白内障眼术前、术后结膜囊细菌学分布状态和药敏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将无其他眼病白内障患者181例,分别于3个月内未用抗生素眼液点眼、手术前及术后第1天换药前进行结膜囊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 未用抗生素眼液点眼的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为28.99%,术前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64%,术后第1天结膜囊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92%.菌株对丁氨卡那、先锋Ⅴ、新霉素为敏感,氯霉素、诺氟沙星及红霉素耐药.结论 正常结膜囊可以有各种致病菌或非致病菌存在,即使术前、后均给予处置结膜囊仍然有细菌存在.菌株对丁氨卡那、先锋Ⅴ、新霉素为敏感,建议可做术前、术后局部首选用药.

    作者:徐艳鸿;高维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孤立性泪囊结节病一例

    结节病是一种多系统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临床常侵犯肺和肺门淋巴结,其次是皮肤和眼部.眼部常见的表现为葡萄膜炎.现报道1例以泪囊肿块为首发表现的男性患者,无任何全身及其他眼部症状和体征.

    作者:薛康;钱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AIDS病人眼部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病例分析

    目的 探讨AIDS病人眼部带状疱疹病毒机会性感染的严重性、预后、治疗以及预防.方法 医院眼科门诊确诊的AIDS眼部带状疱疹机会性感染病例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IDS眼部带状疱疹病毒机会性感染炎症严重,治疗困难,预后极差.结论 AIDS病眼部带状疱疹性机会性感染重在预防和早期发现,治疗AIDS眼部感染以早治疗为佳.

    作者:王寅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